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的过年
作者:程奇伟
我出生在洞庭湖畔一个小村庄。19岁那年,我穿上了国防绿,成了祖国南疆“法卡山英雄营”的一名边防战士。岁月无声,时光留痕。虽然我已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也把家安在了八桂大地,但这些年来,只要看到我生活和工作城市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为庆祝农历新年张贴或悬挂的喜庆对联、标语、窗花、中国结、年画、红灯笼等过年的标配时,我就会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儿时故乡的过年。
小时候,我的故乡有一句俗语,叫做“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意思是说,小孩子们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就有好吃好玩的;而大人都盼望着种田,期望着自家田地里好的收成。虽然儿时的我家里很穷,但我们穷孩子也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时,虽然物资匮乏,生活拮据,但我们可以尽情的玩耍,既不用下地干农活,又可以吃饱肚子,甚至还能吃到一些油汤油水的菜。在县城工作的大姑妈回乡拜年时,会给我们家里带几个肉包子,我们小孩子每人可分到二、三个,这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前农村绝对的奢侈品,是当时的贫困农户家里想不敢想的。我们拿到肉包子后,被要求每餐只准吃半个,分二、三天吃完,因为肉包子里有猪肉,家里特别困难时,算是过年吃了猪肉。过年时,也可以穿“新”衣服和“新”鞋子了,虽然都是长辈和亲戚淘汰的,但都是平时舍不得穿的,在我儿时的心里,分明就跟新的一样。过年时,我们还能收到母亲发的一、二角钱的压岁钱,在那个年代,对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可是一笔巨款了,因为一分钱可以买三、四颗糖,二、三分钱可以买一根绿豆冰棍。母亲一般在大年三十的早饭后给我们发压岁钱,领到压岁钱后,我们就去公社集市上买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和小鞭炮之类玩的东西,这样,除夕之夜守岁时就有事干了,可以吃零食,可以燃放小鞭炮,就不会过早的打瞌睡了。按照故乡农村的习俗,正月初一和初二是不能花钱的,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定,就会招致大人的骂或打的。听大人们说,如果正月初一和初二花了钱,就会不吉利,意味着年头把钱都花光了,剩下的日子就会没钱花了,就会穷上一年!当然,这是一个谬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家的条件逐步好转起来。最起码的,有新衣服和新鞋子穿了,可以吃到猪肉了,还有些存款了。我们的压岁钱也多了起来,从一、二元到三、五元不等了,但我们十分珍惜这些压岁钱,都用来买学习用品,从不乱花一分钱。父母亲也会在过年时准备很多好吃和好玩的东西,我们还可以玩鞭炮、爆竹、冲天炮、摔炮了。因此,每当放寒假后,我们就在心里期盼着过年能早一点到来。
农村分田到户后,家家户户都喂养着一、二头牲猪,多的喂养着三、五头牲猪甚至更多,除留一头好一点的牲猪做年猪外,其余牲猪都卖给乡里的肉食品站,换些钱以备来年的农药、化肥和小孩的学费之类的。在我老家,杀年猪是很热闹的,一般在农历小年前完成,是农村过大年的序幕,需要隆重邀请当地的屠夫屠宰,还要给屠夫一、二包香烟和一、二斤猪肉。杀年猪之前,要燃放一挂长鞭炮,这是故乡的风俗。年猪不能太早杀,因为,如果杀得太早了,小孩子们就会天天吵着要肉吃,到过年时猪肉就会所剩无几了。而且,杀年猪时,不能把整头猪肉都留给自家吃,还要卖掉半边猪或几十斤猪肉,余下的才是留给自家过年吃的。这余下的猪肉中,还要把其中大半上好的猪肉做成腊肉、腊肠、腊排骨,过年期间也会吃掉一些,但大部分腊制品是要留到春夏季节干农活时、特别是干重体力活时才能吃的。
