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子街•婚礼记趣四章
作者:赵安华
① 压床
坡子街——大众写作,大众阅读,大众推广。截至昨天,已有76356人关注。请加入我们,你的人生从此将与众不同。如果你想投稿,请阅读→坡子街投稿须知(点击蓝字阅读)
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相通的,尤其对婚礼的举办皆会隆重又热烈。各地婚礼风俗和形式虽有不同,但敬天敬地敬爹娘,祝福新人白头偕老、多子多福的主题是始终不变的。我儿时在苏北里下河地区生活,所见到水乡人举办婚礼的那些道道和“关目山”别具特色,这和那里的水韵悠悠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如今回忆起来,仍觉得余味无穷。
所谓压床,就是新婚前一夜,由新郎官和一个青涩的“童男子”,在新房里的新床上同睡一宿,压一压床,为第二天新娘的到来预热一下。请“童男子”来压床,无非是想要讨个“喜”头,将来能生个跟压床者一样聪明可爱的男孩子。
在苏北里下河一带,结婚所用的新房讲究很多。往往是用这个家庭的上上房来给孩子们做结婚新房,即便这间房子原来是由父母住着,儿子结婚时也会让出来。不管这间房子是新是旧,只要用来作为新房,都会装饰得焕然一新。新房装饰好后,一般先点一把柴火,点上6枚炮仗,两挂小鞭,老人们说这是为了去去邪气。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不管是谁家,即使家里再穷,新房里作为新婚用的新床等所有家具及其用品必须全部是新的。尤其是作为结婚用的新床必须新做,做床的木材基本是自己家里长的上等树木,如果那家的孩子要结婚,家里早就把树伐下来,让它慢慢干透,再请乡间的那些老木匠到家里来,由主人看着做。我曾讨教过一位老人,他告诉我做新床不能马虎,每个榫卯要严丝合缝,“直丝直榴”,丝毫不能偏差。为什么对新床这样的在乎,老人们告诉我,万事在于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新人睡的床,首先木材要选得对,桑树、榆树虽结实,但桑音同“伤”、榆音同“愚”,所以不能用来做床。如果榫卯做不好,歪了、斜了,可想而知,肯定是不吉利。床板要结实,寓意就更深刻了,床板硬,身板硬,生出来的下一代更健康。
儿时的我,人长得清秀、灵气,看起来就聪明,被乡里乡亲们看好,所以压床的活干得不少。十里八村的,谁家要是娶媳妇,我定能派上用场。要是碰上那些好日子,我便成了小忙人。压床其实是个美差事,只要在新床上打几个滚,再和新郎官在他们的新床睡上一晚,我可赚一个红包,怎么也能拿到几块钱。办喜事的人家一般不把六、八这样的数字给别人,说这样“顺”“发”出去不好。一般新床上会放四条新被子,缝被子的线都是红色的,叠得四四方方,表示事事如意的意思,富有的人家也有放六条、八条的,表示六六大顺,八就不用多说了;床上会撒些红枣、花生和糖果等,红枣、花生就是早生贵子的意思;糖果,无用多赘就是甜甜蜜蜜了。每每去压床,我就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我最新的衣服。开始妈妈老是叮嘱我,人家床上的枣子、花生、糖果什么的都不能吃,也不能拿走,你只把红包带走就行。
压床时,新郎官睡东侧床头靠墙的一头,说那是上首,我这压床的睡另一头,红包一般放在绣有鸳鸯戏水的枕头底下,也有放在明眼处的。新房的布置也很有说道,床是靠房子的东北侧放置,东墙挨床的地方放低柜,顺延放高的衣橱,意为节节高。婚房南侧靠窗下会放一张长方桌,桌子是新娘的梳妆台,放满各种日用品,靠西南侧的墙角还摆放一只红色木架,放洗脸盆。马桶一般放在新房的西北角床头边。在床铺的踏板右侧还会放置一口大木盆,主要用处是孩子出生后用它洗人生的第一把澡。这口木盆材料都是上好的木材,用铜箍扎上,刷上桐油,这是用水乡人做木船的工艺做的,它的意义非凡,将来要伴随“宝宝”很长时间,会成为家里的传家宝。
压床的“童男子”早晨起床还有一个重要的“喊好”环节,主家一早会给你端上一碗“炒米枣茶”,让你坐在床上吃,却故意不给筷子,你得要大声喊着“筷子、筷子”,谐音就是快子、快子,早生贵子的意思。这时,主家随即欢天喜地应道:“快子,快子来啦!”双方完美呼应,至此压床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022年2月9日《泰州晚报》9版
②接亲
说起这接亲,名堂真是不少。一般人家选结婚日子,会请老先生们左掐右算,选上个黄道吉日。日子定下后,父子会到亲戚家上门“带客”,就是像现在的送请柬。
