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洋下人

洋下人
 
作者:王晓岳
 
  五虎山位于闽江入海口的南岸,山海相依,江海相恋,大海的潮汐每天拨动着五虎山的心弦。闽江、乌龙江、濑江在五虎山下合流,形成“三江襟带,两潮吞吐,一山雄峙”之势和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谓之三江平原。福建是著名侨乡,福建籍海外侨胞总数为1264万。其中,福清、长乐就分别多达80万和50万,闽侯较少,也有13万多人。然而,闽侯的三江平原却鲜有华人华侨。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山东人走投无路时就去闯关东,福建人则要下南洋。下南洋是福建人在生存绝望时的希望之路,即使面对死亡,仍然连绵不断地扬帆南下,这才有了几百万福建人迁徙南洋各国的历史悲剧。自古以来,三江平原就分布着四十多个村庄,这里的村民却极少离开脚下的这片热土,鲜有人远走他乡,这与生存状态息息相关。下南洋是创业史、奋斗史,但首先是背井离乡的血泪史。三江平原上的村民由于得山海之利、江河之便,生活相对富裕,他们更眷恋家乡的土地。三江平原上的村民以豪气著称,得天独厚、安居乐业是他们的底气,也是其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根源。
 
  三江平原上的村庄如今分属福建省闽侯县的祥谦、尚干两镇。早在夏商时期闽侯隶属扬州,周时属七闽地;春秋战国时属越国。汉高祖时期,福建不设治,始元二年置冶县,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县址就在如今的闽侯。所以,史上便有了“先有侯官后有福州”的说法。因为国民政府时期的福建省主席林森祖籍闽侯,所以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闽侯县改名林森县。1950年,林森县复名闽侯县,隶属闽侯专区。1956年,闽侯专区撤销,闽侯县直属福建省。1958年,闽侯县才改由福州市管辖。
 
  有了上述历史渊源,三江平原上的村民从来不说自己是福州人。他们坚称自己是侯官人,并附带问道“先有侯官后有福州”你知道吗?若对方追问你是侯官哪里人时?他们要么答道,我是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老乡,祥谦镇人。间或回答,我家在林祥谦烈士的故里,千年名镇尚干镇。唯独祥谦镇洋下村村民对外不提侯官,不提林祥谦,也不提林森,直接回答我是洋下人。若有人问道,洋下在哪里时,洋下村民就会惊讶地看着你,似乎见到了外星人。俄顷才会反问你,福建抗倭英雄村——洋下村你没听说过?洋下村是福建唯一的周瑜周都督庙所在地,你也没听说过?福建旅游胜地五虎山总该知道吧,五虎山就是我们洋下村的地盘。这时你会发现,在三江平原这片土地上洋下村人最牛。
 
  三国时期,五虎山下的三江平原乃是东吴属地。东吴在闽地建有三处造船基地,一处在宁德霞浦湾,史称“温麻船屯”;一处在长乐马尾港,史称马江船坞;一处在侯官洋下村。因为这处船屯紧临灞水港,因此,洋下造船基地又称“霸水坞”。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号称八十万大军,扬言可投鞭断流。他们视吴蜀军队为土芥。东吴左右都督周瑜、程普各领一万五千水军,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周瑜火烧战船,大破曹军,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江河作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周瑜定格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周瑜之所以惊涛拍岸,一靠联蜀破曹的战略决策,二靠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英雄气概,三靠足智多谋,四靠战船充足。洋下村民的自豪感源自强烈的历史感,他们知道自己的根源,了解祖先的际遇。洋下村民说,他们的祖先是为赤壁大战造船的功臣,不畏强敌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基因。洋下村之所以为周都督立庙祭祀,是因为周都督是他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是他们精神崇拜的源流。
 
  洋下村民的抗倭战斗充分展示了这一历史渊源。倭祸自明朝肇庆始,历时200多年。福建、浙江、山东沿海诸郡屡受其害。三江平原上的洋下村地处频海,古港富庶,自是倭寇常袭之地,受害尤烈。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三江流域的村民在洋下湾赛龙舟的日子。倭寇突袭洋下村,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抢虏财物。正在赛龙舟的洋下村民听到倭寇屠村的噩耗,立时登岸,冲进战火,以手中的船浆为武器,与倭寇拼死相搏。周围村民也纷纷赶来助战,将倭寇团团围住,怎耐倭寇火器精良,抗倭村民死伤惨重。相传,危难之时,忽然狂风大作,吹打得倭寇睁不开眼,站不稳脚。一杆“周”字大旗从天而降,率领村民与倭寇决战,大刀、长矛、锄头、船浆向倭寇的头上砍去,杀得倭寇鬼哭狼嚎,一举歼敌200多人。倭寇闻风丧胆,不敢再犯三江平原半步。战后,三江村民再次聚拜周都督,亲见那面“周”字大旗上还染着倭寇的血迹。周都督显灵佑民的故事很快传遍福州,传至八闽大地,周都督庙香火越发鼎盛。此后,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之前,所有参赛龙舟都会划到洋下的灞水码头,无比虔诚地到周都督庙祭拜,一是感恩周都督神威护民,二是祈求周都督保佑三江平原风调雨顺,百姓平安。五月初二到初五这几天是三江村民更是洋下村民最盛大的节日,因为历史留下了祖先们的故事,留下了抗倭英雄村的文化记忆。
 
