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学《重易》
——浩然之象之太极宇宙灵魂生成观
作者:甘易
在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和时空维度中,浩学第三观浩然之象,其所叙述表征的象文化是整体国学和易学衍变过程的关键环节,极其重要。因此,对有关象的意识,象的精神,象的属性,象的运道等等精神的发扬光大,会进一步拓展整体国学和易学的兴盛繁荣,甚至还可肇始出一场即将到来的新国学运动的先发之声。
一、以象为观,浩然之象是浩学第三观
我们在对世界和内心的观照中,凡所有对象事物的状态持守,皆呈现为表象形态。由表而象,象是表的特征和某种寓意。象还呈现着表里如一之运道表现。象是无物之形象,与我们脉脉相连。在中国思想史上,远古时代的《易经》是最早用象来思维的,“意者象也”,伏羲氏一画开天,“圣人立象以尽意”,嗣后演变成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学之观。在《易经》中,四象指的是阴阳消长的四个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老阳、少阳、老阴、少阴”。还有“春、夏、秋、冬”,“东、西、南、北”,“玄武、朱雀、青龙、白虎”,也可以视为四象。当今,我们在数学和管理学中都会涉及四象,犹如数学中的四种象限函数图像。以象为观的生活土壤和最基础的依据是,仓颉造字鬼神泣的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是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沉淀几千年的象形思想和象形智慧,是一切有关象文化的意识、彰显、根脉和源泉。用象进行思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基因和源流。用象进行思维演绎出了中华文化的无限丰富性。这是象文化和象思维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的泛在状态。具象而观,譬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象思维就属于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运象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及避凶,十三逢苦要无怨,十四不固执善恶,十五荣光因缘来。由此可见,象思维和象文化在大众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人人皆可纳之,广普无碍。
以象为观,中华文明的象文化丰富多彩。但中华文明象文化发展,又迎来一次变革和巨大进步的,则是源由于浩学的诞生。是浩学的诞生,从而使象文化另立为一种新的存在样态和存在标识,并在国学之中树立了浩学三观,树立了儒释道浩的四象理论。一般观点,儒释道被称为国学三教,是国学整个思想的简约代表。浩学是国学的第四种维度,即是针对儒释道三教而发展成为国学四象或国学的第四种维度的。2019.6.29,作家网发表了甘易著述的《浩学:儒释道浩,我自观之》的文章。浩学,作为拟与儒释道相并列的一种主张终于临世。浩学自视为中华传统文化国学传承的又一主支脉。浩学成为了一门近乎于学科的国学之说。自此之后,国学之中诞生了一种新生的组合性道学——浩学。儒释道浩,浩学名列第四。这样儒释道的国学三教理论即可增强为儒释道浩的国学四维分析系统。儒、释为一组对应,道、浩为一组对应。这样也就更好地阴阳平衡结构均衡地重新审视诠释了华夏文明的魂脉和精神的传承。
甘易、赵立航是这一浩学文化的创始人和概括者。2021.1.6,作家网发表了甘易、赵立航署名的《浩学三观:浩然之心、浩然之气和浩然之象》的文章,文章中浩然之象名词被正式提出,并将其作为浩学三观中的第三观,即浩然之象。在该篇文章中,浩然之心、浩然之气和浩然之象,成为了浩学的完整构成部分。至此,浩然之象,已然成为汉语言学中描述精神现象的一个新生名词。在百度搜索中,浩然之象新生名词赫然在列,并与该篇文章链接,构建出了浩然之象的新生名词。
浩学还在此提出了一种终极性地解决浩学三观问题的思想路径。浩学提出的全新解决人类三观问题的核心思想所张扬的旌旗是:万物有我,有志为之;万物并作,三观浩然。作为浩学三观由三部分构成:浩然之心、浩然之气和浩然之象。2020.6.3,作家网发表了赵立航、甘易合著的《浩然之心经文》卓然提出了浩然之心。于是,浩然之心也成为了汉语言学中描述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名词。在百度搜索中,浩然之心新生名词赫然入目,并与该篇文章形成链接,构建出了浩然之心的新生名词,受到广泛关注。2020.4.6,作家网发表了赵立航、甘易合著的《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完整提出了浩然之气。2019.9.6,作家网早先发表了甘易《浩学:率性极目,运象达道》文章超前提出了有关浩然之象的一些概念和观点,并形成和整理出了相关思想脉络体系,这篇文章是生发出浩然之象这一重大名词的开篇之作。
前后至此,浩学三观蔚然而成。浩学三观,即是由浩然之心、浩然之气和浩然之象三部分构成。故称之为浩学三观。浩学三观,要达三种境界,即心之所至,存在事实;气之所贯,率性善养;象之所见,极目天舒。浩学三观,要看四个世界,即看到更大的世界,看见更美的世界,看懂更玄的世界,看出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世界。浩学三观,可以超越时空,观照出浩然的远观近觉世界,同时还具有人生航帆的自觉意义。浩然有世界,浩然有时空,浩然有远帆,浩然有微妙。浩学三观,还是一种元思维,浩学三观让人能够站在从未涉及和企及的高度,去审视外在审视内心审视自己审视一切的所见所想,这样的观照思考方式便叫做“元思维”,亦称之为“浩学高维度思考法脉”。在浩学三观中构建的天地人和万物观,更加恢弘壮阔,其中融入的想象力也更加天马行空风光无限。浩学旌旗,猎猎生风;浩学所观,苍穹浩瀚。
