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学格局的大小
作者:杨志学
作者:杨志学
我最早接触“格局”一词并融入记忆之中的,是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中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开篇所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这里,“格局”的意思是样式、形式、格式。
《孔乙己》开篇就点明了鲁镇酒店的格局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式样和面貌的。其实“式样”只是“格局”的内涵之一。我们翻看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中对“格局”的解释,非常简洁,就两点:一指“式样”,二指“规模”。我们现在要谈“文学格局的大小”,这里的“格局”的含义显然侧重于第二点即“规模”之意。因为“规模”可以谈大小,而“式样”则往往着眼于事物形式上的特点,比如是否别致、有无与众不同之处等。
除了以上“式样”、“规模”两点,结合作家的文学创造,我个人认为,“格局”还应该包含第三重意思,这便是胸怀、境界、精神、气度。这可以看作是从“格局”的第二层含义即“规模”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又一内涵。
考察了“格局”在内涵上的多义性之后,我们再看文学格局,自然便多了理解的角度。以“格局”来衡量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确实是一把很好的判断的标尺。比如,谈到鲁迅的文学格局,我们从“格局”的三重内涵上,都可以看出鲁迅的重要和伟大。从“式样”的角度,我们看到了鲁迅在文学形式上的开创性和独一无二性;从“规模”的角度,我们看到了鲁迅文学创作的博大与丰富;从“境界”的角度,我们看到鲁迅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更是无人能及。我们把与鲁迅同时代的作家拿来做个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我觉得,格局有时候又和格调、风格联系在一起。我想起古代诗人中的一些群体。有的慷慨多气,笔卷时代风云,如“三曹”、建安七子;有的啸傲山林,诗酒人生,如竹林七贤;有的状边塞之雄奇,显高远之志和苍凉之美,如唐边塞诗派;有的写自然之清幽,显趣味之雅和境界之美,如唐山水诗派。这些不同的文学趣味和诗歌风尚,也显示着不同的文学格局,其格局的大小也自然是有差别的。
作者简介:
杨志学 笔名杨墅。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学与出版管理部主任、编审。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歌:研究与品鉴》《诗歌传播研究》《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等多部。主编诗集《朗诵中国》《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20多部。诗歌作品获《上海文学》奖等奖项。红土地文学社总顾问。
来源:红土地文学
作者:杨志学
https://mp.weixin.qq.com/s/-1whLFQlX_pzFb55v80C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