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当年洪秀全
作者:谢志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曹雪芹《红楼梦》
到广西桂平一游,我是冲着名声在外的金田去的,到了那里一看,有点失落,眼前竟是一个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的小山包。然而,你怎么也想象不到,就是这么一个荒凉得连鸟叫都没有的小山包,在170年前却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并对中国影响极其深远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1
这个小山包就是当年太平天国起义的地方,名叫犀牛岭,形如犀牛浮水而得名,俗称金田营盘。犀牛岭背倚紫荆山,前列肥沃的金田平原,识打仗的人说,这里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其实身临其境,视野所及,我只看见一片丘陵地带,大约有百余亩,茫茫一片,荒草及膝,荆棘满地,还有很多寸草不长的地方。那些裸露着的黄泥地,坚硬如龟背,在热辣的阳光照耀下,升腾起阵阵热浪。举目望去,杂树疏影,地势平缓,当年洪秀全就是在这里发布“团营”令,整编军队,操练士兵,所以犀牛岭又叫练兵场。
民间传说犀牛岭是紫荆山之灵气集中处,是出“王者”之地。传说虽不可信,却增添了犀牛岭的神秘色彩,让它成为了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英雄故地”。无独有偶,历史真的有重复,400年前,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领袖侯大苟就曾把犀牛岭作为活动据点,拥兵数万,有步兵、骑兵和水兵三军,先后控制广西柳州、浔州十多个县,随后分兵攻至广东高州、化州,湖南宁远和福建浙江一带,与明王朝展开了将近二十年的战争。可见,犀牛岭真正的祖师爷是侯大苟。在同样的空间,不同的时间,犀牛岭竟产生了两位名垂青史的“王者”。
2
清代,广西的省城在桂林,地处桂平的金田山高皇帝远,是造反者聚集的偏远去处。洪秀全、冯云山等太平天国领头人先后来到这里建立了“拜上帝会”。这个组织的信众达万余人,遍布浔州、林州各县和广东信宜、高州等地。
听说犀牛岭上有一块著名的“拜旗石”,我寻找了好阔地方才见到它的踪迹。那是一块镌刻着中英文注释的石板,呈长方形,灰白颜色,高不及尺,上面有槽沟和圆孔,据说是太平军将旗杆插在石头上,然后顶礼膜拜,祈祷旗开得胜,所向披靡。但看样子,此石跟史料记载的拜旗石有很大出入,可能是膺品。
在犀牛岭最高处,矗立着一座大理石雕刻的洪秀全全身塑像。仰望着洪秀全朱红色的塑像,耳畔犹如回响着太平将士誓师出征的呐喊声。公元1851年1月11日那天,象征着庄严军威的大黄旗在犀牛岭上冉冉升起,太平天国几位领袖登上犀牛岭正中的土台,接受上万将士的振臂欢呼,洪秀全向天下宣布建号“太平天国”。那是太平天国最威风最震撼的仪式,惊天地,泣鬼神,让大清王朝担惊受怕了整整14年!
仿佛170年前的山风又从这里吹过,拂起洪秀全飘逸的衣衫,他高高站在他曾经起事的犀牛岭上,左手紧握大刀,右手挥向前方,高大威武,雄姿英发,雕塑造型就像“文革”时期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一样,浑身散发着“高大全”的气息,但细心观察,见其表情又有点凝重,好像在追思那场战争的成败得失。
洪秀全(1814~1864),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人,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后改为秀全,意即“禾(吾)乃人王”。他曾谋求功名求富贵,但屡试屡败。37岁那年,在金田揭竿起义,自封天王,率各地“拜上帝会”教众从金田出发,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先永安,后九江、扬州,两年后,杀入南京,定都金陵,改名天京。之后,挥师北伐西征,攻城掠地,前后转战十八个省,占有中国半壁江山,上演了一场叱咤风云的壮举。
3
只是,这批喝惯清粥的山野之夫进城后,欣喜若狂,不知自己是谁了,从反对皇权到迷恋皇权,不信贤士信鬼神,当初用来迷惑百姓的“天朝田亩制”,从来就没有真正推行过,所到之处焚书坑儒不算,还把治下的人民分成男女两营,如果发现有苟合之事,立刻会招致灭顶之灾。领头人洪秀全则带头腐化,大肆选美,豪华壮丽的天王府里美女如云,为他一人服务的妻妾近百,宫女逾千;那些被滥封的王爷高官更是上行下效,大兴土木,纷纷大建王府后宫,肆无忌惮地挥霍无数农民起义者用生命和鲜血换取的成果。
因此,太平天国并不稳定的新兴政权开始迅速异化,由盛转衰,更加不幸的是,跟着又弄了个自己人杀自己人的“天京内讧”,搞到血流成河,天国元气大伤。1864年7月19日,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天京城头一面面镶着红边绣有“洪”字的大黄旗,被破城的清兵踩在了脚下,太平天国最终走向了灭亡。天王洪秀全在城破之前,于绝望中服毒自尽,“天生真主”真的魂归天国了。太平天国运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超过了中国以往任何一次农民起义运动,是对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最沉重的一次大震荡,但因天时、地利、人和的制约,最后还是暗淡谢幕,归于失败,让人不胜唏嘘!
