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无所不在的太阳神
作者:安玉琦
在日照,要看日出,就到海边,最好是万平口;要祭祀太阳神,就到山上,那就是天台山。
诗人鲁侠客吟诵道:东夷人在天台山筑起太阳神陵,垒起太阳神石/白昼与黑夜,都接受太阳神甘露般的布施/万籁俱寂时,蛩音里都会闪烁光与暖的影子……
天台山上/海风吹打。祭祀的人群围作一圈,踏舞,放歌/叩拜。太阳,万物之父,众生之母/请认下你延绵的子孙,认下这光明的山河……
天台山//无所不在的太阳神,下凡微服私访,走进村庄/炊烟就是它曲折的足迹/飘进灶台,锅饼和煎饼被它加持后/咬一口唇齿间就流淌出阳光醇厚的香味/农历六月十九,它被日照民间供奉为太阳节朝觐/时间的光芒,从不轻易覆盖那些浅薄的事物/太阳节却像一盏青铜器的酒壶,被朴实的日照人/用来豪饮生活的酒酿,而酒器上那些湿漉漉/挂杯的光泽,像连绵起伏,赶海的浪潮/从日照99公里的海岸线,一直漫漶至马耳山巅……
诗人浪漫着,那么诗歌就轻盈、飘逸而又令人向往、畅想,要想体验那种气场与氛围,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游历……我来天台山不少次数,但对它的神奇、神秘及至深奥与奥妙屡屡沈思而不得其解,甚是惶惑。尤其听诗人说,天台山是太阳神无所不在的地方,后来几次,都是追随“太阳神”过来的……当然,如今的天台山是经过精心打造的,与此前大变了模样:“整个景区已焕然一新:宽阔的景区大道,清新雅致的游客中心,山路两旁一树树的粉色海棠花,在蓝色天空背景下格外繁盛嫣然。虽然一向对自然景观的人造建筑不甚感冒,甚至有时还颇有微词,但天台山景区的规划一眼看过去很是舒服,建筑群在山脚下紧凑而错落有致,并没有占用太多自然景观。相反,给原本略为平淡的山脚增添了新的景观。”(丁琪《天台山,有仙则名》)
是的,“穿过时间的长河,此时我们眼中的天台山,早已褪去了满身黄土,将太阳文化和悠然古意巧妙延伸,变身精致的旅游胜地和‘网红打卡地’。”(李晓萌《初光抱春色,悠然山林间》)然而,我幸运着也深感幸福着,因为无需打卡,那是沾着两项免费待遇之光:60岁以上老年人和退役军人。于是,我自命不凡(其实忘乎所以)而又趾高气昂(其实不自量力)地径直来到“太阳圣钟”跟前,作揖、祈祷,而后抄起钟棒连敲三下,心想祭拜“佛爷”要敬三株香,祭拜“太阳神”鸣钟三下不错吧?环顾四周未见嗤笑的,方心安理得也。据称,此座“太阳圣钟”十分灵验,明文曰:敲钟祈福,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祈求平安,祛除灾祸。
我在景区山道上走着,祈福的钟声仍萦绕脑际,冥冥中似乎在说,虽然全国有多个地方都有“天台山”,但日照的“天台山”——早就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卷:“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既然“十日”生于此,那么就有了“太阳神”。而太阳神又被称为“日神”、“上帝”和“天神”。在商朝时把祀天上的太阳神称为“上帝”,把人间的王称为“下帝”;周朝时把太阳神称为“天”,在民间则称其“老天爷”,把人间的王称为“天子”。所以,天台山从远古到近代一直是人们崇拜太阳文化的圣地神山,特别在龙山文化时期达到巅峰。在上古只有帝王或王才有资格在天台山祭祀太阳神,因为“祀日神”系国家王权专属,非常神圣。