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一个写作者,去过不少地方采风,但到湛江,这是第一次。
收到邀请函时,我正在准备行程,组织安排去挂职锻炼扶贫,到贵州省一个叫黔西县的地方。但是,我很珍惜去湛江采风学习的机会,因为不但可以见见很久没见到的老师与文友,而且,我还有一个隐藏了近30年的秘密……
湛江市安排甚是周到,早已经把我们往返的动车车票提前定好了。去程是7月12日D7473次,下午1点26分广州南发车。
在动车上,我碰上一起去湛江采风的熊育群、申平、李贺等老师,还有王国省、林馥娜等几个鲁院班同学,很久不见,大家都在激动着——聊天,聊文学、聊长期不见的朋友。
列车飞驰,一路向西。我坐在窗边的座位,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我陷入沉思,我想起了海边的那个小学,还有那遥远的瑶……
二
之前,我对湛江这个城市是很陌生的。
1992年,我与瑶在广州的一个笔会上认识了。她是湛江市海康县(笔者注:1994年4月26日撤销海康县,设立县级雷州市)某个乡镇、靠海边的村小学老师。初次认识,就发现她虽然小巧玲珑却伶牙俐齿,她的脸长得并不是特别美的那一种,但长得很生动。她下巴上还有一粒不大的痣,笑起来那痣似乎会发光 。
当年,我刚刚从江西赣南通过人才交流引进,调到广东省花县(笔者注:现在广州市花都区)文化馆,正是青春年少,心高气躁的岁月。
笔会四天,我与她一起聊诗歌、聊文学、聊家乡。
她很自豪地给我介绍湛江、介绍雷州:她说,其实,在海外雷州市的名气甚至要比湛江市还大,特别是在东南亚一带,那儿的华侨甚至会认为“雷州省湛江市”,因为雷州的历史远远比湛江的历史久远。
但是,现在湛江市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城市。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经繁盛一时。
我问她,为什么叫湛江呢?
她说,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光复广州湾。因为城市濒临海滨之意,也因为历史上这个地方曾属椹川县,在境内东海岛上还曾设椹川巡检司,故改“椹”为“湛”,释“川”为“江”。1945年9月21日成立湛江市。
我似乎有点明白了。
但每次与瑶谈论湛江时,我都有意读成“甚江”,于是,她噘着嘴,生气了,指责我对她的家乡不尊重,就是对她不尊重。她上纲上线,很严肃地对我说:“你怎么能够这样说我家乡呢?你不知道,连大文豪苏东坡都去过我们家乡呢?”
她说起苏东坡时,一脸的自豪,仿佛苏东坡就是自家的亲戚一样。
当年的我自以为是、浅薄无知,有点疑惑说:“不会吧,苏东坡是四川人,怎么会跑到雷州去呢?”
三
瑶很耐心的给我讲述当年苏东坡去雷州的故事:
宋绍圣四年(1097),朝廷又一次大规模追贬“元祐党人”,其中苏轼由惠州再被贬为琼州(今海南琼山)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县)安置。能够想象得到,当时的海南被称为“不毛”之地,经济文化相当落后,被发配到海南的官员,基本上是有去无回呢。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曾经定下规矩:不杀言官文臣士大夫。而宋朝廷对贬官的处置:一是“贬谪”,即降官降级,异地安排;二是“安置”,即保留虚衔,异地闲居;三是“流徙”,没有官衔,没有职务,流放异地受苦;四是“编管”,也无官无职,但受流放地官员约束。苏轼从惠州再贬儋州,称“琼州别驾”,但“昌化军(即儋州)安置”,而他的学生秦观先是编管桂州,继徙雷州,属流放最严重一级,还受地方官员看管,所以,基本失去自由……
苏轼在听到自己被贬海南岛的消息后,便立下遗嘱,向长子苏迈吩咐后事——他已经准备客死海南了。因为,如果一位官员被贬至海南,基本上意味着他已被朝廷完全抛弃,即等于让他在海岛等死。有许多官员甚至还没有到达,就已经客死途中了。
我再问瑶:在元祐年间贬谪的大臣中,为何唯有苏东坡一人被贬到海南呢?
她告诉我: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一行人抵达惠州,受到当地官民的热烈欢迎。惠州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地百姓也热情厚道,慢慢地,他也适应了“南蛮之地”的广东风土人情和饮食。这让倍受打压排挤的他,心灵上有了很多安慰。
但是,好了伤疤忘记痛,刚刚安定了一些日子的苏轼,并没有汲取教训。又开始蠢蠢欲动……因为不让他写诗的话,他会难受死的。因为苏东坡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他都依旧旷达豪放。
据南宋曾季狸的《艇斋诗话》记载,苏轼贬居惠州时,有一天美美睡了一觉,梦中醒来,甚是惬意,写下一首《纵笔》小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我想象不到,在当年交通通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首小诗如何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宰相章惇说:“苏子瞻尚尔快活!”,就是说,看来苏子瞻还很快活嘛!
