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父亲的砖瓦房梦
文/ 程奇伟
我老家在洞庭湖畔一个小村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极其匮乏,我家非常贫穷,家庭条件很不好。全家共6口人,我们三姊妹都在读书,还有个年老多病的七十多岁的爷爷,母亲身体也不好。由于出工较少,挣的工分也就很少,而家中吃饭的人口多,导致家里食无口粮,寒无衣裳,住无瓦屋。自上小学伊始,我的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拼凑的。一年到头,我们很难吃饱饭,几乎难以吃到猪肉。直到初中毕业,我都从未穿过新衣服,都是捡长辈的旧衣服穿。
我父亲是个老党员,先后为人民公社开过车、当过小学老师和校长,按当时的政策,只要父亲坚持下去,就能名正言顺的“转正”,吃上国家粮,脱离农业劳动,彻底告别农村,但父亲为了我和弟妹们的肚子能吃得稍饱一点,能生活得稍好一点,能让我们安安心心读好书,他最终选择在家务农,放弃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和驾驶员岗位。后来,父亲也当过大队会计和生产队长。父亲同建国初期大多数老一辈一样,勤劳节俭,担当奉献,廉洁奉公!父亲始终相信“勤劳能致富”,他要通过他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创造一切。那个时候,家里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父母身上。父亲经常饿着肚子去干农活,带着我们一家老小艰难度日!每天天不亮,父亲就起床去干农活,晚上很晚才回来,父亲就是一头只知道干活的老黄牛,起早摸黑,不辞劳苦,无怨无悔。从我有记忆开始,我经常半夜三更睡了一觉醒来后,才能见到从田地里干活回家的父亲,推门的声响时常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映照着他疲惫而瘦弱的脸庞和瘦小而刚毅的身躯。
我小时候,家里经常没钱用,常常吃不饱肚子,没有遮风挡雨蔽寒的房子。我记得,有一次,我帮生产队喂牛,由于我太饿了,偷吃了一小块牛吃的饼,被人告诉了父亲,父亲拎起我的耳朵打了我,带我去作了道歉,并赔偿了生产队。那年,我8岁多。父亲说,公家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拿,都不能占为己有!在我印象中,这是父亲第一次打我,也是最后一次打我。父亲还说,如果再勤劳一点,再努力一点,吃饭问题就可以慢慢解决的,因为,父亲对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始终抱有极大的信心。而对建房子,父亲却犯了难,因为,已家徒四壁,要建一套红砖瓦房,解决全家的住房问题,谈何容易?那需要一笔巨款,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好长一段时间,全家六口人仍旧挤在三十多平米的茅草屋里,遇到天下大雨时,屋里便下小雨,家人就用旧桶、旧盆和旧瓢一起接屋里漏的雨水。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屋内与屋外没什么两样,都是异常的潮湿和出奇的冷。冬季的北风呼呼直叫,挟裹着大片的雪花,从麻杆和牛屎粘成的墙壁缝隙中穿透过来,身下虽有旧脸盆作的火盆在烤火,但头颈和上身却冷风袭袭,冰凉难受。晚上睡觉时,冰冷的寒风直接灌进被子里,被子总暖和不起来,家人经常半夜被冻醒,也经常生冻疮和感冒生病。为此,父亲心急如焚,却又望屋兴叹,无可奈何!因此,小时候的我们,做梦都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红砖瓦房,房前,潺潺的河水绕房而过,蜿蜒前行;房后,满是苍翠碧绿的树林,小鸟在树梢上欢乐的歌唱;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房前屋后,沐浴金色的光辉;夜晚,月光如水般的泼洒在床前,充满诗情画意!