4
从洪秀全塑像向南,沿着崎岖的山路,环绕犀牛岭走了大半圈,路上只见荒草,不见人烟,与其他旅游景点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我有一种很特别的说不出来的感觉,甚至不敢相信,这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申请一个国家级的文物单位,比登天还难,它却荒废了,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不得而知。
来到“金田起义地址”大理石碑前,偶遇两位专程到此的江苏老人。交谈中,得知他们是夫妻俩,男的是一位研究历史的教授,老婆是位中学教师,他们跟我的年纪差不多,六十过五了。他们请了个当地老乡充当向导,刚从金田村韦昌辉故居过来在此歇息。我说我是广东过来的,老教授说:“不远,不远”。老教授很和蔼,也很健谈,他看到太平天国起义地如此狼狈不堪,很是感慨,他说,昔日的烽火硝烟,早已成为历史,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清·曹雪芹《红楼梦/好了歌》),对太平天国运动,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评价,那几个领头的人,是英雄?是野心家?是邪教?还是恶魔?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民推动了历史滚滚向前,要不,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不会镶嵌“金田起义”的浮雕。
5
老教授说的韦昌辉故居,就是洪秀全拜上帝会的总机关,在犀牛岭东面不远的金田村里。当年,韦家是金田的富户,韦昌辉将所有财产都捐给了拜上帝会,后来让洪秀全封为北王,其全家上下数百口人全部投军。太平军北上后,韦家和村民的房屋都被清兵烧毁了。现在,韦家的后人都去了外地,我们看到的“韦氏故宅”已是复制品,是政府按照清代地主房子的模样,在韦家遗址上重建的。村边有一座庙,庙内供奉的是韦昌辉,让我吃惊的是,他竟穿着帝王的衣服;庙里有一副很有意思的对联:
昌盛太平功亏一篑;
辉煌天国气贯千秋。
上下联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昌辉”。这座庙当然是村民建的,一位失败的起义者,一位在“天京事变”中疯狂杀戮战友二万余人的屠夫,今天竟成了当地民众的守护神。我想,村民真的是太抬举他了。
韦家的二号人物,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对太平天国的功劳是非常大的,曾击败湘军水师,攻占武昌,令清军闻其大名而丧胆。后深陷“天京事变”之人祸,虽逃过一劫,却惶惶不可终日,在进退两难之际选择了投降清朝。太平天国灭亡后,韦俊想回金田落叶归根,但村民们却不待见他。想想,成千上万的民众加入了太平军,历经血战,都埋骨他乡,陪葬了心中的太平天国,而韦俊却做了叛徒,苟活于世享富贵,因此,村民可以原谅韦昌辉,却无法原谅韦俊。历史学家于100多年后,在安徽宣城县孙家埠乡汪村,发现韦俊的坟和墓碑,墓碑是民国初年其孙辈所立。可见,中国人对叛徒是多么的深恶痛恨,连落叶归根那杯黄土都不会给你。
6
与韦俊相反,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却是个宁死不屈的女英雄。苏三娘本姓冯,名玉娘,广东高州人士,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十几岁时随父去到广西玉林、北海一带卖艺谋生,之后嫁给灵山商人苏三,所以得名苏三娘。婚后不久,苏三被同行杀害,苏三娘借助“天地会”很快便杀了仇家,为避官府通缉,从此拉起一干人马,劫富济贫,锄强扶弱,驰骋于灵山、横县、钦州一带,队伍不断扩大,苏三娘也因此成了天地会的首领之一。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她率天地会2000多人加入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跟随洪秀全转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位至女军军帅。她在守永安、围桂林、破南京、打长沙、攻武汉等战役中,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当时,清朝状元龙启瑞也为之倾倒,曾赋诗一首,赞叹苏三娘威风凛凛率兵开进南京城的情景:
城头鼓角声琅琅,牙卒林立旌旗张。
东家西家走且僵,路人争看苏三娘。
无奈大平天国的气数太短,在天京陷落后的镇江保卫战中,苏三娘依然领兵顽强抵抗,尽管大势已去,仍拒不投降,最后挥剑自刎而死。一代娇媚,玉碎香消,殉葬天国,悲哉惜哉,湘军头目曾国藩评价苏三娘:此乃女中豪杰!
