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赶海园:满溢着海的味道(外一篇)

赶海园:满溢着海的味道(外一篇)

 

作者:安玉琦

 

  赶海园,那是刘家湾的一块海域,隶属涛雒镇,距日照市区仅十余里,是亲近大海的最佳胜地。来到这里,你可尽兴“流连在海制造的风景里/海鸥在空中,飞成一行蓝色的诗/徜徉是诗,笑声是诗,泪滴是诗/闪电是诗,雷霆是诗/一场风暴让诗里的狂想曲抵达高潮”(张萌诗句)自然,这是诗人的浪漫情调。而前来赶海的人们,自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我多次来赶海园,都要跟“七彩旋律雕塑”留影,因为它有着美好的寓意:那尊螺旋而升的鸳鸯螺雕塑,七彩缤纷,美轮美奂,尤其“七彩旋律”逬水时,总会情不自禁投出一枚硬币——祈福许愿成真!

 

  我很喜欢来赶海园下海,那是为追寻童年的记忆与欢乐。尽管挖捕的花蛤、泥螺、沙蟹之类的小海鲜不多,但这片大海馈我一种“返老还童”的喜悦与满足。假如运气中天,说不定能“艳遇”三宝(哪怕一宝也好):竹蛏、金乌贼、西施舌。尤其西施舌(学名文蛤)弥足珍奇,曾为贡品。因其外壳形态俊美,状如斧足,扁似舌,清白如玉,肉嫩鲜滑,遂以美容非凡的古越西施女命名为“西施舌”,且誉为“天下第一鲜”。说心里话,鄙人之所以多次来赶海下海,因其“梦中情人”西施舌使然。然则老是运气不佳,十有九空,相见恨晚;兴许“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也是船老大慷慨馈赠的。

 

  我对赶海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颇感兴趣,每每观赏皆受益匪浅。——仿制古船,尽管只是一种模型,但它是古代帆船和木船的缩影,记载着人类渔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别小看这些仿制古船,它是按照真实古船样式和比例进行缩小制作而成的。最复杂的船模要经过200多道制作工序、由360多个部件组成,而且通体不用一根钢钉,呈现出中国传统工艺“材、美、工、巧”的艺术特征。在这些船模中,最大的长2米、宽50公分,最小的只有巴掌大小。无论船模大小,个个精巧真实,处处都凝聚着工匠师者的心血和智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以海洋文化为主题设计制作的手工刺绣香囊,种类繁多,有海螺、海星、水母等等,还有鲤鱼跳龙门、荷花香包等等,在这些朴实缜密的刺绣针法里,蕴含着浓浓的民俗味道和深深的情感寄托,教人感慨万千。——另有海洋生物标本、海盐文化、织网工艺、沙瓶画制作等等展馆,挨个看下来,每处都会让你大开眼界,不经意之间或许给你一份惊喜。

 

  我曾多次徜徉于赶海园林木掩映中的木栈道上,那些造型各异的民俗屋,就像一件件偌大的艺术品,直诱人留下来住一宿才过瘾的魅力。是的,来到“刘家湾。也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原居民/盛大的宁静,像露水滚落于树枝/竟然让一个诗人束手无策的圣地?纷繁的意象彼此遮蔽,碰撞,一个个我在不同的地方,和另一个我邂逅”(梁梓诗句)神使鬼差,竟在这里住了宿,居然有着“不同于原我”的感受,但悔愧腹中无华,故跟着诗人“装萌”吧。

 

