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旅俄散记之六:生命之路

旅俄散记之六:生命之路

 

作者:安玉琦

 

(一)

 

  来到圣彼得堡,杨导调整了行程顺序。他说先远后近,先郊外后城内。今天我们先去游览拉多加湖,只有亲身经历那条“生命之路”,才懂得战争的惨烈和生命的珍贵。

 

  乍听“生命之路”,不由得让我记起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杨导所谓的“生命之路”,我头一次听说,尽管心急火燎想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但又虚荣心作怪恐怕不谙世事,让人笑话,只能闷着声憋着气没敢问出口,想必杨导一定会侃侃道来。于是心里自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猴急猴急没个老相。

 

  光想“生命之路”,忘看圣彼得堡市容了。好在杨导提醒:“在我们国内大城市见过这么宽的马路吗?它有百米之宽。两旁的这些巴洛克建筑都有几百岁了,即使经历了二战的八百七十二天围困,经历了苏联时代,都没有移走它们的痕迹。虽然它们只有五六层,但异常沉稳坚固,而且看上去还像新造的一样,因为彼市(他说这样叫比叫圣彼得堡市更适应咱山东人的口味)人很讲究美观,每年都要将它们粉饰一遍。所以彼市尽管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但它依然那么年轻,那么新鲜,那么漂亮。”      

 

  听着杨导这番热情洋溢地介绍,好似介绍自己的家乡一样投入和自豪。

 

  杨导对司机俄语了几声,回转头来接着介绍说:“在彼市咱们有好几天时间,慢慢体味,就会留恋的。在下来俄罗斯13个年头,只在莫斯科给中企当翻译3年,这10年都在彼市作导游。说实话,我真心喜欢这个城市。它不仅风景绝美,古建筑卓绝,还是英雄城市,革命圣地;而且是俄罗斯唯一授予‘荣誉市民’的城市。在这里,向父老乡亲报告喜讯,小杨还收获了爱情。”

 

  “是俄罗斯美女?”快嘴虹追问道。

  “是的。但外表美不等于有爱情。”杨导很坦诚。

  “此话怎讲?”虹就是喜欢逗趣。

 

  杨导嬉笑一阵,便介绍说“俄罗斯不相信爱情。不像咱中国讲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俄罗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不过是爱恋之情。也就是说合得来是情人,合不来就散伙;不会恋恋不舍,藕断丝连,也不会海枯石烂不变心,更不会得‘相思病’的。”

 

  此话说到这个份上,使得满车人面面相觑,很是无语了。

 

  我觉得杨导所说的“爱情,”可能不假。我曾在《特别文摘》杂志上读到孙越先生的文字,足以作证:“俄罗斯女人不仅外貌美丽,而且天性生猛,狂放不羁,走路都带着火。她们还推崇特立独行,根本不奢求男人的保护和帮助。俄罗斯女人也不想与男人建立那种中国式的比翼齐飞、举案齐眉的关系,她们觉得那种关系不自由。”虽然“男人在俄罗斯所占比例较低,女人择偶却一点儿也不凑合。她们对男人的期望,首先,必须是个‘枕头满’(绅士),外出时在她前面开门,在公共场所为她穿脱大衣,生日和节日要送鲜花、开香槟;其次,对待生活不能抱怨,也不能退缩,要像彼得大帝那样才算合格;然后,还要爱心满满,流浪猫、流浪狗和流浪汉,碰上了绝对不能绕着走,一定得有表示。”由此看来,俄罗斯女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有担当、有爱心,那不就是人世间最美的“爱情”么!

 

  但是,也别叫俄罗斯美女迷惑眼睛。据说“俄罗斯女人都如此追求‘好看’,对她们而言,‘好看’是一种力量,一份尊重。”所以说,“俄罗斯女人也绝对以貌取人,你要穿的寒碜点儿,就别想赶着跟她们吃饭喝酒逛街谈生意了,省得她们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地鄙视你。”

 

  俄罗斯美女如此翻云覆雨,弄得男人们灰不溜秋的,是不是“狐狸精、美女蛇”在作怪呢?

 

  不过,外国美女有一点值得推崇,那就是她们敢恨敢爱。不信,咱再看看冰岛姑娘:“她们热情豪放,敢爱敢当。如果喜欢你,就狂热似火地和你相爱。不喜欢了,就恩断义绝地同你分手,绝不拖泥带水。如果是你不同意了,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她也不会哭哭啼啼缠着你不放。如果有了孩子,就跟你算清抚养账目,然后痛痛快快地奔自己的前程去了,再不会寻死觅活地找你麻烦。”

 

  看看,多么可爱的姑娘啊!让那些喜新厌旧的男人们省却多少藕断丝连的恩恨情怨。但是别忘了,即便“就算你是个富豪,如果离上几次婚,也就成了穷光蛋。”(毕淑敏《旅行是为了抵达内心和远方》)

 

  由此看来,还是忠诚于爱情踏实、划算和久远。

 

  我沉湎于联想,没顾及车外景物,大巴便到了涅瓦河源头——拉加多湖;湖边有个冷峻雄壮的广场,那就是“生命之路”的起点。

 

  我们下来车,朝阳也跟着从湖面露出笑脸,慈母般地迎接海外来宾,使得我们心里暖洋洋的。那是因为我们来俄罗斯好几天了,今日才见到这个绝美的艳阳天,敢情真的因应了杨导所说的“山东人福大运大造化大”,所以拉多加湖这么给“面子”,谁个不激动呢?!