浩然之象也是从传统的象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在传统象文化中,象是一种顶级的存在状态。象,既可作为“心气象”三才之一的象,亦可作为易经中“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四象之象。象是中华文明大文化体系建构中从零到一二三四阶段的各个级别中,或三或四的存在要素的精神标识,是明觉世间万象和正道沧桑的能量源起。按照《易经》体系推演惯例,四象是由阴阳两仪生出来的。其生出规则是以两仪即二的平方衍生为四象的。在此,以极和目的区分为观照之法,就是说两仪之极是二,极仪为二。目仪即二的平方为四。这样,凡是处于二三四之间的要素,均可作为太极所生的两仪之选。象思维的规定为四象,以四为分别,去进行演绎分解。极象为四,就是说凡是象只能是四象,只能选择四种象或是两两对应的四个要素。如按四的平方去拓展象的边界,四乘四得十六,于是目象为十六。因此,凡用此道理去观照事物和人心之表象,呈现且约束于四种至十六种之间的,均为象之所观,浩然之象之所现,是为目象之所见。浩然之象是造化之象,重在发现唯美和能量方面的法门,一般途径是自所定义先行选择出四种唯美或能量之象,然后再衍展出十六种新生茂盛之象。以浩然之象为观,其所观所选对象的太极阴阳属性制约仅以两仪和四象为限。四象以外再生出的十六种目象,一般不再受阴阳属性限制,因为宇宙中的许多生灵或存在,也都是没有阴阳之分的。四象以外再生出的十六种目象,与心理学家荣格对《周易》的研究观点相一致,其所展示出的是“统计方式”的有关象的罗列之见,它不像西方现代哲学所强调的加入太多主观意图的各种“因果规则”,而是由平实的针对精神现象所作的统计方式,这样反而显得符合真实。浩然之象造化造物可呈现万象之境和万象之力,胜景无边。
二、以象为易,四象为极,浩然之象首观“道学浩学”十六种极目运象
浩然之象生发之初,我们首先将四象定义为道学和浩学的四种分解要素,即道学的先天、无为,浩学的后生、有为。自此浩学大思想体系就开启了四象运道或运象的极目视角,呈现出了浩学思想体系所专属衍展的远观近象。
运象本无,运象本身的概念都是人所定义的。这些定义运和象的十六种范畴的极目运道或运象,是我们经过无数先哲智慧所确认出的最基础性运道或运象。这些基础性运道或运象都各自代表了决定我们人生的一种能量状态,这些状态的能量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衍生着的驻存着的,和合在一起即构成了命运混沌的状态。这十六种范畴的极目运道或运象,像一道道命运混沌状态中的光芒,是照亮我们人生命运的灯塔。我们择其亮之,抑或综其亮之,我们将会能量满满,光明而行,福运高悬,幸运无边。
这浩然之象的十六种范畴精髓之处在于:永言配命,无中生有,天时地利,负阴抱阳;无为无用,静源通达,和光同尘,归零达道;唯美能量,自求多福,良知良能,精气神足;心念贯通,有生作为,正大光明,落英缤纷。
浩然之象首观四象“先天、无为、后生、有为”衍展出的十六种范畴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先天无为”八种范畴极目运道,其中,先天运道四种范畴极目运道,含自然、有无、天地、阴阳运象;无为运道四种范畴极目运道,含无为、宁静、玄同、逍遥运象。第一部分的核心是自然。
第二部分为“后生有为”八种范畴极目运道,其中,后生运道四种范畴极目运道,含浩然、方寸、良知、精气运象;有为运道四种范畴极目运道,含念达、志向、堂皇、桃花运象。第二部分的核心是浩然。
自然,自而然之,永言配命。(自然运象)
有无,有而无之,无中生有。(有无运象)
天地,天而地之,天时地利。(天地运象)
阴阳,阴而阳之,负阴抱阳。(阴阳运象)
无为,无而为之,无为无用。(无为运象)
宁静,宁而静之,静源通达。(宁静运象)
玄同,玄而同之,和光同尘。(玄同运象)
逍遥,逍而遥之,归零达道。(逍遥运象)
浩然,浩而然之,唯美能量。(浩然运象)
方寸,方而寸之,自求多福。(方寸运象)
良知,良而知之,良知良能。(良知运象)
精气,精而气之,精气神足。(精气运象)
念达,念而达之,心念贯通。(念达运象)
志向,志而向之,有生作为。(志向运象)
堂皇,堂而皇之,正大光明。(堂皇运象)
桃花,桃而花之,落英缤纷。(桃花运象)
(1)自然运象。出生,成长,学习,工作,婚姻,生育,退休,寿命,死亡。从出生到死亡,人的一生都是在配命,践行自然之道。
(2)有无运象。《道德经》中提出的一对名词:无,有。无、有,是指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有无相生,就是指事物在这两种状态中不断地实现转化。生命,就是在有与无的状态中不断地实现转化,因而“相生”。要把握无中生有,有生于无,有生万物,真空妙有。
(3)天地运象。宇宙万物,天是气,地是质。天地指得是气质而言。《素书》有言:至诚方能通天,心善自然合道。
(4)阴阳运象。负阴抱阳,冲气为和。阴阳刚柔四个字,指的是德性而言。
(5)无为运象。要去接纳纷繁复杂的天命,以无为之态,行不言之教,随心随性,顺应万物,顺应自然本性。
(6)宁静运象。慎独明智即运达。通过静处获得知见,与能量结合,知行合一。
(7)玄同运象。《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有:“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的本意,其实有泯然归一、回其本始的味道。但是“道”就在这平常之中,在差异中,乃至在矛盾中见到共性,在诸异见之中能不忘其同,能理解异中之同和差别之同。因此,发现和理解这个归一本始的“同”,就是玄机,也许这个“同”才是真正玄奥的。
(8)逍遥运象。修炼归零之心和不动之心,才能始达逍遥。
(9)浩然运象。浩然是唯美能量。能量的大小多少,能量的无限边际,能量的生发持守。我心逐浩然,唯美始浩然。
(10)方寸运象。方寸是幸运、安宁、自在、解脱的家,也是七情六欲的家,烦恼的家。佛家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人生的状态是由多重因素共同组成的,在这多重因素之中,自己的心性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调整自身心性状态,以便于达到正确适度的状态,自然是改变人生状态的根本。
