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贾平凹
文/郭军平
壬寅年夏,携新出版的《黄河英雄儿女传》前往西京城拜访久已神交的著名作家贾平凹老师,之所以称贾平凹主席为老师,当然不是他是老师身份,而是在我眼里他实在是我写作上的老师。
贾平凹主席名气大如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至今,一直是文坛上的常青树,每年佳作层出不穷,散文、随笔、小说一本接一本,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毋庸置疑。更何况每有新书出版,竟然都能在全国掀起一股读书热潮。人说文学界、出版界的“贾平凹热”,那真是当之无愧,名不虚传!当然,能在全国掀起“贾平凹热”,这其中既有媒体的作用,更与众多的贾平凹拥趸者有关。至于贾平凹的拥趸者有多少,这真是难以估计,从八十年代出名至今,四十多年的文学影响,那可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里面不仅有成千上万国内的,更有无法统计的国外的。
大凡喜欢文学创作的人都会主动寻找导师,以他们的作品为榜样,接受他们的熏陶与影响,以揣摩写作之道,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毋庸置疑,在散文写作上,我曾经也以贾平凹老师的作品为典范,认真阅读,虚心学习,从他的散文里总会获得多多少少的启发与熏陶。在多年的散文写作上,自己摸爬滚打也总算出了一点小小的成绩,获得了一些文学奖和不多不少的稿费。
在散文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以后,自己忽然想弄部小说,而且是长篇,没想到,经过一番折腾,自己写陕军冷娃抗战的长篇小说《黄河英雄儿女传》竟然弄成了。作为涉猎长篇写作的新手,便很想请几位文学大家批评批评,指导指导,没想到,竟然先后得到了刘成章、白烨、王宗仁等大家的肯定,最后,通过大学校友著名作家厚夫,又得到了仰望已久的贾平凹主席的称赞,这是令我想不到的。
小说是壬寅虎年五月出版,一度在我们当地掀起了一股热潮,自己也被不少单位邀请做了报告。陕西广播电视台还专门做了一次专题访谈,更是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的主题推向了高潮。奔着感激与膜拜的心理终于在暑假与贾平凹主席取得了联系,在约定好的那天,我按照他给我提供的地址诚惶诚恐地敲开了他书房的门。
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我忽然不敢相信这是现实?是不是在梦中?自己仰望的文神忽然站在眼前,而且还是那样亲切的声音:“来,坐,喝点茶!”说完,贾主席一边招呼一边倒茶。
贾主席是商洛丹凤人,丹凤与洛南挨着,因而两地人的口音非常接近,从声腔上给人都有一种浑厚、拙朴的感觉。我的同事中以前有一位老师教物理,是洛南人,听贾主席的声音忽然让我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贾主席没有一丝架子,平易近人,温柔敦厚,是中国文人的典型代表。
我知道贾主席是名人,要接待的人很多,就急忙把自己的新作《黄河英雄儿女传》双手呈上,贾主席接过后,翻了翻,说;“不错,写陕军首部抗日的小说,有开创性。”得到贾主席的肯定,我心稳多了。急忙让和我一同进门的凤凰网记者张荟女士给我们合影。张荟女士人美心巧,闪电般给我们拍了几张,随后,又让我给她和贾老师拍,我也急忙调好镜头抓拍了几张。刚拍完照,贾主席的电话又响了。在贾主席接电话的时候,我急忙环顾贾老师的上书房环境,但见满屋的古物、佛像、陶俑。我仿佛进入到了一个古董博物馆。我急忙一边拍,一边端详,只见里屋的古董更多,想到里面看,但又不敢。贾主席大概看出我的心思,就说;“进去看吧!”没想到贾主席这么善解人意。
进去后,我来不及端详,拿着手机急忙不停的拍照。拍完后,贾主席又忙着低头回复短信,我这才注意到贾主席屋子里的古董似乎全跟佛、道有关。难怪他的散文、小说有禅味、哲理的因素,原来这都与贾老师的爱好与信仰有关。
一会儿,又来了几位客人,我急忙让贾老师给我们学校刊物《古徵文学》题名,贾老师毫不迟疑,拿起笔就写下几个浑厚、拙朴的大字。我急忙拍照,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此后,我们学校的刊物就换上了贾主席的题字。贾主席最后还给同行的凤凰网记者张荟题了一行字,都是祝福的话语。
贾主席又忙着招呼其他客人了,我和同行的记者张荟急忙来到下面的酱豆书屋参观,只见满屋琳琅满目的书籍,全是贾主席在不同时期出版的作品。这丰富而又博大的书海,让人根本想不到一位作家的创造潜力竟然有这么大?这么广?
站在这座书山面前,你只有仰望的份了!
作者简介:郭军平,全国十佳教师作家,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渭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培计划”授课专家,新课标大语文《散文选粹》副主编,《古徵文学》主编,中、高考试题研究员,参编中、高考各类阅读模拟试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人民日报》《美文》《散文百家》《青海湖》《语文报》《教师报》等报刊发表百万字左右,三十多篇文章入选中、高考阅读试题。著有长篇小说《黄河英雄儿女传》散文集《诗意语文》三部曲、《怀念河流》《书香,生命中最美的遇见》及教育专著《名家名师指点:高考阅读教学》;获得“杜鹏程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文学奖和全国各类征文一等奖、二等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