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林先生纪念小辑
广子:愧对白雪林

白雪林
白雪林简介:
白雪林,蒙古族,1954年生于辽宁北票,2019年于北京逝世,享年65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创作。1977年毕业于内蒙古哲盟市师范,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大文研班。历任通辽市第十四中学教师,通辽市房管局秘书,哲盟群众艺术馆编辑,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副总编、《民族文艺报》 主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出版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几百万字,拍摄电影两部、电视剧一部。短篇小说《蓝幽幽的峡谷》获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优秀创作奖、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中篇小说《成长》《霍林河歌谣》获内蒙古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岩石上的泪》获1985年《草原》文学创作奖。著有长篇小说《老绥远恶少》、《多情的杨树》,中篇小说集《一匹蒙古马的感动》,诗集《寻找故园的飞鸟》等五部;短篇小说《初夏》《拔草的女人》《霍林河歌谣》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霍林河歌谣》发表后《小说选刊》《新华文摘》转载。中篇小说《成长》在《民族文学》发表并被《小说选刊》转载。作品被国内几个报刊选本选载,先后被翻译为几国语言,曾随中国作家访问团出访俄罗斯和捷克,并在捷克举办个人作品推介会,接受捷克国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创作的电影剧本有《荞麦花开》《雪色》,电视剧本《柴达木之恋》等。
编者按:
除夕夜,白雪林老师挥手自兹去,留给我们《蓝幽幽的峡谷》与总是在思索的笑容。我们在春天回忆他的作品与他的往事,在内蒙古草原茵茵绿起来的时候刊发这组纪念文章,以致敬他对文学对生命一直呈现出的勃勃生机。白雪林老师不仅是一位文绩斐然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编辑。1989年-1997年他在《草原》工作的八年间,组织和编发了一大批题材丰富的小说作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写作者,这些作家后来成长为内蒙古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白雪林老师将自己的文学创作进行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些未完成的文稿,亦如嫩苞细叶,盛放如一蓬温柔的火焰,光影中似是故人来,无论是为写作的人,为文学编辑的人,都照亮了迷途。
愧对白雪林
作者:广子
首先请原谅我直呼其名,这有悖于对长者和逝者的尊讳,但唯有如此才符合我们之间一贯的语境,不必刻意收敛或顾忌。也许是习惯了和他生前相处的随意无拘,没觉得他是个先生级别的人。此刻也没觉得,他不在了。
从哪儿说起呢?
大年初三上午,接到老大嫂(白雪林爱人,自交往始我即称她为大嫂)的电话,我就知道坏了。不出所料,在老大嫂倦怠而克制的语气中,我知道他走了。三天前的除夕夜23:21时,他平静、安详的辞别了这个有太多未尽心愿的世界。
时光倒退二十五年,他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十来岁。
那是1994年秋天,我去参加《草原》编辑部的一个重点作者学习班。在其时于呼和浩特乌兰恰特文化大楼办公的内蒙古文联,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白雪林。他穿着一件看上去略旧的棉军大衣频繁出入杂志社,那样子使他像某个工地的包工头或仓库保管员,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候他似乎还没有重新开始写诗,我对他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小说。
1995年对于沉寂的内蒙古文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十月,白雪林突然抛出了他的五卷本诗集。备受瞩目和非议之余,白雪林也因此具备了小说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
作为这个事件的“目击者”,我想我有理由把自己目睹到的“真相”告诉关心他的朋友。
那年秋天,当人们热衷于为一个盛大的节日操劳而煞费精神时,小说家白雪林却从人群中蒸发,不分昼夜地躲在办公室和他位于乌兰察布路的住宅,开始实施他宏大的写作计划。那段日子,他以平均每天一千多行的速度写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寻找故园的飞鸟》《秋天,大脑到处发芽》《月光诱惑下的湖水》《楼房里的狐狸》《摇摇摆摆的歌者和他心中的一棵树》五卷集长达三万余行、相当于二百多万字的诗歌“巨制”。在这期间,他还要完成在自治区文联机关刊物《草原》的本职工作,并在剩下的时间里骑车往返于单位和家。
我曾不幸亲历了他坐在电脑旁一天打出97首诗的真实情景。直到今天,我都无法从那种“恐怖”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我不能不说,我被自己所看到的场景“震惊”。那段时间,我始终处在这位曾以《蓝幽幽的峡谷》等小说闻名文坛的作家身边,被他的激情和情绪笼罩。
在这段时日,面对他我多少有些不知所措。有时候,我甚至无法判断他和诗歌哪个更真实,更让我困惑。需要指出的是,他比我整整大16岁,这种生理年龄上的差异曾一度使我感到不适。如果没有诗歌,没有这次遭遇,我想,我也许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他。