为了我们心中的红砖瓦房问题,我看到父亲多次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心急如焚。每当不高兴时,父亲就大口大口的吸烟。因为,烟是他的“命根子”,但都是自制的,他从来不舍得买。父亲也知道,家里根本没有钱买烟。懂事的我和弟妹从小就经常跟着父亲一起到公社礼堂(电影院)捡拾别人吸完后丢弃在地上的“烟屁股”,父亲用旧报纸垫着把“烟屁股”里的烟丝晾(晒)干,再放锅里用小火反复炒和烤,最后用旧报纸卷成“喇叭筒”,用塑料薄膜包一些“喇叭筒”放在身上的口袋里,需要抽烟时,父亲就拿出来用火柴点着了吸。
一天放学后,我看见父亲独自坐在一块土砖上大口的吸烟,耷拉着头,不说话,脸色极其难看!我害怕极了,感觉天快要塌下来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对于父亲来说,他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生死抉择,他被医院诊断为绝症,医院要父亲到大医院复查并早点进行手术。那时候的我,心已凉到了极点,两眼透着无奈、无助与绝望!父亲却没把病情当回事,他知道家里捉襟见肘,根本没有钱治疗,他也不想去治疗。他唯一想到的是自己万一活不成了,也要把房子建好了再死,让一家老小不再遭受日晒雨淋和严寒侵袭之苦!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劝父亲尽早治疗,但对于任何人的奉劝,父亲都充耳不闻,置之不理。多少亲人反复劝过父亲,都无济于事。父亲心里总装着房子,于是,在我们老家农村分田到户的那一年,父亲就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划房子建造的事了,并迅速行动起来,因为,父亲说了,他要与时间赛跑,他被医院诊断出的绝症病情耽误不起,也耗不起了。为了实施红砖瓦房计划,父亲下决心戒掉了烟,带领我们用脚踩和手揉等原始方式搅拌泥巴。和泥多时,就牵牛用牛脚踩,或者,父亲带我们几姊妹直接用脚踩,需要反复踩,把泥巴搅拌得象面团一样。待和好泥后,父亲把和好的泥巴用手使劲的灌进长四、五十公分,宽二十公分左右的木制土砖坯模具里,表面用细铁丝削平,切下多余的泥块,然后,一手抓住模具边框,一手托住底部,向上把四、五十斤重的模具举起来,再走几十步路,最后弯腰将模具轻轻的倒扣在太阳能照射到的平坦的地面上,三块长方形的土砖坯就做成了。每天,父亲需要不断重复这个相当劳累且纯苦力的动作,每次做三块土砖坯,一天要做好几百块。父亲做好土砖坯后,就轮到我们去晾晒和管理了,早上要晾晒开来,均匀的晒到太阳照射到的地板上,中午时分就要换个面再继续晒,以防止土砖坯变形走样。待土砖坯稍干一点后,就要进行无微不至的管理,特别是晚上收工前,要一摞一摞的垒起来,用塑料薄膜盖好,以免被雨淋湿后成为烂泥巴,浪费体力、精力和心血。如此反复,待二万块左右牢固结实的土砖坯彻底晒干后,父亲带我们用肩挑或手扛的方式,把所有的土砖坯转运到不远处的自制砖窑旁。每一块土砖坯,都能嗅到父亲和我们洒下的浓浓的汗水味。然后,按照父亲和有烧窑经验师傅的要求,将一块一块晒干了的土砖坯放进窑里,再在每个窑口放置成捆的稻草用火烧,晚上还要添加稻草,来回好几个回合,还要仔细查看烧窑的情况和效果。如果火力不够,就要迅速而果断的采取补救措施。若烧好一窑红砖,就要好几道严格的工序,最后才能烧制成人们心中想要的红砖。那一次,我家二万多块土砖坯烧出有用的或基本能用的红砖三千多块,算是个比较好的结果了。有了红砖,我们全家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有时,有的邻居用二万多块土砖坯烧窑,只能得到一、二千块有用的红砖,无尽的叹息声顿时洒满整个村庄,听后让人感到心疼和同情。接着,我们把有用的红砖精选出来,并挑回家垒起来,其它质量不好的红砖,容易散掉,没有任何用处,只能全部丢弃掉。
在做土砖坯和烧制红砖的间隙,父亲一点都也没闲着,他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在抢做房门、窗户、屋顶房梁、油毛毡檩条等。父亲从未没有学过木工,但他依葫芦画瓢,凭自己的悟性,硬是自己动手做好了房门、窗户、屋顶房梁和油毛毡檩条等,减少了木工费用开支,而且效果不错。同时,父亲东挪西凑购买了屋顶的瓦、油毛毡和窗户上的螺纹钢等,这些都是父亲不能做的,只能靠花借来的钱去买。等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后,父亲亲自挑选好了一个良辰吉日,找了一些亲戚和邻居过来帮忙。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我家的红砖瓦房工程正式开工了,父亲是整个工程的设计师和总导演,母亲是保障20多个人做饭、烧茶的后勤部长,我们则给大人们打打下手的勤杂工,递递砖、和和沙、做做饭之类的。