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三孔
作者:安玉琦
因为孔子的不朽与神圣,我曾四次去曲阜。每次都少不了要去拜谒孔庙、孔府,还有孔林。虽然每次都会有不少的感受和体会,由于学识浅薄,迟迟未敢下笔,惟恐亵渎他老人家的英灵。但时至今日,如若不写点什么,又枉费了情感,所以冲次斗胆吧。
一、孔庙
当你走在苍桧翠柏夹峙通往孔庙的神道上,远眺那突兀的城门、流光耀金的殿顶,特别是探出殿宇之上如龙如虬的古老松柏,蓦然,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进入孔庙,当你踏上方砖铺面、古迹斑驳的甬道时,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2500多年来的岁月沧桑、人间世故,还有讲不完的故事,仿佛都凝聚在这里。
就是这座孔庙,现在仍然烛火通明、香烟缭绕,庄严肃穆的氛围一如往昔。尽管,它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成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但欣赏殿堂的辉煌和工艺的精美,还不是大多数游人的目的,最大的心愿恐怕是来参拜孔子的吧?
在我年轻的时候,对孔子的印象并不太好,那时社会上都称他“孔老二”,还有“批林批孔”,似乎不是什么好人;但读毛主席的书里头也有孔子不少的“之乎者也”呀?孔子到底何许人也,那会真是说也说不清楚。现在,吾辈已至孔子所说“知天命”之年,故而对孔子产生了无限景仰之情。
进到大门来,还有这门那槛,等级是非常森严的,想必过去的人们要来祭孔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我们跟着导游走,真是轻松自如,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十三碑亭”。它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建造的,故称“御碑亭”。然而,当你驻足在这里,蓦然间,漫长的历史仿佛也凝聚在这里。亭内有55座石刻碑文,多是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的颂词。从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并称“文宣王”开始,到清顺治二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历代王朝为封谥孔子都选择了最高赞誉的字、词,由此可见对孔子思想学说的尊崇。
要追溯孔子思想学说形成所在之地,据说是杏坛。杏坛,此乃孔子设教讲学的地方。
公元前523年,孔子正值“三十而立”之华年,鲁昭公准许了他办私学的请求。当时的教育,完全由官方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孔子开办私学,兴办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那么,孔子当年是如何教学授徒的呢?《庄子·渔父篇》是这样说的:“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现在回想起来,呀呀地读书声,铮铮地抚琴声,该是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场景啊!
孔子不仅为“万世师表”,而且是个“有教无类”的开明教育家。他不教“死书”,也不让弟子读“死书”,而是采用提问式、回答式,启发、教育弟子们。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说到这儿,不禁让我们的思绪再回到2500前,当时诸侯战乱,鲁国国将不国,他的弟子们心潮难平,忿忿发表感慨:好武的子路说,我要率领军队,杀死敌人;好辩的子贡说,我要阵前游说,使敌人退兵;好学的颜回说,我希望辅佐贤明的国君,让国家富强,永无战争,人民平安。孔子听后,评价说,颜回才真正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啊!
在这里,我们从孔子师生的对话中,也许能感受到孔子仁政的真谛。是的,在孔子一生中,他主要提倡的或者说他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一个仁字。而这个“仁”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人道主义,就是“仁者爱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体贴人。实行仁政德治,始终将社会的公正、秩序、诚信和人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基于“仁政”的这种理想,坚持培养君子,则是孔子至死不渝的教育目标。在当时,“君子”一词原意指贵族子弟,孔子认为做人只要讲仁义就是君子。而君子为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于是,孔子的仁政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奉为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文明的主导思想。
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得更加明确: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此时此刻,我伫立在乾隆皇帝赞颂的“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的杏坛院内,眼前仿佛呈现出“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的壮观场面。那是2002年9月18日,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内的露天广场上,来自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19个地区的2000多名华人,参加在这里举行的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特别是那1000名青少年齐声诵读《论语》片断的朗朗之声,仿佛萦绕在耳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啊,一部《论语》,成为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千古奇文。
从杏坛北望,便是“大成殿”。它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庙并称东方三大殿。听导游介绍说,殿里除了孔子外,还供奉着另外四大圣人和十二先哲(四圣是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十二先哲是子贡、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另一位是朱熹。他因释解四书五经有功,也被封为先哲)。
当我们走进大成殿,导游指着孔子塑像说,孔子并非塑像这么好看,他是个“七陋”人物,意思是说五官七窍也不怎么端正。我曾到过尼山,那里的导游也说孔子“无帝王之相,却有帝王之才”。相传颜征一心想为年届六旬的叔梁纥生下个可以继嗣的儿子,便多次到尼丘山向天神祈祷,后一次去祈祷时,却临产了,因旷野中找不到人家,便在尼丘山东侧一个山洞里生下孔子。其母一看丑陋无比,以为是个怪物,便匆匆奔走,一时口渴难忍,忽见一井,但井深不好喝水,便把井扳搬歪喝水,这就是后来的“扳倒井”;再后来便有了“扳倒井”古酒。孔母走后,来了一只母虎,精心哺育着孔子,并在“龙生虎养鹰打扇”的庇护下成长起来。这时的孔子已被神话了,所以尼丘山改称为尼山,孔子出生的山洞尊称为“夫子洞”。
