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邂逅壶峤:谱写华家源序曲


邂逅壶峤:谱写华家源序曲
 
作者:海蓝蓝
 
时光是一支临摹自然的画笔,用斑斓的水彩绘出江南缤纷的四季;时光是一本墨载岁月的书籍,从神奇的远古传说,到清晰的史志记忆;帝王的文攻武略,骚客的诗词歌赋;禅茶水韵,陶瓷泥土,无不浸染着明清的濛濛细雨。听!低吟浅唱,再也没有往日春花秋月的哀婉;看!雨雪交融,有的只是大自然优美的和弦。是谁在不同时段演绎命运的交响?是谁让剧情一个接一个上演?
 
 
华家源荷塘:吴少发拍摄
 
这是九下江南的一个插曲。没有在意的一个村子,偶尔略过耳畔,还以为只是美术家的乐园。殊不知,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才晓得“华家源”不是“画家园”,但又与我何干?一份信任,一份真诚,让我心甘情愿,跟着陌生人到了广丰。
 
雨后的早晨,阳光并不明媚,没有期待,也没有负担,随行向前。新认识的朋友叫朱国发,要去的村子是他的家。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突然一个熟悉的情景闯入视线,我大喊:“停!停!停!”车向前冲出十几米,我拎着相机,跳出车外。
 
路边,一个破旧木架延伸出多少根麻线,我不知道,但长长的,足有二三十米,缠绕的石头就是它的尽头。与我去年在路边偶遇不同的是,眼前这个是身着红黑格围裙的中年妇女,正忙着在麻线交叉处对敲,为的是避免每根麻线互相黏在一起。
 
去年也是春季,我在沙溪住过一个星期,发掘古镇老村即将消失的历史、民风民俗和手工匠人的故事,亲眼目睹老街打篾、打铁、剃头等手工技艺,却发现有着“江南麻埠”的沙溪竟没找到一个夏布手工制作人,受邀到秦峰寻访,在下湖村路边发现麻线上浆的一幕。此人原是村里的老支书,为我讲解,给我演示牵线,上浆的整个过程。他说这道工序很辛苦,不会让妻子来做。他老伴也很热情,教我挽麻团,带我到另一家观看60多岁老姐姐正在“腰机”上织夏布。看她将织好的夏布从织机上取下来,拿到外面,和她一起晾晒。而晾晒借用的工具就是那个牵线、打浆的木架。为此我写了《江南麻埠,夏布之乡》和《留住编织夏布的最后风景》两篇文章。
 
我知道:夏布是一种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传统布料。苎麻誉为“中国草”,而制成的衣服称作“富贵衣”。正因为对夏布有了深入了解,我还为一家上海苎麻服装店做试衣模特,穿着苎麻裙,柔软舒适,天冷保暖,炎热清凉,高贵典雅,大有古韵之风。
 
所以,在这里看到传统手工织布的一种场景,的确令我兴致倍增。然而,惊奇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让我感到这次意外之请怎么会如此巧然?一个路牌,清晰地跳入眼帘:壶峤 夏布小镇。壶峤?不就是我步行到信江对面采访“浮桥”历史,挖出一段与“皖南事变”有关的故事,找到叶挺将军被软禁的那座老宅所属的小镇?原来壶峤早就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有一种相识便不再陌生的感觉,内心多了一份亲切。
 
车过壶峤镇,很快看到路边矗立的两座高低不等,形似瀑布的白色建筑,飞扬的行书,昭示着路人,此处就是“华美家源夏布之乡”——“华家源”。这就是地标设计的绝妙之处:两块挂起的夏布。
 
路口就像张开的双臂,喜迎八方友人;又像敞开的胸怀,坦诚以待。我还想把它誉为盛开的牵牛花,一支发音豪放嘹亮,柔中有刚的唢呐。视觉里,灰色路面,两侧白标与中间的双道黄线犹如飘动的五线谱,有一种悦动的美感,向前,向前……
 
花花草草衬托的绿水,浮动的“白毛”凸显色彩的明艳,动静和谐,激起人们对自然风物的爱恋。不过,这点初始的画幅,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真正的主角还未发现,目前所见,仅仅都是“配角”。我真不知“五线谱”延伸的前方,能带给我怎样的“遇见”?
 