(11)良知运象。良知良能,服务大众。明心见性,明心为良,见性为知。“良知”是孟子讲的,其意思不仅包括善良,更是指本有的,即“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良知”就是天然发动的、不假计虑的知。致良知,要害在于去掉利害算计的得失之心、饰伪之意,让人天然就有的好恶感、是非之心,无障碍地、自发应时地呈现。
(12)精气运象。精气就是健康运,运动天赋都属精气运范畴。健康的自平衡系统运转正常,精气神足是生命展陈的自存之道。
(13)念达运象。人有主动性,人心不同,心念有别,各有主张。一个人的内心存在什么样的念头,必然会直接影响人生结果,所以生发合理、正确且符合人性的念头,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不良念头,是对人生最负责而且有效的方式。念而达之,常念方达。所有一切都必须依靠念达,念达驱动生成一切。具有观照内心念头的觉悟,调整、理顺、丰满、健康、节制、正确自己的念头和理念,才有获取福分的机缘。
(14)志向运象。全部身心的目标驱动即为志向运。我们所干的所想的一切皆为志向之所以然。志向是永恒的驱动力。志向是我为之心,是耕耘、奋斗、向上、向前的驱动力,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事功,要去谋生做事立功。事功体现着大道之德性,无事功勿谈造化德性。事功是立德立性之源。
(15)堂皇运象。正大光明,正道而行。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海桑田互为变化。沧桑也为堂皇,也为正道。
(16)桃花运象。满园春色,人生饱满。桃花朵朵,绽放地无比绚烂,落英缤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以象为易,四象为极,浩然之象再观“儒学释学”十六种极目运象
再观是,我们将儒学和释学进行浩然之象之所观所见。儒学分解为惟危、中庸,释学分解为空外、色内。这时浩然之象的四象就生成为:惟危、中庸、空外、色内。浩然之象四象之“惟危、中庸、空外、色内”衍生出的十六种范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惟危中庸”八种范畴的极目运道。其中,惟危运道四种范畴极目运道,含核结、归根、同在、纠缠运象;中庸运道四种范畴极目运道,含中和、诚意、正心、无妄运象。第一部分的核心是核结。
第二部分为“空外色内”八种范畴极目运道,其中,空外运道四种范畴极目运道,含玄虚、如来、自在、无疆运象;色内运道四种范畴极目运道,含明心、真空、妙有、呈现运象。第二部分的核心是玄虚。
核结,核而结之,结果自成。(核结运象)
归根,归而根之,自本自因。(归根运象)
同在,同而在之,平等共存。(同在运象)
纠缠,纠而缠之,牵绕合一。(纠缠运象)
中和,中而和之,大本之道。(中和运象)
诚意,诚而意之,至诚通灵。(诚意运象)
正心,正而心之,知其所然。(正心运象)
无妄,无而妄之,清虚自守。(无妄运象)
玄虚,玄而虚之,无有造化。(玄虚运象)
如来,如而来之,空色色空。(如来运象)
自在,自而在之,无有有无。(自在运象)
无疆,无而疆之,无边无际。(无疆运象)
明心,明而心之,天地皆知。(明心运象)
真空,真而空之,神通贯达。(真空运象)
妙有,妙而有之,高峰体验。(妙有运象)
呈现,呈而现之,未竟满溢。(呈现运象)
(1)核结运象。花开总有花落时,落花果粒生。结果,为果树所结之实。结果之境的要义是:花开落结,水到渠成。丰硕成果,胜利果实。落花果粒生,结果自然成。核结,是人的立身之道:低调内敛,以缩为谦。人生一切核心都来源于自己,回归自己的内心,精微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内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人生的根基。内心持续的喜悦和喜乐是老子所言“道生一”的“一”,是核结之一,是太极之一,是身心灵健康的根基,也是大智慧的土壤。
(2)归根运象。根是自本自因的。归根是神在。始发为根发,返回为归根。万事万物皆以根发和归根为始终。未始有物,万法皆空,这是庄子和佛学的最高境界。西方定义上帝是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所以永恒存在。人是父母所生,是他因,所以有限存在。神和道都是自因,所以永恒存在。归根,也是修心之道:返璞归真,还原以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常怀故乡故土之情,落叶归根之态。
(3)同在运象。同在是共同存在,在一起。曾有一句名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同在,也是待人之道:持己仁心,待人以善。同在,共同是意愿、意志的一种一致,如不约而同,集体赞同。
(4)纠缠运象。是任何关联存在态的大象。关联必然纠缠。人际,群际,国际,民际,族际,家际,身际,体际等,有着无限无边的纠缠。而意识、心念等的活动,现在已经有科学家们将此与量子纠缠(关联)建立了联系,认为意识活动、心念活动、思维活动、梦境活动等就是量子活动。量子之间的纠缠(关联)是超越时空的,不受时间和距离的约束。量子作为微观存在,当然纠缠,是存在使然。任何一个念头的缘起,就会导致一种原有量子纠缠(关联)态的坍塌和转换。一般而言,量子的安好是以叠加态而存在的,偶对的量子之间只要叠加相关恰当能量,即可维持平衡态,相安无事,避免双方随时生发摩擦坍塌纠缠。唯有注入能量,才能平衡暂时坍塌纠缠。但最终是坍塌纠缠无解,要想一劳永逸,摆脱坍塌纠缠,唯有湮灭。关联普遍存在,纠缠从未停止。微观如此,宏观也同样如此。有无,一直纠缠不休。生死,一直纠缠不休。生命与灵魂一直是关联的,也是纠缠态。当某个生命体完成了“人”的使命的时候,这种纠缠态便结束了。道家说:尘归尘,土归土。佛家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再说到最本来处,那就是“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5)中和运象。《中庸之道》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也是处事之道:化繁为简,处变以易。
