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风雨人生路

风雨人生路

作者/成  法


        窗外风声细雨,室内键盘哒哒,当我敲下书稿的最后一个句点时,数月的紧张与忙碌都在这一瞬间得到放松。看了看钟表已是凌晨三点多,夜幕深沉,星子静谧,似与我遥呼也该美美睡上一觉好好休息一下了。然而沐浴之后困意全无,不知不觉又重回书房,手边是读书写作时惯喝的普洱,醇香自鼻端沁入心中,一杯入口唇齿留香,余味回甘。出书对我而言虽非首次,但此时依然长长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心旷神怡。想来天下廓廓而凡夫乃逆旅一过客,流光抛掷半百已近耳顺之年,离开高校十载后的第二部学术著作即将问世,犹如再回学术殿堂之感,往事历历,个中滋味如饮此茶。更兼沥沥细雨打破了内心的平静,有感于数十年的风雨人生路,吾一介书生不禁泪湿衣襟。

1zcf

2zcf

11zcf

        模糊的视线牵我步入记忆长廊,让我穿越时空回到了三十几年前的校园:

        仿佛我又看到了同学们清晨在校园操场忙碌的身影: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球,不远处时常传来朗朗书声——             

        仿佛我又看到了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聆听老师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深入浅出的疑难案例剖析——

        仿佛我又看到了图书馆里同学们聚精会神,埋头苦读,或查阅资料为考研冲刺——

        仿佛我又看到了同学们晚饭后三五成群漫步在校园小径,或你追我逐、欢歌笑语、谈笑风生——

        仿佛我又看到了室友们午夜仍在卧谈《人间词话》,论辩人生事业三境界,古今中外的纵情豪迈,不时传来阵阵酣畅淋漓的激辩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当年就读大学法律伊始,我就把学习、研究刑法学作为人生明确的目标。1988年在校读书期间撰写的“论牵连犯的认定和处罚”一文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学习与研究》杂志上发表,这是我的处女作,那年可谓是真正的学术启蒙年,也是执着追求目标的奋斗年,当年还参加了法学著作《律师法学》部分章节的编写。论文的发表、书籍的出版令我这个风华正茂的学子受到莫大鼓舞和鞭策,从此与刑法学产生更深的渊源,在刑法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信心百倍,大步前行。

3zcf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且将新酒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告别了依依不舍、令人难忘的校园;告别了给予知识养分,可亲可敬的老师;告别了同窗共读,朝夕相伴的同学们。带着恩师的殷切期望,牢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先训,怀揣对未来的憧憬和亲人的期盼,踏上新征程,启航新梦想,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家乡市公安局报到,开始了新的工作,新的生活。工作期间,无论是参加全市各种刑事案件侦破及案情分析研讨会,还是参与具体案件的侦查预审,亦或是撰写全市各种刑事、治安案件调研报告,我都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做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有幸参加了中国刑法学会1989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并撰写了论文在大会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第一次见到了过去只能在法学教材、著作、学术论文中看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本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国内刑法学界诸多权威专家,如人民教育家、当代著名法学家、刑法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高铭喧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王作富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欧阳涛和崔庆深研究员;北京大学杨敦先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文燕教授和中国刑警学院李文芳教授等等。能够和这些学术大咖们当面交流学习令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也看到了刑法学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更加坚定了学习研究刑法学的信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市公安局工作几年,确实学到不少书本之外的知识,个人素质的提升展现在各个方面。但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经过一段时间深思熟虑后,我下定决心离开公安局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萌生此想法,首先是因在上海参加全国刑法年会开阔了视野,更叩开了我重返校园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刑法学的大门。同时深知做学问就一定要沉下心来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全神贯注、潜心钻研。于是我告别了战友,离开了市公安局,毅然绝然地选择了到中国刑警学院专门从事刑法教学工作。