于是,那就继续贬吧。
据传,章惇认为孤悬海外的儋州之“儋”与子瞻(苏轼,字子瞻)之“瞻”字偏旁相同,读音相近,贬他到儋州,对苏子瞻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同时,正居筠州的苏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其字之“由”乃“雷”字的下偏旁,那就把他贬到雷州好了。
绍圣四年(1097年)4月17日,苏轼在惠州接到朝廷的谪命,命令他马上动身赶去海南。
于是,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4月19日就动身出发了。
而此时,其弟苏辙正在贬往雷州的途中。也许天人感应,苏轼行至广西梧州,居然就听到了弟弟已于两天前到达藤州(今广西藤县)的消息,他当即以诗代柬派人快马送给苏辙,自己再坐船一百多公里追赶到藤州。
5月11日,苏轼终于与弟弟苏辙在藤州见面。兄弟同行,甚是欣慰,可以一起“话凄凉”了。他们先是走旱路,再改水路,然后再走旱路……凄风苦雨,甚是艰难。
在路上,他途经遂溪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附近时,走进一个叫荔枝村的地方,此村因种有许多荔枝树而得名。苏轼喜欢吃荔枝,在惠州时就留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他们慕名走进荔枝村,可惜荔枝成熟的季节已过。村人告诉他,“要尝荔枝佳果味,待到来年五月时”。
后来,苏轼遇赦北归,经过遂溪时正逢五月,他再次踏进荔枝村,这时村里的长老捧出味道最美的荔枝王 “双袋子”来招待他。后来,村民为了纪念苏东坡两次踏进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为“苏二村”,意即“苏东坡二进荔枝村”。
我对这个故事有点不太相信,也许“苏二”可能为“二苏”,苏轼和苏辙同去呢。
瑶继续介绍:6月5日,兄弟同行终于赶到雷州,受到雷州知府张逢的礼遇,张逢亲至大门口迎接——“延入馆舍,礼遇有加”。
我再问瑶:“当年苏轼苏辙兄弟是贬谪的官员,雷州官员不会躲着走吗?”
瑶说:是的。雷州知府张逢就是因为在官舍接待过苏氏兄弟,后来成为执政者革职处罚他的罪证。我们要处分他,而你则要亲近他,这也太不讲“政治”了。你这不明着要与朝廷对着干吗?
所以,苏辙被贬到雷州时处境就十分艰难,当时规定,贬官禁住官舍,只能租住民房,当地民众怕被连累,也就不敢租房给他住。还好,时郡民吴国监甚是敬慕苏氏文采,遂在南门外择一小块地修建一小屋供他居住。
靖康元年(1126年),海康知县余淳礼也出自对苏氏的仰慕,买他们居住过的前边隙地,建“余直轩”,绘“二苏”像于轩,供人瞻仰。宝庆年间(1225-1227年),知军事在此建楼纪念二苏。嘉庆年间(1237-1240年)知军事复修楼为祠。现在雷州人为了纪念苏辙,把他居住过的这一带命名为“苏楼巷”。为了纪念苏东坡,还把苏楼巷的一口井命名为“东坡井”……但,那是后来的事了。
瑶还告诉我:苏辙在雷州的时间前后有1年之久,而苏轼只是待了几天,但是雷民多以苏轼的名字来命名遗物,而非苏辙,包括“苏公亭”和“东坡井”。
我想,大概是因为苏轼的名气比苏辙大得太多太多吧。
苏轼兄弟在雷城期间曾至城西罗湖游览泛舟,当时的罗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他们游罢至湖滨的天宁禅寺憩休。后来,雷州百姓为了纪念苏轼,把“罗湖”改为“西湖”,并在湖心的小岛上筑亭追思,此亭今名“苏公亭”。
另外,苏轼在雷州期间暂住天宁寺主持的方丈堂,苏轼本来就是好佛之人,对佛法有自己的领悟,时与主持谈佛论经,被茶饭相待。他面对罗湖和天宁寺的一番美景,雅兴大发,便让人给他送来笔墨,挥毫写下“万山第一”四字赠予寺院。可惜“万山第一”匾额在大革文化命期间毁了……
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总是太短,他们兄弟在雷城仅仅呆了四天。6月9日,苏辙就陪同苏轼前往徐闻,准备渡海去海南了。
因为苏轼在惠州时就“寄病容”,现在又经过长途奔波,在到达徐闻的夜里还痔疮发作,疼痛难忍,整夜呻吟。苏辙终夜无眠,陪侍哥哥。“连床闻动息,一夜再三起”,看到兄长如此痛苦,又想到他即将流落海角天涯的孤岛,作为弟弟的苏辙一阵悲凉。
他当然知道饮酒对兄长的病情十分不利,就意味深长地朗诵陶渊明《止酒》诗给苏轼听。苏轼心中明白,弟弟在劝自己戒酒呢。作为报答,苏轼遂依陶渊明《止酒》原韵写了一首《和陶止酒》诗:
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加,各携一樨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他就是告诉弟弟从今往后就戒酒了。苏轼到海南贬所后,真就把酒具都给卖了,可惜的是,事实上苏轼一生也没有把酒戒掉。
有时我想,要是苏轼把酒戒了的话,不知道他是否还能写出那么多大气豪迈大江奔腾之诗词呢。
