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金戈铁马雁门关

金戈铁马雁门关

 

作者:谢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驱车八百里,疾驰在晋西北高原的边缘上,映入眼帘的尽是延绵起伏寸草不长的毛乌素沙地带,举世闻名的雁门关就坐落在这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崇山峻岭之中。

 

1

 

  据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是战略要地。二千多年来,这里金戈铁马,风雷激荡,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事最为频繁,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关隘要塞。历史上发生的诸多事件都与雁门关有关:如秦太子守边、汉高祖北征、武则天筑关、蔡文姫归汉、薛仁贵征西等等,有“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的说法。

 

2

 

  抵达雁门关已是下午,见远处矗入云天的烽火台,被斜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厚重的墙壁上镌刻着毛泽东手迹“雁门关”三个大字,笔走龙蛇,鲜红耀眼,气势磅礴。烽火台上,四面垛口,俯视关隘,黑牙战旗迎着从远古吹来的西北风猎猎作响,我仿佛看见三千年华夏无数将帅士卒,在这铁血沙场横刀立马抗击匈奴、防御突厥、平定安史、追杀契丹、围歼瓦剌、闯王破关、贺龙荡寇,一场场惨烈的战争,印证了雁门关始终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有了“得雁门得天下,失雁门失中原”的说法,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烽火台对面明月楼前,矗立着佘太君、杨业等二十四座“杨家将”花岗岩群像,这些持刃骑行,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杨家男女将士的面貌特征和不同性格,为游人重现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诉说“杨家将”前赴后继,镇守边关,抗金卫国的英雄事迹。话说到史实,我们在戏剧、小说中看到的杨家六哥七郎、八姐九妹,乃至穆桂英和烧火丫头杨排风等英雄人物,大多是虚构的;佘太君确有其人,只是不姓佘,而是姓折,她只活到七十多岁,没有夸张到百岁高龄还率领十二寡妇出征的事。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杨家将”只有三代人物,他们是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

 

  北宋初年,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文学作品里称杨继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的战术,大败契丹军,并活捉其首领。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他驻守雁门关八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杨业的长子杨延昭,英勇善战,继承父亲遗志镇守雁门关二十多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从不敢来犯。因为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认为杨延昭就是天上的星宿(将星)转世,所以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逝世以后,他的儿子杨文广继续为大宋效力,在征战广西,攻打西夏的战役中,杀敌无数,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宋朝灭亡后,杨家为保存后代,被逼分散逃亡,藏匿到各地。现在,雁门关下的鹿蹄涧村还居住着杨家的后代五百余人,村中的杨氏祠堂已经存在千年之久,老年人仍有打拳健身的习惯,偶见杨家枪法的身影。“杨家将”的后代分布很广,在全国各地都有,传承了将近四十代。

 

3

 

  进入明月楼大拱门,脚下是一条狭长的石板路,路两边是雁门寨,又叫雁门关村,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点,村落混杂着胡汉习俗。村道两边,可见几间用石块垒起的民宅,孤寂破败,满目萧条,这些可能是经历了几个朝代延绵下来的古屋,现在已是难觅人影了。散居在这里的村民,都是当年守城将士的后代,他们大多数人忍受不了生活的贫苦,都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印证了塞外那句古话:“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唐·施肩吾《云中道上作》)的萧瑟景象。

 

  这里的土地非常贫瘠,基本上长不出来什么东西,村民就靠养羊搞些收入。羊群都是自由放养的,为了区分,各家各户就在自家的羊身上盖上不同颜色的章。

 

  从一幢摇摇欲坠的村舍走过,我看到一群鸡,每只鸡的头顶,都染着不同的颜色,这大概也是为了方便区分吧。

 

  过去,雁门关是个苦地方,这首流传很广的民谣,就是对雁门关的真实写照: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种桑榆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杏桃花。

  六月雨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如今,雁门关经过了大修复,景区一跃成了5A级,村庄仅剩五六户、二十多口人,他们在旧房子、破院墙的旁边盖起了一栋栋楼房,导游说,他们家家都有人当村干部。那些一两层的楼房,门窗近似窑洞风格,依山傍街,檐前飘飞着一串串红灯笼,都成了客栈、民宿和食肆的去处。昔日金戈铁马的边关要塞,如今正在助力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看看门前水坑的结冰还有一尺多厚,天气寒冷,游客稀少,那些店铺还关着门。据一位在此看守客栈的老者说,这些冰大约还要一个月才能融掉,到时天气暖和了,才有生意。

 

4


  步入关南的第一道城门“天险门”,抬头可见门洞上方匾刻着“天险”二字。据导游介绍,这个“天”字是武则天所创的异形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中间是个“田”字,下面是个“戈”字,表示马有草,田有粮,还有武器,就能拥有天下;与“天险门”对应的“地利门”,门洞上方额匾,刻有“埊利”二字,这个“埊”字,同样是武则天所创,跟“地”字是一个字。上面一个“山”字,中间一个“水”字,下面一个“土”字,表示泱泱大唐,有山有水有土地。据称武则天一生自创了五个字,雁门关就占了三个。一生喜欢玩弄中国文字的她,死后还玩了个“无字碑”,让世人摸不着头脑。如果放在今天,武则天的汉语水平,或许已去到了博士后的层次。