  庚子仲夏,我来到洋下村采访。村部设在老式的五层办公楼里,位于三层的会议室里早就坐满了历届村委。他们听说有位作家要写洋下村的前世今生,这是他们期待已久的事情,县有县志,家有家谱,一个威名远扬的抗倭英雄村,说什么也应该留下一部县志式的村史吧。我告诉在坐的村委们,我不是来写村史的,只想写出村魂,所以请大家摆摆“龙门阵”,说一说建国以来的风风雨雨,表一表半个多世纪的酸甜苦辣,聊一聊洋下村的性格和命运。这下村委们早就准备好的“工作总结”和数字报表用不上了,但是,“龙门阵”却让他们敞开了心扉。
 
  他们纷纷从福桔说起。福桔是福建的传统产品,多分布于闽江下游两岸,明朝已闻名于世。《福建通志》有“闽为古代桔柚锡贡之地”的记载。康熙年间,王潭在《闽游纪略》中说,“闽桔之美,达于京师”。福桔上市期恰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美汁甜,又与“福、吉”谐音,是为佳果贡品。所以备受福建民众及东南亚华侨的喜爱。三江平原年产福桔10万多吨,年年供不应求。文革时期,提出农业学大寨,祥谦公社的福桔林改成梯田,村村照办,唯独洋下村抗命。县里的造反派想拿“反对农业学大寨”的罪名整治洋下村,怎耐村民心齐,根本就不让外人进村,进村就跟你拼命。此事闹到省里,省革委会派出工作队进驻洋下村。村民对工作队说,论福桔,洋下最为拔尖,每年供奉京城、省城和外贸各300多担,如果断了这近千担的供奉,华侨向毛主席提意见,毛主席查下来你们可吃罪得起。工作队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洋下村1200亩的福桔林保了下来。
 
  当时,造反派横行天下,想抓谁就抓谁,想斗谁就斗谁,连国家主席都难以幸免。他们指鹿为马,动辙上纲上线,说你反对“农业学大寨”就是反对毛主席。这可是天大的罪名,轻则坐牢,重则杀头。因此,别村村民敢怒不敢言。血性的洋下村民却不然,他们全村人不要命,县里甚至省里的造反派再狂也不敢跟5000多人的老百姓玩命。因此,洋下人跟造反派玩命的故事跟当年杀倭寇的故事一样从福建一直传到东南亚。因此,人们都说,洋下人真是有种!

  文革那些年,四人帮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企业停工停产,农业年年欠收。整个中国都在挨饿。那时,洋下村1300多户村民,没有人整人,一门心思种果种田,3000亩水稻年年丰收,平均亩产(双季)1800多斤。每年交公粮3000多担,每年卖余粮3000多担,年年名列闽侯县第一。全国大乱,洋下村不乱,洋下人懂得,顶着大风大浪划船,全靠胆识和心齐。
 
  1982年,全国推行包产到户,洋下村民不愿分田分地,土地承包责任制整整推迟了三年。1985年,土地承包后,村民有了种植自由,全村不种粮食种福桔,因为福桔一亩能赚四五万元,收入非常可观。没想到福桔品种严重退化,皮变硬果变酸,那年又遇到雪灾,大部分福桔烂在地里,剩下的福桔100斤才卖16元,几乎血本无归。这时候村委一班人站了出来,用赎买的办法,把村里的福桔林收回村委会,改为蔬菜基地。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一个村庄向福州市政府申请设立市级蔬菜基地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但洋下村的干部有股子拼死也要为民请命的犟劲,这种性格感动了县里也感动了市里。福州市原市长翁福琳亲自批准,在洋下村开发市蔬菜基地。该基地经过村民投标,由200多户承包,每亩承包费仅200元,这种福利性的承包为的是解决部分村民在大灾之年的生计问题。
 
