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史话(连载之四)
作者:张双锁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距今12000年)
以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饲养业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12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庄浪,风光无限。据《山海经》《帝王世纪》记载,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华胥、伏羲和女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就在这里。考古资料表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常山下层文化传承有序,遍布全境。
庄浪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六盘山古称陇山,亦称大陇山。其南端古称小陇山,今称关山,它从宁夏固原,经甘肃的平凉、天水,到陕西宝鸡,蜿蜒100公里。其间依次有六盘山、米缸山、桃木山、五台山四峰并峙,有颉水之源、泾水之源、汭水之源和千水之源四水并出。《山海泾》称六盘山为女床山、米缸山为高山、桃木山为龙首山、五台山为吴山,此即太古“四岳”。当今“五岳”之称,由此演变而来。
《山海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泽,为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吴西,为吴山之西,其山便是华亭境内的五台山。这里以吴山为座标,把雷泽所在方位说得很清楚①。
《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成纪为汉县,治地在甘肃静宁李店镇刘河村。这一记载表明,伏羲是生于雷泽,长于成纪。由此而言,华夏第一国都地,华胥、伏羲、女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当在庄浪②。
伏羲的历史功绩
伏羲的祖居地和出生地,在关山之巅、庄浪县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他生活于新石器时
代早期。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有关伏羲的记载,散见于《庄子》《列子》《管子》等先秦典籍之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仅以“余闻先之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之句,一笔带过。而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则有比较系统的记载。
画八卦,在哲学上的历史功绩。《帝王世纪》说: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八卦指先天八卦,包括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个方面。核心内容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说,宇宙从混沌的太极中产生出来,进而分化就有了两仪——阴与阳(天、地)。再分化就有了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春、夏、秋、冬)。再分化就有了八卦。显然,这是伏羲时代的哲学观。它以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为体系来观察世界。这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产物,社会实践的结晶。比方说太极图的来源就与朝那湫有关。太极图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的一个图标,其阴来源于后湫,其阳来源于前湫,其图标则来源于后湫的状似弯月。
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它是白垩纪时代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两个高山湖泊。因其水渊通地脉,又与汭河之源在岩石间相通,故而从古到今“不涸不溢”。后湫状似弯月,水面20余亩,其水碧绿灰暗,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感觉。前湫形如卧蚕,水面30余亩,其水清澈透亮,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这便是伏羲创造太极图的原型所在③。
而四象、八卦所指,既是伏羲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又是对其生存与发展影响最大的事物。也正是这些事物,构成了伏羲人最基本的物质世界。如四象,那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标志着当时人类对时间认识的最高水平。而八卦,则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标志着当时人类对空间认识的最高水平。而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伏羲人的时空观,亦即生存观和世界观。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八卦就像它的母体朝那湫一样,永不干涸,永不外溢,永不褪色。
造书契,在文字上的历史功绩。《庄子》说:昔者“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就是说,人类最初是以结绳记事的。《易经•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此圣人,指伏羲而言;书契,指以八卦为代表的刻符文字而言。而《帝王世纪》则说得更清楚: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就是说,伏羲上观日月星辰的天象,下观地上物类的法则,看到鸟兽的纹理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变化,近则取之于身,远则取之于物,于是创造出了刻符文字,以代结绳记事。刻符文字亦称八卦文字,它以刻画符号为特征。于省吾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郭沫若认为:它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西安半坡、甘肃马家窑等地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大量的刻符文字。这在一定意义上佐证了伏羲造书契的历史必然性。
充庖厨,在食物上的历史功绩。先民最早的食物,是野生植物的籽粒、果品和根、茎、
叶。《帝王世纪》说:伏羲“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就是说,伏羲别称牺皇,号为庖牺氏,那是因其取牺牲为食材,进一步解决了世人吃饭问题而得到的美誉。由此而论,先民食肉当为伏羲首创。这对于改善食品结构和增强人的体质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与此相应,要食肉就要火烤。这在人类已经学会用火的情况下,当在情理之中。古称伏羲为庖牺、炮牺,当与其制作熟肉有关。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伏羲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熟食之神”。
