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庄浪史话(连载之二)

庄浪史话(连载之二)

 

作者:张双锁

 

第二章  历史地位

 

  关山是关中的屏障,它从宁夏固原,经甘肃的平凉、天水,到陕西宝鸡蜿蜒100公里。其间依次有秦汉陇山古道木峡道、鸡头道、番须道和陇坻道,横穿陇山东西;关山东麓又有从宝鸡陇县、经平凉华亭、到固原原州的回中道,纵贯上述4条古道。其中鸡头道、番须道途经庄浪,是历朝历代中原王朝通向陇右的西大门。民谣曰:两道通,陇右存;两道塞,陇右亡,足见其历史地位之一斑。

  若再上溯,庄浪有中华民族最早的两个地名,一是龙首山,一是雷泽。这里为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华胥、伏羲、女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①。

  鸡头道,东口为崆峒山前峡,西口为凉殿峡,其道之名因鸡头山而得。鸡头山,以泾水之源为标志,在宁夏泾源老龙潭。史册中又有峣山、笄头山、薄落山、幵(jian)头山和牵屯山之称。鸡头道,亦称安化道,因安化峡而得名。安化峡,今称凉殿峡,地处宁夏泾源与甘肃庄浪接壤之地。这里形似马鞍,地势较低,是贯通陇山东西的一条天然通道。

  当地民谣说:“先有通边埠,后有庄隆静”。通边为通往边关之意,埠为商业码头。秦代以长城(在固原彭阳茹河之北)为边关,所以通边之名,当由此而得。通边,今称通化镇。宋代为寨,金代为县。地处庄浪东北角,为一峡谷地带,有水洛北河川流而过。河两岸峭壁林立,现有红崖湾水库。其水库因红崖寺而得名,其寺建于北魏,有石窟、石雕和石龛。安化道从秦代就已开通,历经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达到鼎盛。

  凉殿峡,地势窄狭而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之势。《续资治通鉴》说:“安化峡一带,上隔陇山,并通水洛城,即唐吐蕃出入之路”。据《后汉书•隗嚣传》记载,东汉建武八年(32年),隗嚣为阻汉军西进曾分兵镇守陇山诸道,其中就有安化道。《新唐书•吐蕃传》说:“李晟尝撼大木塞安化峡隘处,虏过悉焚之”。又说:吐蕃于“贞元三年入关山宝鸡,掠汧阳、华亭万人,置于安化峡,令东向辞国,众痛哭,投崖谷死者数千”。

  凉殿峡,深幽而避风向阳,陡峭而林草茂密。元初蒙古军在庄浪南湖镇置庄浪路,为其六盘山军事基地的总部。又把凉殿峡作为避暑胜地,建有清暑楼,如元太祖成吉思汗、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曾在此避暑。

  安化道与六盘山近在咫尺。六盘山古称都卢山、鹿攀山、络盘山,后转音为六盘山。都卢山,因殷周时代的卢国而得名。其国以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为中心,领有崆峒、华亭、泾源、庄浪等县区的一些地方。由此而言,安化道从殷周时代就已通行。因为它就在卢国境内,从胭脂峡进入后,越关山地势似马鞍形之处,又没有过多险阻,按照自然地形可直达凉殿峡。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空桐,为崆峒山,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地。鸡头,为鸡头山,是黄帝所登临之地。由此可见,鸡头道从5000多年前就已通行。《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巡视天下。其中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到陇西和北地二郡视察。公元前220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五年后有蒙恬率军击匈奴和筑长城之举,所以秦始皇这次出行当为巡边。既然是巡边,就必然会沿着靠近边界的一面行走,因北地、陇西均与异邦接壤,当为其出行时所达之地。而鸡头山、回中(今华亭官寺),因与北地和陇西治地相去甚远,当为回归时所达之地。受渠亭(今庄浪南湖镇),为秦代设置于鸡头道越陇山后的第一个驿站。由此而言,秦始皇这次出巡回归时,曾路过赵墩、岳堡、南湖、通化等镇。

  安化道,因六盘道的开通而衰落。六盘道是陇山古道中开发最迟的一条通道,为金代张仲彦首开,其目的是为了把关山西部水洛地区的大木运往汴京。蒙古军占领这一带后,因在六盘山地区屯田,而对其加宽拉大。所以当此道开通后,安化道自然衰落。不过,从庄浪到平凉,安化道实在是条捷径,故而庄浪与泾源已联合开通了此道。从凉殿峡进入后,一般车辆可直达胭脂峡,比绕道隆德起码省路三分之二。

  番须道,东口为华亭麻庵河谷,西口为庄浪店峡。它从庄浪韩店镇起步,经店峡,逆南洛河而上,过盐场子,越华亭五台山,可直达麻庵河谷。这条古道,西可到陇西(甘肃临洮),东可至长安,为秦汉以来番邦商旅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王朝控制陇右的必争之道。