(6)诚意运象。一个人最大的个人修养是从“诚意”开始的,意不诚则心不正。“诚意”要做到“无息”的程度,才是圣道之始。诚意就是真实为之,不自欺也不欺人。诚意,至诚可以通灵,达到预知和先知。
(7)正心运象。正心,心平体正的修持方法,不仅能够修身治国,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8)无妄运象。无妄,方能清澈,清明,清虚自守,清净空明,和谐平衡,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9)玄虚运象。玄机可随,玄觉可感,玄妙可有。玄者谓之,玄气,玄奥,玄妙。凡是先参玄,参透玄妙。虽说虚空生万物,但真正生万物的是玄妙,是算法,是象数理三才中的数。只有玄机和算法,才能进行洞见其把握。玄虚象是两项合一,玄象和虚象。
(10)如来运象。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性本空,故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来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就是心如太虚般包容万象,高高挂起,不对万事万物有分别、好恶、评判、对抗、改造时所感所悟之心觉。
(11)自在运象。有一名寺佛联讲,无有有无观自在,空色色空见如来。按此佛联之意,自在是超越有无和无有之境,抑或保持有无和无有之境界即为自在。存而不为有,亡而不为无,自由出入有无,自由出入时空,唯有自在的玄照妙心。
(12)无疆运象。星际浩瀚,浩瀚星空的璀璨即为无疆。老子《道德经》言:强说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所言之道即具有无疆属性。日月星辰是无疆存在之象,犹如恒星,卫星,太阳系,银河系,多星系,大星系,气体,宇宙尘埃,暗物质,暗能量,黑洞,虫洞,混洞,陨石乱流等等,都属于人类所观之宇宙的太空所见和对太空的想象。这种空间一直向外向远延展,外围边界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无从企及。这就是无所不包,广大无疆。
(13)明心运象。心者,乃一念不生、如如不动之心,此心喜静、喜空。明心即明晓心迹,起心动念,与欲相交而不私,与仁相交而不德。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明心,就是要有正大光明之心和堂皇大道之心,心怀坦荡,清澈透明。明心,就是要知解人生八心,对应地知解己心。明心,就是要明晰人之百态心、光明心、自由心和精魄心。明心,就是要倡议主张,高举旗帜,有战略,有目标,有方向。
(14)真空运象。真空,乃神通无碍也。空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万法皆空。空是大道的一部分,是本相,不是外相,同样无法言说。真空表征为六种空相:离物入空,遇明则空,遇洞则空,遇贯则空,遇虚则空,遇无即空。
(15)妙有运象。妙是不可思议,妙有,就是拥有高峰体验。神高气远,势贯云帆,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智慧如海,华藏庄严,幸福快乐,爱慕永恒,生杀予夺,佳倄美味,心旷神怡,道觉至高,舒坦愉悦,呻吟尖叫,放浪形骸,会凌绝顶,平和自如,神圣伟大等等。妙有,就是感悟微妙所得。是我欲之心、我喜之心的体现。我欲之心的占有、分别和交换,我喜之心的幸福、快乐和爱慕。妙有,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它饱含着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一种自我修持的能力。妙有的最高境界,其实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人生、快乐、财富、婚姻、家庭、养生、友谊、涵养等等。 《礼记•大学》的“止于至善”,收录于当今成语词典,解释为“处于最完美的境界”。看来建立向善的目标,“择善而从”,“择善固执”,也是妙有的体验。
(16)呈现运象。圆润,圆满,满溢,深厚,整体,无边的任何欲望的实现即为呈现。犹如满汉全席即为食欲之一种完美呈现一般。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未圆,是呈现之前的最佳临在状态。正所谓,未竟满溢不呈现。当自觉圆满之时,即为同步呈现之日。福德满溢,境域滔天。
浩然之象是浩学的构成,也是应用。在浩学三观中,浩然之象代表了其象文化的未来发展和运用的探索。浩然之象以四为象为极象,四象衍展所生发的十六种范畴为目象,此乃专属于浩学的象思维模式。浩学象思维不同于道学阴阳两仪思维和易学的八卦思维。浩学象思维认为,凡象思维均以四为象,可谨慎择取四象尤其是涉及唯美和能量方面的四种精神现象而衍展认知,观照未知,衍展按四的平方之数十六而成而终,率性极目十六种范畴即如是。这种四象的择取和衍展心法,既是浩学三观浩然之象的修练心法,也是浩然之象的观象应用之法。自此,将会有两仪为道,四象为浩,八卦为易的说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传播和流传。每个人都可用浩然之象去造化造物,广大精微,拓宽视野,择取茂盛,成功运用。这样就会加速生发国学思想的立体内涵和多元意象,使先秦以来极少发展变化的国学思想活色生香起来,跨越西方各种哲学理论流派的议题,从而极大丰富中华国学思想的文化宝库,实现无边光景时时新。
四、以卦为易,八卦为经,浩然之象之太极宇宙灵魂生成观形成