接亲有的地方叫接新娘。结婚当天早上一起床,新郎官送走压床“童男子”,把自己捯饬得相貌堂堂,头梳得油光锃亮,衣服板板正正,一尘不染。太阳升起来后,他会和陪他去接亲的人一起用早茶,早茶是汤圆、酥果等点心之类的食品,意即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新郎官坐在上座,按照设定好的礼数,一步一步地进行。陪新郎官接亲的人,是要精心挑选的,选来选去,一定把这个家族中最有威望、最有出息,又懂得乡村礼道,和新郎官同辈那个出众的人选出来,陪他去接亲,这样的人去了才能“镇”得住新娘家,也表示对新娘家的尊重,有着高看一眼的意思。
新郎官用完早茶,太阳刚好晒在头顶上,接下来就出发去接新娘。当年,里下河地区因水网纵横,公路很少,交通工具主要是船,接新娘当然也大都会用船,不过这个类似乌篷船的接亲船是要精心装饰的。船头船尾、乌篷的四周都会贴上大大的双喜字,船的门口会用大红绸子围起来,就连橹上也要扎上红绸子,门头的正中央,也会用红绸布做一个大大的花,看起来十分喜庆。接新娘的艄公,也是经过千挑万选,他们一定是懂水乡婚礼各种礼数的人,船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他们会掌握得很好。接新娘的船上来回的人数不会成单,一定是双数。
接新娘的船离开自家码头时,岸边早已准备好了鞭炮和唢呐队伍,船绳一解开就会鞭炮齐鸣,唢呐声声。新娘家会专门派出望风的人。望风的人提前在一个地方蹲守,看见接新娘的船快到了,就会跑回来报信,新娘船缓缓驶来,新娘家的鞭炮、唢呐同样响个不停。接亲的老艄公会看风头,如果新娘家热情,在鞭炮、唢呐响起的时候,他们自然将船速加快起来,如果新娘家做得不到位,他们就会故意慢下来,让新娘家的鞭炮多放会儿,唢呐多吹一会儿。
新郎官一行被隆重接待,给丈人丈母娘行完礼,收下见面礼以后,新娘家会安排专人陪着他。此时的新郎是见不到新娘的,新娘那边可忙得不亦乐乎。女性的长辈们婶婶、姨娘,同辈的嫂子、姐妹一帮人都围着她转,有的给新娘梳头、盘髻,有的给她用一根红绳子刮脸,有的给她上胭脂擦粉,有的给她整理行装……而她的母亲会在一旁唠叨,教导她该如何孝敬公婆、对待男人,怎么和妯娌、小姑、长兄、小弟相处,如何当家,怎么花钱……其实,此时新娘哪有心思听这些呢。
午饭过后,新娘家的人会把给闺女陪的嫁妆如数装到船上。那时的乡下并不富裕,娘家陪的只是一些木桶、木盒等女孩子生活必用的东西,后来条件好了,就陪“三大件”:缝纫机、收音机或唱片机、自行车;再后来就是电视机、洗衣机、缝纫机之类的了。说是娘家陪的嫁妆,实际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时有个不好的规矩,女方一般都会跟男方要彩礼金。因为礼金数量达不成一致意见,临到结婚闹散了的也不少。为什么当时女方会向男方家索要礼金,还会那么较真,甚至寸步不让?后来我弄明白了,那年代农村家庭一般都有三四个孩子,女方嫁男方要看家庭,对弟兄多的家庭就会挣彩礼,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女儿嫁过去挣份子,分家时,娘家陪过去的东西自然就成了自己小家的了,其他弟兄是分不到这些嫁妆的。
嫁妆装上船后,在选好的时辰,新娘在父亲或长兄的陪送下上船,这样娘家这边就算完成嫁闺女的事了。接下来,男方那头就开始热闹了,接新娘子的船在太阳落山前一个小时左右必须到岸。船靠稳后,新娘在父亲或长兄的搀扶下,头顶着红盖头,跟在新郎的后面,在鞭炮、唢呐声中热热闹闹地上岸,送亲的队伍抬着嫁妆紧随其后,进家门前新娘需要“跨火”,男方这边媒婆和“高人”把新娘接进新房,一阵“关目山”后就开始捣窗户。
小时候的我,除了为人家压床,捣窗户的事也没少干。捣窗户可不像压床那么简单,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就像一个人表演一场戏,在上百个看新娘子的人围观下,我必须临场发挥好,这戏绝不能演砸。每次捣窗户所喊出来的话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我要看形势应景,有感而发,但有几句话是必须要说的,“我是童男子,手拿红筷子(用红墨水染的筷子);捣破窗户纸,看见新娘子;一捣观音来,送个大儿子;二捣财神来,永世发大财;三捣文书来,五子全登科……”每喊一句,全场的人都会齐声叫好,这叫“应好”,能让好事成真。
2022年2月10日《泰州晚报》9版
③吃喜酒