又是一座揭秘地标:高耸低矮对比,房屋状的暗示:“华家源故事”是否可以开始?“丁”字路形成的线条,将舞动的“五线谱”向两边伸展,将相连的村落串在一条飞扬的彩带之上,而正对的“江西华家源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仿佛就是谱线上的第一个音符。
 
这是到达华家源之旅的第一站。第一眼吸引我的,竟是迎宾室遮挡内部,用夏布制作的“门帘”;两条悬在门梁的套编木鱼;粗麻制作的窗帘;桦树原木的墙画;干枯的稻秸;褐色的莲蓬。我豁然明白了,自己到华家源可以聚焦两点:一是与夏布有关;二是原生态的环境。人是要活着,活着就要生存,生存就要具备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
 
从这里出发,最好的方式就是步行,虽说辛苦两条腿,却可以控制脚下的速度,让视觉充分得以发挥。瞧!每一座别墅的小院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这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美感,因为需要丰富的想象才能够品味出诗歌与绘画结合的虚幻境界,一般人是无法体会臆造出的世界。
 
流线型的路面,鲜明的白线,粉墙黛瓦,搭配出无色系列,属于美学上的色彩范畴,而支撑路基的那些高高矮矮的石头、突兀路边的石槽、磨盘、碌碡,以及 “教堂式”的楼顶,共同组合成一幅幅几何图案。那是形状上的美,都是从视觉上带给游人的一种美感享受。
 
延伸的公路就是画面中跳跃的五线谱,走在上边的游人,就是谱写华家源之歌的一个个动感十足的音符。其实,灰白形成的旋律才是百姓人生的本色。所有的“乐业”都是为了达到安居之所。绿色彰显的生机,多姿多彩的花朵,都是为了点缀“烟火”的衬托。
 
我喜欢华家源的那片竹林,以及由竹子架构起的造型:盎然向上的嫩竹,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低调谦卑的篱笆,华美的金色象征着成熟和奉献。竹的诱惑在蜿蜒流淌,我也不断向前,又有新的发现:路牌的夏布小镇,令我驻足片刻,了解华家源简介,方知原来它叫“夏家源”,因夏家最早建村而名。乾隆年间,东阳村朱姓迁入,由于口音之故,误讹今名。不知现在村里的人口,究竟是哪一个姓氏的人更多?我问朱国发:“这里是你的家乡?”他说:“是啊!往前就是朱熹像,还有一个朱子广场。”“朱子”,“竹子”,我都很感兴趣,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夏布的那些元素。
 
建在池塘上的栈道满足了儿时与水的亲切,大水车的装饰,也只是让人回味着曾经的乡愁。朱国发告诉我:那塘原是“沤麻池”,就是将收割的麻株或剥下的麻皮浸泡在水里发酵,以获取麻纤维。先秦《国风•陈凤•东门之池》诗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用现在的话大意是: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对唱。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话家常。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诉衷肠。
 
竹林对面楼房的山墙上,画着我熟悉的一幕:一个妇女正站在木架旁牵麻上浆。另一堵墙上,绘出的是两个正在剥麻晾晒的女人,像一对婆媳。画上的人物原型是谁?我没追问,跟在朱国发后面穿过月亮门,走进竹荫:绿与黄相衬,高与低呼应,密集细小的篱笆,将蓝天与阳光让给了蓬勃的竹林,向前,向前,曲径通幽,定会有“禅房花木”!
 