后来,苏辙又依韵写了一首送给兄长,题为《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
少年无大过,临老重复止。
自言衰病根,死在酒杯里。
今年各南迁,百事付诸子。
谁言瘴雾中,乃有相逢喜。
连床闻动息,一夜再三起。
泝流俯仰得,此病竟何理。
平生不尤人,未免亦求己。
非酒犹止之,其余真止矣。
飘然从孔公,乘桴南海涘。
路逢安期生,一笑千万祀。
走了两天,6月11日,苏轼与弟弟苏辙在徐闻递角场(约今徐闻西南二桥一带,即大汉三墩所在)准备渡海。终于,依依惜别,破浪而去——分别了。谁不曾想,此次分别,竟成兄弟永诀。
宋元符三年(1100年),新皇帝继位而大赦天下,苏轼被赦迁廉州北归,并于当年6月20日从澄迈通湖阁渡海,6月21日即抵徐闻。
在徐闻上岸后,苏轼有感于往返琼州海峡皆平安抵港,以为伏波将军之庇佑,专门到徐闻伏波庙拜谒,并作碑文以志之。《伏波庙记》曰:“轼以罪谪儋耳三年,今乃获还海北,往返皆顺风。念无以答神贶者,乃碑而铭之。”
苏轼约于6月24日抵达雷城,在这里,他见到了好友张敦礼(曾任驸马都尉、宁远军节度使)。他想象不到,秦观也在雷州,他俩不但有师生之谊,而且,之前二人都被万里南谪,苏轼流落海南,秦观被贬雷州。如今俩人都遇赦北归,苏轼量移廉州,秦观放还衡州。
师生相见,悲喜交加。时年苏轼年六十五,秦观年五十二,都疾病缠身。于是,秦观写了一首《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此时,师生确是“两衰翁”。而“绿鬓朱颜”应该是指苏轼的小儿子的苏过等人了。
苏轼6月25日匆匆离开雷城,途中遭遇大雨,行至距城西北45里处的兴廉村(今乐民城)净行院住下,并于此写下《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和《雨夜宿净行院》两首诗:
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
忽此榕林中,跨空飞栱枅。
当门冽碧井,洗我两足泥。
高堂磨新砖,洞户分角圭。
倒床便甘寝,鼻息如虹霓。
僮仆不肯去,我为半日稽。
晨登一叶舟,醉兀十里溪。
醒来知何处,归路老更迷。
《雨夜宿净行院》
芒鞋不踏利名场,
一叶轻舟寄森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
静无灯光照凄凉。
8月12日,也就是他们师生见面50多天后,秦观逝于藤州,一年后,苏轼逝于江苏常州……
四
我怎么也想象不到,如此偏僻地方来的女生,却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对历史,对文学。我因为自己的浅薄与无知,在她面前那种自卑感油然而生。
这样一来,我对她产生好感,由仰慕到爱慕,分别时,我们交换了通讯地址。那时,打电话是很奢侈的事情,更何况,那个小学还没有电话呢。于是,我们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通信……
但是,距离产生美丽,距离同时也产生距离呢。
我很想专门去看看瑶,专门去看看她那个靠海边的小学,但路途遥遥,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大事”给耽误了。再后来,不知是她没有给我写信,还是我忘记了回信……我们不知何时就中断了联系。
为了表示对瑶、对瑶故乡的内疚,后来,我写了一首歌词《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
橡胶树流出洁白的乳汁,
甘蔗林甜进孩子的心房
父亲种下了菠萝的海,
母亲摘下了芳香的茶花
红土肥沃了古老大地,
绿野成就那小鸟天堂
鸟语花香,孕育了母亲的世界
电闪雷鸣,激荡着父亲的胸膛
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
这是我美丽的家乡。
滨海之地钟灵毓秀,文明之光辉耀千秋
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
雷戏 雷舞 雷世界
雷鼓 雷歌 雷乐章
雷州半岛,雷州半岛
这是我可爱的家乡
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
这是我可爱的家乡
五
“偏远之地钟灵毓秀,文明之光辉耀千秋”。湛江偏远吗?是有些偏远——当年苏轼父子从惠州出发,足足走了46天。湛江近吗?其实,也很近,申平老师返程,从湛江乘机才1小时零5分就回到惠州了。而我们这次采风从广州南坐动车到湛江只要3小时零5分。
……列车徐徐进站,我的思绪也从久远的从前拉回到现在。
我们拖着行李,一出湛江西站,就看到在湛江文联供职的鲁院班同学黄彩玲一脸灿烂明媚的笑容……
六
我眼前似乎想起了瑶,遥远的瑶……二十八年了——瑶,你好吗?
二〇一九年十月十九日 贵州省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