  我更喜欢来赶海园欣赏朝日夕阳,每每陶醉于景致中而不能自拔。清晨,迎面东方,伫立在海堤上,辽远浩渺的海面上,渐渐地,一轮红日就像从大海深处走出来的,似乎海水还在它身上,显得润红淡黄,看着眼睛也舒服;然后浑身一抖,跃出海面,将一缕缕阳光洒向海面,让美丽的朝霞晕染着天际,这时的云朵、飞鸥、波浪、渔帆也纷纷入框,面对这样的画卷,不教你心潮澎湃才怪呢!傍晚,尤其在夏天的傍晚,坐在石凳上,吹着凉爽海风,观赏赶海园的日落,真是绝美的享受!夕阳光线投射到海面上显得波光粼粼,一眼望去,仿佛有位仙人在海面上抛金撒银,逗得成群成群的海鸥都贴着海面追逐嬉戏,漫无边际的滩涂由黝黑色变成暗红色,此时的画面,用白居易的诗句来描述也不为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实际上,赶海园这里的落日,比起诗人所描绘的江上日落,还要更加壮阔、更加壮美。

 

  我之所以心仪赶海园,那是因为喜好品味海鲜。此地周边海鲜饭馆众多,而且各家有各家的祖传秘方,因此制作出来的海鲜佳肴别有风味,各具特色,让你吃了上顿想着下顿,因此回头客不少。

 

  赶海园这边的海域,不仅浩渺辽阔,而且慷慨大方,随着时光穿越、季节交替,它便馈赠出各色海鲜美味,有着“不时不食”之说,也就是到什么季节就有什么可口的海鲜。

 

  每年清明过后,那是虾婆(也叫虾虎、皮皮虾)最肥最美的时候,个头也大,这时的母虾婆籽黄饱满,公虾婆肉质肥硕,吃起来满口鲜美,十分过瘾。不过,虽然虾婆美味无比,但其皮极为难扒,一不小心就会刺伤手指,用嘴去咬弄不好就会扎破嘴皮。但是,难不住这里的居民,他们创造了不少剥虾婆的操作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先剥去虾婆头,用一只筷子从尾部与躯干的连接处插进去,然后往上撬,虾婆肉就会和虾婆壳脱离,美味即可享用。

 

  害怕虾婆扎手刺嘴,那就吃八爪鱼吧。它软坨坨的浑身是肉,没有一根骨刺,最好不要捏出墨囊,带墨囊的八爪鱼更鲜,只用清水煮熟,无需作料,先咬下带籽肉蛋,入口慢嚼,那种鲜美随着墨囊汁溢,堵得口腔无话可说,只剩咀嚼的快乐与享受了。然后吃鱼爪,据说它的八只爪各有不同的鲜美味道。然则,谁人有此“口福”呢?自然,非美食家莫属啦!反正我吃过无数八爪鱼,怎的就是吃不出“爪鲜”的不同味道。如此暴殄天物,往后何不住嘴呢?

 

  俗语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前后,正值香椿上市时节,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且有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而香椿与黄尖子鱼又是天生绝配。此肴味美,而做工不难,只需将香椿洗净、切细,再将黄尖子鱼去膛、冲洗、少许作料,无须多油,因其鱼油质,炸至焦黄,出锅,凉透,撕碎,拣出脊骨,尽管鱼体细刺密集,但已炸酥脆,甭担心扎口。食料就绪,将香椿与黄尖子鱼放置盆里,加适量细盐,最好添加少许香醋,搅拌均匀,装盘上桌,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而香椿拌黄尖子鱼最好搭配,首数本地煎饼,饼香、椿香、鱼香,三香交融,那种香啊,都能馋煞神仙!

 

  夏季封海,休养生息,鱼类禁捕,因此沙根子凉粉、凉拌鲜海蜇、海沙子面而备受食客青睐。

 

  沙根子是一种海草,也叫石花菜,多数长在岩石上,采出来可加工成凉拌菜,清脆可口,大有嚼头,把筒啤酒,就一筷菜,喝一口酒,舒服得透心凉。不过,沙根子凉拌只是小菜一碟,最让人难忘的还那碗沙根子凉粉。窃以为,沙根子凉粉也有着蜡烛一样的奉献精神,它经几番大火烧烤,历数遭滚水锅煮,全然粉身碎骨,而后捞净残渣余孽,澄留甘醇清汤,最终冷成凉粉——夏天的味道或许就蕴藏在这碗清爽可口的沙根子凉粉之中。

