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浅论文章长与短

浅论文章长与短

 

作者:罗里宁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虽不能说完全都懂了,但也并不像现在有些人说的那样感到难堪。不完全懂,也还是很喜欢。这里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讲,除了鲁迅先生的深刻,在许多方面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之外,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文章的短。——短,读一遍不懂,可以多读几遍,读懂了还不容易忘记。鲁迅先生那一代,有许多大家风范,文章写得都不长,却有许多经典之作流传至今,可惜后来,有人文章越写越长,孙犁对此还提出过这样的批评:“为什么要写这么长呢?要说是为了追求利,那就太冤枉我们的作者,但要说是为了追求名,则不为无因。以大自重,以长自喜,古已有之,今人为甚罢了。关于小说,暂且不要去谈它,因为已经谈了很多年了,其长如故,并不稍衰。这里只是说说散文,一篇散文,要写上万把字,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是罕见的现象,现在却到处可以遇见……就说是不得不长吧,比如,作家确实有那么多新的感情和好的见解,难以割舍,写得长一点,我们耐心读一下也就是了。不巧的是,凡是长篇散文,新鲜意思却非常之少,语言也是陈词滥调。恕我直言,有些段落,都是现成词藻,流行语言,甚至像电影解说词或导游解说词。其所表达的感情,其所伸张的道理,也就可想而知了。”他还以古人的文章为例:“韩愈送孟东野序,第一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成为千古名句。文章也是名文,只有一千字左右。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文章也是名文,不到两千字。这已经是苏东坡散文中的长篇了(《读一篇散文》)。”孙犁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写文章,如果没什么非长不可的理由,就不要拉得太长。

  邓拓有篇短文《少少许胜多多许》,开篇引用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官时寄给他弟弟信中的一段话:“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间有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非六君子本色。”接着解释道:“此信主旨是提倡写文章要痛快,道理要讲透彻,不赞成以不尽之言、言外之意来掩盖文章的空虚……写文章一定要把意思说清楚,不要吞吞吐吐。而要说得清楚,却未必要用很多文字。”接着又以与郑板桥同时的一位清代文人彭绩所作的《亡妻龚氏墓志铭》为例:“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于是彭绩得知柴米价;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发数茎白矣。”邓拓认为,这是一篇概括力最强的非常动人的文字,寥寥几句,可以敌过几千字日常琐事的描述,是一篇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范文。——邓拓本人,就是写短文的好手,他的《燕山夜话》,每篇文字都不多,但是内容丰富,引用古书典籍,信手拈来,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

  汪曾祺的文章,有不少都不长,可读他的散文,西南联大、昆明的湖、昆明的雨、昆明的跑警报、北京的风土人情、各地的美食、家乡的味道,无不娓娓道来,无不让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关于文章的短,他还专门写过一篇《说短》的散文,并在文中说道:“短,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

  出版家钟叔河,更是致力于写短文,还特意编写了一本《学其短》的书,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宁可短一些,彼此省力省时,功德无量。”他在写作上身体力行,尽量把文章写得短一些。

  文章的好与不好,当然不是以篇幅的长短或者数字的多少下定论,可我读文章,还是喜欢短小精练一点的,如果碰到过于冗长的文字,就会退避三舍,不敢卒读。文章的长与短,是就同样体裁、同样内容和同样质量而言,在相同的框架内,能短一些就不要拉的太长,拉得太长,不但作者自己累,读者也要跟着受累,——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一般人总是愿意读些短小而又有内容的东西。长篇大论有许多经典名著,时间充裕的人,不妨多看看。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