水乡人结婚吃喜酒可是一件闹心的事儿,对有钱人家来说不是什么问题,对一些手头不宽裕的人家很是吃力。这喜酒是三番五次吃,从“催妆”开始,亲朋好友全家人,轮番到办喜事的人家去“坐桌子”,有的人家到了“三朝”还要吃。“催妆”是方言,我至今没有弄清楚是哪两个字。以音会意,我认为现在这两个字是基本准确的。所谓“催妆”就是结婚正日的前一天,催着新人上妆、上轿的意思。既然是催,就要有一些仪式感,于是办喜事的人家就要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热闹热闹,营造营造喜事氛围。我们盐城建湖一带,一般是上“八大碗”,六个荤菜,肉坨子、慈姑红烧肉、冰糖炖毛鱼、羹(当地人叫糊)、膘(肉皮)、摊鸡蛋糕,还有两个小海味,乌子、蛏子,另外再加两道甜菜,藕粉圆子、蜜枣汤。“催妆”这天,菜比正日那天简单点,当地话讲“吃得舔嘴辣形”的,就是没有吃够、吃过瘾的意思,可以理解,这天只是预热预演,让客人有一种期待,等到正日,菜肴会更加丰盛。
“催妆”这天还有一个隆重的宴席。男方这边叫“状元席”,“状元席”的主角是新郎官,他必须坐一席,陪他的是“一色水”,十八九岁未结婚的“童男子”,一桌八人,对参加“状元席”的人选要求是很高的,必须要有个状元样子。首先在形象上要好,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其次是有出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再次懂规矩,有礼貌,且要很乖巧,调皮捣蛋,不老实的孩子肯定入不了法眼,不会请来参加“状元席”。女方那边叫“让家饭”,新娘是主角,坐在一席的位上,陪她的姑娘标准和男方差不多,不同的是,新娘的父母要亲自为女儿“导菜”,边夹菜口里边叨叨:“把你养大了,你自己要成家了,成家就是大人了,以后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好好过日子,别再让父母操心了。”吃过“状元席”“让家饭”的新郎新娘也会意识到,从此以后自己成家立业,肩上的担子就会重起来了。当地有这样两首儿歌对“状元席”和“让家饭”做了全面的注解。一首是这样唱的:“大红花,衬绿叶,哥哥吃了‘状元饭’,娶了嫂子做丈夫,好成家忙立业。”还有一首是:“大红花,真好看,姐姐吃了‘让家饭’,出门做个好媳妇,爹娘欢喜人夸赞。”
对主家来说,婚礼有两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考”。一个是陪舅舅。舅舅是婚礼的座上宾。开明的舅舅往往不会为难外甥、外甥女的。如果在平时交往中,因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把舅舅那头弄得不快活,舅舅往往在这个时候故意要拿一拿架子。请舅舅来吃喜酒就不会那么好请,新郎官的父子上门去带舅舅,有的舅舅需要三番五次上门去请,还要说尽了好话,反复打招呼,赔不是,才能把他请动。有的舅舅还会把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事拿出来掰一掰,算算账,总之达不到目的,占不了上风,他那金身是不会轻易动的,非得大获全胜了才会去赴约,陪他坐桌子的也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客人,他们在桌上的一言一行,必须要看舅舅的脸色,舅舅不动筷子,其他人是不能先动的。喜酒宴上每桌会安排一个陪酒的人,一般舅舅这个主桌陪酒的那位一定是最机灵,最能张罗,最会看脸色,能够见风使舵的乡里能人!他能够处变不惊,化险为夷。
另一场大考是送客,就是送新娘的家父或家兄。他们往往会视新郎家这婚礼办的情况,来决定他的发威程度。如果婚礼办得各种礼数到位,各个环节井井有条,滴水不漏,他们找不到任何瑕疵,这场喜酒就会吃得高高兴兴、非常顺利。如果有什么不到之处,被怠慢半点,有得罪人的地方,他们一定会给主家点颜色看看。一次,我参加一场乡下的婚礼酒席,新娘的父亲就是不动筷子,众人反复劝说也无济于事,弄得所有的桌子都开不成。闹到最后还要起身而去,在众人的挽留下,他才又勉强落下座来,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因摆筷子的人疏忽,他面前的筷子放反了。那个赔礼道歉呀,最后新郎父子恨不得给他下跪,才得到了他的原谅,让酒席得以正常进行。此刻新娘子头顶红盖头端坐在房间里,外面闹翻了天也与她无关。由此可见,这喜酒办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客人们吃得歪歪扭扭,主人们却要费尽周折。当然,乡里都有好些“明白人”,他们会自告奋勇来当帮手,齐心协力把婚礼办得漂漂亮亮,尽量不出岔子,让所有人都满意。