 

  想当年,每逢(当兵期间)休假回故乡,总要到集市小吃摊上喝几碗沙根子凉粉,那种家乡的味道真是浸润五脏六腑啊。因而,那时喝凉粉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一张条桌,也不算干净,四五个板凳,也高矮不等,更不分男女老少一齐围着喝,虽然彼此不相识,但就像一家人聚餐那样亲切。一碗清凉爽滑的沙根子凉粉,让内心留存下浓浓的家乡味道。

 

  假如你有口福,再喝上一碗凉拌鲜海蜇,那种惬意的、通透的、且挟着凉飕飕的爽朗感,瞬间觉得夏天也可爱得这么“温良恭俭让”。而且,鲜海蜇好喝,做法也简单,只需将捕捉到的活海蜇泡进清水里,浸泡几时,再换几遍水,捞出盛盆,用刀划成小方块,按着自己的口味添加作料,诸如酱油、香醋、葱花、芫荽、辣椒等等,最好撒一层手工做的芝麻盐,将鲜海蜇的甘鲜与芝麻盐的醇香融合在一块,“那种发乎自然的清凉尤为明显,也就是这种清凉让人迷醉”。(汪曾祺《本色黄瓜》)

 

  不过,鲜海蜇喝起来,虽然清凉爽口,但它活着的时候,并非“善茬”,看上去“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浮沉如飞,为潮所拥。”(《本草求真》)通体透明,飘忽不定,仿如蔚蓝海洋世界中的优雅精灵,如若不懂其习性的,真会蛰你个没商量。殊不知,每年夏天,内陆游客见它透明如镜、软萌可爱,便急不可耐地下海捕捞起来,却被它蛰得红肿一片,瘙痒难忍,重者被迫住进医院。

 

  等到麦子晒黄,这时采捞上来的海沙子既肥又鲜,用它做蛋汤或者下面条,那种鲜美啊,真的无法形容,砸吧一下嘴,这个味道:“镇鲜”;吧嗒两嘴,更有味道:“镇鲜、镇鲜”。方言谓之“镇鲜”,意味“镇压”其余海鲜,独占鳌头。

 

  海沙子如此鲜美,但不善张扬,看上去也不怎么显眼,它小如沙粒,因此被当地渔民称为“海沙子”。其实,海沙子也是贝类的一种,只是小的让人不那么看中,因为采捞起来费时又费力,收获还不大,所以如今在市面上不太常见,因此尤为稀罕。而煮制海沙子更是一门技术活,首先把淘洗干净的海沙子下锅,随着温度的上升,海沙子就会张开口儿。然后把煮好的海沙子连汤水放入盆中,再用勺子轻捻、搅打,慢慢地贝肉就会浮上来。这时,要像淘米那样来回晃动,将漂浮汤水上面的海沙子倒入另个盆里,再在原盆里继续研捻、搅拌,直至把海沙子肉全部取出,再用原汤漂洗、除渣、沉淀,一盆淡黄鲜美的海沙子便呈现于你的面前,禁不住流“哈喇子”。饭店巧妇手杆面条,均匀、细长、柔软、筋道,再浇上海沙子卤汤,那不止“镇鲜、镇鲜”了,简直“镇鲜”上天了!

 

  秋风乍起,便开海了,也就到了吃海鲜的最好时节。一网网、一船船秋鲅鱼出海了,秋带鱼出海了,紧跟着泛着蓝光的鲳鱼、花花点点的鲈鱼、浑身甲片的龙鳞鱼、貌相丑陋的安康鱼、形似长虫的鳗鱼、气鼓鼓的海豚鱼,以及虾兵蟹将们也都出海了!于是,赶海园呈现出多滋多味、百吃不厌的盛大海晏,备受吃客们的追捧和青睐。

 

  海鲜的烹饪方法有炒、煎、炖、烤、烩等十几种,唯独清蒸海鲜,原汁原味,细嫩软烂,每一口都蕴含着海洋味道。正如清代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逬出、不失天真、迟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则莫妙于蒸。”鄙人曾品尝过汽锅海鲜,那种鲜美享受真是妙不可言啊。