自然与太极是中国文化两个最高等级范畴,实质表述的是客观存在的两种形态:静态者,曰自然;动态者,曰太极。两个范畴包藏宇宙之机和吞吐天地之势。老子不言太极,道本自有,道法自然,一语道破易理真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一切,一是大道终极。
道就是被简化成最简单的两幅无字天书河图洛书。河图洛书的秘密为三才生杀之理,它是结合象、数、理三位一体的演绎系统,河图里面蕴藏阴阳、五行、数理,洛书也是。河图为阴图,洛书为阳图,河图左旋五行顺生,洛书右旋五行逆克。五行化为天干,天干生克而万物生灭之节为12也在其中,故谓之:地支藏干。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之源头。
故道者河洛互易而主宰万物之生灭,谓之阴阳分离,后化为地支相生相克。
一者万物皆阴阳纠缠也,盖谓之一也,谓之阴阳纠缠,后化为地支六合六冲。
二者万物或阳性大于阴性,或阴性大于阳性,故谓之阴阳叠加,后化之为地支会合。
三者万物因阴阳互伤,互损,互害,谓之阴阳相刑,阴阳相破,阴阳相害,后化之为地支相刑,地支相破,地支相害,故有三也。
《黄帝内经》曰:生之本,本于阴阳。故老子《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气者谓之阴阳分离,阴阳纠缠,阴阳叠加,阴阳相刑,阴阳相破,阴阳相害,故为六气也。
故孔子《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六爻之变,三极之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亦云: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皆是此理。
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谁来发现人类社会和事物所具有的天机易理?虞世南说:“不知易不可为将帅。”周敦颐的答案却是圣人。太上忘情。其《通书》言,圣人必须吾性自足,善根福德合乎要求,掌握终极智慧,才能切合出每个人命运意识的心性。程颢言道:圣人创法,皆本诸人情,极乎物理。诸如:一体一观,一极之道。伏羲氏的易学八卦,老子道德经,释迦牟尼金刚经,孟子浩然之气,朱熹理学观,王阳明心学观等。一体两观,双极之道。孔子儒学和《易传》一体两观,浩然之心和浩然之气一体两观,无为和有为一体两观,无用和实用一体两观。一体三观,三极之道。有天地人三才,元玄虚三才,心气象三才,身心灵三才,精气神三才,象数理三才,生发真三才等。
我们中国人最初的认识论即是伏羲氏一画开天,创制易学八卦,所肇始一切的天生之道,体用之道,宗法之道,阴阳之道。天生、体用、宗法和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之道的四大范畴。所谓“天天之谓道”。就是天外之天的东西是“道”。“道”就是天。所谓“生生之谓易”。就是第一个“生”生的东西是“易”,而第一个“生”就是“道”。“道”就是体。所谓“天生万物以养人”。就是第二个被生的东西是万物,是人。“道”就是宗。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指“道”即是阴阳。所以说,《道德经》是演示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数学模型,《道德经》的“道”是天,是体,是宗,是阴。而《易经》是演示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物理学模型,《易经》的“易”是生,是用,是法,是阳。按《道德经》所讲的去做,这是“体”,体即阴。按《周易》所讲的去做,这是“用”,用即阳。中国人的认识论就是以《道德经》《周易》为指导思想的体用之道和阴阳之道。一体两观,双极之道。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天行有道,我行天道。天下有道,道身显现。天下无道,道体遮蔽。人能弘道,道不远人。道恒无明,道显于人。当人弘道,道能弘人。易经的本质是什么?简言之:观天道以立人道,明道理以行天道。天道是大自然规则,人道是社会法度和做人准则,道理是各种思想、学术和主张等。天道、人道和道理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道本身的显现。易就是天道、人道和道理三者演绎的相通和变化。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易经》是伏羲氏悟透“天地人”三才生杀奥秘而创制的先天八卦。后由文王演八卦而成《周易》,从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中国古代思想史相当程度上就是《周易》的一部诠释史,确实开悟了中华思想文化几千年。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现象。任何一个现象都有它的定数,有开始就有结束。任何一个现象背后都有它的道理。“易”是日月之象,易经的核心是“象”。易数是阴阳之数、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易理是“取象比类,类象比推”而得出的底层逻辑。万事万物之象数理三层含义的变化,是易经演绎卦爻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周易》观物取象,万物交感,发展变化,重在观察生活场景,营造各种人生面临的局势和境遇,思索破局之法。《周易》是物象之卦,性命之书,是关于物“有”之卦。所谓易经八卦,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现象。《周易》“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物象八卦,重叠而生六十四卦,其上三爻为客,下三爻为主,因主客关系,谓之生民的安身立命之卦。