 

  5

 

  当年晋商出入关隘的千年商道,现在成了“边贸街”。街上的四方牙旗,飘飘洒洒,整齐划一,甚至连高度都一样,这是商铺的招客标志。店铺摆满西北风味的杂粮煎饼、羊肉泡馍、荞麦锅巴等,还有一杯杯醇香的陈醋任君品尝。对面的工艺品档口,一间连着一间,最大的卖点就是“降龙木”。那些号称用“降龙木”制造的串珠、颈链、手杖和小葫芦等各种小玩,琳琅满目,光彩精致,有人观赏,也有人帮衬。“降龙木”为何物?原来此木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有关。传说当年杨六郎率军攻打天门阵时,被辽军放出毒气所困阻,伤亡惨重,后穆桂英自穆柯寨带来降龙木驱散阵中毒气,才破了天门阵而获胜。说到“降龙木”,稀罕了,据称现在全国仅有的一棵活株,生长在济南南历,因地球磁力线的改变已不可再生,是濒临绝迹的稀有物种。

 

  穿过边贸街,沿着铺满石板的古道来到“瓮城”,城墙上“雁门关”三个字很是模糊,远不及两旁的砖雕对联清晰:

 

  三边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被推崇为“三边冲要”“九塞之首”,无论从军事还是历史文化方面去考究,都彰显了它的重要地位。

 

6

 

  雁门关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霜堕叶,晨月孤悬,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极其壮丽和厚重的诗页。在这些浩如烟海的经典史诗中,以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最为悲天恸地,壮怀激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就要坍塌了;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着的铠甲,闪闪发光。秋色里,响亮的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里,战士们的鲜血凝成了暗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携剑上阵,不计生死,那是多么顽强不屈的斗志啊!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秋高霜白的夜晚登上雁门关,一轮故乡明月触发了他深深的诗情,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气概豪迈的《出塞·录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头上的一轮明月,亘古如斯,并没有多少变化,秦代是这样,汉代是这样,直到如今的唐朝还是这样,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这明月啊,从秦汉到现在,照见过多少征人,又有多少征人仰望过这一轮明月?这城关啊,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又留下了多少往来戍边者的足迹?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允许匈奴南下越过阴山。

 

  雁门关是中华民族一个沉重的符号,即使李白豪放不羁,却始终惦记着雁门关的漫天飞雪,他在《古风·代马不思越》里深深感慨,边关是一个黄沙翻卷,遮月闭日,环境恶劣的地方: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感谢那些驰骋边关的古代文人,他们用满腔的热血和凝重的笔触,记录了当时那一幕幕残酷壮烈的战争场景,让今人能够透过这些悲苍雄奇的诗句,感受到千年以前雁门守军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马革裹尸的报国情怀。

 

7

 

  踩着无数将士用脚印打磨过的千层石阶,登上高大雄伟的城楼,左右环顾蜿蜒曲折的长城,我仿佛看见一条巨龙依山盘桓,守护着身后的辽阔疆土。如果你置身于此,定会想起那些英勇悲壮的战事,定会为我们民族的不屈气节而感到骄傲与自豪。雁门关上,砖墙层叠,它就像一部用血肉铸制的史册,永远铭记着一代又一代戍边者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透过唐代诗人陈陶写的《陇西行之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年抗击外敌的战斗是多么的惨烈: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数戍守在边关的精兵强将,誓要横扫匈奴,他们在战斗中奋不顾身战死胡尘。无定河呀无定河,你可知道?那暴弃的粼粼白骨,可是少妇们在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啊!为纪念这些民族英雄而建造的“镇边祠”就坐落在城楼的旁边,在这里,我们能够瞻仰到李牧、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守关大将的凛凛风采;因为学识浅薄,来到这里我才知道,目前已知守关最早的将领,是西周文王之子姬幸。伫立祠前,看战旗飘扬,凭吊远古的英烈,思绪无限惆怅,想我中华疆域,地大物博,都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绩。

 

8

 

  漫步在铺满夕照的长城,忽见一片淡黄色的叶子从早春飘落在厚厚的青砖上,然后又被西北风吹到了远方,最后不知落在何处。眼前落寞一景,勾起我对那位风华绝代女子的记忆,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秋天,她伴着那首忧怨婉约的《出塞曲》离别故乡,往大漠黄沙深处款款而去。是的,骁勇善战的将军可以让敌人闻风丧胆,不敢来犯,而柔弱纤美的女子又何尝不可以抵挡百万雄兵?于是,冷藏在汉宫的平民美女请缨出长安、经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关,西出塞外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换取了边关“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安定,留下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感慨的诗句,只为美人王昭君。

 

9

 

  再见了,西北的风光,雁门的壮美,待到满山白杨挂绿时,我会嘱咐从鉴水瀛洲北归的大雁,捎去我对你的深情问候和崇高敬意。

 

  再见了,金戈铁马雁门关!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