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池书院一角
啊,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散文)
作者:远山
学校前身是南江“龙池书院”,已有160多年的建校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园山脚下,居住着众多何姓人家,山脚下有一小山梁,名一柱香,传说风水特别好,于是众多何姓人家都想据为己有,或为坟场,或建房屋,形成了两股势力,长期争夺,械斗不止,状诉不停。当时南江县令张熙谷大为光火,亲乘轿舆,带上衙役,来此断案。在开堂审理时,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惹恼了这位明断公事的张县令,于是惊堂木一拍,宣布判决,没收这块土地充公,由争夺双方各出银两,修建学馆,建成为止,并各征学田数亩,以供学馆开馆之后的各项资费。
“古院书香翰苑文风描锦绣,龙池馆韵杏坛墨濡育栋梁。”龙池书院大门的这副对联,正昭示着龙池小学承续书院文脉、不断精进的办学气度。
清代南江县先后建立了5个书院,分别为龙门书院、清源书院、龙池书院、东恒书院、公山书院(今南江中学)。《大清一统志》之《保宁府.学校》载:“龙门书院,在南江县,乾隆十七年(1752)建”;民国《南江县志》第2编《教育志》载:“清源书院、在南江沙河场,光绪初年知县张熙谷建”,“龙池书院,在南江县长池(赤)市中,光绪六年(1880)知县张熙谷建”,民国四年(1915),龙池书院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东恒书院,在南江县城东门内”,“公山书院,在南江县城南门内,知县闻肇煌建,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何诒孙移建于城东。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南江县最出名的书院为“公山书院。乾隆十年(1745),知县闻肇煌大兴教育之风,在南江县城南门内文昌庙义学旧址上始建公山书院,由赋税收入开支。闻肇煌在所写的《公山书院碑记》记载公山书院的情况:设井堂3楹,斋厨4楹,屏壁1座,额日“公山启秀”。
同治年间,知县何诒孙见“基址狭隘,房舍见圮,且只寥寥数间,不足以广纳英杰”,将公山书院迁移至县城东岸文庙右侧(今南江中学前门),移建后的公山书院规模甚宏,有讲堂,宿舍、庭、厨、几、案、床、凳等设备,可容百余人。公山书院邀请南江县本地学识品行好的进士、举人任教。如同治十年赐同进士出身徐炳唐在公山书院讲学,曾在公山书院大门书联“河岳英灵钟此辈,国家元气在斯文”。讲学期,一时门生云集,培养了许多增生、贡生、举人。同治甲子科举人岳光虞担任公山书院山长长大19年,还到巴州云屏书院讲学多年。丁酉科举人董策宸任过讲习,学者如流,著《龙门桥碑记》的光绪乙亥科举人李炳南在公山书院讲学四年。清末,公山书院改为南南江县第一高等小学,由归国留日学生李仲铭任堂长。
“龙池书院”的首任山长何昌龄、字鹿泉,清末南江县贡生。截吴梅村诗,因自号梅村,钟殿撰学使凭评其父日气象峥嵘,词华整练,足征洗伐,功深十赴,乡闹荐不售,授徒于家及主讲龙池书院数十年,门生甚众、英才辈出徒成名者数十人。现有何撰的《龙池书院十二晃》、其题为《龙耳朝霞》、《莲池夜月》、《园山瑞鹤》、《灵秋白龙》、《旗山晴雪》《莲石松云》、《松尖风语》、《鲁洞风笙》、《晚市人归》、《螺山梵唱》。还有《龙池书院杂诗》等十二首。
光绪二十三年(1897),龙池书院扩建,成为当时仅次公山书院的南江县第二大书院。
南江县长赤镇是我的故乡,龙池小学也是我的母校,五十四年前我曾在那里度过了欢快的童年和少年。那时候我做着许许多多的梦,梦想将来当作家、当诗人、当科学家、当工程师、当将军……正当我张开理想的翅膀朝着几万光年自由自在飞翔的时候,也就在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江县长赤中学正式上课还不到三个月的时候,便爆发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 ,我不到十四岁便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从此便失去了学业,再也没有上学读过一天书。但我却一直还做着作家梦,后来仅凭一个小学文化拼搏人生,发誓要用手中的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于是便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皇天不负有心人,数年之后终于圆了自己的梦。而今已先后发表和出版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其中多篇部获奖并搬上了银幕和银屏。一九八五年步入影视圈,先后自编自导各类题材的影视剧四十多部,其中多部获奖。
我仅凭一个小学文化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编剧、导演,这完全归功于我的母校龙池小学,归功于我的班主任廖光谈老师。那时我担任小学少先队大队长,成绩特别优秀作文尤其为好,经常把我的作文印出来给全班同学当范文。廖老师还把学校教工会图书室的钥匙教给我,三天两头便可进去换上一本新书阅读。放学路上看,回家放牛看,晚上没有煤油点灯,便借助堂屋火塘火光和室外月光看。在我小学毕业时几乎看完了古今中外名著,这为我后来能成为作家、编剧、导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恩母校龙池小学,感恩我的恩师廖光谈老师。我离开龙池小学五十四年了,却千百次梦回母校!
