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大美神奇的嵛山岛(外一篇)

大美神奇的嵛山岛(外一篇)

作者:王晓岳
 
  为了把中国最美的自然景观介绍给世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担负起“选美中国”这项史无前例的重大使命。该刊在自然科学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中国地质、中国地理、中国风景园林、中国旅游地学及地质公园等专业协会,以及200多位有关专家、院士的参与和指导下,对“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等15个单项进行了颇具权威性的二级制评审。2005年10月,名不见经传的福鼎市大嵛山岛以“山、湖、草、海在此浓缩”的独特之美入选“中国最美十大海岛”行列,许多人为之惊讶。

  先前,在专项评委和总评委中无人听说过大嵛山岛的名字。“中国最美海岛”专项评委中除从事中国海洋、中国岛屿、海洋岩溶地貌和海岸带环境演化研究的专家、院士之外,还有一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女编辑黄秀芳。黄秀芳负责评审之前的调研和“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的推荐整理工作。黄秀芳说,中国拥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至于500平方米以下的小岛、岩礁,至少有上万个,从中公正地遴选出最美的十个岛屿,不禁感到诚惶诚恐。为防止偏颇和疏漏,她不断地向专家和书本求教。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胡恩和研究员从天津寄来了近200万字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接着又买到了近百万字的《中国海岛》一书。继而又请教了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老人。黄秀芳对中国排在前列的上千座美丽岛屿有了较多的了解。此时,大嵛山岛仍未进入她的视野。2005年1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三伏主编的《我的小岛我做主》一书。书中收录了98篇海岛游记。其中,福建篇收录了《没有硝烟的东山岛》、《浪漫醉人的鼓浪屿》、《海上田园三都岛》、《海上明珠台山岛》、《风情美妙的南日岛》等5篇游记。书中不见大嵛山岛的踪影。福建有关单位向“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评委会推荐了厦门鼓浪屿、漳州火山岛(南碇岛)、平潭岛等岛屿,也没有提到大嵛山岛。

  不想,天赐机缘。一天,黄秀芳的同室编辑刘晶对她说,“今天有个作者江航东来北京出差,他是厦门观鸟协会的,你也一块见见吧。”黄秀芳知道江航东去过很多海岛,见面后就迫不及待地问:“你去过哪些美丽的海岛?”江航东见黄秀芳一脸期待的神情,便乐呵呵地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里面有许多海岛风光摄影。当翻到大嵛山岛的照片时,北国天山那般苍苍莽莽的野性和海上天湖的盎然诗意一下就震撼了黄秀芳的心灵。她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海岛!”

  由大嵛山岛、小嵛山岛、鸳鸯岛、银屿、乌岛等11个大小岛屿及4座礁石组成的福瑶列岛,又名嵛山列岛。嵛山列岛的精妙之处在大嵛山岛,大嵛山岛东西长7.70公里,南北宽2.76公里,面积为21.50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二大海岛。岛上大小山峰20余座,主峰红纪洞山海拔541.4米,又是福建省最高的海岛。在大嵛山岛海拔300多米处,镶嵌着大小天湖两个天然湖泊。大天湖面积近千亩,小天湖200多亩,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质甜美,储量高达160万立方米,仅次于台湾日月潭淡水储量。湖四周山势平缓,万亩山体披满了低约盈尺高约1米的牧草,绿草如茵,间或有白色芦花点缀其间。大嵛山岛地处东南沿海,却有着大西北高山草甸风光;身为海岛,竟有天山天湖似的仙境。因此,大嵛山岛便有了“南国北疆”、“岛国天山”、“海上天湖”等等美誉。

  遍寻东海,为何只有大嵛山岛才有大西北那种苍莽的万亩草场呢?鸟瞰大嵛山岛就会发现,全岛20几座山峰均在岛的四周,拱卫着从北至南由低至高的三块盆地。尤其是岛东南的红纪洞山,岛西南的天鹅山,岛南面的天岙冈三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大山把大天湖和小天湖围在中间,极大地减弱了海风对中央盆地的侵袭。因此,大小天湖四周才能有柔弱牧草的生存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大小天湖四周的山地构成了烟囱式通道,湖水蒸气聚集上升,一遇从海上吹来的冷风便凝结为雾云或雨云,然后以雨、露、霜、雾等形式返归于万亩草场,最终渗入大小天湖。据专家考证,大嵛山的露水和雨水恰等于大小天湖的蒸发水量。大嵛山岛这种独立的自我循环式的生态系统,不仅是大小天湖万年不竭的奥秘之一,更是万亩草场生机勃勃的生存依据。大嵛山岛的山、湖、草、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才能蕴育出“岛国天山”和“海上天湖”这等独一无二的梦幻仙境。