4zcf

        经过面试、试讲、政审等程序,我正式调入公安部所属的中国刑警学院,开始了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清晰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情景,一手拿教案一手握水杯,看了看自己崭新笔挺的警服,挺胸抬头步入教室。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们稚嫩的脸庞,那一刻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教师身份,紧张感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学院规定,与学生互敬礼仪之后讲述了人民警察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由于同学们正值青春热血的年龄,当我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分享给同学们后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于是趁热打铁按教学计划又讲授了刑法的概念、特征、性质和任务。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每每讲到精彩之处高潮迭起并以掌声回应,如此的讲课效果让我有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下课后回到办公室仍意犹未尽,心情愉悦自然不必多说,不仅没有一丝疲惫之意,甚至还有一种学生们给予的成就感,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尽快成为一名集教学、科研和办案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业余时间看书备课,潜心钻研,孜孜不倦,殷勤教书,不辍著书。不久即在《人民公安报》和《法制日报》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我国刑法中应增设绑架罪”和“重大医疗事故罪刍议”。由于这两种报刊在社会面尤其是公安政法系统影响较大,在学院亦引起一定反响。特别是“重大医疗事故罪刍议”一文见报后,学院收发室几乎每天都收到数十封涉及医患纠纷的法律咨询信件和咨询电话。尤其论文发表后第二天,还接到了市检察院一处长电话,称该文章很有实用价值,并就一些具体案例同我进行了交流探讨,同时希望我多关注实际问题,为司法实践多提一些建议和措施,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听后深以为然,当我拆看了一些咨询来信后也由衷感叹:专家学者不能一直高居象牙塔,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切实为百姓解决一些民生实际问题。

        特别提到的是当我国第一部刑法典实施后,由于国家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变化,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通过了对79刑法典的修订并于当年10月正式实施。该刑法典公布后,刑法学者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分析该刑法典。身为高校从事刑法教学人员的我也不例外,积极参与其中,绞尽脑汁、深思熟虑之后,结合司法实际草拟了一份关于97刑法修改方面的论著提纲,交于国内知名刑法学家时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主任杨敦先教授手中,杨老师看后,商定我俩共同撰写一部关于探讨97刑法方面的论著。于是按分工开始写作,经过我俩夜以继日的“点灯熬油”,“摸爬滚打”,反复研究修改后终于完成书稿,确定书名为《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于1997年5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受到刑法学界普遍赞誉,并荣获1998年辽宁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此次合作使我和杨老师的情谊得到进一步加深,以后我俩经常见面或电话中分析探讨一些学术问题,久而久之也成了忘年之交。

        回想在中国刑警学院工作的二十余年,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参与办案,虽不敢枉称硕果累累,也堪称收获小丰,为学院第二次飞跃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受到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的高度赞誉并荣获学院立功嘉奖。可以说,我的青春年华、大好时光都无私奉献给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无私奉献给了中国培养“东方福尔摩斯”的摇篮;无私奉献给了中国公安教育事业。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无怨无悔,反而感到无比骄傲、无比光荣、无比自豪、无比幸福。毫不谦虚地说,中国公安法制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也尽了一份微薄之力,也发挥了一滴水的作用。

5zcf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深感自己学术功底不足以撑起心中对刑法学的那份挚爱。于是,我一鼓作气攻读了刑法学博士学位,继而又进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法学所作为国家社会科学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名家云集,高手如林。有幸荣登这一学术圣殿从事博士后研究,徜徉在浓厚学术氛围中接受学术大师们零距离指导实属三生有幸。我的合作导师陈泽宪先生是国内著名刑法学家,时任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先生在我研究报告前期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写作提纲,中期章节取舍、内容完善,乃至最终定稿等方面付出了诸多心血。其间数十次线上线下研讨分析,为我启发思路,修改研究报告乃至逐字咀嚼,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标点也要做到尽善尽美。先生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如沐春风,受益终生。研究报告答辩顺利通过后,在先生的鼓励指导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下,研究报告“论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又经过我近两月的奋笔疾书和反复修改,终于成了30余万字的《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于2010年5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在当时是国内刑法学界少数专门研究受贿罪的著作之一,书中所提出的增设罚金刑等观点与之后国家颁布的刑法修正案有关规定存在一定契合之处。