在易学的发展史上,今日之《重易》诞生,是对易学微内核分布式的认知新观和系统性演绎,也是一场新国学运动的跑通模式。其寓意就是,所有理论都值得用本源思维之“第一性原理”重构一遍和重新来过。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和我心是重叠世界。我心之灵魂存在显见于庄周梦蝶。心即理,人人都有一个完整的太极,太极是有无之中端,是发生万物之理,太极就在我心。魂魄是太极之点,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和一个小世界,生命灵魂具足宇宙全部信息,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重易》是虚拟世界问题,是在悟得“元玄虚”三才生杀奥秘之后才开始有所创制的。它是以天道、灵魂、爱与慈悲为心象之变幻的易学,是太极宇宙灵魂生成观。《重易》开易经新八卦之经卦,是八种精神现象属性衍生之所在,是灵魂的生发持守、真住安然和游荡诸方。《重易》重在观察精神现象,营造灵魂的当下存在状态,刻画存续痕迹,是意象之卦,灵魂之书,是关于意“无”之卦。《重易》是灵魂的忐忑之心。心即理,其上三爻为忐忑之心之忐,忐为上,是他心象征;下三爻为忐忑之心之忑,忑为下,是我心象征。因我心他心关系,谓之灵魂的安心立然之卦。《重易》新开易经六十四卦之别卦,真可谓,魂魄颠倒乾坤究竟涅槃,首两卦“天生”颠倒《周易》首两卦“乾坤”,其余六十二卦卦变但阴阳属性与三百七十二爻爻符未曾改变。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制度和文化是三驾马车。在文化属性中,易学是重要的一极。《重易》缘起于儒学释学道学浩学四大精神维度意象学说的集大成发展。正所谓,太极为一切,两仪是天生,三才元玄虚,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溯源过往,儒学孔子,释学释迦牟尼,道学老子,浩学缘由孟子,均属先秦圣学。一切重新开始,一切重归平静。这是《重易》以太极为一切之道的精神实质。底层逻辑自洽:太极为一切之道生两仪“天生”,两仪“天生”生四象“道浩释儒”,四象“道浩释儒”再生“天无有生空色危中”八卦的过程。人生最奥妙之处就是你永远无法重来。因此,寄希望于一切重新开始和一切重归平静,是生命灵魂所遥想所穿越的另一种世界。《重易》之六十四卦的意象格式、思想道理和精神属性,旨在为人类灵魂和中华文化,建立极乐、智慧、光明、莲现的安然之心;疏离艰难、危困、烦恼、迷茫的忐忑之心。这是因为,人除了灵魂是自己的,其他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只是暂时借用,包括身体,权利,财富,地位,家人,朋友,所有这一切最后都要化为尘埃。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肉体的出生,可谓物象;一次是灵魂的觉醒,可谓意象。每一个灵魂都会从内心深处自性觉醒,真正的生活是在头脑中度过的,所以有脑壳人生之说,头脑中的灵魂思想构成了生命的现实和历史。你的一体并存和集约面貌,你的逻辑清晰和框架完整,你的天赋才华和灵感生动,你的内在贯通和无限赋能,造就了你自觉能动性之意境。《重易》所谓本自具足的自觉能动性之意境,就呈现在其太极宇宙灵魂生成观中。简言之,意境就是境界和理想,是人各有志且皆可成圣之心,亦是《重易》六十四卦所演变的元玄虚三才法相。
《重易》也可像《周易》一样去卜卦。卜卦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就是卦位,更通俗地说,就是发现自己灵魂的境遇状态。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然后把自己的灵魂状态像镜子一样挂起来,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灵魂状况,把自己的一切一切当作一面镜子,仔细观察,对照卦爻给出的可能性,结合自己的实际,最后做出确认调整和改变。世事多变,一切都是未定,好坏会在你的判断里,盈亏会在你的领悟里,淡定也会在你的境界里。
《重易》之卜卦,有三个难点需注意掌握。
一、死守卦象,不知变卦,也就是不知那个“机”在哪一相位,看不懂事情的发展趋势。变卦是易经的灵魂,知变卦,人才能变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者知变,变幻莫测,故谓之神。
二、以妄心去打卦,妄心一起,起的卦本就是错的。进不到诚,不懂什么叫诚,求财求官那个诚心,不叫诚,叫妄。无以诚,何以灵?卦象为心识所变现的图画,无清净一心之诚,无以与天地通。
三、无事不卜,不疑不卜,不信无诚不卜,否则,卜也是瞎卜。明摆的事儿,常理就可推知的,本无需卜,很多人却去卜卦,那不是疑,只是惴惴不安恐惧面对现实而已。
五、以卦为易,别卦为叠,浩然之象之《重易》六十四卦序卦临在
按太极文化类推,极文化是一的俗称,一极之道,以太极为据。太极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般而言,有极才可为观,凡极均可以观,其所观目数就是其极数的平方之数。一极之道,一的平方和多次方均为一。所以说,一极无观,一极为道,太极乃一切之道。孔子言,吾道一以贯之。太极为一切的一切之道可以代入并且作为所有一贯道理论的逻辑前提,包括作为西方所有哲学流派各自主导性的因果规则。
按两仪文化类推,仪文化是二的俗称,二极之道,以两仪为据。两仪是二极之道,一体二观。两仪是合一理论的对立选项,所有合一均是两仪的合一。仪文化的极目区间为二至二的二次方四。凡属可等位分解为二至四种类的物象心象属性均可称之为仪,亦可进行观照,以四为限,为仪目之数。二为两仪之极仪,四为两仪之目仪。
按四象文化类推,象文化是四的俗称,四极之道,以四象为据。四象是四极之道,四极是最大的极。四象文化的区间为四的二次方为十六,即四象的极目之数为十六种类象。凡属可等位分解为四至十六种类的物象心象属性均可称之为目象。四为四象之极象,十六为四象之目象。
按八卦文化推演,卦文化是八的俗称,八卦之道,以《周易》八卦为据。八卦是经卦,经卦皆为八,故称八卦。别挂皆为六十有四,是八的平方之数,也是八卦文化的观照区间的所见之目卦。凡属可等位分解为八至六十四种类的物象心象属性均可称之为八卦的别卦。八为八卦之经卦,六十四为八卦之别卦。
