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太平风物

太平风物
 
作者:王建中
 
  脚一落地,我看见一个戴斗笠的人喝着罐头瓶里明亮的水。他的喉结蠕动着,身后是毗连的稻田和茂盛的芦苇,稀疏的云影落下来,密布的水塘上有许多白色水鸟,河流两岸寂静而安祥。
 
  光影和水色让我看到了一个和想象中一样的南方,这使我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以后,我才明白,几乎是在瞬间,就奠定了我的叙述基调。
 
  我是搭一个草台班子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班主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我看到她时,她正在县城的一座戏台下刷鞋子,白色鞋子上有很多皱褶,有些地方已经裂了。她一抬头,看到了我,冲我一笑,像所有可爱的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一样,明媚而纯朴,小辫一甩,说:“搭我们的车走吧。”她也没问我去哪,径自前去。我问去哪,她回头看我一眼:“水乡。”她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
 
  我确实是来寻车去水乡的,这是这个县城汽车站之外的一个乘降点,开往偏远乡镇的车,都停在这里。已近黄昏,没有车了。
 
  这样就搭上了戏班的车,一辆经过改造的中型面包车,简陋的不能再简陋。我甚至犹豫了一下,想下去,担心它会随时坏在路上。司机师傅上了些年纪了,冲我扬了扬下巴,算是打过招呼了。车上只有几个演员,年龄都很小,是一个少年班,衣着俭朴,甚至有些寒酸。车开后我才知道,前面已经走了一辆装满道具和布景的大车。女孩递给我一瓶矿泉水,她还是那么一笑,明眸皓齿。
 
  车到了一个叫海前村的地方,停下了。时间尚早,月亮却淡淡地浮在天上。女孩说:“我们在这儿演一场,时间不长,十点前到水乡。”我其实根本不知道前面的水乡叫什么。
 
  演出开始了,小女孩在台上扮演白娘子,一路水袖下来,袅袅娜娜,像在浮着荷叶的水上漂过一样。我们来时的路上,满天云霞。我站在人群后,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我望见女孩贴着飘浮的树影,消失在烟雨迷蒙的层层叠叠的屋脊后。我坐在石桥上,垂下双腿,一船稻子从桥下穿过,刮走了我的鞋子……
 
  梦醒了,真实的比现实还生动。
 
  两天后,我从《漫瀚文化论》的写作中脱出身来,去了一趟江南。早晨上飞机时,北方大地千里冰封,一脚寒雪,夜里穿过西塘的风雨长廊,深入小弄大宅中,择了临河的酒家闲坐。月色初染,烟水袅袅,十里熏风跌怀,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一个词冒出来:太平风物。
 
  一碗豆花、一杯梅花三白、四个青团,由此开始了我的江南之旅。缘嵊州、新昌、天台,至郭洞村,出入画中石塘,最后落脚元宝街,吴越风情,风雅钱塘,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田园上的屋舍和水上的船家。坐沉一夜,在城隍庙富丽纤巧的古戏台上,看了一场越剧。那个年轻的女演员,几乎与梦中的女孩子重叠成一个人。
 
  不久后,我在准格尔民间发现了几幅清代年画,戏剧般地看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耕织生活。郭洞村的山水风光与田园风情不可阻挡地扑进心胸。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秦余风物风生水起,破空而来。诗意中国,诗意中国人。最诗意的地方是那些裤子挽在半腿,脸上溅着泥星的人创造的家园。
 
  或许,它背景里水印墨染的梦境,已铺就了它的底色,山水神秀,我分明望见了田园上的倒影。朵朵莲花般的白云落处,是河流两岸星星点点的稻田、水塘和屋舍。一个村妇挎着篮子走过溪桥,她袖口上牵了一朵野花。身后的门槛上,坐着一个三岁的稚儿,狗摇着金色的尾巴,卧在石阶下。七旬耆老杖履亭下,篱后碧庵,牧童骑了耕牛,肩了斜月,晓雾正淡淡散去……一犁青雨,牛哞三庐,八百里湖山阳光灿烂……
 
  日月同天,稚子率真,父老慈祥,风物娴美,它涵化了一个愿景。那么,就当它是我用袅娜着水汽的碧绿字体,一厢情愿描摹下的诗意中国吧。
 
  想说的是,它可能还是漫瀚文化理论下的一个优美倒影。
 
  原载于《草原》2021年第 9期
 
作者:王建中
来源:草原
https://mp.weixin.qq.com/s/7HQN6omamWDXFChaY6iL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