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读书,应成常态

读书,应成常态

 

作者:罗里宁

 

  中国人读书,不知道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但肯定是很早很早的,从读《诗经》算起,也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相当于十个米国的历史了。读得早,现在还要提出建设书香社会,还要在“世界读书日”强调多读书,似乎在提示,我们还未进入书香社会,读书的人还不很多,而且,这个“世界读书日”也是因了外国几个读书人的生日或者忌日而设立的。咱国人在读书上出什么状况了?——在经济建设最热最热的那些年,就有人常去调查国人读书的状况,结果发现,经济热度冲击了国人读书的热度,国人读书的热情也比不上西方一些国家的人那般高。然后就是到处奔走呼号,说欧美日、犹太人如何如何的好读书,咱国人应该如何如何的赶上去等等,希望能够引起各方的重视。接着就是提出建设书香社会,电视报刊也开设了读书栏目,就连我们小地方的报纸副刊也有“书香”“阅读”的版面,以后又有号召,行政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图书室,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可还没到检验效果的时候,电视报刊的读书栏目开始退出,单位的图书室大部分也都不见了,那么这个书香社会到底建得怎么样,也不知道有人出来总结过没有。

  我个人以为,读书不是一时,也不是一地的事,读书的目的不能太复杂。提倡读书是必要的,读书可以学文化、长知识,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既然读书是件大好的事情,我们就不仅要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或者某个特定的地点作特别的强调,还更要在平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重视。

  过去有句话,说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实际上读书就是从娃娃抓起的。你看我们从幼儿园起,直到大学毕业前,老师总是在强调,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读书当然不只是娃娃的事,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该读书,不过读书,终归还是要靠自觉,道理谁都懂,读不读却是个人的事。

  古人读书,为搏取功名下尽苦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举考试,金榜提名,有人得到高官厚禄,有人成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名落孙山,有人穷困潦倒,从此沉沦下去;有人发奋再读,直把青发熬到白;有人则潜下心来,转而著书立说,最终名留青史,令人仰慕。

  今人读书,心态自然与古人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发家致富,以提高物质生活为己任,经过奋斗,生活富裕了,身上有钱了,有人却以此为满足,认为读不读书不重要,有钱才是硬道理,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打高尔夫、吃山珍海味,昂首阔步、抬头挺胸走到国外去,把最好的房子买下,把最好吃的东西吃个遍,大胆地走,大声地说话,扬眉吐气,目空一切。——把赚钱花钱,作为人生唯一的奋斗目标,让一些人对读书,不再那么看重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固然不好,富了也不应该为所欲为。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更应跟上去。物质、精神两条腿一长一短,生活就不圆满。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加强自身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主要依托,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主要依托,是不断学习,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读书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但读书是文化的种子,是文化自信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名著,是最优秀的思想家留下的,读书就是为了能和这些杰出的思想家进行交流,从中感悟人生,思考未来。一个人只要思想健康、语言文明、行为得当、情趣高雅,即使没有钱,也一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读书可以考学,可以考职称,可以当官,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读书太过于功利,就会失去它的本意。所谓读书做人,就应该以做人为本,你学历再高,读书再多,人活得稀里糊涂又有什么用。读书的目的,应该单纯一点,不要把它当成包袱。没有包袱,读书会更加轻松。把读书当成一种自觉,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左右,读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不用到了哪个特定的日子再到特定的地点去强调一下。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