杀完年猪,就算完成了家里年前的头等大事。打糍粑也是年前要完成的一件大事。各家各户都会打一、二百斤糯米的糍粑,有的还会打二、三百斤甚至更多斤糯米的糍粑。打糍粑一般在晚上进行,工序并不复杂,但很费时,很费心,很费力,十分辛苦,要邻居之间相互帮忙才能完成,特别是需要壮劳力参加。打糍粑前,先将自家种的上好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到灶上的大锅里用大火蒸熟,然后倒入安装在地上的石臼里,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壮劳力用木棒使劲捶打石臼里的糯米至绵软柔韧,最后,放到平躺着的撒了些面粉的门板上,做成大小不一的直径三、五十公分甚至七、八十公分的大大的圆圆的糍粑。第二天,待糍粑稍稍干些后,父亲就用磨得非常锋利的刀把糍粑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入盛着水的缸里浸泡。浸泡糍粑的水需要经常更换,以利于糍粑长时间的保存。
接下来,大人们就会给小孩子们买过年穿的新衣服和新鞋子,还要置办年货。去乡镇集市采购年货时,母亲会让父亲挑一担箩筐,把采购的年货放到箩筐里,让父亲挑回家。置办年货是也很费时费力的,父母亲很早吃过早饭后就踩着泥泞的烂路出发了,到下午三、四点才能饿着肚子走回家。年货主要有过年期间要用到的一些食材,以及烟酒、鞭炮、爆竹和糖果、饮料、瓜子、花生、雪枣、花根、小花片、水果等,既要准备自家过年期间用的东西,又要备好正月间走访亲戚时需送的礼品。
大年三十之前,父亲就会磨刀霍霍向鸡鸭,鸡鸭都是自家养的,味道很好。父亲宰杀完鸡鸭后,还要杀鱼,大多是自家鱼塘的,味道特别鲜美。这些鸡鸭和鱼,除留几条新鲜的过年期间吃外,更多的是腌制成腊鸡、腊鸭和腊鱼。到了过年这一天,父母亲会早早的起床。母亲准备“团年饭”。父亲把屋里屋外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再把一些生活用具和生产农具冲洗或擦拭干净,寓意去除这一年的灰尘和污秽,迎接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来年。接着,就是贴春联和福字,包括大门、房门和堂屋墙上。我大舅父是学校校长,写得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那些年,我家的春联都是大舅父书写的,并免费赠送我家的。春联象征着新年的欢乐喜庆,福字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年之前,运气好时,我们还会遇到挑着爆米花设备的师傅。家里没条件时,父母亲也会设法爆上一、二罐大米的;家庭条件好转时,就会爆上好几罐玉米的。不论是大米爆的还是玉米爆的爆米花,又香又脆又甜,都是小朋友爱吃的美食。爆米花时,师傅将足量的大米或玉米放到黑罐子里,放入适量的糖精等调味品,然后,师傅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摇着黑罐子在煤火上烘烤,待熟透了后准备起爆时,师傅就会把一个长长的拼接的大麻袋套在黑罐子出口处,这时,小孩子们就会赶紧捂着耳朵往周边分散跑开。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一股浓浓的黑烟迅速淹没着师傅和他的爆米花设备。紧接着,那诱人的爆米花香味就会缓缓向四周飘散开来,香染整个空间,令人垂涎三尺!
除夕这一天,母亲的锅碗瓢盆,就着油盐酱醋茶,得辛苦大半天,才能张罗出一桌丰盛的“团年饭”。我最爱吃的是母亲做的那道“华容头菜”,寓意生活甜美,幸福祥和。这是故乡宴席上的招牌菜,红白喜事的必备名菜,由12味荤素搭配而成。酥肉,外焦里嫩,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回味无穷;鱼糕,嫩滑而细腻,非常的鲜,美不可言;鱼丸,丝滑柔软,口感甚好;蛋卷和肉丸,五花肉剁碎后做成,鲜鲜的,味道好极了……除夕这一天,走在故乡炊烟袅袅的房前屋后,从幽深的巷子里飘出来的那种直往鼻孔里钻的特别香味,香气袭人的,一定是“华容头菜”的香味。吃“团年饭”前,先敬祖宗和去世的先人,然后,一大家人,不分老小,围坐在一起,欢聚一堂,举杯畅饮,闲聊畅谈,吃着母亲做的热腾腾的饭菜,享受着幸福团圆的吉祥。大年的“团年饭”,吃的是酸甜苦辣、家长里短,是阖家团圆的美满,是久别重逢的幸福,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亲朋好友的祝福,都会融入到这“团年饭”的美酒佳肴当中!这顿“团年饭”,吃出了全家团聚的欢喜,吃出了幸福和谐的氛围,奏响着大年的欢快乐章!
到了晚上,在故乡房屋前禾场的空地上,小孩子们兴高采烈的燃放烟花爆竹,带着一束束耀眼的火光,烟花腾空而起直冲入云霄,爆竹在巨大响声中爆炸,震耳欲聋。我小时候比较胆小,小伙伴们燃放鞭炮时,我一般会躲起来,躲到自己认为足够安全且能看得到的地方。忘我的孩子们,在夜空中欢喜的蹦跳着、嘻笑着、追逐着,燃烧的烟花爆竹发出的火光,映红了房子,映红了故乡那片夜空,映红了大人和小孩的笑脸!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世间最幸福的时刻!