事实上除了诗人自己,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在帮助他校对诗稿的那几天里,我们频繁出入酒馆,以每人一瓶的均量痛饮一种叫“精呼白”的本地产高度白酒,然后目送他跨上自行车摇晃着回家,俨然不像一个写作到凌晨五点的人。夜色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少年在科尔沁草原流浪的背影,一个都市蒙古人面对失去母语的内心困苦……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愿意和别人去谈论他的诗歌,我发现我所掌握的那些关于诗歌的理论,根本无从适用于他。面对这几部近似自传的“速成”诗集,估计你不是发疯就是失语。至少对我来说,作为诗人的白雪林太任性了,他写诗似乎就是为了印证我们常说的那种极端个人化。仅从风格上看,无法确定他是传统的或是现代的,而其中一些作品的试验色彩绝不亚于当下那些最先锋的诗人。实际上,这五卷诗集囊括了他对家国、故乡、母语、族群的全部情感、审思及精神观照。
由于文字的关系,我和他的接触与日增多。在我年轻的朋友圈中,有太多关于他的话题。即使一些不宜张扬的场合,仍在肆无忌惮地谈论他,像谈论兄长或一位亲密的朋友。身为时任《草原》编辑,他为内蒙古文学和本土作家的成长所付出的劳顿与功绩,大家多心存感念。
白雪林是一位小说家,但在禀性上,他的确更像一位诗人。无论是他的激情、敏感、坚忍,还是他忧郁而热烈的气质。正如他在《楼房里的狐狸》序言中写到的那样:“即使我去写小说、写理论,但我首先是个诗人,我的生理和心理都是属于诗的……”由此,我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最初选择了诗歌而在中途放弃,12年之后,最终重又选择了诗歌。
在当时我确实无法预估,那部消耗了诗人巨大能量的五卷本诗集能给他带来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但毫无疑问,这五卷诗集的出版,已成为上世纪末内蒙古诗坛的一个重要事件。
之后的很多年,我和他的关系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偶尔在某个街头或酒桌上相遇,惊喜之余发现他还是老样子,精力过剩,激情不减。2003年前后,我还曾应邀和他办过一张报纸,大约半年时间便分道扬镳,可能是不太适应他过于即兴的行事做派。再后来,又听说他做生意、写影视剧本,大多不了了之。一天,在昭君花园门口遇到他,不由分说地把我拽进去,让我看他刚完成的电视剧本。面对那个长达99集的乡村题材剧本,我给他泼了已经泼过无数盆凉水中的一盆。具体细节就不说了。
大约2007年底或2008年初,我在北漂时接到他的电话,要我为他的新作《霍林河歌谣》写一点儿评介文字。我让他失望了,其实我已经在《小说选刊》读过那部《人民文学》头题首发的中篇小说。我尽可能如实告诉他我的看法:如果没有二十年前的《蓝幽幽的峡谷》,这将是一篇重要的作品。《霍林河歌谣》的故事、语言和充满诗性的叙述真是令人着迷,可称典型的白雪林式叙事风格,但与《蓝幽幽的峡谷》仍属同一类型的作品,他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老路。我看不见电话那边他的反应,反正后来他出版小说集《一匹蒙古马的感动》没有送给我。
现在回想起来,包括他生病之后,由于我的无知和粗鲁,对他多有不逊,甚至伤到了他。2015年他来我就读的内蒙古大学文研班做讲座,因观点相左让他差点下不来台;因不满他盛赞某个专写皇帝的长篇故事作家,让他陷于尴尬之地……最不能释怀的是一次始于善意欺骗终于失德的揭底,在他的五卷本诗集完稿之时,他问我怎么看待他的那些诗歌,我说你使中国当代诗歌倒退了五十年。他当时愣了一下,很紧张的样子,问我何意。我说弥尔顿曾使英国诗歌倒退了五十年,就像使疾驰的车轮骤然向后旋转需要巨大的力量。他把这视为褒扬并写进了诗集的序言。时隔二十多年,某次不知怎么提起了这件事,我告诉他那句话的意思其实很恶毒,想想看使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当代诗歌倒退五十年是什么样的。尤为不可原谅的是,当我在不该暴露这种恶毒时并未真正意识到它的恶毒。但他似乎从未计较过我,或者是他那种以我的浅薄所理解不了的豁达和宽宥包容了我,且每见如亲。
在他心脏搭桥手术后的十几年中,我也曾多次建议他安心休养,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不妨写写小说,中短篇之类的,悠着点儿的话长篇也是可以的,别在弄那些虚无缥缈的事儿了。但他不可能听从我的劝谏,否则就不是白雪林了。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次手术之后,老大嫂给我从微信发来一张他的照片。看着照片里形容枯槁、几近脱相的白老师,我呆滞了许久。还有听到他离世消息的那天,是我大半生中两次最漫长的寂坐,尽管我早有心理准备。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能够始终如一的从事写作,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文论,以他的禀赋和心智,以《蓝幽幽的峡谷》《成长》《拔草的女人》那个白雪林去写作,他本来可以获得更为丰硕的文学成果,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作家。如果他不自己浪费才华和精力,如果他能够像善待他的头脑一样善待自己的心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手中的笔——一匹在纸上奔跑的蒙古马。
2月10日,是他的肉身最后弥留人间之际。我决计要去通州殡仪馆送他这一程,但最终丧失了勇气。诗人王阔海发来信息,命为挽联。我不谙此道,万千狐悲寥落两行:文野出峡谷反升塑高山,诗坛造雪林化暖济大河。白老师,我愧对你啊!
3月9日,内蒙古文联、作家协会和《草原》杂志社要举行一个纪念他的追思会。之前老大嫂也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去,但我最终没有参加。对此,我既未给出一个得体的理由,也没做任何解释。我只是不习惯和那么多人坐在一起谈论一个缺席者,尤其是一个逝去的缺席者,我有自己悼念一个人的方式。
2019.4.3.凌晨

来源:草原
作者:广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zE3Mjk0Ng==&mid=2651718969&idx=2&sn=92eacf731e249e8775e2902fa0d1f347&chksm=8d29d804ba5e51121ecd794995d539dfe7be6df2b243aa5ae626035f0887b5656a3a62aa0c98&mpshare=1&scene=1&srcid=0422ymq2cfM5JkqjnKBGKz5m&pass_ticket=JXueW19dND5Kvu8ipTMaKHadZtxgzEtgDAjXKso5JghJ6m6aIods1i4nd0MeZkP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