父亲按照挖地基、打碎石、和沙、挑沙、砌墙等工作进行分工,各施其责,有条不紊。经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历时半个月的时间,房子就建好了,盖了三大间二小间外墙是红砖、房内是土砖的“红砖瓦房”,总算解决了全家住房的大难题!然后,父亲又自己动手做柜子、桌椅、纱窗和纱窗门等家具,节省了很多开支,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借款,从而大大减轻了偿还借款的压力。在那个寒风怒吼的冬季,我们家终于可以安全过冬了,不用再遭受雨水淋湿和寒风冰冻侵袭了,我们全家人心里都暖融融的!绝症父亲倾尽全力把红砖瓦房建好了,我们全家自然十分感谢父亲!
也许是父亲的真情感动了上苍,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虽然因建房瘦了些,但身上的癌细胞竟然自动消失了,后来,父亲再去医院复查,身体竟奇迹般的痊愈了!之后,父亲一如既往的辛勤劳作,也一直都十分健康的活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的老家由于种植苎麻等经济作物的原因,部分农户赚了些钱,老家便兴起了一股建楼房的热潮。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动手做预制板和烧红砖。做预制板时,里面放几根细铁丝和很多细细的竹子,在平地上用模具导好,待水泥和河沙凝固即可启用。乡亲们烧红砖时,我父亲自然就成了师傅,请去烧窑的人很多,烧一个窑能赚一、二包香烟。父亲戒了烟,他就拿到乡集市上给我们换些小吃和学习用品。直到父亲去世,我们在老家都没有再建过房子,父母把所有的钱都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后来,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陆续离开了老家,离开了那个砖瓦房。我们那个年代,把钱花在小孩学习上的家庭,小孩都通过读书或其他渠道出去工作了,成为了吃国家粮的、有正式单位和正式工作的令人羡慕的家庭,小孩后续的发展都很不错。而那些通过借钱盖了楼房的农户,半辈子都在还借款,小孩也一直以耕田种地为生,基本生活和工作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感谢父母亲,把我们三姊妹通过读书都给供出来了,走出了农村,跳出了农门!我十分敬佩父亲,但又可怜父亲!敬佩父亲面对生活的苦难时,特别是身患“绝症”时,仍微笑面对生活,总是为全家着想,为我们小孩考虑,鼓励要我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农村,跳出农门;同时,我又可怜父亲,身体体弱多病甚至绝症缠身时,却想到的仍然是我们全家老小,依然苦苦支撑起这个家,年复一年,勤恳务农,担当奉献,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我清楚的记得,那年,我正参加战区后勤专业大比武,当我手捧三等功军功章时,却接到了父亲撒手人寰的噩耗,我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母亲说,父亲弥留之际,一直念叨着我的乳名,走时眼睛都没有闭上!父亲一生贫苦,直到去世时,都没有过一个好日子,没有享一天清福!但我常想,正是有了前辈的付出和牺牲,才有后辈们的幸福生活,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赓续和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才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强大的。九泉之下的父亲,看到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看到儿孙们都进了城,都住上了高楼大厦宽敞明亮的房子,都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一定会露出无比欣慰的笑容,也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的……
作者简历:程奇伟,军转干部,公务员。爱好文学和写作,在中央、省部级报刊杂志和部分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多篇文章。曾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获得过一、二、三等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