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镇吴岳——华亭五台山
作者:张双锁
地处关山之巅、甘肃华亭境内的五台山,层峦叠嶂,森林茂密,荡漾着一派原始的野逸气息。但这里并非人迹罕至,而是一个极其古老的风水宝地。
五台山古称吴山、虞山、汧山……《山海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吴西”者,吴山之西,它是以吴山为座标来说明“雷泽”所在方位的。吴山,既然在我国第一部地理文献《山海经》中出现,定然非同一般。但知之者甚少,而且说法不一。
关山地域较广。它从宁夏固原,经甘肃的平凉、天水,到陕西宝鸡,蜿蜒100公里。其间有关山第二高峰六盘山、第一高峰米缸山、第三高峰桃木山和第四高峰五台山四峰并峙;有颉水之源、泾水之源、汭水之源和千水之源四水并出。《山海经》称六盘山为女床山、米缸山为高山、桃木山为龙首山、五台山为吴山,此即太古“四岳”。其中五台山为千水之源所在地。
今人范三畏《旷古逸史》说:“由于小陇山及所属五台山是汧水源头的关系,所以自古称陇山为汧山或岍山”。今人祝中熹《甘肃通史•先秦卷》亦说:“吴山,即今陕、甘两省交界的陇山山系”。显然,在范三畏、祝中熹看来,吴山与关山为一山。
而事实究竟怎样呢?唐人韦庄《汧阳间》诗曰:“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其中“汧水”、“吴岳”和“陇山”如影随形,成为其诗中意象。而事实是,汧水、吴岳、陇山的确相得益彰。因为汧水离不开吴岳,而吴岳则离不开陇山。由此可见,在韦庄笔下,吴山与关山,并非一山。
笔者认为,范三畏、祝中熹的说法有误,而韦庄的说法则是正确的。因为关山有“四峰并峙”、“四水并出”,岂能单独以吴山定关山?岂能单独以汧水定关山?
汧水今称千河,发源于甘肃华亭五台山东南麓,由五水汇合而成,流经陕西的陇县、千阳、凤翔、陈仓而入渭河。《说文解字》说:汧水“出扶风汧县西北,入渭。”《水经注•渭水》说:“汧水出汧县蒲谷乡弦中谷。”由此而论,华亭五台山一带,从东汉到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是归汧县管辖的。《大清一统志》说:“隋大业元年置华亭县”;唐代“元和三年,省县入汧源”。《读史方舆纪要》说:“贞元三年,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即故城也。五代唐又改置义州。”这里的“义州”治所在华亭。由此而论,从隋唐到五代,行政区划虽然多变,而其地名却始终带有“汧水之源”和“汧山”的印记,其“汧源”和“吴山”便是佐证。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吴山在西。古文为汧山,雍州山也”;“有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汧山在今陇州西北。禹贡之岍、周礼之岳山也”;汧水“至宝鸡县东三十里合于渭”。由此可见,汧山即吴山,亦称吴岳、岍山和岳山。古人论述汧水、汧山和吴山的关系,段玉裁的说法是最准确、最全面的。就是说,汧山是因“汧水之源”而得名,而“汧水之源”就在今华亭五台山,所以汧山即五台山,五台山即吴山。
五台山,黄帝时称吴山,首建武畤以祭天神。唐尧时称岳山,为“四岳长”所在地。殷代称虞山,为虞国所在地。周代称吴岳,《史记•封禅书》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里的“吴阳”,指吴岳之南——今华亭境内的莲花山;其“上畤”、“下畤”,皆在其山。按照《史记索引》“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的说法,以五台山为背景,在莲花山建“畤”,正好与此相符。秦汉时代,吴山为秦汉王朝每年所祀之山,被誉为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其“岳山”便是吴山。唐代称青龙山,因抗击吐蕃入侵而更名。《旧唐书》说:“九月丁巳,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界民庶,徙于安化峡西。”由此可见,唐代吴山为县,与华亭、安化(泾源)相邻。
《周礼•职方氏》曰:“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泽薮曰玄蒲,其川泾汭。”这里的“雍州”治地在陕西凤翔。“岳山”为甘肃华亭境内的五台山,为雍州之镇山,史称“西镇吴岳”。“玄蒲”为玄蒲薮,因玄中谷之水(今华亭汭河)和蒲谷乡之水(今华亭麻庵河)聚集而成,被誉为“九州之泽”,存在于殷周时代。“泾汭”为泾河与汭河,为雍州之名川。遗憾的是,因吐蕃对吴山之县的灭绝,曾誉为“五岳之根”、“西镇吴岳”的“吴山”之名,从此再也无人提起,以致在史册中漠糊不清。时逢盛世,我们当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昔日的风彩!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作品散见于《甘肃政协》《西部学刊》《华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