 

  围桌而坐,就着几碟小菜,品抿着美酒,眼看着厨师操作气锅,那也是一种视觉享受啊。厨师将淘好洗净的小米、小枣、红豆、枸杞等食材倒进磁锅里,加水至锅沿三指许,然后坐上笼屉——里面有扇贝、牡蛎、蛤蜊、海螺、螃蟹等,中间瓷盘是条点缀着种种作料的大鲈鱼,一切就绪,便盖上锅盖,拧开电钮,控制火候,随着火锅的低吟浅唱,蒸汽便妙曼升腾起来,先是淡淡的海洋气息,让你不由自主地兴奋着翕动鼻息;当蒸汽带着扑鼻的鲜味弥漫开来的时候,定让你味蕾犹如莲花般盛开;当锅盖拿开、原汁原味的海鲜呈现面前的时候,你是否觉得,没有任何修饰的清蒸,才是对海鲜本味最纯粹的追逐吧?当你喝着浸入各种海鲜原汁的稀粥,那种鲜、香、甜、糯、嫩、滑混为一体的奇妙的味道,真是难以形容吧,只好朴实地连连吧嗒嘴:真好喝!真好喝!

 

  欲想大饱口福,最好多光顾几家海鲜店,那清蒸的鲈鱼,蒜瓣似的白肉泛着光泽,肉质细腻,入口轻轻一抿即烂;刚出锅的鲳鱼,细腻清香,鲜美可口;盛上盘的小黄鱼,色泽黄金般闪亮,令人馋涎欲滴……种种海鲜均“不失天真”,原汁原味,低调内敛,安静平和,就像本地人一样,不做作,不复杂,朴实率真,热情好客。

 

  赶海园秋天出海的螃蟹更是种类繁多,什么红眼爪、白眼爪啦,什么圆脐、长脐啦,还有辣椒蟹、奇居蟹、豹点蟹、红螯蟹、梭子蟹等等,不一而足,吃起来更是别有情趣,各具风味。这里最有名的当属梭子蟹,个大、壳实、肉嫩、膏红,来赶海的人们可别错过“口福”哟!早在唐朝,诗仙李白持螯举觞时,不禁脱口而出:“蟹螯即金液”;苏东坡也直言:“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更有甚者,清朝素有“蟹仙”之誉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也就是说,螃蟹是鲜美之首。是的,赶海园的梭子蟹也带着一股野生鲜美和独特咸鲜味,蟹肉丰腴洁白,鲜嫩紧致,清香细腻,令人食之不忘。因此,你在赶海园吃了梭子蟹,其它美味佳肴便寡淡无味了。但不要紧,海鲜店老板会告诉你,梭子蟹要最后吃,才对得起你点的那些海鲜。

 

  不过,吃螃蟹可不比喝鲜海蜇那么痛快。在古代,就将吃螃蟹分为“文吃”和“武吃”。“文吃”,吃的不仅仅是螃蟹,更是风雅。古时候,文人雅士汇聚一桌吃蟹、赏菊、饮酒、赋诗,因此也被称为“蟹宴”。南方人生活细致,吃螃蟹很讲究,大概就是“文吃”吧?想当年,我们到宁波考察学习路过昆山,对口单位设宴款待(那时盛行公款招待),每人面前摆着一排工具,初始也不敢问,只好装模作样地等待着,当一盘大闸蟹上桌后,主人才指导我们如何使用它们,不同蟹体使用不同工具,主陪将蟹肉掏得很干净,又不损坏蟹壳,最后吃完了蟹肉,剩下的蟹壳又组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大闸蟹,教我索取回来作为标本,摆于酒橱,以炫耀吃蟹之风雅。宴后,主人告诉我们,那些工具叫“蟹八件”。

 

