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来最后的秋风和第一场冬雪
作者:黄殿琴
11月8日是记者节!头条马上就要发出了,感慨颇多,干了一辈子记者这个职业,感恩,它让我梦寐以求的事业局面日益提高。
六、日两天,一天用来下雪,一天用来化雪,雪中与雪后,盗图也得晒雪人,反正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大冷天的我也挑两张围好围巾的发发,人间芳华,与温柔相栖,与风雨言和,多惬意多温暖。雪人衣襟带花,岁月风平如霞,我们深情不负吧。
记得6.15张冲制作完成的峭岩长诗《七月!七月!》现场朗诵会,腾讯视频发出后,我便转给了刘辉老师。很快回复:记者语言把控的很稳,会带兵。
记得10.26头条发出刘辉老师的《闲言碎语纪录友情交往》,发过去链接,很快回复:谢谢您的热忱与激情。专心、用心、潜心,保留与挖掘很到位。
记得11.4刘辉老师发来: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的日子。黄坤明代表中央讲话,特意提到鲁迅先生对青年作家萧红、萧军、柔石的扶持与培养。中国萧军研究会准备一个朗诵会,准备出一本《新国风》诗刊专辑,以诗歌形式纪念鲁迅先生,萧军萧红等。特别邀请您为专辑抽出宝贵时间提供诗篇。诗歌类型不限。
京味文学作家刘辉老师,在美丽的杭州过日子,时时令我羡慕他的心境自然与笔耕不辍,交流后即刻在头条发出两条刚刚写完的《闲暇者固执地就作一件闲事儿》《树挂一个悄然而至(外一首)》,读完更发感慨,闲事儿根本不闲。下大雪刮大风的天,躲在家里我也开干。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的日子》
之一 萧军!我挚爱那片土地
在毛泽东的眼里
1938年到陕北
离开前为了送别
毛泽东骑马离开枣园
赶到下塌的保安招待所
在毛泽东的眼里
1942年十封亲笔信
为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
窑洞里兴致时
大半夜就过去了
在鲁迅的眼里
写给革命营垒!开作家先河
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写书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编诗
在鲁迅的眼里
写给至亲至爱!取之不尽
是因为他有下碾盘沟的山峰骨骼
是因为他有大凌河水的比肩执着
在鲁迅的眼里
写给忠贞不贰!用之不竭
世界反法西斯小说第一人
30年代的才华与风貌《萧军全集》
之二 萧红!我寄人间雪满怀
为什么想哭
被时间掏空了身体
想哭的一如昨天
我避讳见到那个人
寄雪满怀的萧红在哪里
离开这个世界
八十多年搅动过我
一年来的五十八封亲笔信
避讳见却依然咏唱
萧军最亲密的战友萧红啊
同生死 朝夕相伴
共患难 披肝沥胆
民国才女 贵冠加冕
把星辰摘与书䅁彼此分担
文学洛神 “反满抗日”征战
萧红说:我要飞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萧红说:尽管会掉下来
女性的羽翼是稀薄的
红的绿的滚滚香露滴滴入土
之三 手中的笔不能睡觉
敬慕得有恃无恐
去拜谒了鲁迅的墓
就拜谒了《国际协报》的正义
不羁执拗!正义谁也带不走
欣赏得悄吟俏皮
去收复了“失地”的精神
《黄金岁月》凄苦半生
字字泣血!形影不离“呼兰河”
谁也不能决定怎么生来
但谁都可以决定怎样去爱
留半部《红楼》甘也不甘
与蓝天白云碧水丝丝永相连
读过《萧红书信辑存注释录》
便懂得什么是风华正茂的朝夕相伴
读过《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
便懂得什么是可敬可钦的爱恨痴缠
写完即发,刘老师回复:一定花了大功夫。功底在。11:00左右随即发给任勇,当晚8:40回复:鲁迅先生仿佛是带着责任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他五十六载的生涯里,可谓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里所说的血与火,既包括战乱所导致的整个民族的兴亡,更指的是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落后的文化,走向前所未有的新文化,这种过度中饱含的疼痛、牺牲、抗争和犹豫,在无奈中挺进,在摸索中过河。无疑,鲁迅就是在这种疼痛中觉醒,背负着民族信仰,用文字的手和脚,攀爬在悬崖上的勇士。大家都知道,鲁迅是文学家,他一辈子的文学信仰,不为养家糊口,不为任何功利,甚至不为获什么奖。曾经有人提议为他申报诺贝尔文学奖,被他拒绝。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们今天的文学人,纪念和膜拜鲁迅,除了研究和学习他精湛而有力的小说、散杂文的文学表达,更应该感悟和发扬他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思想、责任、情感和满满的正能量。在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的日子里,诗人黄殿琴女士有感而发,携来最后的秋风和第一场冬雪,吟诗三首。听她的诗歌,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缅怀鲁迅,叩响春天之门,愿中华文化之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任勇即日 11.7 立冬
有了刘辉老师的约稿,吟诗三首,步入诗歌的日子;有了任主席的互信,我们缅怀鲁迅,叩响春天之门,中华文化之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定能够绽放得多姿多彩。
作者:黄殿琴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