内心充满期待,惊喜总在不经意间。我发现小山坡下的小洞边立的牌子:“洞织夏布”。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洞里怎么织布?原来每到夏季,由于气温高麻纤维发干易断,人就在洞里织布,可以避暑,可以为麻线保湿,一举两得。
 
路边低洼处,又一个砌砖洞口,坛坛罐罐遮挡的不知什么东西?我探头一瞧,居然隐藏着一架织机,是我亲眼见到的那种手工腰机。一块横梁上缠着厚厚的布条,就像坐垫似的。如果去年就来华家源采访,对手工编织夏布就会有更多了解。我在采访后写了《散落在老街旧宅里的故事》《圆门口埠头》《湮没在手工作坊里的火车站》《老街剃头匠》等十三篇文章。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素有“江南麻布之乡”,信江航运埠头的沙溪古镇,在我寻访过程中,竟没见到一个手工编织夏布的工匠。夏布的编织技艺真的就这样遗失在岁月长河里吗?不知在这里,能否出现我期盼的那一幕呢?还能不能再现《留住编织夏布最后的风景》呢?
 
一道渡槽横跨两山,仿佛再一次敲开时光之门——“引水灌溉”曾是北方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祖父老宅就因兴修水库,架设渡槽而搬迁。难道这里也有水库引水浇灌其他地方?我追过去本想想问问朱国发此物的建造年代,却发现前面居然有座大大的竹亭!北方能见到的竹制品有:竹笛、竹筷、竹席。沙溪篾匠编的器具:竹篾、箩筐、斗笠、藤椅、鸡笼、竹篓、簸箕等等,都与南方生活有关。到云南去傣族竹楼小憩,听导游介绍民族风情。没想到在这里,居然临水而建翘檐仿古四角竹亭,与“东塘听戏”的主题格局十分相吻!
 
想起一档电视节目:《发现之旅》,恰似我与华家源的偶遇,一个又一个新奇。旅途的意外发现总会让人有一种满足感,而对事物的认识,莫过于触动内心的体验。
 
不知接下来的华家源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冲击?关于夏布会不会还有充满期待的展示?“丝路麻艺”是块挂在门口的牌匾,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与夏布有关的实质内容。假山水瀑并不稀奇,倒是麻绳护栏拾阶而上,与夏布有关的壁画更引人瞩目:野外生长的苎麻,石桌上摆放的麻线;身着白衣,撸着袖子,准备给麻线刮浆的男子,三七分的发型,透出一股英俊之气,让人驻足观赏。
 
半坡上,“三清庙堂”里传出悠扬的梵音,不知是什么节,围桌而坐的百姓嬉笑谈天。后面那座堂前,除了三四桌围坐的村民,还有不少站着的、来回走动的乡亲。民众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信仰。
 
继续前行,眼前却是一座三层八个角的观赏亭,名曰“八卦亭”。那是华家源的制高点!围栏的门可以打开,由亭中的台阶上到三层,里面供奉的不知何方神圣,但并不影响居高临下,四处观望,视野之开阔,漫过了小小的村落:上饶、玉山,就连浙江地界,也都一目了然。
 
粉墙黛瓦的颜色,与突兀如塔的屋顶,让华家源民居于绿野平畴的辉映中,鲜明亮丽,到处蓬蓬勃勃、生机盎然,令人浑然间以为自己正置身于欧美异邦。相机镜头里,黄牛在草地上悠然的漫步,静中有动,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人们善待山山水水,善待动物、植物,就是善待自己。青山绿水,不就是人类一直追求的“金山银山”吗?
 