  那次“文吃”大闸蟹,我已然吃的一片狼藉。总觉得,“文吃”不如“武吃”痛快,还更有味道。所谓“武吃”,即徒手拆蟹。拣一只蒸好的沉甸甸、红灿灿的梭子蟹拿在左手里,右手掀开蟹壳,去掉蟹脐、蟹腮、蟹胃,先吃蟹黄——黄澄澄、油汪汪香得满口流油;再吃蟹肉——一股股极其嫩滑鲜美的海鲜味儿直击味蕾,使得其他食物黯然无味;其实蟹肺也好吃——嚼着嘎吱嘎吱响,有股清鲜的味道溢满口腔;然后挨着吃蟹爪,先吃小蟹爪,好咬不伤牙,味道还雅致,最难啃的是蟹钳,但也是最为鲜美的部位,咬开后先吸几口汁水,就尝到了什么是“人间美味”啦!不过,没有好牙口最好不要招惹它。当然,也可以另觅工具砸开来吃也无妨,只不过失却了“武吃”的那种磅礴气势与鲜美味道。

 

  北风萧萧,雪花飘飘,大海结冰,自然海鲜也就少了。然而,壳饱而又肥美的牡蛎、扇贝、海虹很是善解人意,恰到时机地闪亮登场。这会海洋牧场忙得不亦乐乎,养殖的牡蛎、扇贝、海虹收获出海,丰盛着冬天的餐桌。当然也为图个好价钱,因为牧场投资不菲。冬季的牡蛎、扇贝、海虹经过冰冷海水滋养得愈加紧实又肥硕,而做法却很简单,清煮即可,只要掌好火候,七八分钟即可上桌开吃。当然,也可以取其肉,加其汤,打上蛋,配作料,熬制卤汤,浇头面条——有家店面门头标榜“天下头号海鲜面”。

 

  朋友,来吧!吃碗“天下头号海鲜面”,等于尝遍“天下鲜”哪!

 

海上桂林

 

  我们是乘坐包船(舷号18)离岸出海越南下龙湾的。下龙湾的海啊,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清澈碧透;看到她的第一眼,就会让人爱上她的风姿绰约,倾国倾城。

 

  著名的下龙湾景区——在1500多平方公里的辽阔的海面上,耸立着3600多座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更以其“海美、山幽、洞奇”三绝享誉天下,所以被国际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我们中国游客则把它称之为“海上桂林”。

 

  然而,桂林的山大多数长在岸边,而下龙湾的山都是从海里长出来的。尽管它不如桂林的山那么峻拔、奇崛,但也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尽管长在海里,而且水是咸的,但依然苍翠、秀丽,尤其山离海面的那圈形状,宛如神话说的宝葫芦,令人恨不得抻抻胳膊一把抓过来玩赏一会儿。其实,这些山的凹痕是因潮起潮落、海浪吞噬的缘故,也是与桂林山不同的独特之处。所以,中国游人如织,一队一团的就像浏览自家的地儿。因此,下龙湾的当地人都会说几句中国话,也会变着法儿挣中国人的钱,而且非常喜欢人民币。然而,到了河内就不同了,他们只认美元,不理人民币。

 

  随着游船向深海驶去,那宝塔状的葱茏翠绿的一座座山迎面而来,而且大多数山上的石头都有名字,如斗鸡石——它形似一只母鸡与一只公鸡正在卿卿我我,亲吻取乐呢!而那些乌龟石、狼狗石、香炉石、马鞍石等等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特别是悟空石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个聪明伶俐的孙猴子居然从连云港花果山一个筋斗跑到下龙湾来了,不由得让我们眼前一亮,仿佛来到仙境一般。

 

  从斗鸡石山水道可进入下龙湾最精华的景点——迷宫仙境。游船在这里停泊半小时,让你尽情观赏这些山的独特风韵:貌似西施的仙女山,形如武夫的大力士山;引吭高歌的天鹅山,虎踞龙盘的百兽山;紫烟缥缈的香炉山,翘指点赞的拇指山……这里的山啊,真是千姿百态,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而那些兜售海鲜的小船,叫卖水果的小船,炫耀手工艺物件的小船,接二连三地靠帮游船,给人另一种兴趣,又一道风景。