据史书记载,淮军统领张树声进城后,敬畏苏三娘的勇猛刚毅,命人将她就地埋葬。下葬时,在她的身上发现一张被鲜血沁红了的白纸,上面写着4个字:男女平等。葬后,张树声命人将“男女平等”四个字刻入墓碑,反着立在苏三娘坟前。新中国成立后,这块墓碑被加刻上苏三娘的名字,并被翻转了过来,现已成名碑,仍然立在镇江的五洲山上。
清军攻破南京,无数军民被清军集体处死,有人口史学家估算,经那一次折腾,中国人口损失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一个当时近30万人口的南京城,在清军破城时仅剩下万把人,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乌呼!少数逃出城的太平军,很快与分散在各地的太平军又集结了起来,逃亡到各地继续坚持抗清。太平军李文彩部,逃到贵州山区与清兵游击周旋,打打停停,坚持了8年斗争,直到1872年5月才被清军消灭,也正是这支残军,让那面从金田升起的太平天国杏黄旗,在抗清的战场上飘扬了长达21年之久!
7
大王岭,位于高州市东北部平山镇贺垌村,海拔766米,山上悬崖绝壁,地势险峻,飞云缭绕,古木森森。相传这里曾是洪秀全的屯兵据点,建有屋舍、堡垒、练兵场等,为防清兵攻山,还在山腰挖有壕沟。其妹洪宣娇每到化州、高州信宜等地宣传“拜上帝会”发展会员,都会上到大王岭鼓舞士气。其时,清政府称山上太平军为“大洪贼”,多次派兵攻山剿灭未果。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高州籍太平军将领岑威也曾率领残兵游勇聚集于此,继续抗清。后来,山上首领之间产生矛盾,加上没有粮食供给,削弱了战斗力,清兵乘机攻山,困守孤峰的数百名太平军战死,岑威被俘,在送往清政府的途中被杀害。
1999年春,大王岭开通了上山公路,筹建广播电视差转塔时我上过这岭,听村民说,当年,山上的“长毛贼”缺少食物,肚饿了,就到山下的村庄偷粮食,还偷猪偷牛,“原道救世”的信条早就忘了。在山顶,太平军练兵的“跑马路”、储水的泥氹和茶茬等还清晰可见。站在巍巍大王岭巅,环顾群山,峰峦叠嶂,眼前仿佛飘过天国士兵在这里燃起的烽火硝烟,我曾感慨拙成《吊古》一首以纪之:
天国残旗卷岭巅,兵成匪患道无存。
太平足迹今犹在,不见当年洪秀全。
8
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领残部从江西进入福建,后被清廷名将左宗棠率军击败,侍王被杀。为了躲避追杀和生存,侍王的部将翁德容率残军及家眷二万余人,“卖猪仔”飘洋过海去到南美秘鲁伊基克做“契约矿工”,他们饱受欺侮,就像生活在人间炼狱一般,有数千人被虐待而死伤。是时,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三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太平军不忍遭受秘鲁矿主的非人虐待,再一次举行了起义,杀死矿主,打败了前来镇压的秘鲁军队,并接受了智利军队的收编。面对身经百战搏杀凶悍的中国军人,秘玻联军根本就不是对手,很快就被彻底打败了。这回智利人高兴了,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这些中国人的战斗力会有那么强大,于是宣布,将秘鲁战败割让的伊基克地区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管理、自治,全部入籍智利。
170多年过去了,在遥远的南美智利伊基克,中华痕迹随处可见,有华人血统的伊基克人,每年会过一个“包巾节”,纪念他们的祖先太平军当年都是包头巾的。在伊基克博物馆,还收藏着当年远赴南美大陆时,使用过的太平军三角杏黄旗。现在,太平天国发源地广西南宁市与智利的伊基克市已结为友好城市,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太平军遗民,终于再度与祖国联系在了一起。
9
现在,金田起义地址,除偶有研究历史的人会去到那里,再没有谁会去到那个荒凉偏僻的地方了。离开时,回望犀牛岭,只听见漫山古松,遍地残砖,在默默地述说那段远去了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平常,平淡……
注:本文参考文献:《洪秀全评传》《李秀成自述》《高州文史》《简明历史辞典》以及景点展览介绍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