12zcf

13zcf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与先生接触近二十年,深感先生不仅学识渊博,对科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且师德高尚,平易近人,更具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2021年元旦,我在电话里给先生拜年,并向他汇报欲再写一本关于受贿罪方面的著作。他听后特别高兴,并叮嘱我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势,仔细研读近几年国家发布的刑事法律文件并吃透精神,收集一些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受贿罪的相关问题,既要解决理论争议问题,又要对司法实践有所指导帮助,同时答应为本书拔冗作序。放下电话后我格外激动,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我之所以深耕受贿罪研究,一方面缘于我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实际案例,另一方面缘于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对于贿赂犯罪的重视。二十年前,我一位同学在检察机关从事反贪工作,每当他遇到疑难案件时,常常找我一起探讨,对我而言这也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难得机会。久而久之我对贿赂犯罪的感触越来越深,研究也越来越多,相继在专业刊物发表20余篇相关论文。然而随着国家政策形势的发展变化,受贿犯罪也随之出现了新情况。为了有效打击处理和预防贿赂犯罪的嚣张气焰,更好地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和日趋完善的法治发展建设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陆续颁布了若干涉及贿赂犯罪的《刑法修正案》,最高司法机关也先后发布了若干司法解释。为此,当我重启学术研究之门时,仍然选择了这个领域。于是我查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剖析了数十个疑难案例,并结合当前受贿罪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在原著《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每天披星戴月撰写书稿,时常通宵达旦,做到了入脑、入心、入神、入境,仿佛仍在大学教书状态,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质朴生活。经过近一年夜以继日的努力,结合先生的建议,对书稿进行了多次增补删减,最终将三十余万字的书稿交于先生,先生在百忙之中审阅并作序,书名为《受贿罪立法暨适用研究》。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几十春秋,岁月悠悠。无论是晨曦初现,还是日落黄昏;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地冻天寒,阡陌人生,日夜兼程。既经跌宕起伏,也经风雨坦途;既观云舒云卷,也观潮落潮起;既有欢歌笑语,也有泪水潸然;既尝百味回甘,也尝苦辣心酸。一路走来,助我育我之人无数,需要感谢之人太多太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求学,始终是我前半生的重要课题,从入读小学、中学到大学,从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后,至今仍以“格物致知”为己任。漫漫求学之路,几番际遇,几番求索,前日种种皆成就今日之我,师恩如海念念不忘。“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小学班主任安杰昆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加减乘除和汉语拼音,还让我学会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学班主任李吉安老师不仅让我熟悉了鲁迅先生的“早”字,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还让我感知了阅读的力量;人生第一位学术启蒙导师田文昌大律师不仅为我叩开了法学研究的学术大门,还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律人;西北政法学院的解士彬教授不仅让我明白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及如何惩罚犯罪,还让我从此痴迷于刑法学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守芬教授不仅让我厘清了当今刑法典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还告诉了我如何完善并最大化发挥刑法的综合作用;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陈泽宪教授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刑法的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还指导我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健全完善和发展国家刑事法律体系,更好地为国家法治发展和建设服务。正是恩师们的言传身教和指点迷津,使我方知不全不粹之不足,从鱼翔浅底而自感惬意的混沌中清醒过来,畅游于刑法学的浩瀚海洋中尽情领略其奥妙。

        工作,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中国刑警学院工作期间的领导如:中国刑警学院原院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王彦吉教授;中国刑警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世权教授和中国刑警学院原政委、中国警察协会原秘书长张长明先生;以及中国刑警学院李新权教授、陈祥民教授和王明辉教授等等。无论是我在学院教学科研期间,还是在攻读博士学位及做博士后期间,各位领导和同仁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鼎力相助。

        在我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陈光中老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作富老先生;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赵秉志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张文和杨敦先教授,以及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教授、田禾教授、屈学武教授、莫纪宏教授、王敏远教授和张绍颜教授等等,是这些可敬的大师们以他们的睿智、真诚、深邃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作风让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9zcf

