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戎马生涯罗念一 万古流芳《洗衣歌》

戎马生涯罗念一  万古流芳《洗衣歌》

——深切缅怀全国著名音乐家《洗衣歌》作者罗念一

 

作者何正国(文)  洪开第(图)

 

  惊闻我敬重的全国著名音乐家罗念一老师在四川成都逝世的消息。身为晚辈的我开始还怀疑这个消息的真伪,但我经多方查证这消息的来源确是千真万确时,顿时心里万分悲痛,1993年罗老师在赤水举办《名河颂》音乐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罗念一老师的挚友洪开第(赤水市政协原副主席)让我为罗念一写篇悼会文章,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实不敢在他老兄面前班门弄斧,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希望文艺界各位前辈、音乐界前辈、老师不吝赐教,学生甚是感激不尽。

  此刻我魂牵梦萦,激情无限,思绪万千。我注视着我和罗念一老师在中共赤水市委、政府大门前的合影、以及他在赤水期间举办《名河颂》音乐会《洗衣歌》、《赤水河之声》音乐节的剧照,又一次激起我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我虽不懂音乐,但我知道罗老视音乐如生命,在他戎马生涯大半生中与音乐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罗老生前谈到他自己如何创作《洗衣歌》歌舞剧成名曲时,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他抑扬顿挫‘的话语中把我带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当年西随红军走,今有战士保边疆,振兴神州哟显身手,要为亲娘争荣光。”在雪域西藏高原美如蓝天白云的歌声中,在中华民族音乐的经典宝库中,不能没有《洗衣歌》,不能忘记赤水籍的汉族作者罗念一。

  我们迎着共和国的春天,赤水河畔桃红柳绿花红时,故乡赤水船工铿锵有力的号子,一切顽强的生机、活力。奔腾的赤水河源远流长地向东去蜿蜒流去汇入长江,哺育了两岸的英雄儿女,两岸勤劳勇敢的赤水儿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红色的足迹,红色的印记,四渡赤水的长征精神彪炳史册,诲育千秋。

  1994年,当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正在热播中,此时罗念一孤独地坐在电视机前,面对《北京人在纽约》中的这一幕镜头,他不禁心潮起伏,潸然泪下。

1

  罗念一老师创作的那首《洗衣歌》曾经记录和震撼了一个时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但半个多世纪虽然已经过去,至今仍在国内外舞台上倍受人们的欢迎、传唱、经久不衰。可是,又有谁知道?正是这位写下《洗衣歌》千古传唱作品的他,却殚精竭虑,并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军旅,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如歌的岁月里荡起了思想感情上对党、对祖国、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满腔赤诚。

  罗念一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美丽的西藏,在军旅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创作成为了他生命的力量和源泉。

 

—、报效祖国  应征入伍

 

  1950年,他挥泪告别了家赤水,正如罗老自己所描述的那样:“一弯稻田一弯秧,戎马生涯别故乡……

  十八军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打着背包,唱着向前……向前……激昂的军歌,他也随着部队踏着白雪皑皑的川藏公路,边修路,边创作,一直唱到西藏。在西藏就开始了他长达40多年创作的艰辛历程,他与牧民朝夕相处中感受到了军民团结真挚的感情,同时也被藏民淳朴的、纯真的、扑实的友好氛围包围着、感染着……在他创作的一曲曲饱含深情的主旋律中,无不展示了藏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作品形式多样,既有登台为民工赶耗牛,又有查看顶风冒雪的运输线在川藏线上奔忙的军队、藏民,她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边运输、边收集、边整理、边创作。

2

  在川藏运输线上的日日夜夜,高寒地带条件的艰苦是可想而知,冬天达到零下20多度,寒气袭人,朔风凛冽,他体验到了部队翻越二郎山的悲壮、更有感受康定城的激动。尤为让他感到的是汉藏之间、部队与藏族同胞那种手足之情的密不可分,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家国情怀中钟情于西藏这方土地,取其于藏族民歌的精髓,自我超越、自我提高、对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作曲技术精益求精,从严、从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二、军旅人生  硕果累累

 

  1957年,他怀着对音乐艺术执着的追求,加入了中国音协,在部队中享受七级待遇,作品在全军內外声名远播。

  1964年,全军将举行第三届文艺汇演,西藏军区文工团紧锣密鼓,团里希望能有一台重头戏(作品)参展、参加。由于罗念一在创作大量的作品中硕果累累,并对他寄予了非常高的希望。渴望能在全军中隆重推出,并且能一炮打响的作品。可是,罗念一当时正在武汉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巜农奴》电影谱曲。他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地全身投入到创作中,那么到底怎么创作呢?怎样来反映出这个作品呢?中心内容主要应反映什么呢?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食不甘味,涂了又写,写了又涂。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用去了五夲厚厚的稿笺纸,团里对自己的希望,战友们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难道要付之东流?