联想到这些,我对孔子更加敬仰。画上的孔子像,虽然说不上高大、魁梧,但却平易近人,就像一个时刻关爱着平民百姓的慈善老人;就是这样一位长相平常的人物,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圣人。不仅如此,孔子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有四个思潮: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佛教,一个是伊斯兰教,还有一个就是孔子创立的儒学。而且儒学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讲比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要早,比释迦牟尼略略晚一点,但从它影响的广泛程度来讲,要比释迦牟尼多得多,因为在中国和东亚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华人算起来要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所以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都不约而同地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正因为如此,孔子倍受世界名人的推崇与敬仰,像印度的伏尔泰就非常欣赏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歌德不仅被德国人称为“魏玛的孔夫子”,而且对孔子的儒教很有研究,他在阐述孔子思想理论时说:“中国人几乎和我们有同样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我们不久就觉得自己和他们是类似的人,只不过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来得更加明朗、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再让我们读读英国李约瑟博士的赞美诗吧:我希望,我希望我的中国朋友们,要保持孔夫子对人的信念,正义的信念,一切为了公平和正直,一切为了仁爱和学问;我祈求,我相信,人们会埋葬弹药,不再挑起战争。……实现全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到那时候,全世界可能依靠中国的传统得救。美国著名学者波拉克说得更好,孔子有永恒的智慧,这种智慧属于全世界。
但是,孔子在官场上是不得志的。尽管他的官已做到大司寇,但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年。虽然鲁昭公尊孔子为“夫子”、“圣人”,但始终对他抱着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是因为,孔子爱憎分明,政绩卓著。但由于和鲁君政见不和,五十五岁时,孔子干脆挂官而去,周游列国。这位倔强而又坚守信仰的老人,东奔西走十四年,吃尽苦头,无果而终。返回鲁国后,虽被尊称为“国老”,却依然不受重用。于是,孔子亲手植下一棵桧树,表明了他的心迹:一只鸟能挑选一棵树,而树不能挑选过往的鸟。这就是说,他尽管有“仁者爱人”、“仁政”的社会理想,但却找不到一位能重用他的君主。所以“先师手植桧”,后来被人们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据说,孔子当时植下三棵桧树,历经千年,几枯几荣,现今虽存一棵,但却挺拔刚毅、青茏苍翠,正如宋代书法家米芾所赞颂的:“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还有“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之说。可见,“先师手植桧”,不仅同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整个孔庙显得辉煌、庄严和神秘。但它的发祥地却原自不起眼的孔子故宅。
孔子故宅,夹于孔庙、孔府之间,虽不引人注目,但却是整个孔庙中最为古老的地方。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这是最早的孔庙。
据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到曲阜后,以太牢(猪、牛、羊各一头),亲祭孔子,后世认为“汉家四百年基业全在于此”。所以,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刘邦,尊崇孔子,孔庙自然也不断扩建。历史上,孔庙先后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100多次,到民国时期,终于形成了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共四百六十六间房屋建筑群。整个孔庙占地约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
现在的孔庙,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又烘托出孔子思想的深奥。当你走出孔庙,再细细回味一下,你会觉得在它恢弘富丽的背后,带给你最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庄严肃穆。因为,孔庙里所有的一切代表着一种理性和秩序。那严谨的三路布局、规整的九进院落,无不显示着主次分明,井井有序;那庞大的占地、层层的庙院,无不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与威势;那金碧辉煌、重檐九脊,无不意味着庙宇主人旺盛的生命力;就连那苍翠的桧柏、黄瓦红垣,也不失其可望不可及的气势;即使夹于这庞大精美、庄严肃穆建筑中的点缀小景,也以其幽深雅静,增添几多和谐与美感。
二、孔府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邸。
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这一封号子孙相继,整整承袭了32代,历时880余年。
孔府和孔庙一样,也是三路布局、九进院落,置身其中,同样会感受到那种井井有条的理性和威严。这个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房463间的庞大住宅,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所有的建筑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门窗屏栏古色古香,雅致庄重。特别是明代大学士、太师严嵩题写的“圣府”两字刚劲雄厚,更为孔府增添了非凡的气势,同时体现了它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历史价值。
当我们走进孔府,亲眼目睹这一家族昔日辉煌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能度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甚至比那些称孤道寡的帝王之家还要长久呢?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的:“它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于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此话尚不尽言,尽管孔氏家族跟着孔子沾了不少皇恩之光,但孔氏家族继承孔子衣钵是不大走样的,特别是家法家规更加严格,用现在的话说,能够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关于这个话题,还是让我们去看一幅图画吧,孔府内宅门内照壁的后部,面北有一幅大型彩色图画,上面画了一只麒麟状的怪异动物,身子上下前后布满了八种珍宝,又张口向上对着天上的太阳。这个怪异动物叫做“狯”。尽管它已得到了八种珍宝,但仍不满足,还要去吞鲜红的太阳。
“衍圣公”将这幅画描绘在内宅门内照壁上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那时,孔府家人经常活动于前上房。坐在前上房向外望去,可以醒目地看到这幅壁画,意思是警戒孔府内人员应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
对于今人,不也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吗?