 

  最让人惊奇的是“月亮湖”——进入其内只能通过一个小洞口,因此必须下游船换乘划桨小木船。因为月亮湖是一个360度皆为垂直绝壁的且封闭的海湾,海水只能从小洞口流进流出,所以十分空灵幽静。整个湖面静如明镜,清澈见底,如果从山上往下俯瞰,形如圆月,故称之“月亮湖。”

 

  进到湖里面,那一群群小鱼儿欢快地从船旁游来游去,一会儿蹦出水面,一会儿潜入水下,叫人目不暇接,惊喜万分。而这里的猴子成群结队,阵容庞大,让人彷如来到连云港的花果山。小木船近前停留半小时,让我们隔水观看猴们的精彩表演:有占山为王的,有抱团取暖的,有攀爬悬崖的,有搏浪击水的……百般武艺,各显其能,让人乐不可支。于是游人们纷纷投放水果、饼干、香肠、糖果…..馈赠猴们,尽管是些嗟来之食,但猴们却乐此不疲……

 

  然而,余兴未尽,小木船却起航了。我仍在想:这么多的猴子,是放养的呢,还是野生的?阿深说二者兼而有之。方得释疑,心便安然。可是不知怎的,没风没浪的,小木船突然猛烈地摇晃起来,吓得我们都惊叫起来,并且本能地紧紧抓住船帮,恐怕掉入海中,尽管身穿救生衣,但水深近百米呀,谁人不怕呢?过后才明白,这是摇船小伙索取“小费”的暗号。好在秦女士周游列国,懂得国外的礼道,赶快给他10元人民币,他笑了笑,船也划得平稳了。快到码头的时候,他又重复猛晃船的伎俩,这回我们心中有数了,谁都没给他“小费”,尽管他脸色不好看,但我们都安全上岸了。 

 

  我们庆幸躲过“一劫”,便说笑着去游览“天宫洞”。经过漫长石道,再蹬山攀崖,费气力劳筋骨,且汗流浃背,方得进入岩洞,但其规模、风貌、景观却不如想象的那般高阔、神秘和惊心动魄。依我看,它与我们中国的那些溶洞相比,甭说张家界的“黄龙洞”,贵阳的“织金洞”,就连我们近邻沂水的“地下画廊”也比它好看多了。只不过“天宫洞”是生在海上,权作独特之处吧。

 

  “天堂岛”则是下龙湾最浪漫、最漂亮的岛屿。此岛不高,最高峰只有100多米,但森林茂密,绿植如盖,不禁让人想起《绿岛小夜曲》那优美的曲调。岛的前怀有一片绵细洁净的沙滩,欢乐着众多泳者,使得波澜不惊的大海也哗然歌唱起来。岛峰上建有观望亭,顺着陡峭的石阶爬上去,即可欣赏下龙湾全景:风光无限好,尽收眼底中。

 

  但很可惜,我只爬到第一个歇脚亭,便坐下了,在此四处观赏着,也没看到令人称绝的景致。于是来到沙滩,想看看此沙滩非彼沙滩吧?是的,如果同我们日照的万平口沙滩比起来,说句不中听的话:那叫小巫见大巫。仅面积就是它的几十倍,而沙质,尽管它绵细洁净,但不如万平口晶莹圆润。

 

  总之,下龙湾是个美妙奇特的地方,值得用心观赏,耐心品味。但我们只是匆匆过客,诸多景点未能领略,不禁心存念想:如果再来几次多好啊,可是那得何时何月呢?

 

  午餐于游船上。我们自费购得越南风味啤酒,8人一桌,就着海鲜,畅快饮之,真正体验了“攻略”上所描述的那样:“于船上把酒临风,异国怀乡之忧荡然无存。在天海一色的游船上大快朵颐的美妙陶醉感觉,会悄然蔓延全身。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