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学其短

学其短

 

作者:罗里宁

 

  学其短,是钟叔河先生一本书的书名,因为喜欢,我把它借到这儿,用作这篇小文的标题。钟先生编写《学其短》一书,是为了倡导把文章写得短一些,——写得短,是他为文的一个理念:“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宁可短一些,彼此省力省时,功德无量。”为了这个“省力省时和功德无量”,他提出向古人学习,向古文学习,尽量把文章写得短小精悍,写得干净漂亮。钟先生除了在为文上有自己的理念,在为人和为文的关系上,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人和文,是一定要混为一谈,还是可以分开讨论,他的观点是:“人归人,文归文。”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呢,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文章呢,是什么样的文章就是什么样的文章。”这样看人看文,对还是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我们常听到的,与之相关的一句话,是“文如其人”。人们对某些事,有不同的意见,也属正常。钟叔河先生是一名编辑,曾任岳麓书社总编,他在国内率先编印曾国藩的家书和周作人的散文,是很大胆也是很有见识的工作。关于曾国藩和周作人,人们至今仍然存在争议,可他们的家书和散文,也都出版了,并且一直都在出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钟叔河先生任岳麓书社总编期间,主编出版一套《走向世界丛书》,面世后在读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之后他又在他在每种书的前面,撰写的介绍该书作者生平、写作时代背景和评论该书思想内容的一篇篇叙论的基础上,写成《走向世界》一书,引起钱锺书先生的重视,并破例为这本书作了序。钱先生在序中说:“我首次看见《读书》里钟叔河同志为《走向世界丛书》写的文章,就感到惊喜,也忆起旧事。差不多四十年前,我用英语写过关于清末我国引进西洋文学的片段,常涉猎叔河同志所论述的游记、旅行记、漫游日录等等,当时这一类书早是稀罕而不名贵的冷门东西了。我的视野很窄,只局限于文学,远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欧、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全面影响;我又心粗气浮,对那一类书,没有象他这样耐心搜罗和虚心研读……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此外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素有研究的李侃先生,也为这本书作了一篇长序。这二位先生都不是一般学者,他们的评价,自然也非同泛泛,特别是钱锺书先生,不论是为人还是治学,都以严谨著称,不会轻易称赞一个人。

 

  钟叔河先生编书之余,更是勤于动笔,除了为各种书撰写序言跋语,还写作大量散文杂文,可不可以说著作等身,不好下这个定论,不过他的著作确实不少,有《书前书后》《念楼学短》《学其短》《青灯集》《小西门集》《与之言集》《左右左》《念楼随笔》等文集问世,我读过《书前书后》《小西门集》《左右左》等几本,他的文字有思想,有内容,朴实而耐看。在写作上,他一直强调短一些,作为一名编辑,一名文字工作者,文字就是自己的生命,他却不断强调要短一些,这里面的含义,很值得写作者的深思。

 

  钟叔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张中行先生的评价,是“书呆子一路……他的行业是全套书呆子一路,由读书、写作直到编辑、出版。读书和写作,闭门家中坐的事,不可见,也就难说。说容易见的编辑和出版,总的说是成就非常大”。黄俊东先生则称他是“文化播种人”。都是很高也是很中肯的评价。

 

  以上是我对钟叔河先生的一点了解和一点感想。为学其短,也为功德考量,就此打住。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