《重易》以意为象,以象证道,精彩绝伦,异彩纷呈。《重易》所衍生出的六十四卦序卦,是以意象为表征的表象之卦,是浩然之象之太极宇宙灵魂生成观。其因循了《周易》太极宇宙生成观六十四卦阴阳属性的同步变易之理。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先)天【阴】/(后)生【阳】~
两仪生四象:道【老阴】~浩【少阳】~释【少阴】~儒【老阳】~
四象生八卦:(先)天【阴】~无(为)【阳】~有(为)【阴】~(后)生【阳】~空 (外)【阴】~色(内)【阳】~(惟)危【阴】~中(庸)【阳】~
八卦生六十四卦~
四象歌谣:道,天无无天观自在;浩,有生生有始浩然;释,空色色空见如来;儒,危中中危遇君子。
八卦歌诀:天六断,无中虚;有中满,生三连;空上缺,色覆碗;危仰盂,中下断。
第一卦,天。天天为天,天上天下。混沌无极之象,元始天尊之意。混沌无极,上上卦。
第二卦,生。生生为生,生上生下。生发万物之象,自然孕育之意。生发自然,上上卦。
第三卦,先。有危先,有上危下。先来先到之象,先知先觉之意。先知先觉,中上卦。
第四卦,乐。色有乐,色上有下。增强能量之象,美好生活之意。美好生活,中上卦。
第五卦,盈。有生盈,有上生下。天材地宝之象,积善余庆之意。吉祥如意,中上卦。
第六卦,正。生有正,生上有下。生机盎然之象,基因强大之意。生机盎然,上上卦。
第七卦,伏心。天有伏心,天上有下。天下无恙之象,心向光明之意。心向光明,中中卦。
第八卦,昆仑。有天昆仑,有上天下。奉天承运之象,祖神福佑之意。祖神福佑,上上卦。
第九卦,恩。中生恩,中上生下。奉献回报之象,常怀感恩之意。善待一切,中上卦。
第十卦,清欢。生空清欢,生上空下。人间有味之象,若无闲事之意。人间有味,中中卦。
第十一卦,合一。天生合一,天上生下。天人合一之象,抱一生有之意。天人合一,上上卦。
第十二卦,天路。生天天路,生上天下。抱负使命之象,高高挂起之意。高高挂起,下下卦。
第十三挂,拙。生无拙,生上无下。打牢夯实之象,至拙胜巧之意。至拙胜巧,中下卦。
第十四卦,始。无生始,无上生下。无中生有之象,化生万物之意。无中生有,中中卦。
第十五卦,俭。天色俭,天上色下。和光同尘之象,节欲节俭之意。和光同尘,中中卦。
第十六卦,叵测。危天叵测,危上天下。人心难测之象,万事小心之意。人心难测,下下卦。
第十七卦,无聊。空危无聊,空上危下。诸事无成之象,欲心紊乱之意。诸事无成,下下卦。
第十八卦,不惧。色中不惧,色上中下。乱花渐欲之象,勇者不惧之意。勇者不惧,中下卦。
第十九卦,彼岸。天空彼岸,天上空下。无边光景之象,归属升华之意。归属升华,下下卦。
第二十卦,明心。中天明心,中上天下。此心光明之象,玲珑自在之意。此心光明,上上卦。
第二十一卦,虚。无危虚,无上危下。无为致虚之象,虚灵不昧之意。虚灵不昧,中上卦。
第二十二卦,出尘。色无出尘,色上无下。情欲挂碍之象,断舍离释之意。断舍离释,中下卦。
第二十三卦,独醒。色天独醒,色上天下。众人皆醉之象,自性清净之意。众醉我醒,中中卦。
第二十四卦,返归。天危返归,天上危下。返者道动之象,归无守一之意。返者归无,中中卦。
第二十五卦,后。生危后,生上危下。后中争先之象,青出于蓝之意。后发制人,中上卦。
第二十六卦,蜜。色生蜜,色上生下。心流涌动之象,高峰体验之意。心流体验,中上卦。
第二十七卦,欲。色危欲,色上危下。欲壑难填之象,住色生心之意。利欲熏心,下下卦。
第二十八卦,栉风。空中栉风,空上中下。等风乘势之象,随时驰骋之意。乘风破浪,中中卦。
第二十九卦,有。有有为有,有上有下。万物有我之象,有志为之之意。有志为之,中中卦。
第三十卦,无。无无为无,无上无下。无形无象之象,无有有无之意。无形无象,中上卦。
第三十一卦,云帆。空色云帆,空上色下。鲲鹏展翅之象,鸿鹄有志之意。展翅高飞,中中卦。
第三十二卦,不惑。危中不惑,危上中下。无有胜负之象,中和转化之意。胜负转化,中下卦。
第三十三卦,神迹。生色神迹,生上色下。有无相生之象,求道修行之意。求道修行,上上卦。
第三十四卦,虑。危生虑,危上生下。我心熵增之象,聚能叠量之意。我心熵增,中下卦。
第三十五卦,无住。无天无住,无上天下。应无所住之象,当下即是之意。应无所住,中中卦。
第三十六卦,慈。天无慈,天上无下。天道沧桑之象,归零达道之意。天道沧桑,上上卦。
第三十七卦,自照。中无自照,中上无下。吾性自足之象,炼神还虚之意。吾性自足,中上卦。
第三十八卦,金刚。无空金刚,无上空下。不生不灭之象,空中无色之意。不生不灭,上上卦。
第三十九卦,务。有色务,有上色下。天道酬勤之象,贡献即善之意。贡献即善,中上卦。
第四十卦,险。危有险,危上有下。无序失衡之象,熵减阳明之意。无序失衡,下下卦。
第四十一卦,简。色空简,色上空下。万物繁茂之象,九九归一之意。化繁为简,中上卦。
第四十二卦,征服。中危征服,中上危下。证道而行之象,完成征途之意。完成征途,上上卦。
第四十三卦,妄。空生妄,空上生下。他心遇空之象,自心妄生之意。自心妄生,下下卦。
第四十四卦,伏生。生中伏生,生上中下。弘扬使命之象,自性圆润之意。自性圆润,中上卦。
第四十五卦,圆明。空天圆明,空上天下。太虚无形之象,向心统一之意。向心统一,上上卦。
第四十六卦,沐雨。天中沐雨,天上中下。风雨兼程之象,德博而化之意。德博而化,中上卦。
第四十七卦,自苦。空有自苦,空上有下。苦难苦行之象,有求皆苦之意。有求皆苦,下下卦。
第四十八卦,不忧。有中不忧,有上中下。仁者不忧之象,诚意正心之意。诚意正心,中上卦。
第四十九卦,自在。空无自在,空上无下。舍得放下之象,无相自由之意。舍得放下,中上卦。
第五十卦,贞定。无中贞定,无上中下。天道无为之象,人道中庸之意。无为中庸,上上卦。
第五十一卦,危。危危为危,危上危下。心性自由之象,精神熵增之意。心性自由,中上卦。
第五十二卦,色。色色为色,色上色下。五蕴炽盛之象,利欲熏心之意。五蕴炽盛,中中卦。
第五十三卦,安然。中色安然,中上色下。允执厥中之象,狂心顿歇之意。允执厥中,中上卦。
第五十四卦,炎凉。危空炎凉,危上空下。自心失空之象,无可奈何之意。无可奈何,下下卦。
第五十五卦,不敢。危无不敢,危上无下。心存敬畏之象,自净其意之意。心存敬畏,中上卦。
第五十六卦,沧海。无色沧海,无上色下。沧海一粟之象,人生苦短之意。人生苦短,中中卦。
第五十七卦,中。中中为中,中上中下。中道既守之象,应物为和之意。中道为和,上上卦。
第五十八卦,空。空空为空,空上空下。大空无色之象,寂空涅槃之意。大空无色,上上卦。