3

  于是,他暗自下定决心,我绝不能让他们失望,他走出屋,望着深夜浩瀚的苍穹,在外踱着步思索着……又是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又是搜肠刮肚的百思不得其解,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又是长时间的沉默,突然间,他想到了与藏民们朝夕相处,奔忙在川藏运输线上的耗牛运输队“吭唷……吭唷……的耗牛和人艰难地行走在路上的声音,与藏族小伙、姑娘们搬运物品、和藏民住帐篷、喝香味浓郁的酥油茶、在生产、劳动中军民团结、上山砍柴、在西昌镇上卖柴换盐巴、背水、锄地、放牧、藏族阿妈拉着他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互相帮助时的每时每刻……

  突然,他眼前一亮,心里豁然开朗,一串串音符在大脑中急速地飞快闪出:“哎……是谁帮我们翻了身哎……是谁帮我们架桥梁哎……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很快就激起了他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他此刻热泪盈眶,伏在书桌上铺开稿纸,顿时情思如涌,奋笔疾书,将平时充满的诗情画意融于笔端,一气呵成。初稿完成后,罗念一和李俊琛又反反复复后又重新修改歌词,最后《洗衣歌》作品终于创作成功。

4

  功到自然成,就在当年的文艺汇演中,他创作的《洗衣歌》一炮打响而走红全军,荣获一等奖。作品以欢快的节奏,主题鲜明,贴近生活,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岁月留真,水到自然成,他成了公共人物,同时也聚焦了众人的目光,全军上下各大单位、地方各级单位、民间所有的团体都到他那里取经、学习,有的要他谈创作经验和创作体会的,有的希望他去讲课的纷至沓来,他的创作室内外人流涌动,络绎不绝。一个多月过去,《洗衣歌》在各地传唱,演出后反响十分强烈,有100多个班长同学舞中的班长;100多个小卓嘎都在扮演剧情中的小卓嘎,《洗衣歌》排练、演出在军队内外蔚然成风,作品还被朝鲜、阿尔巴尼亚和许多与中国友好国家也跟着排练、传唱。

  从此,《洗衣歌》在中华宝殿音乐的殿堂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被国内外人喜爱,同时时也成为了连接五洲四海友谊的象征,桥梁。

  然而,跌宕起伏的人生,家庭的历为遗留问题,功成名就的他因忙于创作,事业上处于巅峰的罗念一却忘记了自己的婚事,很少考虑个人问题,组织的关心,战友的关心使他终于有了个温暖的家。由于他潜心创作,但却好事多磨,却有过三进三出军营的特殊经历。1955年,全军精简整编,他入伍六年,部队决定让他复员,他再三恳恳求说:“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我,让我留下来继续创作写歌……′后来他才得知部队让他复员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自己父亲曾是贵州军阀侯之担的原因,路线斗争问题。

5

  他的父亲是位教师,曾担任过侯之担的家庭教师,兼之解放后侯之担被当地政府镇压,又因把侯之担的尸体安葬,虽然是历史造成,但罗念一有口难辩,最终还是到了西藏军区乐山转进支队,从而暂时结束了他七年的高原生活。

  就在罗念一老师暂时离开部队的时侯,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的陈明义将军从南京学习后回到拉萨后,没有在部队看到罗念一,他当时得知被“精简”走了吋,顿时发火说:“小罗呢?我不管,你们总之要给我叫回来,他还是个娃嘛,他父亲的事与他本人又有啥子关系嘛,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

  从此,陈明义将军义正言辞的仗义直言,罗念一的命运又陡然间出现了一个360度的大转弯,同时罗念一也改写了新中国音乐史上的历史。罗念一历尽周折,终于又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拉萨。

  回到军营的罗念一倍感珍惜这样的机会,几年的时间里他总是下基层,深入到藏民的帐篷,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驻军部队的各个地方。他在部队与一位文工团的独唱演员结婚,在事业、家庭这两个砝码的天平上,他依然选择了前者,在创作中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先后又创作了《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夏尔巴的歌声》等50多首歌和巜洗衣歌》,《璐巴的春天》等20余首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舞曲。

 

三、经受考验  无怨无悔

 

  他在创作的同时,还为电影《农奴》作曲,成为了当时部队屈指可数的青年作曲家。可是,在那个年代,命运多舛的罗念一却还是一波三折,又因为一些小事,不得不忍痛割爱,还是离开部队。他被下放到曲水县,干的活路是白天上山放羊,在那样的岁月里,他还是一颗火红的心,时常在夜晚创作,走村入户,喝酥油茶、吃糌粑、仿佛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藏民。他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重活都抢重干,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话,跳起了热情的锅庄,放开歌喉唱民歌,真正与藏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军民关系。时至今日,成都军压政治部、藏族才旦卓玛女歌唱家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罗念一是最受西藏人民群众欢迎的作曲家”。在西藏,无论是藏民,军人,没有一个不会唱《洗衣歌》,人们又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