7zcf

8zcf

        俗语道:“家和万事兴”。生活,柴米油盐中,让我感叹人间温暖,何其有幸我生长在一个幸福、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中。哥哥姐姐对我宠爱有加,关心爱护无微不至。尤其是长兄对我格外偏爱,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各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在我人生旅途中扮演了一个集长兄、父亲和朋友于一身的角色。每当我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周济解围;每当我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他常常鞭策鼓励;每当我工作上遇到挫折时,他更是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还要提到我的大姐,在我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她时常叮嘱我要爱惜身体、注意休息,并常常为我做些可口饭菜,熨烫警服等等,如母亲一样关心爱护我。更需感谢夫人罗晶,她亦法科出身,是政法机关的一名公务员。在我漫长的学习和工作中,她不仅深深地理解我,默默地支持我,更是我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她在工作之余还常常帮助我查阅、疏理有关资料。此外,她不仅承担了所有家务,还独自肩负起培育孩子的重任。正是在她的悉心教导培养下,孩子也成长为了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可以说,无卿相伴,焉有成法博士;无卿分忧,焉有成法今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人生其实是很公平的,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得到;在哪里打磨,就在哪里闪耀。一个人的成长,必定是从撕心裂肺的痛楚中淬炼而来,从精益求精的磨练中锻造而来。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正是这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术大咖们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为我人生拼搏道路上一次次充了电,加了油,鼓了劲。使我充满了信心,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一如指月点拨,让我开阔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水平,夯实了研究刑法学的基石,搭建了人生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学习研究刑法学这条光明道路上,我也领悟了更多的人生哲理,感受到了更多因心境澄明所带来的乐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正因人生有明灯照亮指引,我才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挑战。从一名初次高考失利的落榜青年,成长为一名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一名基层的普通公安民警,成长为一名国内警界屈指可数的博士后高级警官;从令人向往的党政机关到再度转变角色步入教育领域。如果没有恩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如果没有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关心培养,如果没有诸多同窗好友的鼓励相助,如果没有亲人的无私奉献和家人的默默相伴,如果没有无数个“朝披红霞,暮浴皓月”的日月轮回,如果没有无数次指尖敲击键盘删减反复的劳形苦心,如果没有无数次繁琐的资料收集取舍,如果没有无数次紧张的构思、撰著、对冗词赘句的整理与修改,如果没有生活的磨砺与积淀——怎会有吾今日?

        2021年五一假期过后第一天上班,我接到北京某知名高校一学院领导亦是好友的电话,欲聘请我做该院兼职教授。听此消息后,我心情格外激动,兴奋不已。沉寂多年之后又可以回到那么热爱的校园,回到那么熟悉的教室,可以重执教鞭与可爱的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真是激动万分,热血沸腾。在当年端午节期间,我又回到了曾经工作了二十余年的中国刑警学院。阔别十余年,今日重返,参观了当年上课的教学楼和校图书馆,见到了当年共事的老朋友,聊起曾经的往事,感慨万分,一切如同昨日历历在目,情感依然。尤其是见到了国内著名作家雷米博士,并同他就当前法学、犯罪学问题以及文学创作问题等等进行了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交流探讨,可谓一见如故。他对吾一介老书生亦是不乏鼓励和鞭策,使我更加坚定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信心。

14zcf

        漫长风雨人生路,笑语悲欢匆匆途。季节在春夏秋冬变换着容颜,改变着性情,恰如人生的意义,芬芳在一道道优美的程序中。人的一生,从年少的纯真到青春的豪放,从中年的内敛到老年的恬静,每个生命都是苍天的眷顾,每个灵魂都华彩盈动,每个人都用与众不同的经纬,编织成迥异的人生。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在激流跌宕的人生中挥洒自如是一种豪迈,能够在平平淡淡的岁月里静守时光流逝则是一种幸福。那些在人生风雨中曾经徘徊的路、沿途看过的景、一路遇见的人,像一枚枚褪色的书签夹在人生的缝隙里,与人生之书融为一体,都是人生留下的深深印记和难忘的经历。

        时光清浅,岁月嫣然。而今虽已“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性渐阑珊”,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余生,仍会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日子里,春看繁华似锦,夏观叶绿花红,秋赏月色正好,冬见雪花纷飞。既欣赏每一次日出,亦释然每一天日落,在时光深处,煮一壶时光烟雨,品人生至味清欢;以风的洒脱笑看沧桑,以云的飘逸轻盈过往;用淡泊写意人生,用安然葱茏时光。既不为一叶凋零而感伤,也不为风吹雨落而惆怅;既不苦苦追求完美无缺,也不痴看风云流连过往。怀一颗超然之心,倚在时光的门楣,于光阴转角处,执一枚岁月的素笺,赏生命一个微笑,给岁月一份留白;于漫漫时光中,落一笔深情款款,写一阙诗意暖暖;品一杯清茶,唇齿留香,回味人生百味;读一卷闲书,穿越历史长河,看古今中外,大江东去浪淘沙。

        晨曦初现,窗外传来鸟儿的鸣叫。一缕阳光照进,又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微信图片_20220917151245

作者简介:

        成法,博士后,曾在研修法律条文的路上行走了数载,前日一不留神掉进了诗文词海,如今手握一只瘦笔为桨,喜怒哀乐做舟,朝着有你的方向,伴着一首只有你我才懂的乐曲,迎着唐风宋雨,荡漾在诗词散文汇成的浩瀚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