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漳十咏》:让你看见明初漳州的芳华!
作者:林鸿东
作者:林鸿东
其一漳水南边郡,闽乡到此穷。地偏冬少雪,海近夜多风。百粤山川属,三吴景物同。昔贤遗化在,千载紫阳翁。
第一篇介绍的是漳州的地理、天候、景观与人文。“漳水南边郡,闽乡到此穷”、“百粤山川属,三吴景物同”,这两句跟王安石笔下漳州篇的“闽山到漳穷,地与南越错”意思相同,“粤”就是“越”,只是多了一个“三吴”的说法。“三吴”指江浙。王袆是义乌人,属于“三吴”。这里指漳州这边很像他的家乡 。漳州地理位置偏南,故冬天极少下雪。因近海,所以夜里多风。人文方面,直接写到了朱熹。朱熹称紫阳先生,故被朱熹理学教化过的地方,有个专门的说法,叫“紫阳过化”。显然在通判王袆的眼里,漳州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就是“紫阳过化”。特别是,朱熹在漳州当过一年多的知府,且王袆所住的府衙,就是当年朱熹的旧居。
其二 此地多烟瘴,时清喜渐除。阻山犹盗贼,并海尽盐鱼。田稻春秋种,园姜伏腊需。不才叨郡寄,廪禄颇嬴馀。
又见“烟瘴”,这“烟瘴”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雾毒”、“瘴疠”。从宋到明,这种对漳州的古老观念从来没变过,虽然后面补充了一个“喜渐除”。但诗中认为“喜渐除”的原因是“时清”(时世清平),这里就有拍皇帝马屁的嫌疑,但可以理解,这是官员写诗的通病,于今未绝。凭着高山的阻隔不免盗贼蜂起, 这是人祸;幸而靠近大海的地方到处是盐鱼之利,这里指地利。田里的水稻有春秋两季,田园中的生姜可以提供伏、腊日的需求。我这是沾了郡太守的光,俸禄丰厚颇有盈余。王袆这是谦虚加嘴甜。王袆这人不简单,他曾献颂给朱元璋,朱元璋看了非常高兴,高度评价他,认为江南只有二位大儒,王袆与宋濂。学问之博,王袆不如宋濂。才思之雄,宋濂不如王袆。而宋濂可是被称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
其三奢竞仍民俗,纤华亦土工。杯盘箫鼓里,灯火绮罗中。茉莉头围白,槟榔口沬红。良宵上元节,纨扇已摇风。
当时的漳州民俗竟奢华、讲排场,本土工艺(或专指陶艺)极精美、够华丽。箫鼓声声,总是觥筹交错;绮罗翩翩,到处灯火通明。因戴着茉莉花头围亮白,因嚼着槟榔果嘴沫红艳,上元节(元宵节)那一天,氛围热烈,罗扇纷纷用来摇风。在王袆笔下,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明初漳州社会竟然如此繁华,与王安石笔下的萧索宋代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得知,元朝时期,漳州很可能已经受益于泉州远洋贸易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明初的漳州人居然有头戴茉莉、嘴嚼槟榔的习惯。
其四近岁兵戎后,民风亦稍衰。蕃船收港少,畬酒入城迟。绿暗桄榔树,青悬橄榄枝。薰风荔子熟,旧数老杨妃。
然而,近几年频繁爆发的战争,还是使漳州的民风之盛有所衰退。海港里面前来通商的蕃船少了,漳州城内曾经广受欢迎的畲酒也是姗姗来迟。桄榔树绿阴幽暗,橄榄枝青翠低垂。暖风阵阵,荔枝熟了,让人不禁又想起杨贵妃的老话题。(能解说这“旧数老杨妃”意思的,不妨留言)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显然是初夏时光。
其五可是闽南徼,阳多气候先。麦收正月尽,茶摘上元前。绿笋供春馔,黄蕉入夏筵。南方吾所适,久值亦相便。
这里的闽南不是指现在的“闽南”,而是指闽之南,“闽南徼”就是闽之南的边界地带。在这一带,光照充足,气候变化来得早。正月里,麦子刚刚收尽,茶叶便在元宵节前采摘了。春天的饮食中出现绿笋,夏天的酒席上便有了黄蕉。“南方吾所适、久值亦相便。”或可解读为“南方我所至之处,呆久了也就感到适应了”。上一首写到了桄榔、橄榄、荔枝,这一首写到了麦、茶、笋、蕉,依稀可见漳州当年物产的丰富。
其六文物如邹鲁,斯言信不虚。科名唐进士,道学宋元儒。祠宇依山曲,遗书布海隅。风流今孰继,林子亦其徒①。
人文风物如“邹鲁”(文化昌盛之地),这句话是真的。在科举方面,唐代漳州便出了郡内第一位进士周匡物;在学术方面,宋元时期,出了一位理学大儒陈淳。如今纪念他们的祠堂依山而筑,他们留下的书散布在滨海地区。这种文化风流今天谁来接续,林弼便是他们的接班人。显然,王袆非常崇敬这位交好的漳州学者林弼,直接称他是“林子”。
其七是处方言别,漳南觉更强。儿童皆唤囝,男女总称郎。不雨犹穿屐,因暄尽佩香。人人牙齿紫,尽为嚼槟榔。
这里方言比较特殊,漳州南部更是明显。小孩子都称为“囝”,不管男人、女人都被叫作“郎”,压根就没有下雨也在穿木屐,因为阳光明媚都在配带香囊。很多人的牙齿发紫,都是因为嚼槟榔的缘故。
其八山秀英灵聚,溪清爽气开。水晶凝石髓,月彩耀珠胎。珉紫裁为砚,犀花解作杯。最怜沙上草,颜色在根荄。
山川秀美凝聚英华灵性,溪水清冽打开凉爽气流。石钟乳凝结成莹透的水晶,蚌中的珍珠闪耀着月彩。紫色的玉石被裁制成墨砚,花斑的犀角被分解为酒杯。最可怜爱的是沙上的草甸,最漂亮的色彩在根的末端。漳州当真是产水晶(漳南有一地方称水晶坪,即产水晶处)与玉石(华安玉)的地方。
其九试上南楼望,羁愁觉易消。雨溪遥合港,大海暗通潮。白露垂青野,丹霞映碧霄。梦神曾献吉,日暮不堪招。
试着走上南部的城楼往远处眺望,客旅的哀愁渐渐消逝于天边。等等。这段写景的,没什么好译的。
其十郡署经年久,吾来为一新。重门森画戟,别驾俨朱轮。榕叶轩阴晚,梅花阁气春。衹怜去国远,为政愧能循。
漳州郡署遗址在现在的中山公园,王袆来当通判时,郡署的房子已经年久失修,较为敝旧。王袆与知府潘琳一道将郡署重修一番,顿时焕然一新。从王袆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得知明初漳州府衙的样子:“重门森画戟,别驾俨朱轮。榕叶轩阴晚,梅花阁气春。”也就是重门之间画戟森森,别驾在侧朱轮俨然,榕叶掩映的轩楼弥漫着傍晚的阴郁,梅花横倚的阁楼充满春天气息。只是叹息离国都太远,管理政事惭愧不能追随。这最后的一句话,其实是暗暗念给曾经赏识自己的皇帝朱元璋先生听的。
(翻译较匆忙,或有不妥之处,欢迎方家指出或补充)
编辑: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