一个地方如果有山,就可以感受到仁慈和稳重。如果有水,就能感觉生命的灵动。我感叹华家源有个“定神针”,若再有条河流,那该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情的村落!朱国发说:“蓝姐,走!我带你去看看华家源的整个面貌!”“难道这还不是华家源的全部?”“不是!你只看到了‘冰山一角’!”“那好,走吧!我倒要看看华家源会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我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空气污染,环境恶劣,从小十分向往山水相依,静谧安逸的乡村生活。每到暑假,由最小的哥哥陪伴回老家小住几日。那里有山,有水,有沙漠,可近在咫尺,却只能临河观赏山上蓊郁的风光。因为那里是中国最神秘的“7010”雷达基地。我对家乡的眷恋,辐射到对中国秀美乡村的热爱。
 
从八卦亭下来,我边走边看,南方的民宅与北方不同:大都依着地势错落有致,不论徽派风格,还是赣派特点,西欧也罢,北欧也罢,人们追求外观上的美丽,然而,地域之间的差异,更多人喜欢的还是有着本民族,本地风格的建筑,所以在这里,白墙灰蓝楼顶,灰色门窗的民居,在绿树掩映之中,显得落落大方,一点也不违和。在我这个北方人看来,南方百姓家家住的是别墅,这该是多么富裕的生活啊!
 
最让我羡慕的,还是乡村里的家禽家畜:你瞧!三五成群的母鸡围绕着一只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公鸡,在绿色的草地上,悠闲地“谈天说地”;蹒跚的鸭子也会到白鹅面前舒展一下丰羽;有趣的是黑狗,懒散地躺在石板下乘凉。那句古老的俗语:狗撵鸭子呱呱叫,怕是早就过时了。
 
沿着坡上的水泥路,拐到民宅后面,便是一条林荫道,清凉惬意,稀疏之处显出地貌,有洼地,有水塘。我总说上饶的自然环境好,山山水水,只要足够勤奋,随处安居都可以养活一家人。历朝历代每次发生战乱,都会有中原人逃到南方,找一片有山有水的地方隐居起来,繁衍生息。所以,这里也一定会隐藏着一条什么河。依水而居是人类生存之本,我期待着新的发现。
 
我们穿行在狭窄的小路上,土肥水好,山花野草竞相生长。朱国发在前面停下来,指着一种植物告诉我:“蓝姐,这就是能织夏布的植物——苎麻!”我走近仔细观察:叶片成圆卵形,互生,齿状叶边,茎叶上都有毛刺。朱国发折了一根给我演示如何剥麻皮。说来奇怪,这种最早被中国人发现并利用织布制衣,俗称“中国草”“富贵衣”的植物,如今却很少有人再采摘使用了。
 
这一片平整开阔的土地,像是河流的滩涂,土质松软,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耕种?我正纳闷,就见不远处,一个卷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农民举着锄头刨地。老人弯着腰,一下接一下掘地。朱国发说那是他父亲,七十多岁还在田间劳作。我没见过自己祖辈耕种的情景,但我能理解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走到田间尽头,穿过树林,眼前竟是一条流淌的江水。朱国发告诉我:“这就是信江!”“信江?”我真的又大吃一惊。因为信江在我九下江南的三年时间里,出现的频率最多。为了解浮桥历史,在江边采访洗衣的沙溪人,还到对岸渡头采访,写出《失去的浮桥掩埋在新桥的记忆里》《沙溪对岸藏着的大秘密》,原来渡头就是壶峤的一个行政村。
 
信江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源于玉山水和丰溪,在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干流自东向西流经上饶、铅山、弋阳、贵溪、鹰潭、余干等地,都是我采访过的地方。到余干县黄金埠采访,才知道,信江由此分为两支注入鄱阳湖。信江流域林木繁茂,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如闻名遐迩的三清山、龙虎山都是道教圣地,而信江盆地更有“赣东北粮仓”之称。
 
这里没有风,水流舒缓,一丝涟漪也没有,江面仿佛是一块镜子,远处的桥梁与两岸的森林倒影在水里,就是一幅水墨丹青。如驾一叶扁舟行驶其上,定会感到:风光无限好,人在画中游。朱国发说:“这里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龙舟赛。华家源代表队总能拿到第一名。”
 
离开信江,穿林而过,发现一种叫不上名的小花组成粉色的带子,在葱郁的绿色中飘去。远处山坡上,拉近的镜头里又出现了一头水牛。它在草丛中静静地伫立,一动不动,不知是不是回忆起农耕时代的盛况?朱国发说:那条唯一保留下来的水牛已经怀孕!
 