  1968年,罗念一再次被部队安排复员,罗念一老家的四川省合江县的当地领导拍着胸脯说:”罗念一这个人我很了解,他父亲的事与他无关,他早己到部|队,并且拒绝接收他复员。这时,罗念一的命运又从天空跌入低谷。突然间,一位偶然神奇般地出现,又一次重新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拥护、爱戴的周恩来总理。有一天,敬爱的周总理因接待到中国来访问的民主柬埔塞西哈努克亲王,需办一台大型的文娱晚会,他正专心志致地审查从总政歌舞团送来的一份节目单时,却突然发现没有《洗衣歌》,他便问道:“怎么没有《洗衣歌》,工作人员答道:“作者有问题?”“什么?作者有问题?周总理当即指示:“《洗衣歌》是很好的嘛!格调高雅,是一部健康向上的歌舞剧,它歌颂了军民团结,歌颂了藏汉团结,以后要多出类似的作品,今晚的节目一定要上《洗衣歌》。”

  于是,一道命令又飞快地从西藏军区传到赤水,罗念一又马上穿上军装进京排练歌舞剧《洗衣歌》,也许周总理并不认识罗念一,但《洗衣歌》歌舞剧却早己深入人心,同时也表达了周总理对《洗衣歌》的钟情。罗念一在部队反复几进几出的,他万千思绪。就在这一年,他又结连理,但10多年过后,俩人以最终分手而告终。1979年,他凭着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情,光荣地入党。同时,他为西藏和平解放30周年创作了《雪域之恋》。笫二年,戎马生涯40多年的他,应当时西藏民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伍精华的邀请,在原军区领导的劝慰下,转业到了西藏自治区任专职常委,可是,这对于当年鸿鹄之志哉的罗念一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而且又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最终才不得不脱下心爱的军装,离开了火热的军营。

6

  执着的追求成就了他执着的人生,在另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上的罗念一在工作之余壮心不己,笔耕不止,成绩斐然,为电影《布达拉宫秘史》,《远方的课堂》谱写了曲,《纳木湖情歌》,《圣城之夜》……

 

四、故乡情  赤子心

 

  1993年,罗念一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赤水,为回馈故乡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决心在赤水举办一台《名河颂》音乐会,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地政府和亲人、小时侯的发小,于是,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了积极响应,中共赤水市委、赤水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首先从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遵义市委、政府、贵州省委、政府同时也希望办好这台高质量,而且有特色、歌颂赤水革命老区、为赤水河唱赞歌的《名河颂》音乐会。

  展名城赤水风采,奏改革开放强音,名河颂音乐会刻期在赤水隆重举行,赤水籍在京工作的贾若瑜(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代秘书长、中央军委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博物馆首任馆长的来信、来电、题词祝贺)、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宣传处处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秦川(生前)题词,《名河颂》音乐会三个大字,并来电、来信祝贺。原贵州省委副书记梁明德(生前)来电、来信称赞:“《名河颂》音乐会是为赤水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与此同时,《名河颂》音乐会还特邀四川成都歌舞剧院的陈昌兰、李兰、云南镇雄知名独唱演员刘光华莅赤和我市演员同台演出。巜名河颂》音乐会组会委总指挥常务副市长赵良辉、中共赤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以乔任组长,赤水市文化局局长洪开第任副组长、市文联主席赵尔庆(生前)任副组长、宣传部副部长潘小林任副组长。下设剧务组、接待组、宣传组、后勤组、道具组。演员由中央、驻赤省属企业,各企事业单位选拔参加。

  此刻,赤水市文联主席赵尔庆、赤水市文化局局长洪开第,赤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名河颂》音乐会宣传组成员何正国将综合消息在报刊上发出,无疑是在各报刊的头版头条的版面上放了“一颗定时炸弹”,霎时,将《名河颂》音乐会的预热消息、盛况发向了神州大地。

  年富力强的赤水市文化局局长洪开第负责协调、指挥、安排各部门单位的演员、道具、作息、就餐等各项工作,亲力亲为,废寝忘食。并不辞辛劳地亲自到成都歌舞剧院去与剧院领导磋商演员事宜,剧院得知赤水这一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喜事、大好事就大力支持,并当即拍板同意把该院知名独唱演员陈昌兰、李兰派出,随同洪开笫到赤水参加《名河颂》音乐会的演出。