2022年2月11日《泰州晚报》9版
④闹新娘
说是闹新娘子,实际上是闹公公。村上那些与新郎父亲差不多大的同辈和年轻人,一般在婚礼前早已商量好了方案,几天前就做了分工,主要是结婚当天如何看住这家的公公。把能想到公公躲藏的地方和逃跑的线路全都做了周密的安排,派专人蹲守和埋伏,以便到时能将他“活捉”。公公往往也有预防。新娘子进了门,婚礼晚上的酒席,与儿子挨桌行完礼,他就开始想办法“金蝉脱壳”了。他心里清楚,早已被人专门盯住。双方斗智斗勇,都讲究个出其不意,就看谁更高明。当然严密布防之下,大多数公公难以幸免。举手投降,说不定还能得到宽容,少受些折腾。公公被生擒后,闹新娘的人用早已准备好的锅膛灰把他的脸涂黑,而后将其押进新房,让大家看他在儿媳妇面前丢丑。大伙儿会起哄,让新娘给公公点烟、敬酒。新娘点烟、敬酒时,会有一波一波的人上前干扰,或是吹灭火种,或是有人拽住公公,让火苗接触不到烟头,或是让酒杯靠不到公公的嘴边,不折腾半个小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聪明的公公们事先会跟闹新娘的人打好招呼,给他点面子,尽量不要让他太出洋相,点到为止。为什么要在公公脸上涂锅膛灰呢?我小时候请教过老年人。这是告诫这些新公公,做长辈的要有长辈的样子,要尊重儿媳妇,永远不能不三不四,想入非非,做出“扒灰”的事情来。但这种教育用的是开玩笑的方式,也是乡人的一种智慧。
当然,有些狡猾的公公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成功出逃。我目睹一位公公乘人不备偷偷躲到新房床下,那些闹新娘子的人,搜遍了所有能够搜到的地方,就是没有想到他会钻到这里。还有一位事先在草垛里掏了个小洞,洞口放满了树枝,趁人不注意钻了进去,最后成功脱险。
除了闹公公外,还有一个程序叫“听壁根”。这些都是和新郎要好的玩伴们干的事。酒席散了,闹完新娘子,新郎新娘就寝了,这些“小畜头”们三五个一撮,轮流趴在新房的窗户根下,听里面的动静。“听壁根”听来的故事,将成为未来乡间趣事和年轻人之间取乐的谈资。即便在很多年以后,也会是用来取笑对方的“猛料”。
水乡婚礼上的事儿,还有不少成为我闲暇时有趣的回忆。如今,年轻人的婚礼都到城里的酒店举行,简单又大方,文明又节俭。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父辈结婚的那些往事了。我把这些事写下来,就是想告诉他们,无论何时,无论是谁,都不能忘记你从哪里来,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水乡婚礼中的那些事儿,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是我们心中永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曾维系着水乡社会多年的和谐、安定,它给过人们无比的快乐,无限的美好,是我们永远的乡愁。留住乡愁,留住那份美好,是我们这代人,乃至世世代代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022年2月12日《泰州晚报》9版
作者简介
赵安华,江苏人,军校毕业后,先后在解放军基层连队担任政治指导员,团、师、军(军队院校)、总部担任组织、干部、宣传干事,秘书,1996年调入中央机关工作至今。从事过记者职业,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实习、军区报工作。一直坚持写作,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2000多篇。著有《转型的阵痛》《激情的思辨》《军校纪事》《新时代赞歌》《行者之思》《祝福祖国诗词书法集》《雨凡草堂临池学书集》等。创作歌词500余首,许多歌曲广为传唱。参与创作的多首作品曾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广州亚运会闭幕式,央视春晚、元宵晚会等众多大型活动、节日晚会上唱响,在音乐领域享有盛名。多部作品获得过中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国家级、省级奖。
来源:坡子街笔会
作者: 赵安华
https://mp.weixin.qq.com/s/y_PIPNfglwD0X1bm32IquA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