2020年10月中旬,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回到阔别五十四年的母校龙池小学,在学校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我沿着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寻找五十四年前的足迹,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五十四年前我与小同学们整整齐齐站在操场上那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的样子,耳边仿佛又听见了五十四年前那朗朗的读书声……然而这里却早已旧面貌换了新颜,五十四年前的老校如今已变成一大片立体感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阅览室、电视台、教职员工宿舍楼、食堂和好大一块宏伟壮观的体育操场……
陪同人员向我介绍说,龙池小学是由清代南江县三大书院之一的“龙池书院”演变而来,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一九三六年停办,一九三七年恢复。一九四二年更名为“南江长赤乡中心国民小学校”,一九四六年初中与小学分设,一九五零年初中停办,学校更名为“长赤乡高级完全小学”;一九六零年续建后,学校更名为“长赤人民公社中心小学”;文革时期再次更名为“南江县长赤小学”, 一九七零年恢复初中;一九八八年九月,乡初中与小学分设;一九九O年元月,长赤乡建镇,学校更名为“南江县长赤镇中心小学”,一九九八年中心小学迁至桥梁村小学;一九九九年教育改革后,镇中和镇小合并成“南江县长赤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农村学校,曾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巴中市教师队伍建设示范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陈家富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黄中成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为地方经济培养一批批适用人才,2000年春获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同时被授予机械工程博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两个学位的杨波就是一九八四年七月在长赤小学初中毕业考入南京机械学校中专的优秀学生。
陪同人员还介绍学校党政一班人精诚团结,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以“团结、勤勉、拼搏、奉献”为校训从严治校,以“创一流学校,育合格人才。”为目标勤育英才。该校已撷摘了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的桂冠,省、地、县、区党政给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校园,置上“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研工作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等一道道烫金字的光环。
我对母校几十年间,特别是近几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五十四年前的老校如今只保留了一个小局部作为龙池书院存列馆,也就是李先念主席情系龙池书院的纪念馆。龙池小学而今已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老将军亲自为该校题写校名,并书赠“希望老乡干得更好”、“学习红军精神,当建设家乡的主人”的寄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等众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视察,学习取经,每天络绎不绝。
龙池书院的红色情缘,还得从1933年除夕说起。时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政委李先念带领1个团,在南江县长池坝中魁山阻击川军田颂尧6个团的疯狂“围剿”。2月25日,数倍于红军的敌人向红军发起三面围攻,成梯次冲锋,向中魁山倾泻大量的迫击炮弹。李政委不幸右臂和身体多处被炸伤,鲜血如注。但他却仍然坚守在战场上,用左手拿电话指挥了三天三夜的战斗,毙伤俘敌2700余人,取得了全线反“三路围攻”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
战斗结束后,李政委在龙池书院养伤,当地群众非常关心李政委的健康,送腊肉、鸡蛋、麻饼,醪糟的络绎不绝。
警卫员陈孝富违背群众纪律放干秧田水给李政委捉鱼补养身子受到严厉批评,不仅向受害群众赔礼道歉,还组织红军战士为老乡把放干的水田收满水并插上秧苗。
我父亲何朗书在河里捉了不少鱼送到龙池书院给李政委补身子,门卫不让他进,争吵声中李政委闻讯走了出来,弄清争吵原因后,同意把鱼收下但却要付鱼钱,我父亲坚决不收钱,李政委说我们红军有铁的纪律,你不收钱就等于让我犯错误。父亲只好很不情愿地收下,回到家中却遭到家人的指责,埋怨他不会办事,便给他出点子又送过两次鱼,偷偷把鱼从龙池书院大门扔进去,李政委让身边人员查了好久也查不出来是谁给他送的鱼。
警卫员从老乡家里买来一只鸡给李政委炖好端去让他吃,他却再三盘问这只鸡的来历,当确认已付给老乡钱了之后,便把身边工作人员全部召集起来,一起吃了那只鸡。
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在长池坝战役中的失败,蒋介石又责令刘湘调遣田颁尧、杨森等数万人马继续围攻长池坝。红军与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一场殊死较量,仗打得异常激烈。李政委虽在龙池书院养伤却情系战场,每天带着伤痛与原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长赤县苏维埃主席徐如万一起商量扩红支前,肃清根据地反动敌对势力。此时红四方面军已创建了长赤县苏维埃政权,把长池坝的“池”字改为“赤”字,也就是要赤化长池坝的意思。
红军医院就设在我家大院里,父亲参加了担架队,白天黑夜不停地运送红军伤病员。战斗最激烈的那几天,伤员每天源源不断地从战场上抬下来,屋里安置不下,屋外阶沿上、院坝里全部躺满了伤病员。 我母亲和村子里的妇女自觉组织起来救护红军伤病员。