瑞雪兆丰年。我小时候故乡的过年,很多时候都是下着大雪的。站在房屋前高高的地基上,看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如柳絮和芦苇花一般,在空中曼着舞缓缓飘落到地上,覆盖着故乡那片广袤的土地。有时,厚厚的积雪可达三、五十公分,甚至七、八十公分,故乡也就成了白雪皑皑的、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伸出双手,让雪花静谧地飘落到手上,雪花瞬间就会在手心里融化成水,虽很寒冷,但心里暖暖的。小伙伴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相互嬉戏,相互追逐,发出的欢笑声震彻山谷,有时会震落下屋檐、稻草堆和树枝上厚厚的积雪!穿梭在被大雪压弯了腰的树林、竹林中,我们会摘下悬挂在树枝或竹枝下的冰凛条,放一点到嘴里咬碎,发出脆嘣脆嘣的响声。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意思是说大年三十的晚上要用木柴烧大火,烧得旺旺的,正月十五的晚上要点亮所有的灯。在辞旧迎新的大年三十晚上,父亲会准时把堂屋内提前备好的大树蔸点燃,把火烧得红旺旺的,便于家人们烤火,而且,房内所有的灯都必须一直亮着,直到初一早上天亮后才能熄灭,这是故乡的习俗。自从家里有了黑白电视机后,全家人都会在除夕之夜不约而同的围坐在电视机前,烤着大树蔸燃烧的旺火,开始了通宵守岁。看精彩纷呈的春晚,全家人的开心溢于言表,弥漫在大年夜的浓浓的年味中!伴随着春节联欢晚会欢快的旋律,辛苦了一整年的父母,此刻,才会暂时放松下来。直到凌晨天蒙蒙亮了,东方露出鱼肚白了,能听到农村里各家各户的鞭炮和爆竹声此起彼伏的响起了,父亲就会在堂屋门前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寓意打开了家里的财门,招财进宝。之后,我们小孩子才睡眼惺忪的回到房间里的床上美美的补上一觉。
大年后的初一,是给父母和爷爷奶奶拜年的日子。从年初二开始,家家户户开始了走亲串戚,给亲朋戚友去拜年,小朋友们则跟随父母去给外公外婆家拜年。也就是从年初二开始,舞龙舞狮的热闹场面开始了。龙狮在农户家里走一圈,寓意着平安吉祥,家家户户都有所求。村民们舞龙舞狮过大年,期盼来年行好运!在煮粥般的鞭炮声中,舞龙队伍的长龙在各家各户不辞辛劳的奔波,随着音乐鼓点快、慢、轻、重,时而翘首仰视,时而回头低顾,时而摇头摆尾,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舞龙时,还穿插花鼓戏的表演,场面十分壮观,让人流连忘返!随着一阵阵热闹非凡的锣鼓声响起,两只活灵活现的“狮子”横空出场,腾起、跳跃、摇头摆尾、眨眼睛、扇耳朵……舞狮人表演着狮子闹新春、滚绣球、叠罗汉等内容,最吸引眼球的还要数舞狮人登上3米多高八仙桌上的表演,那高台上的舞狮技艺精湛,行如流水,自然是舞狮环节中最精彩的。小时候,我尤爱看舞龙,有时,一路追随舞龙队伍好几公里,串着上百农户家,一直到凌晨一、二点才意犹未尽的返回家中。按故乡习俗,舞龙舞狮的表演,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才会依依不舍的告一段落,故乡的年味也就随之渐渐散去。过年期间丰富多彩的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闹热了故乡的新年,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
过年,是满桌家肴的唇齿留香,是奋斗整年的酸甜苦辣,是绵延不息的烟火气息。现在的过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与回归,是大街小巷的“中国红”,是人们心灵的“精神寄托”,是焕发生机的“春意盎然”。如今国富民强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好过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家里粮油充足,想吃鸡鸭鱼肉时,随时买来,还可快速上门,方便极了,不用为吃穿用的东西发愁了,再也不用劳累大半天去整一大桌“团年饭”了,有时“团年饭”还会在酒店里解决。逢年过节亲戚之间的互相走动,也不像过去那样穿着套鞋在泥地里艰难的徒步而行了,坐着小车行驶在水泥地板或柏油马路上,既舒服又省劲,不怕风吹雨打、泥泞烂路和冰雪阻挡。我经常告诫自己和小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丰富了,但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每每回想起过去的过年,我内心就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我们惟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埋头苦干,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故乡哺育了我,故乡的变化始终牵动着我的心,愿故乡发展得越来越快,经济越来越好,变化越来越大。虽然时间在飞逝,但儿时过年的记忆,过年的味道,却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里,回荡在我脑海中,烙在我的心灵深处。虽然很难回到故乡过年了,但我一直保持着故乡过年的好多习俗,只是,年味已不再是那时的滋味,也很难找到儿时过年的味道了,故乡的过年已成为了我这个游子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简历:程奇伟,军转干部,公务员。爱好文学和写作,在中央、省部级报刊杂志和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发表数百篇文章。获得过全国和省级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