 

  的确是个绝佳的美好时光。淡淡的阳光使得湖水泛起金色的波纹,那是出水仙女水袖的舞动;天际间的白云已穿好霓裳,那是“飞天女”正待畅游太空;连同周边的白桦林也不甘寂寞,哗啦哗啦轻吟着并且五彩缤纷起来。尤其那两根弓形对立状如大门的钢架,更是坚不可摧,熠熠生辉;而大门前的“长明之火”,在阳光的辉映下,愈加盛旺熊烈,那是英灵们高举着“生命之路”上永不熄灭的火炬,昭示着人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是的,面对熊熊燃烧的长明火焰,那就是无数英烈们的沸腾热血啊!凡是爱好和平的人们,那个不肃然起敬呢?!于是,我到草地上拔择几株半干半鲜的野花,供奉在“长明之火”前面,以示深切悼念吧!

 

  广场上还挺立着一座大炮,炮口朝向湖面,仿若严阵以待的士兵,显示着“战斗民族”英勇顽强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力量。

 

  爱枪爱炮,那是兵们的基调。老夫虽然当过近20年“和平兵”,但只要祖国一声召唤,也会像古时的“佘太君”那样,二话不说,披挂上阵,在所不辞!此话有诈,大炮可以作证:看吧,我们多么亲密的合影啊!

 

  然而,此地的奇丽风光,其背后却隐藏着极其悲壮的历史故事:世界战争史上有个著名战役,叫列宁格勒战役(又称列宁格勒保卫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为攻占列宁格勒(现称为圣彼得堡)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围攻从194199日开始至1943118日,一条从拉多加湖南岸开始通往城市的陆上通道被建立为止。这条道路被称为“生命之路”,亦被称为“死亡之路”。因为冬季死亡率非常高,不仅有德军炮火轮番轰炸,而且冰面时常破裂,导致运输车辆大量沉入湖中,死伤极其惨重。在为期872天的围城战争中,凶狠残忍的敌人破坏了所有的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在最为艰困的时期,当麻雀、老鼠及宠物吃光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状况,加之战况极其惨烈,由此造成了150多万人死亡。在列宁格勒其中一个墓地就埋葬着50余万围城战的遇难者。后来,历史学家将列宁格勒战役列为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并称其围城行动为种族灭绝,是纳粹德国灭绝苏联人民战争的一部分。

 

  但是,勇敢的苏联军队和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战斗,屡次挫败了德军的疯狂进攻,最终于1944810日取得了列宁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英国《旗帜晚报》刊文称颂道:“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列宁曾教导我们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而普京在俄罗斯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与卫国战争老战士座谈时说的更为明确:“无论是俄罗斯人还是外国人都应铭记战争的悲剧,极尽一切努力,不让类似事件重演。”

 

  我们中国人最为爱好和平,可是美国鬼子时不时到我们南海兴风作浪,肆意横行。我们中国人要向“战斗民族”学习: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说到这儿,杨导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旋即,凝重的氛围转换为满车的欢笑跟掌声。

 

(二)

 

  从“长明之火”广场到“火车头”广场,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利用这个机会,杨导给我们讲述了列宁格勒战役的概况。我心想这次来圣彼得堡,真的很值:不仅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且还能学到未知的历史知识。这趟没白来。

 

  在停车场不远处有条锈迹斑斑的铁道,上面停着一个古老的火车头,那是“二战”时期军用专列——通往“生命之路”。现在作为历史教育的物证。

 

  它的旁边还有条新的铁路,正在运营着。我们刚到达的时候,从对面开来的列车鸣着汽笛缓缓停下来,原来这里是个车站,但上车的只有1人,可见俄罗斯人烟多么地稀少!这个车站很漂亮,但我们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也没问杨导,只眷顾古老火车头了。我猜想它肯定有很多历史故事,尽管不谙历史故事的全本,但是仅看它的表象,足以令人生发对历史的亲近感,故而争相拍照留念。有的还爬到车头上,作胜利状,尽显作英雄本色,开心又自信。

 

  但在这里浏览的时间不多,只给半个小时。杨导说到这里来,才能零距离地亲近拉多加湖;到湖边多留些时间,大家尽情地去玩吧。

 