从上古俗文化和有关文献推测,少昊帝、颛顼帝、帝喾、尧王、舜王五位帝王都应在天台山祭祀过太阳神。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少昊神石”,它是4000多年前先民崇拜太阳文化的实物。华夏几千年来崇拜太阳文化,在少昊带领下的五帝时期达到巅峰。因此,少昊神石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太阳文化之根。置身于此,不妨,让我们想象一下当年少昊族人崇拜太阳神”的场景:每年祀日这天,祭祀台石桌上面放有玉圭、东夷美酒和太阳饼、五谷、鲜果等珍贵祭祀品,少昊族在王的带领下,王拿着和太阳神对话的礼器,祭拜太阳神少昊和祖宗,东夷先民认为少昊是太阳神的化身。祈求太阳神能赐给好运和吉祥,并使之丰衣足食等美好愿望得以实现。然后,在“祀日祭文”处迎接早晨初升的太阳。先民在山顶燔柴点火祭祀,举手欢呼载歌载舞以示庆贺。名曰:太阳之舞。
祭拜太阳神如此隆重繁盛,切不可遗漏“太阳神祭祀遗址”,它坐落在天台山主峰上,该遗址有两处祭祀台。稍高一处祭祀台面朝大海的方向,此处祭祀台是迎接早晨初升的太阳,并在此举行仪式的地方。在祭祀台朝向大海方向的外侧,发现天然的岩石上刻有文字,被称为“神秘的天书”——《祀日祭文》解读如下:
我们是太阳凤族(崇日的狩猎族)人。已故去的首领,他们很神通。伏羲、女娲手拿规矩,能制器具,会测算,能预测人的喜事和哭事(好事和坏事),能和天上神人对话。带着事神的圭和器皿去爬山,我们很多人。越过丛林去祭奠,去迎接太阳神的到来。天明之前,登上高山,大人和孩子。崇日的狩猎族人来到太阳神鸟的圣山祭拜太阳。崇日的狩猎族人怀着虔诚在扶桑地下跪敬祖先。献上鲜果即手中举起圭祈祷。狩猎人巫师通神,祈求粮食丰收,生活美好。在王的带领下大人小孩用敬天器物祭奠。崇日的部落人们在山顶燔柴燃火欢呼,迎接太阳神带来好运吉祥。
天台山上最有故事的地方是“太阳神石”。在石盆山一处裸露向阳的山岩之上,有一块独立的石头名为“太阳神石”,其重约20吨,直径约3米。相传,太阳神石是后羿射日时落到天台山的一个太阳,有神性,非常灵验,故名太阳神石。
然而,在文革期间,太阳神石作为封建迷信的典型成为红卫兵的对象,几十个人要将神石推下山去,在推不动的情况下就用凿子将神石凿掉一块,目前神石上凿痕犹在,坡下残石仍存,分别见证着太阳神石以及后羿射日的传奇神话故事。
关于大羿射日的神话故事,民间有这样的叙述:在尧主政的早期,气候反常达到了极限,烈日当空,河涸泽竭,草木焦枯,民不聊生,于是灾民逃荒、饿殍遍野。炎帝后裔姜氏族大巫陈丰氏,名叫女丑,看到这种天象,深知毁灭性灾难就要来临。为了祈求太阳神祖灵护佑,以解旱情,女丑亲赴东海,登上海岛祈雨,不料,遭到扶桑(日照)地区帝俊、羲和后裔十日氏族的杀害(十日氏族又称“十日国”),由此激起炎帝后裔姜姓氏族的极大愤慨。这就有了“后羿射日”、“大羿射日”或者“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
据《山海经》记载,这位射日的“羿”者,生活于帝尧时期,身份是一员武将,善射。“羿”在尧时是一种官职名,主刑罚。“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其实,“羿”只射杀了九个氏族,还留下一个氏族,摇身一变成为天上的太阳,方得万物生长,万灵共存——何尝不得感谢“羿”的手下留情?