7

  原赤天化、华一造纸厂、赤水轮船公司、滇黔桂石油局贵州赤水石油前线指挥部(简称“前指”)这些省属企业也大力支持,近百家大、中、小企业、私企纷纷踊跃在自己单位中有文艺细胞的人才推荐出来,参与《名河颂》音乐会的演员选拔。演员阵容强大,有140人组成的大合唱。合唱、联唱、独唱、大提琴、小提琴、二胡、萨克斯、葫芦斯演奏,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内容健康向上,还有许多作品是罗念一在赤水创作的。《名河颂》音乐会的节目单分发到了各个单位、各个文艺团体人手一份,由组委会统一协调、指挥、调度,先将各单位参演的作品(节目)上报后,由所报节目单位先自行排练后,统一到赤水市老年活动中心集中排练,由罗念一老师在现场指导,演员们个个精神饱满,认真对待,誓为宣传家乡作努力、作贡献的心情溢于言表。

  五月的赤水鲜花盖山,黔北明珠的赤水市《名河颂》音乐会活动开展以来,由于声势浩大,毗邻沿赤水河流域的10多个县市都选拔有演员来参与其中,座落在赤水市香樟林公园的老年活动中心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赤水的歌声飞扬,今日的赤水物阜年丰,前程似锦。

  在赤水市老年活动中心排练大厅,当年罗念一老师己是近花甲之年的老人,而他老当益壮,演员们的热情使他废寝忘食,时常将节目排练到深夜才回到他下榻的宾馆休息。由于在这台音乐会的工作中,我每天都要与他打交道,久而久之,从相识到了熟识的程度。一天,我突发奇想,我就对他说决意要采访他。他谦虚地摆了摆手说:“没有什么好采访的,有生之年,有幸回到生我养我养我的故乡赤水,为家乡人民尽绵薄之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顺着他的话茬,采访在谈笑风声中进行。

  罗念一深情地说:“这次回故乡赤水,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离开故乡几十年,今天有这么好的机会与他们互相学习,看到家乡的繁荣和发展、我感到万分高兴,家乡人民没有忘记我罗念一……

  一句句满怀深情的话语迫使我笨拙的笔在采访本上写着、此时夜己经很深了,我生怕影响罗老师休息,多次起声准备告辞,可他笑着说:“小何,没关系,接着谈。”

  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采访继续进行,他说:“在外工作几十年,是党、部队、藏族同胞培养了我,给我帮助、鼓励、支持、我取得的一点成绩,应当归公于党、部队、藏族同胞……面对罗念一老师的一席话,我心里感到十分震撼,这位从赤水走出去的大家、名家、不仅在我们这些无名小率面前毫无架子,而且有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心、其高尚的人品是值得学习和敬重的。

  离《名河颂》音乐会隆重举行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我们必须以认真负责,以主人的翁态来认真排练每一个节目,总而言之,我深信,这次音乐会在各级党政的重视、沿赤水河两岸众多父老相亲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罗念一在赤水期间,先后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风溪山水》,《月亮出来两头尖》,《故乡的茉莉》,《为丰收去拼搏》,《赤水河,您听到了吗?》等大量的赤水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罗念一时刻不忘回报家乡,关心家乡发展,为加强赤水河流域三省十三县市的合作、并参与策划一年一度的《赤水河之声》音乐会延续至今。在2000年后,他曾率领成都格桑拉艺术团到赤水演出,表现出对家乡的无限深情。

  这一夜,赤水城大街小巷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的赤水成了不夜城,数万人拥向街头巷尾,《名河颂》音乐会如期在赤天化电影院隆重举行,人们扶老携幼地走在街上看运送演员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地沿着赤水河边公路朝着赤天化方向驶去,那一张张笑脸就向人们传递了一个又一个欢乐、高兴的讯号,《名河颂》音乐会高潮迭起,尽管是免费票,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一睹《名河领》音乐会的盛况,开始“开后门”成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就屡见不鲜。在赤水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眉飞色舞的议论声、评头论足的谈笑声、市民走在街上意犹未尽互相跟着唱,美妙动听的歌声响彻夜空。中国音乐家协会以及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表示祝贺。 

  中共赤水市委、市人民政府不忘罗念一老师为赤水家乡的繁荣和发展建言献策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特邀他以嘉宾的身份莅赤参加2010年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成功庆祝大会暨19901222日建市成立30周年两项活动,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刘璐现场采访了罗念一,他身着军装接受了采访,少先队员为他佩戴红领巾、献花。《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工人》报,《遵义日报》,《遵义晚报》等省、地、市主流媒体记者现场报道,《贵州电视台》转播车现场转播,《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全程转播。

  我神思飞越,蓦然回首,斯人己逝,英灵长存。我伫立在客厅里,在手机中翻看着他生前的一张张《洗衣歌》音容笑貌的剧照,我在心里深情地说:“罗老,您一路走好,愿天国的您依然像雪域高原的雄鹰展翅高飞,越飞越高。

  敬爱的罗念一老师,您安息吧!在赤水的何正国再次对您说:“您的《洗衣歌》一定会万古流芳。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