  在红纪洞山和天岙冈之间,有处海拔约450米的高地,叫做石宫岗。站在此处,山、湖、草、海尽收眼底。脚下的小天湖像只拖着长尾的小松鼠,头西尾东,跳跃在绿油油的草地中间。小天湖头部前方的山坳呈“U”字型。透过“U”型山坳望去,小天湖与东海似隔似连。“U”型绿地恰似把湖海拴在一起的纤细绿线。湖外是山,山外是海,湖面波光粼粼,大海水天一色,世外之境才有这样的质朴之美、壮观之美。

  观赏大嵛山美景的最佳季节在于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这是色彩斑斓的季节。就拿立秋到初冬的一段时光来说,初秋,大嵛山岛200米以下的花草林木已露霜叶醉秋的征兆,而万亩草山上的牧草依然是重彩泼墨,翠绿如玉,胜似雨后春山图。深秋,秋意在寥廓的海天延伸,牧场中的白色芦花在大小天湖上空飞舞,恍若天女散花。此时,光影四溢,若真若幻,人们在心灵的升华中感受着秋天里的童话世界。晚秋,牧草已经黄了一半,海风吹过,黄色和绿色的草浪翻滚着沙沙作响。人们在这里恍若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西北草原,眼前分明又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上,这是多么神奇的意境啊!残秋,金黄色的草场透过湖上的一线薄雾倒映在湖中,湖中便有了雾色迷朦的黄色在渲染漫散。此时,湖角远处的碧绿,近岸湖光的淡蓝,湖中深处的湛蓝,以及水面蒸腾的紫气把个天湖妆扮成绚丽的五彩之湖。初秋、深秋、晚秋、残秋的大嵛山岛充溢着诗情的韵味,或清纯或壮美,或娇媚或典雅,无不让人陶醉。

  大嵛山岛多雾。晨雾几乎天天都有。凌晨,浅蓝色的雾气在微曦的晨光中晕染开来,把天湖、草场笼罩在轻纱之中,只有湖光在尚未褪尽的夜色中闪动;海上的礁石和远方的群山变得越发缥渺,只留下淡淡的轮廓,宛如一幅“云崖如帐,似水青山”的国画。

  如果说晨雾是娴静的,大嵛山岛的雨雾则是迅猛的。一片雨云被海风吹上大嵛山岛,雾涌云飞,如同千军万马奔过天湖草场。刹那间吞噬了一切,四处一派茫然,分不清天上人间。当雨霁时,那雾一丝丝一缕缕地在你身边缓缓的飘过,顿时便有了天上瑶池的幻觉。俯看脚下,天湖如洗,芳草萋萋;遥望东海,蔚蓝色的海洋泛着软绵的轻浪,墨玉般的岛群静静地散发着光芒。山、湖、草、海的精魂在这里有了完美的结合。

  大嵛山岛的日出日落每次都不一样,大气磅礴,奥妙无穷。然而,在天湖之滨露营似乎更有情趣。夏秋之夜,凉风习习,坐在柔软的草地上静观四周,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亮闪着金光;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大海涛声阵阵,耳旁蛙鸣四起,一唱一和,不免让人心驰神往。

  许多人喜爱月夜,更向往星天。没了月光,黑天鹅绒般的夜空缀满了闪闪的繁星。此时,在大天湖之畔扎下一顶帐蓬,仰卧在草地上观赏星空,观赏横亘于夜空的银河,牛郎星、织女星,以及数不清的星座就在头顶,似乎触手可及。观看流星从夜空划过,夜航客机飞快地跨越银河,别有一番情趣。巴金在《繁星》一文中说,他爱月夜,更喜星天。因为仰望星天,才会回到童年,才能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这大概是童年情结和儿时的精神天堂吧。