  剩余一千多户村民怎么办?村委不能不管。村委林天官菩萨心肠,见到别人受苦,恨不能把心掏出来。村民都说林天官“很会跑路”(方言,很肯为百姓办事的意思)。林天官从洋下村到甘蔗镇骑自行车跑了几十趟,终于说服了闽侯土特产公司的林经理,该公司同意包销洋下村民用稻草打造的草包草绳。洋下村的水田多,稻草自然就多,以往烂在地里没人要,现在成了宝贵的生产原料。洋下村委给每户代购了一台稻草编织机,每台150元,钱从收入中慢慢扣除。每家每天开动机器12小时以上,宁静的村庄喧闹起来,机编机的声响组成了喜悦昂扬的交响曲,朝朝暮暮响彻五虎山下,应和着江海潮汐的旋律。从此,家家户户无闲人,打草包草绳的收入竟然超过了承包蔬菜基地的村民。
 
  与此同时,洋下村在五虎山办了农场,3000亩茶园产出的茶叶直销县、市外贸。农场还开办了酱油厂、粉干厂、砖厂、五金厂。村中开挖了60口鱼溏,直供福州市场。当时的县领导多次在大会上表扬洋下村,他们说,实行大包干以后,村委们不当甩手掌柜,为村里五业兴旺累弯了腰,跑细了腿。洋下村村民腰包鼓了,笑脸多了,家家户户盖起了四层五层、还有七层八层的小洋楼,洋下村成了活脱脱的“小香港”。
 
  当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全国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紧缺经济仍是主流,洋下村能够率先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实在难得。村委们说,村官最小,百姓的疾苦最大。位卑不忘责任,心里装着村民,这才是村官的良心。虽说千人千般苦,只要有个孙猴子冲锋陷阵,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让我感动的不是村委们这些闪光的语言,而是他们为村民解难抒困时的奋斗和坚韧。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洋下村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碰上了征地,是福是祸,一时难以说清,但村民心里像天塌地陷似地难受。
 
  汽车产业是福建的一项支柱性产业,经过三代人前仆后继的艰苦奋斗,青口汽车城终于屹立在闽侯青口镇的大地之上。2004年,东南汽车集团与德国奔驰合作,又新建了奔驰汽车城,征地扩展到洋下村。除623亩菜地之外,洋下村的2500亩菜地、3000亩稻田,60口鱼塘以及山林全部被征用。在此之前,五虎山已开辟为国家级旅游景区,景区内不准开办任何企业,农场早已不复存在。洋下村成了失血的村庄。对于2000多年来靠土地谋生的农民来说,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热土,这是一次命运的转折。全村1400多户5500多人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将是一次重大考验。
 
  征地后,洋下村有576位青年人走进了汽车城,转变了身份,成了产业工人。除征地款外,这是国家给予洋下村的帮助。与此同时,汽车城实施“金包银”工程,在汽车城边缘地带由建设指挥部统一规划,由国有资本垫资代建,为洋下村建设出租用房和经营店面,这是汽车城给予洋下村的补偿。这些努力仍然无法解决大多数农民的出路问题。洋下村村委认为,靠天靠地最终还得靠自己。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优势,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一是种好现有的地。洋下村村委会从剩余的623亩土地中收回270亩作为集体资产,加入祥谦镇推广的种植桂元计划,用这笔收入作为洋下村的发展基金。
 
  二是扶持洋下人走出去做生意、办企业。目前已有176户洋下人在福建和全国市场站稳了脚跟。村委们说,希望洋下的灞水港如同一座龙门,洋下人出了灞水就如鲤鱼跃过了龙门,成了商场的一条龙。希望他们不忘祖、不忘根,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
 
  三是发挥洋下人经营过蔬菜基地的优势,组织和帮助60多户村民到福州郊区承包土地种植蔬菜。原先,他们在本村种植蔬菜,每户只能承包四五亩土地,如今规模最小的承包20多亩,多数承包几十亩上百亩土地。他们延续了“洋下人就是福州最可靠蔬菜基地”的名声,在为福州人造福的同时,也为洋下村的发展史抒写着光彩的篇章。
 
  林洋国曾经在洋下村当过三年村长,林锦东是当下的村委,他们一再对我说,洋下的历史就是祖传的血脉,就是文化,这种以正气、豪气、英雄之气为特征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洋下人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洋下人敢于与强敌抗争,敢于与错误抗争,敢于与困难抗争,敢于与命运抗争,他们不会辜负英雄村的历史,不会让失血的村庄消失,一定会抓住机遇,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