  番须道是一条茶马古道,也是一条丝绸古道。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客商从长安出发,所要到达的驿站是陇西(临洮)而不是兰州。所以这条古道,既可通向西域,又可通向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盐场子”这个地名来看,古代关中所用食盐,那是从青海、甘肃一带运去的。从番须道一路所建朱林寺、云崖寺、金瓦寺等八大寺,与麻庵一带众多的石窟、栈道来看,从北魏、隋唐到宋元,这里一直就是极其重要的商旅通道。因为在关山一带,只有那些寺庙,才可为过往的客商提供必要的食宿和安全保障。

  番须道与五台山密切相关。五台山,《山海经》称之为吴山,黄帝首建武畤以祭天神。唐尧时称岳山,为四岳部落所在地。殷代称虞山,为虞国所在地。这条古道,当为陇山古道中最古老的通道之一。因为这是一条天然通道,不需人工过多开凿。又有充足的水源,它的西部有南洛河之源,东部有千水之源。可以说,从黄帝、大禹到殷周时代,这条古道就已通行。

  店峡,古称陇山口、张棉驿、番须口。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姬满曾先后7次周游陇山,或北巡或狩猎,而且还越过“关隥(关山)”,其必经之地当为陇山口。后来又西巡昆仑,其必经之地亦为陇山口。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归时,带回了他的匈奴妻子和儿子张棉。当走到陇山口时,因顾虑汉王朝降罪而将她们留在了这里。所幸的是,汉王朝不但没有降罪,而且还以其子张棉之名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驿站,名曰张棉驿。

  水洛城,今为庄浪县治地。秦代称之为水洛亭。《读史方舆纪要》说:“隋为陇城县,唐因之”。据考证,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陇城县治地一直在水洛城;到后唐侨迁天水秦城区马跑泉;到金代侨迁秦安陇城镇。隋代曾一度改名为河阳县,不久又恢复为陇城县,且合并略阳郡于陇城县。金代为水洛县治地。水洛城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就一直是关中通往陇右的一个重要驿站。

  番须道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后汉书•隗嚣传》记载,东汉建武八年(32年),刘秀御驾亲征,隗嚣“守番须”,迫使汉军败退。同年,汉将来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隗嚣惊呼“天兵至矣”!三国时,街亭之战,就发生在番须口之前的韩店镇,因为只有“塞番须口”,才可扼番须道,舍此别无它途。据《旧唐书》记载,唐贞元三年(787年),吐蕃沿番须道越关山围攻华亭,唐将王仙鹤率兵民三千多人困守孤城,四天后城破,吐蕃“焚庐舍,毁城壁,虏士众十[]三四,收丁壮弃老而去”。番须道的必经之地吴山,唐代为吴山县治地。就因吐蕃对其县的灭绝,被誉为“五岳之根”的“西镇吴岳”,也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30年),吴璘率军大举反攻金兵,已收取关陇314州。而当攻下瓦亭(今宁夏西吉什字镇)、德顺军(今宁夏隆德)后,金兵退居水洛城,正打算从番须道逃跑时,宋廷却下了班师的诏令,吴璘挥泪而归,反遭败退的金兵伏击,致使宋军损失3万之众,所收之地也被金兵重新占领。

  明代番须道改道,不再进入盐场子,而是从石桥进入花崖河,经烟囱眼罐罐、孟家台子到华亭马峡。

  朝那湫,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桃木山,《山海经》称之为“龙首山”。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其文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吴西者,吴山之西。其吴山,古称吴岳、虞山、汧山……今称五台山,在甘肃华亭,为千水之源所在地。庄浪与华亭,一个在西,一个在东;朝那湫与吴山,一个在西,一个在东。说庄浪朝那湫为雷泽,正好与《山海经》所载相符②。

  《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其成纪,为汉县,治地在静宁治平镇刘河村。这里以成纪、雷泽为坐标,把伏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说得很清楚。就是说,伏羲生于雷泽,长于成纪。由此可见,“羲皇故里”当为庄浪③。因为籍贯历来是以本人的祖居地或出生地来确定的。进一步说,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亦为庄浪,因为华胥氏是伏羲的母亲。“娲皇故里”亦为庄浪,因为女娲与伏羲是兄妹,也是夫妻。

  可以说,庄浪朝那湫是中华大地的龙脉,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它的历史地位是崇高而神圣的。

 

  注释:①详见笔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载于2019-14《西部学刊》。②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2021-6《甘肃政协》。③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2《华夏文化》。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甘肃文史》《文史杂志》《科学•经济•社会》等刊。曾获中央政研室征文优秀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