  大嵛山岛的美是独特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缔造了这座美轮美奂的海岛;大嵛山岛的美是梦幻的,山、湖、草、海奇变万状,仙境如梦,又妆点了无数人的梦境。 
 
  武夷山的和谐之美
 
  天地不言而有大美,其美在于阴阳交融,相辅相成的和谐。武夷山便是其中的经典案例。

  丹霞地貌是沧海桑田的见证,是大自然亿万年风雨雕蚀的杰作。然而,丹霞地貌在未成熟期,风浸雨塑的画面仅是初稿;在晚期,由于风雨蚕蚀过度,丹山险峰已成断壁残垣;只有成熟期才呈现出惊天动地的美丽。中国丹霞景观数处,唯独武夷山处于丹霞地貌中的而立之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丹霞景观。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雄强险峻摄人心魄。发源于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的一条溪流贯穿其中,蜿蜒十五华里。因她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九曲溪。九曲溪的绝妙,不仅在于“水绕山转,山随水活”的动态之美,更在于“山水相印,阴阳融合”的万世奇缘。若是临水观山,人们可乘竹排漂流于九曲溪上,饱览一百零八景构建的丹青画卷,体验移步换景的神奇。若是登山观水,人们可攀爬壁立千仞的天柱峰。天柱峰半山腰上有座山水观赏台,名曰“一览亭”,在这里凭栏俯瞰,九曲溪如同温婉多娇的少女,偎依在群峰的怀抱之中。春夏秋冬,或见碧水丹山流动于变幻莫测的轻烟薄雾之间;或见云海翻腾,佛光霞照,如诗如画,如临仙境,故而,天柱峰又名“天游峰”。

  纵观天下名山,既能观山又能玩水者屈指可数,山水结缘能像武夷山、九曲溪这般完美者更是凤毛麟角。武夷山水承载着天地灵气,山水和谐之美征服了古今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宋代大文学家陆游诗云:“山如滋少三十六,水似邓帐九折途”,“未到名山梦已断,千峰拔地玉峨峋”,武夷山水让陆放翁魂牵梦萦。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把对武夷山水的赞颂推向了极致,他写诗赞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但是,更令我感动的是一位普通的美国老太太对武夷山的抒情,她说,“假如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迷了路,请把我带到中国的武夷山”。这质朴的诗句何以动人心弦?因为她寻找的是风景纯美的家园。也许九曲溪第四曲处的崖刻“真山水”三字已经铭刻在她的记忆深处,武夷山水的亲和宜居已经上升为思辩理念,以至物我难分,把中国的武夷山当作了她心中的伊甸园。

  其实,早在四千年前,资源丰富的武夷山已是古闽族人的休养栖息之地。九曲溪的中部是个风口,赤壁丹崖和各式峰柱经过风蚀雨浸,就形成了天然的岩壁洞穴。这些洞穴便成为有着死后升天信仰的古闽族人理想的墓地。他们把楠木制作的船棺当作仙舟,高搁在悬崖峭壁之上,让先人们安息在碧水之上、丹山之中,时刻都能听到田园诗般的山水共鸣。

  四千年前,古闽族人就在武夷山依山傍水而居,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唐代,武夷山已被敕封为“天下名山大川”。唐玄宗颁旨立碑,在武夷山“全山禁樵采”。这种“绿水青山、永续之脉”的理念,以及“视家园如生命”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武夷山的纯真在于山水的纯真,在于保持着原始自然的风貌。据专家考察,武夷山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内已知动植物种类11000多种,是珍稀、特有动植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1987年和1992年,武夷山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全球多样性保护区”。世界旅游执委会前主席巴尔科夫人说,“未受污染的武夷山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横亘闽西北的武夷山,不仅保存了地球上同纬度最完整最丰富的生物链,更积淀出丰润两千余年的人文沃土,山水相因,人文其间,是世界和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和文化复合遗产地。在这里,山水与文化的和谐才是武夷山最绚丽的一张名片。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道家的仙踪之地,“升真元化洞天”被列为道教36洞天第16洞天,修仙者要在此脱胎换骨才能羽化升仙。天心永乐禅寺是一座深藏于武夷景区之中的佛教名刹,明成祖朱棣为其禅茶赐名“大红袍”。僧人种茶,开创了“禅茶一味,佛茶一家”的佛学天地。