我总认为:乡村最具诱惑的,恰恰是城市没有的自然环境,和贴近生活中最原始的部分,可以激发人不断认识和体验未知事物。比如我特别想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切身感受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历,寻找那种久远的农耕乐趣。如果将河流之水充分利用起来,不仅可以作为观赏景物的一部分,还可以让人体会什么叫生命之源。
 
从阡陌泥土步入人间烟火,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看见一座石铸巨龟背驮的六柱亭,顶似茅草,实为细竹条密铺而成的建筑。据说有一段“灵龟渡河”的民间传说,但我更喜欢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龟是一种可以在陆地生活,在水中觅食的长寿动物。上古时代就把龟当作财神,在中华民族每向文明迈进关键一步,无不取助于龟,归功于龟。古人还认为:龟能救人于危难,引人出迷途,驱妖镇邪,起死回生,何况龟本身“背阴而负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静态养生学家认为,人生下来其能量是个常数,消耗得越快,寿命越短;消耗的越慢,寿命越长。乌龟多静少动,睡得多、行得慢、吃得少、心态好,所以长寿。如今提倡慢生活,并不是支持懒惰,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放慢生活节奏,寻找一种平衡。
 
 
朱国发在华家源
 
灵龟昂头向上,眼睛望着对面山上的“八卦亭”,两只前脚伸到池塘,后腿也浸在水里。亭子两侧的栈道将池塘环绕成半圆。从右边绕到左侧出口,踩着间隔的石片,跨到上面栈道,栏杆外却是形似葫芦的红色花圃。环视华家源,就像绿野怀中的“宝宝”,层层叠叠,从哪里看,都能给人带来美感。
 
石磨、碌碡曾是最司空见惯的物件,而今却满载着浓浓乡愁,勾起多少人对童年的回忆,对亲情的怀恋!那块记录“夏布历史传奇”的巨石,那座高耸马头墙的“夏布堂”,绝对是华家源复活“灵魂”的标志。隔着门缝,我看到里面盛满了夏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原以为夏布会渐渐消失的,没成想,将又重现在大众的视野,且将更加鲜活,富有生机。我相信:它的多姿多彩,必将是焕发“青春之源”。
 
鹊桥边的情侣香樟,小池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都无法与朱子广场沉重的大笔,揭示朱子理学内涵的书卷,及门边展示的家训,更能激起游人的好奇!我发现,在朱熹像一侧的墙上,醒目地告诫人们: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讲话题目: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是融化在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骨髓里的品格,是立世做人的风范,是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朱子家训》曰:“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这对以朱姓为主的华家源来说,有着相同血脉的朱熹旁系后裔,借助的不仅仅是他流传下来的名气、声望,更应该继承的,恰恰是家传之本。
 
短短的华家源之行,让我还有一个疑问?底蕴深厚的壶峤镇所辖七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共有65个自然村,总户数10000多户、33000多人。为何会在仅有261户1100人口,党员10名,耕地265亩,林地2000多亩的华家源创建秀美乡村的典范?
 
在壶峤镇,我见到了年轻干练的镇长夏洪欣,了解到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壶峤这个与沙溪隔江相望的古镇,在我记忆里以为熟知的“夏布夏小镇”,却原来有那么多未解的秘密。如果不是意外被“劫”,我还真不知道采访和写过的壶峤,还有这么一个江西“4A乡村旅游景区”。倘若有机会,我期待着与壶峤再次“偶遇”,不断续写一个又一个“电视连续剧”……
 
 
本文作者海蓝蓝在华家源夏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