  从火车头广场到拉多加湖岸边也就二三百米的距离,好像是新打造的景区。因为时下为旅游淡季,所以商铺、客房、活动厕所等设施大多数关闭,显得很是寂寥。放眼望去,很是苍茫,广袤的大地上俯卧着厚厚的草被,像是有意温暖春天的根芽;肩挨肩的白桦树直拔蓝天,那恋枝的黄叶还带有些许绿意,叫小北风吹拂着潇潇作响,委婉动听仿若交响曲;脚边蓬松的枝棵上挑着不知名的果子,红艳艳招人嘴馋,我们停下脚步,采撷几枚尝尝,嘿!有种酸甜的草莓味道。再把它拍到相机里,有种红宝石的样子,尤其让人喜爱。

 

  来到湖边,要不提前说,保准以为是大海呢!恰在这时,因北风劲吹,故波涛汹涌,漫漶天际,浩渺辽远,它让我联想起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虽然王勃写的是长江,但我觉得:此时此刻用在境外的拉多加湖上,也是十分恰当的。不过,水色却不佳,眨眼看去,恍如油海,比我们祖国的黄河水还要浑浊。初始自以为是风浪作孽,使其清澈变得浑浊;后听杨导说,那是水含矿物质繁杂使然,其中就有十分宝贵的“蜜蜡”亦生于斯。蜜蜡是俄罗斯国宝。有着“千年宝石万年蜜蜡”之说,弥足珍贵。在珍宝商店里,蜜蜡琳琅满目,招人眼馋。在手里把攥大小的蜜蜡,少则万余,几十万余;有点形似的则要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也不在话下。余等之辈囊中羞涩,只饱眼福,无力斩获;免得丢人现眼,只好愧然而离……

 

(三)

 

  好在中午的“特色熏鱼餐”,使得我们大饱口福,一扫珠宝店里的沮丧情绪。

 

  四人一桌,全是俄式摆设。一人一份,本该按俄式套路食之,但我们初来乍到,记不住那些规矩,便随意吃起来。好在都是中国人就餐,不会让人笑话的。

 

  其实,所谓“特色熏鱼餐”,除了熏鱼,其余的如凉菜、各式面包,还有红菜汤之类,跟在莫斯科(1030日)那天晚上价值400元人民币的“俄罗斯大餐”,也不相上下。若谓特色者,熏鱼也。那条圆滚滚的熏鱼,据说是拉多加湖的特有鱼种;但看上去有点类似我们中国的马鲛鱼。可是它的口感要比马鲛鱼好:鲜嫩、细腻、味香,还少刺,真的是条好鱼。

 

  这条熏鱼,或许是俄罗斯最奢侈的一道菜吧?在日常生活中,“四大金刚”是家常菜,而“两位贵宾”则是奢侈品,逢年过节能吃上这两种菜就算“小康”了。

 

  俄罗斯人将土豆、胡萝卜、圆白菜、洋葱头称为“四大金刚”,而黄瓜、西红柿则称为“两位贵宾”(也叫vlp)。我们知道了这个典故,每当吃饭的时候当作口头禅来讲,有种嘲笑“苏联老大哥”的意味。看看咱《舌尖上的中国》菜肴,无论那档菜,只吃一口,则满嘴余香,回味无穷,保管你一生也忘不了它的鲜美。

 

  但是,曾几何时,“土豆烧牛肉”,那可是“苏联老大哥”标榜的共产主义生活哟!的确,在余等之辈那个年代,土豆(在我们乡下叫地蛋)是有的,但牛肉——那可是癞蛤蟆想吃的天鹅肉喔!甭说吃牛肉,要是你敢薅根牛尾毛,饲养员三爷爷也会棍棒揍你个半死。因为牛的气数跟力量都在尾巴上;三爷爷说,你没看见,牛拉犁耕地,尾巴都翘着,那是在使劲加油哪!牛尾巴夏天拍打黑蠓,冬天积攒力量;少一根尾巴毛就会少一份力量。所以,即使老牛拉不动犁了,只要尾巴毛没掉光——要想杀牛吃,也得牵到公社兽医站作评估,而且相当严格,能通过的很少,因为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所以能吃上“土豆烧牛肉”,那不就是遥远的共产主义幸福生活嘛!

 

  因此,在我们那个年代,很是向往苏联人民的生活。除了“土豆烧牛肉”不知何味,“面包会有的”更不认得啥模样,但时常拿来当名言引用。的确,在我们那个年代,会说又会运用“面包会有的”,自个儿觉得很时髦,很时尚,又很文化,很智慧,还很幽默……

 

  然而,谁能想到,在苏联,面包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听杨导说,在列宁格勒战役中,开始居民每天还能提供一条黑面包,后来一天半条,一天两片,一天一片,一天百克(后来参观《俄罗斯联邦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我见到一块面包,充其量“香皂”般大小,那就是市民一天的口粮),直至断粮……。在一次战斗结束后,有个瘦骨嶙峋的男孩瞧见有个将军正在啃黑面包,便斗胆过去,捧起双手接着掉落的几许面包宵,将军为之动容,老泪横流,誓死开通“生命之路”……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