  比起宗教文化,最让武夷山骄傲的当数千年大儒朱熹。古人云: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这里说的文公便是朱熹。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创办了著书立说、讲经论道的“武夷精舍”,也在此完成了他的重要论著《四书章句集注》,构建起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使武夷山闪耀着“道南理窟”、“学达性天”的荣光,一度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千古名句正应了武夷山与朱熹的关系:武夷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圣地,她丰厚的人文精神成就了朱熹;朱熹的理学思想把武夷山带进了中国文化地理的核心版图,带进了人类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山水之美是文化的,这种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才使得武夷的丹山碧水有了直达永恒的灵魂。

  说起武夷山,人们常用“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来概括,把武夷山的茶文化与千载儒释道相提并论,甚至用“山因茶而名,水因茶而灵”来描述武夷山水与茶文化的风云际遇、前世今生。此话是否言过其实,最好让事实作出回答。

  武夷茶是武夷文明的标志。早在商周时,濮闽族君长已把武夷茶作为贡品进献给会盟伐纣的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颇具盛名。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是为茶文化的第一高峰。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一文中把武夷茶称为“晚甘侯”,已经说明了武夷茶在中国茶中的尊贵地位。宋元时代,武夷山的北苑贡茶已成为贡茶首选。明代郑和下西洋,五万人组成浩大舰队护卫国宝,除丝绸、瓷器之外,另一国宝正是武夷茶。清代,武夷茶作为商品贸易的主角走向世界,为万里茶道的开通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武夷山的中心地带,盘垣着一条高低起伏的深长峡谷。谷内多悬崖绝壁,两侧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谷底成行成行的茶树倚山而植,或种于岩凹、岩隙、岩缝中,或植于沿边砌筑的石岸中,称作岩茶。武夷岩茶的茶园几乎都在“九龙窠”的岩壑幽涧之中,岩茶的祖先——六株“大红袍”母树在这里倔强生长了360多年。这里云雾易聚难散,冬暖夏凉,特别是这里的土壤属于酸性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特殊基质。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才使6株万世灵芽的后代超凡脱俗,奠定了馥郁隽永的内质。这里的茶青经过制茶人精神性格的磨合和二十多道精妙工艺的提升,才孕育出独特的岩骨茶香,成为中国乌龙茶的极品。

  自从200多年前中国的武夷茶传入英国后,她以温柔而不可逆转的方式掀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她首先让贵族有了新的奢侈物追逐,成为一种悠闲和舒适的享受。之后,英国茶(武夷茶+奶+糖)竟成为广大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英国有句世人皆知的名言:“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可见武夷茶已经和大英帝国密不可分。

  武夷岩茶,点缀出世代制茶匠人传承文化的动力,开启了永不停歇的逐梦之旅。武夷之东,梅溪下游,有座名为“下梅”的村庄,这里是万里茶道北上的首站和南下的起点。往北是跟晋商常万达、乔致庸合作,北上4760公里,抵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口岸。此后在俄罗斯境内延伸,直到莫斯科,全程13000多公里,需要一整年的路途艰辛。这条十七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为武夷岩茶赢得了世界声誉。从下梅村往南走,890公里处就是广州。武夷茶通过广州远销东南亚及日本。武夷茶给广州带去的是喝早茶的习惯和融洽和睦的气氛,给日本带去的却是被称为国粹的“茶道”。

  茶,是武夷山水之精魂,蕴含着不可思议的人意和天机,“天人合一的机缘,大道中和的理念,伦理和美学的和谐,自然和宇宙的法则”似乎都隐藏在茶文化之中。然而,世人最需要的还是口感,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度,武夷茶有着不同的饮法,有的清饮,有的加糖加奶,有的加入柠檬和白酒,充分展示出武夷茶有着包容和接纳的特性,也象征着心随万境转,无喜亦无忧的通达境界。

  武夷岩茶,满足了世界,也把武夷山的和谐之美推向了哲学的高度。
 
  个人简介
  王晓岳,男,1942年2月出生,中国作协会员,籍贯: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中共党员,从军27年,其中在雪域高原8年,从事野外测绘工作。转业后,先后在福建省经贸委、省委宣传部工作,历任处长,《文明建设》杂志主编,半月刊杂志社社长,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