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国人为何喜欢大声说话

国人为何喜欢大声说话

 

作者:娄炳成

 

  在“老外”眼里,中国人一旦扎堆,总是吵吵嚷嚷,大声喧哗的。国人自己也会觉得,我们太缺乏安静,不够内敛。因而,就有了“沉默是金”的说法;还说成大事者都是言语木讷之人。更有甚者,把国人喜欢大声说话,与国民素质挂起钩来,极尽贬低、污蔑之能事。笔者不以为然。愿就“国人为何喜欢大声说话”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为喜欢大声说话的国人讨个说法,与大家磋商。笔者认为:

 

  首先,国人喜欢大声说话,是由坦荡的民族胸怀决定的。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君子坦荡荡”,鄙视“小人常戚戚”。以无比坦荡的博大胸怀,将五十六个(实际更多)的民族融合为一个大家庭,彼此之间为了证实自己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没有私心,没有顾忌,不怕被人“听墙根”, 因而就不讲“耳根语”,只坦坦荡荡地说话,把说话的声音提得很高,把话说在桌面上,让大家都能听清,都能领会,不至于产生误解。

 

  其次,国人喜欢大声说话,是由爱好和平的禀性决定的。

 

  以动物界的麻雀和鹞鹰作比较,麻雀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总是叽叽喳喳,热热闹闹,但内部十分和谐,爱好和平,从不侵犯异类。而鹞鹰总是沉默的,很少发声,但始终在盘算着侵略、杀戮。麻雀是阳光的,平和的;而鹞鹰却是阴毒的,凶悍的。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自我觅食、温顺和平的麻雀,不断遭受弱肉强食、喜欢战争的鹞鹰们凌辱杀戮的血泪史。因而就有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个“民族的脊梁”,那个“骨头最硬”的人,曾经发出过振聋发聩的“呐喊”,成了国人大声说话的典范。

 

  第三,国人喜欢大声说话,是被封建主义长期压迫的结果。

 

  在两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总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迫使民众“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一次次揭竿而起,发出被长期压抑、禁锢之心声,高呼“均贫富”的口号,前赴后继,直到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在一片“实行共和”的欢呼声中,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然而,封建残余,死而不僵,人民大众依然没有话语权,直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以后,才可以真正的大声说话了。

 

  第四,国人喜欢大声说话,是居住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高原,平原,盆地交错;江河湖泊,遍布南北东西;崇山峻岭,茫茫林海;东接太平洋,南邻印度洋;北海、东海、南海三面环海。如此复杂丰富、多姿多彩、相互迥异的居住环境,使得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中华大地,各民族之间,各地域之间,只能选择大声说话,才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窃窃私语,眉目传情,心灵感应,都不是最佳的沟通交流方式。

 

  第五,国人喜欢大声说话,是由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历史上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四川人扎堆的地方,就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就是因为四川人口众多的缘故。推而广之,中国人口众多,故而,国人就在沟通交流中需要大声说话,声音小了,就会被声浪淹没。你要在大庭广众之处告诉别人什么,细声细语,是很难得到回应的。比之于那些如同我国一个县份人口一样多的弹丸国家,他们某人放个出出屁,其响声也会吓死人的!

 

  第六,国人喜欢大声说话,是由自小的启蒙教育形成的。

 

  无论古代的私塾教育,还是现代的公学教育,都由教师率领受教育者大声朗诵课文,被誉为美好悦耳的“朗朗书声”。汉字的四声之美,典籍的韵声之美,读书的发声之美,都要求莘莘学子必须以高声朗读,用响亮、清晰、字正腔圆的声音传递、抒发、张扬这些唯美的思想内容与唯美的规范形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国人大声说话的习惯。遥想春秋时期,孔子面对三千弟子,绝不会轻言细语地讲授课程;弟子们回答问题、争论问题,也绝不会如蝇蚊绕耳,女人私言,定是面红耳赤、人声鼎沸、有声有色的轰动场面。

 

  第七,国人喜欢大声说话,遵循了邻里亲朋之间友好往来的民俗。

 

  在中国,在广大的城乡民间,凡遇到谁家红白喜事、建房乔迁、祝寿贺婴、年节走动等等,都要热热闹闹,燃放鞭炮,以示隆重。乡里乡亲,亲朋好友,相互拜会,礼尚往来,都是高高兴兴大声说话,高声问候的,倘若都窃窃私语,相互耳谈,成何体统?在国人传统民俗中,把喜欢低声说话、耳语交流者,往往称为“阴人”、“小人”、“歹人”,是不屑与之为伍的。从大里说,历史上那些奸臣,大都是自己惜言如金、而又抓人话柄,暗中使绊、笑里藏刀者!

 

  第八,国人喜欢大声说话,应该倡导而不是非议。

 

  我们要搞清楚,大声说话不是无理取闹,不是扰乱社会秩序,不是故意制造噪音破坏生态环境。在办公场所,在医院,在夜晚,在一切需要小声或禁声的地方,都需要自我克制,不得喧哗。但是,在笔者上述列举的八种情况中,倘若还把国人喜欢大声说话这个特点,贬低、污蔑成国民素质不高,就反证了贬低、污蔑国人的人其国民素质的低劣,说明他不懂得国情,没有很好地研究中国文化,要么就是一个天生的“阴人”,要么就是一个假洋鬼子。中国人能够大声说话,特别是能够畅所欲言,说明我们的时代、社会进步了。

 

  笔者就是一个喜欢大声说话的人,天性如此,死难改悔。在青岛啤酒厂的啤酒屋,我亲眼见到也感受到了外国人与中国人饮啤酒的不同场面。那些外国人都很安静,他们相互对坐对看,默默地品尝着啤酒,也在边饮啤酒边欣赏着中国人;中国人则旁若无人,高高兴兴,相互劝酒,大声说话,兴高采烈。我只能说,这是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性格不同,享受生活的方式不同,喜怒哀乐的表现形式不同,我没有从中看出外国人多么“高贵”“高雅”,也没有从中看出中国人多么“卑贱”“低俗”。

 

  为什么中国人到了外国,会有被冷遇、冷漠、冷淡、冷落的感觉,就是因为你在中国这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里,被人热情、被人看重、被人款待、被人邀请习惯了,你习以为常了,就不觉得有多珍贵,有多美好,多么需要你珍惜了;只有切身体验了在“高贵”“高雅”的异国他乡,被冷遇、冷漠、冷淡、冷落痛心切腹的感受之后,再回过头来,就终于懂得明白了,在中国这个可以大声说话的大家庭里,我们活得还有点价值、有些意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月亮圆,也绝不会比中国的月亮更亮!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