前方战斗激烈,后方形势也十分严峻,各种地方反动武装相互勾结,在田颁尧指使下,不时地对长赤县苏维埃各级政权发动袭击,不少农会、工会、妇救会干部时常遭到敌特暗杀,其中好几个杀手还混进了长赤县苏维埃各级政权,这些人白天是苏维埃的工作人员,晚上却是蒙面杀手。李政委也多次遇险,但均被武功高强的警卫班张班长一一化解。
……
我从小就听父母讲述红军故事,讲得最多的也就是这段故事。
于是我便决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九十周年之际,将李先念在龙池书院养伤那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拍摄一部红色电影《李先念在南江》(暂定名)作为献礼片。该片定位是一部主旋律正能量红色公益宣传片,将以多层次、多视角、多元素、全方位之艺术手法,生动翔实地展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李先念养伤期间发生在龙池书院的故事,充分展示李先念主席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格魅力。该片将集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融历史性、艺术性为一炉。其故事情节生动传奇,片中人物栩栩如生。该片还是一部风光时尚片,通过油画般的镜头画面,牵引出心旷神怡的南江县旅游胜景,片中所涉及到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将使广大电影观众赏心悦目,同时充满了浓郁的大巴山乡土气息。通过电影《李先念在南江》的拍摄,吸引天下更多的游客前往南江县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从而推动南江县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影《李先念在南江》弘扬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对正处于改革、发展、富强、壮大的中华民族,有着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政治效应,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巴山儿女,为国家的安定团结、繁荣富强、不断拼搏进取。
李先念主席情系南江,在他担任国家主席期间,曾专门接见了时任南江县人民政府县长郑友铭同志,并为南江县拔款修建了二南路,为南江县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李先念主席逝世后,夫人林佳楣遵照他生前遗嘱,把部分骨灰撒在了他在南江县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足见李先念主席对南江人民的感情有多么深厚。林佳楣同志还专程前往长赤李先念主席养伤的龙池书院参观视察,女婿刘亚洲(国防大学上将政委)也多次到过南江县视察。
电影《李先念在南江》已由中润海天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向国家广电总局申报报立项,为了有力配合南江县委、县人民政府主打红色文化品牌的有力宣传,特邀请县委县人民政府参与该片联合拍摄。该片一旦拍摄成功,这将是我自一九八五年以来,先后在家乡完成的第十二部影视剧作品。
我在龙池小学有关负责人陪同参观结束之后,又与龙池小学原校长、现任党支部书记李杰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谈龙池小学的过去,谈龙池小学的现在,谈龙池小学的未来……
我还从李书记口中悉知,经南江县人民政府申请,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批准,南江县长赤镇龙池学校被列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学校,校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南江龙池苏维埃列宁红军小学”。我当即向李书记表示,我从八十年代初便开始做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现在又是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义不容辞地应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南江龙池苏维埃列宁红军小学的发展与建设做点贡献,回京后即赠送母校部分长篇小说《巴山女红军》图书和同名电影《巴山女红军》DVD光盘,并争取每年春秋两季开学时专程回母校给学生讲一堂红色文化课。
我还向李书记承诺,愿为母校提供一笔经费设立远山文学基金,鼓励龙池小学那些作文好,梦想当作家的文学爱好者勤奋创作,对那些每年在市级报刊、省级报刊、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讴歌家乡,讴歌母校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的学生,分别以三个不同档次颁发奖金和奖状。还可每年举行一次龙池小学红色文化笔会,亦可对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奖励。
李书记告诉我,学校打算弄一个龙池小学历代名人录。他说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精英人才中据不完全统计,有政界县处级、厅局级以及部队师团级领导干部数十人,有教育界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数十人,还有众多的各界知名人士有待龙池小学一一统计。
告别李书记走出学校大门口,我一步三回头凝望着儿时母校,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叹:“啊,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全文完

作家、编剧、导演。七十年代末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和出版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其中多篇部获奖并搬上了银幕和银屏。著有长篇小说《扬雄外传》、《陶三春传奇》、《巴山女红军》、《铁血巴山》、《青山遮不住》等,中短篇小说集《远山在呼唤》,散文集《远山的红色记忆》。1985年步入影视圈,先后自编自导各类题材的影视剧四十多部,其中多部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