三、孔林
孔林,也称宣圣林、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
在我想象中的孔林,大概不会怎么好看的。不就是些坟茔,再就是青松翠柏,还有杂草荆棵之类,最好看的也就是点缀其间白的、黄的、蓝的小野花而已。
可是,真的来到孔林,却全然不同了:林子这么大,有3000多亩;坟茔这么多,有10多万座,其规模世界罕见。更令人惊奇的,这里不像个墓地,倒好像一座环境幽雅的天然植物园。
当你坐上游览车,游弋于孔林的时候,心情绝不是凭吊的滋味,而是一种舒畅的、快乐的回归自然的感觉。这里面的草,特别娇嫩;这里面的花,特别芬芳;这里面的鸟,特别活跃;这里面的虫鸣,也特别清脆。最有韵味的还是这里的树:矮壮者庄重,细高者风骚;虬枝盘结者老成,干直叶茂者雄壮……
是树,撑起了孔林的荣耀。所以,它们不是一般的树。这些树里面,是长着故事的。相传,孔子死后,弟子从各地移来奇木异树栽植,故而种类繁多,品性不一。这里有棵老树王,叫楷树,已两千多岁了。据说,这棵树原能发出浓郁的芳香,可惜它已经死掉了。虽然死了,但却仍然站立着。据说,在雨天里,经雨水一淋,还能溢出芳香。“植楷守墓”更是美谈:相传孔子死后,子贡因在外经商,奔丧来迟,未赶上入殓。等他到来,孔子已入土,弟子们的哭丧棒也埋入墓中。子贡痛哭一场之后,便把哭丧棒插在孔子墓不远的地方。守墓时,他经常用水、用酒浇灌它,日长天久,便生根发芽,并渐渐长大成树。这就是孔林有名的楷树。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通过茂密的层林,来到亭殿后面,便可跪拜孔子墓。此墓就像隆起的马背,古时称之为“马鬣封”,是一种特别尊贵的筑墓形式。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在孔子墓前,我停立良久,凝视着巨大的墓冢,回顾他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游说列国而又不得志的一生,崇敬、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朝他深深地三鞠躬。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级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之为“携子抱孙”,就是要让“圣脉”繁衍、相承下去。因此,便有了“非孔莫入林”之族规。
死去的孔家人尚且如此,那么,活着的孔家人更是纲常不乱的,古时就有“天下孔氏一家”之说,现在还有“阙里圣裔有十万,曲阜无孔不成村”的说法。这就是说,曲阜每3户中有1户为孔姓,每5人中有1人是孔子的后裔。据统计,以孔子后裔为主体的孔姓在全国约有400多万人,即使在海外的孔氏后裔也没有数典忘祖,每年前来祭孔拜祖的数以万计。
然而,崇拜、忠于孔子的也不乏外姓其人,有个叫子贡的,便是杰出的代表。孔子墓西侧,有三间砖石砌的屋子,屋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子贡庐墓处”五个大字,相传这里是孔子弟子子贡守墓的地方。孔子去世后,按照周礼,弟子都要守墓三年。三年过后,其他弟子大哭一场之后,便离去了。只有子贡,自己留下来,又守墓三年,可见他对老师的感情是多么地深厚啊!所以,后人把“子贡手植楷”和“子贡庐墓处”,看作是尊师守孝的象征。
来到孔林,还会让人想起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淮海战役前夕,华野前委在孔林二道门楼上召开了各纵队首长参加的作战会议,为打胜淮海战役、迎接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美援朝前夕,朱德总司令专程从北京来到孔林享殿,向九兵团团以上干部作了抗美援朝动员报告。不久,在彭德怀元帅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啊!孔林,你是一片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