那么,我们就“站在(太阳)神石边远眺(吧),遥遥可见海里的船只。如果真的是万年前的神石,它又历经了怎样的沧桑?每天看日升日落,每年历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它依然静默着,大音希声。”(丁琪《天台山,有仙则名》)
天台山上还有令人引俊不止的“崇阳柱”。在一处不高的山脊上,有一座用小块山石堆垒而成的崇阳图腾柱,高高地矗立着,显得古朴而神秘,这就是天台山崇阳图腾柱。这个崇阳图腾柱和老母石遗址在南北呈一条直线。从五行阳阴来讲,老母石是崇拜阴的(这个老母石比之崇阳柱更形象更逼真:它是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重要遗址。遗址圆形祭台上有断成三段的石刻神像,分为头部、腰部和下身部,全身三段总长239厘米,宽89厘米,高于地面约50 厘米。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下身部位,有着明显的女性生殖器官特征,表明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存在先民对女性生殖崇拜的现象。有学者考证,此址为女娲石遗址,认为里面的石刻神像为女娲。假如为纪念女娲而刻神像,该遗址距今已有75万多年的历史了。伏羲和女娲是夫妻关系,虽然伏羲倡导男婚女嫁,但这仅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过渡阶段。从存在女性生殖崇拜来看,先民此时还有对母系崇拜的情结。从伏羲首提男婚女嫁到基本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距今6000年左右,大约经历了1000多年的过渡期),图腾柱则是崇拜阳的。图腾柱就是男性生殖崇拜的产物,意味着阳盛阴衰,也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重要标志。
很早以前,在天台山中部山谷中还建有一座男根庙,俗称石祖庙。据说,男根庙供奉着一尊粗大的男根,直径需要两人才能合抱过来,长度自地面一直通往上方屋顶,露出房顶还有3米多。传说旧时妇女不能生育时,只要到天台山男根庙烧香或者虔诚地摸几摸,就会怀孕生子。
爬了这么长的山路,看了这么多“无处不在的太阳神”,想必累了吧,那就到“太阳椅”上坐一会儿,也体验一把当大王的权势滋味。这个太阳椅是由几块巨石组成,状如沙发,沙发后背上有圆形太阳图案,应该是上古部落首领的座椅。
天台山景区里面,除了“无所不在的太阳神”,还有不少民间传说和自然景观:比如财神庙、魁星阁、女巫墓、伯益陵等,尤为珍贵是莒国国君犁比公密州祭祖碑,其碑文证实,扶桑作为地名,就是“羲和浴日”的汤谷所在地。但是,令人痛惜的是,这块弥足珍贵的祭祖碑,被寻衅镇压的德国侵略者掠走异国他乡。后来几经辗转,至今仍保存在美国一私人收藏家手中。
再比如,大羿岭、清净谷、鸡呴呴喽山、独占鳌头、石庐等,不过,如今的鸡呴呴喽山已面目全非了:原本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山顶有巨石酷似雄鸡,面朝东海作鸣叫状,俗称鸡呴呴喽山。据《神异经·东荒经》记载:“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然而,自十九世纪70年代放炮采石,天长日久,使得鸡呴呴喽山只剩下三分之一,那只呈打鸣状的雄鸡也如“泥牛入海无踪影”了,而今,使得天台山少缺一处景观,不禁令人唏嘘疼惜。不过,还留有激人奋进的“独占鳌头”——到了“半山坡的时候就看到了那块‘独占鳌头’巨石,鳌的形象栩栩如生,浑然天成,分明是在扭头东望。据说解放前每年到鳌头石上上香者络绎不绝。站在石前,能想象得出当年的胜景。”再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石庐就在路边。半圆形的石庐不大,石室内仅横一石床,看起来仅容一人侧卧。甲骨文石刻,就在路的南侧。继续前行几步,忍不住回望石庐,想:当年会是谁,决然舍弃俗世的诱惑,结庐在山谷,幸无车马喧?”(丁琪《天台山,有仙则名》)