第五十九卦,住。中有住,中上有下。安住当下之象,有喜守藏之意。安住当下,中上卦。
第六十卦,止盈。有空止盈,有上空下。和谐平衡之象,天道忌盈之意。天道忌盈,中下卦。
第六十一卦,坦。中空坦,中上空下。先尽人事之象,内在无物之意。内在无物,中上卦。
第六十二卦,迷诱。危色迷诱,危上色下。迷途色诱之象,难测不定之意。迷途色诱,中下卦。
第六十三卦,既有。有无既有,有上无下。当下结果之象,生命本有之意。生命本有,中中卦。
第六十四卦,未有。无有未有,无上有下。莫问前程之象,但行好事之意。前程似锦,中上卦。
《重易》六十四卦卦名:
1.天,2.生,3.先,4.乐,5.盈,6.正,7.伏心,8.昆仑,9.恩,10.清欢,11.合一,12.天路,13.拙,14.始,15.俭,16.叵测,17.无聊,18.不惧,19.彼岸,20.明心,21.虚,22.出尘,23.独醒,24.返归,25.后,26.蜜,27.欲,28.栉风,29.有,30.无,31.云帆,32.不惑,33.神迹,34.虑,35.无住,36.慈,37.自照,38.金刚,39.务,40.险,41.简,42.征服,43.妄,44.伏生,45.圆明,46.沐雨,47.自苦,48.不忧,49.自在,50.贞定,51.危,52.色,53.安然,54.炎凉,55.不敢,56.沧海,57.中,58.空,59.住,60.止盈,61.坦,62.迷诱,63.既有,64.未有。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
1.乾,2.坤,3.屯,4.蒙,5.需,6.讼,7.师,8.比,9.小畜,10.履,11.泰,12.否,13.同人,14.大有,15.谦,16.豫,17.随,18.蛊,19.临,20.观,21.噬嗑,22.贲,23.剥,24.复,25.无妄,26.大畜,27.颐,28.大过,29.坎,30.离,31.咸,32.恒,33.遁,34.大壮,35.晋,36.明夷,37.家人,38.睽,39.蹇,40.解,41.损,42.益,43.夬,44.姤,45.萃,46.升,47.困,48.井,49.革,50.鼎,51.震,52.艮,53.渐,54.归妹,55.丰,56.旅,57.巽,58.兑,59.涣,60.节,61.中孚,62.小过,63.既济,64.未济。
(重易,单字卦27,双字卦37)
(周易,单字卦49,双字卦15)
作者简介:
甘易,浩学思想倡议者,浩然之气道学创始人,新易学《重易》创作者,独立研究学者。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对哲学及其自我理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注重工具理性,欣赏诗歌赋文。
与秦墨合著有《信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著作,同名纲目录纂“信仰论”百度百科。
2016年4月所作《卧牛城赋》,是应山西临汾平阳广场改造工程所作的一处不锈钢浮雕墙艺术景观赋文,亦称“七哉赋”。
2020年4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是对孟子开创浩然之气学说丰富发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学,国学新道。一万七千言,经文了其观。围绕其经文要义,在作家网曾连续发表过的五篇相关评论和延展文章中,提出了国学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气道学的思想主张,提出了拟与儒释道相并列的浩学思想的系统主张。
2020年6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浩然之心经文》,堪称,一部“心即渡”的预言式和开创式浩学经文,是针对“儒释道浩”并列称谓中浩学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经文,也是将浩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所提出的创新主张。术语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经文,五十六颗心。观瞻中华文明,明见浩然之心。实现了一个完整地深度学习和表达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心即渡之。随机而渡,随感而能。渡能合一,熵减阳明。
2021年1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的《浩学三观:浩然之心、浩然之气和浩然之象》和《浩学:儒释道浩之国学第四维度》两篇文章,于是拟与儒释道相并列的浩学思想体系日渐精进,其中尤以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两个新生名词所承载的内涵最为丰富,并与孟子所创立的浩然之气学说共同构成了浩学三观的组成部分。浩学作为儒释道浩之国学第四维度,逐渐展现出了其厚德弘毅和大道笃行的发展之路。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两个新生名词如今已缘起呈现于百度搜索之中,赫然入目。
2021年1月,缘发于浩学三观中的浩然之象,念生偶得,顿现荣华,窥见了易学天地的又一唯美之境域。人生最奥妙之处就是你永远无法重来。因此,寄希望于一切重新开始和一切重归平静,是生命灵魂所遥想所穿越的另一种世界。于是摒弃邯郸学步,踽踽前行地开启了新易学《重易》的探索创作之旅。一切重新开始,一切重归平静,这是新易学《重易》的精神实质。春华秋实,不辍劳作,别开生面,铺陈华丽,终于呈现出了中华易学文化的又一片蔚蓝色新天空。新易学《重易》是虚拟世界问题,是以天道、灵魂、爱与慈悲为心象之变幻的易学,是太极宇宙灵魂生成观。
除却巫山钟情理念,悟观沧海云水浩然。
诗言道:
心念贯通似真空,高峰体验毗妙有。
未竟满溢不呈现,又见唯美始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