人造景观就更多了,除了太阳圣钟,还有三足金蝉——命为“取之有道”,金蟾寓意多子多福多寿,嘴衔金钱可转动,寓意“赚(转)钱”;神耳广场——中心圆台与坐席似耳状,意为“耳顺”,站立圆台呼喊一声,静候佳音;宝葫芦——立街头,福寿禄,等你来;八斗生财——斗口朝天上,钱财八面装;……观日台——祭祀太阳的圣地,太阳文化的制高点,它以莒县陵阳河文化遗址出土的5000年前的日月山陶文符号为原型打造的,并将灯光、建筑、山体相互配合,以天体运行为设计理念,赋予了天台山迎接第一道曙光的特殊文化意义……来吧,“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山上山下玩够了,不妨再到“扶木宫”里面看看。它是诠释太阳精神与生命哲学理念相互交融的文化主题馆。扶木即扶桑树,扶桑树又是太阳文化崇拜的代名词。而天台山应是“最先迎日上扶桑”的地方,也就是羲和浴日太阳栖息之所,日出扶桑金乌腾飞之地,人生四季生命发展之源。此说,《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有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由此可见,太阳、凤鸟、扶桑树,这三者在很多情况下为一体同时出现,因此扶桑树逐渐演化成了太阳神树、通天神树和生命之树。(以上不少文字引自赵玉仁先生《上古圣地·天台山》,特此致谢)
饭时已到,那就去“太阳街市”享受美食吧。古香古色的街市两边尽是美味佳肴,什么涛雒海沙子面、武大郎烧饼啦,什么辣炒草鸡、红烧兔子头啦,……馋得你味蕾膨胀,直流“哈喇子”。我们来到“太阳火锅”馆,门口垛子两边贴着红字对联:来到天台山,凡人也成仙;进来火锅馆,赛过活神仙;门头:太阳火锅。到二楼雅间坐下,我随手翻看菜单,不禁眼前一亮,嗬,多好听的名字!火锅叫“三阳开泰”;烙饼叫“光芒四射”,心想,这家馆子真会沾“太阳神”的光啊,老板肯定吃透了“太阳文化”。服务员端上火锅,揭开锅盖介绍说,所谓三阳开泰,要把整只全羊大火炖煮三个小时,再放置人参、红枣、枸杞三样阳物,然后再小火煲制三个小时……她给我们分盛上羊肉汤,又说,快尝尝,是不是“三阳开泰”啦?然后哂笑着转身出去了。过了一会,她又端上一个滚圆的烙饼,其上有把钢刀;她把托盘放在台桌上,将烙饼竖起来让我们观看,嗬!整张烙饼烙印着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我拿着分割后一块三角形的饼,太阳的光芒仿在眼前闪耀,真不忍心下口咬它啊。心想,盖因此馆用心传承天台山“太阳文化”,故其生意如同午中太阳红红火火……
吃饱喝足了,再到“太阳客栈”泡个温泉澡岂不快哉?!太阳客栈以“太阳文化”为核心,近50间客房以十二星次和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打造,客房布局由一个个圆圈(形如太阳)组成,尤其是观景圆床房在顶部打造了透明的玻璃圆顶,躺在床上便可观星赏月。观景房庭院内设有专享温泉泡池,其泉水是从1800多米深处打出来的,水温可达40度,水质评价为医疗热矿水级别,温泉中含有钠、铁、镁、钙、硅酸等多种矿物质,其中溴、氟、氯化物浓度达到国际标准,锶浓度是国际标准四倍以上。能在这里泡个温泉,真是赛过活神仙哪!
天台山,尽管有着无处不在的“太阳神”元素,但最隆重的祭祀“太阳神”仪式还是“日照祈福大典——元旦迎日出”。
近几年来,每到元旦这天清晨,日照市民都怀着对新一年到来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纷纷来到万平口海边,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面朝波光粼粼的大海,昂首迎接冉冉升起的炫红朝阳,默默许下新年的愿望:带着崭新的希冀,带着美好的憧憬,昂首阔步向着未来前进,前进,前进吧……
日出初光先照。或许没有哪座城市像日照一样,对日出如此情有独钟。清晨,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传统。那是因为太阳文化是日照的根脉——由天台山诞生了太阳神,太阳神又孕育了日照,自古以来,日照人就崇拜太阳,敬畏太阳,感恩太阳,永远追随着太阳的光芒……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