进一步讲,要食肉就要渔猎。《尸子•君治》说:“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汉书•律历志》说:伏羲“作网罟以田猎。”这说明,渔猎亦为伏羲首创。与此相应,既然有渔猎,养殖业的兴起当是必然的。唐人成玄英《庄子•注》说:“伏羲,三皇也,能伏牛乘马,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牺也。”南宋罗苹《路史•注》说:“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羲。”可以推想,伏羲人最先驯养的家畜当为猪、羊和鹿,其次有牛、驴和马等。因为这些食草动物,相对于那些食肉动物来说,性情比较温和,适宜人工饲养。所以人们可以把猎获的大兽、死兽最先食用,把猎获的小兽、活兽豢养起来,待急之用。久而久之,养殖业便悄然兴起。由单一的素食到荤素并食,由单一的采集到渔猎、养殖和采集并举,这既是对食物结构的变革,又是对产业结构的变革。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伏羲被世人誉为“食物之神”。
制嫁娶,在婚配上的历史功绩。华胥为伏羲的母亲。从庄浪朝那湫历史上最早的祭祀活动“履迹”来说,华胥时代,中华民族的婚姻制度已具雏形。那时虽然为群婚制,儿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进入婚育年龄的青春少女,并不是随便可以与男子交合的,而只有通过“履迹”这种仪式,才可以与男子交合。它的重要意义是,可以有效地保障未成年女子的身心健康。到了伏羲时代,上述婚姻制度又极大地推进了一步。《帝王世纪》说:伏羲“制嫁娶之礼。”由此而论,嫁娶之礼,当为伏羲首创。男女婚姻只有通过嫁与娶,才可算数。按照《世本》的说法,还要“以俪皮为聘礼”。显然,这是族外婚的肇启,对偶婚的萌芽。它打破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血缘婚、族内婚,进而为家庭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正如东汉史学家班固《白虎通义》所言,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这对于人伦之礼的形成和人口的优生优育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
制九针,在医学上的历史功绩。上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多,加之多种疾病和自然灾
害,人的寿命是很短的。《帝王世纪》说:伏羲“乃尝味百药,制九针,以拯夭枉焉。”由此而论,伏羲不仅发明了用中草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而且发明了用针灸治病救人的方法。这对于减少因疾病而带来的痛苦和过早死亡,进而延长人的寿命,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
作瑟,在乐器上的历史功绩。按理来说,音乐应当是很早就出现的。如江河湖海之声,鸟兽虫鱼之声,风雨雷电之声,虽来自天然,却有节奏,有旋律,此谓之天籁之音。人们起初用嘴摸仿,进而用器物摸仿,于是音乐和乐器便随之而生。但作为瑟这种乐器则是伏羲发明的。《帝王世纪》说:伏羲“作瑟三十六弦,长八尺一寸。”这不能不说,它是伏羲对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大历史功绩。当今以弦为特征的乐器,如板胡、二胡、马头琴、小提琴等,均当由瑟演变而来。由此而论,伏羲当为“弦乐之祖”。
女娲的历史功绩
女娲与伏羲为兄妹,也是夫妻。对这种关系,历史上有人遮掩,有人改裁,总认为有违人伦之礼。其实,这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今人大可不必为尊者讳,只要放在那个特定时代就行了。所谓人伦之礼,那是伏羲首创的,岂能跨越时代而论?《水经注•渭水》说:“庖羲之后,有帝女娲,与神农为三皇矣。”由此可见,女娲是继伏羲而王天下的,为三皇之一,为中华民族第一位女皇。有关女娲的记载,古籍中都是一鳞半爪的,而且大多是以神话形式来表述的。对此,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读。
女娲补天,在治理洪水上的历史功绩。《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揭开神话的面纱,女娲并不是真个就补天,而是领导人民治理洪水。时至今日,关山一带,每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时,当地村民并不说雨。而是说“老天爷啊,你这该死的老天爷,你还要不要人活!”这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天。上古时代,地广人稀,森林茂密,雨量充沛,时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而大灾之后,如山洪引起的滑山走坡,雷电引起的森林大火,以及群兽出没食人——这不是“天塌下来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代人皇的女娲,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洪救灾的斗争,这不是“补天”是什么?
抟土造人,在发展人口上的历史功绩。《风俗通义》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打开神话的外壳,从中可以得出三条结论:中华民族是从无到有的;中华民族的起源与黄土有关;女娲时代,鼓励人口繁殖。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以黄河中上游为主,西起祁连山,东至太行山,北到长城,南达秦岭,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和山西六省区的一些地方。试问这里最初是什么样子呢?答曰:到处都是石山,不见草木,不见牛羊,不见人烟。那么这里的黃土是怎么来的?答曰:那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大风从中东、蒙古的戈壁沙漠吹来的。这是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试看黄土高原,它从西北到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黄土层越来越薄,而且其矿物成份与当地基岩相异却与中东、蒙古的戈壁沙漠相同。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而女娲抟土造人,正是这一历史的投影。可以说,黄土高原,只因有了黄土,才有草木,才有牛羊,才有人烟。
与此同时,由于上古时代人口特别稀少,女娲作为一代人皇,必然会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口繁殖。地处葫芦河流域的吴家沟遗址、徐家碾遗址、大地湾遗址,距今7800——5000年,其间出土的陶器上,就绘有不少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这是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演进的标志,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产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女娲时代鼓励人口繁殖的历史必然性。
女媒,在婚姻制度上的历史功绩。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婚姻制度的三部曲,一是“履迹”。如上所述,它是古人的一种祭祀活动,是青春少女“初试人伦”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华民族婚姻制度的雏形。二是嫁娶。伏羲首创聘婚制,已改族内婚为族外婚,打破了血缘婚的陋习。三是女媒。《风俗通义》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说明,媒妁制度是女娲创立的。历史上所谓“无媒不聘,无媒不嫁”的婚俗,婚配当遵“媒妁之言”的婚俗,均当由此而来。由此而论,“媒妁之祖”的桂冠,非女娲莫属。
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制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媒妁制度的重要意义,一是监督婚配年龄,不到婚龄的男女青年,不得结婚。二是监督血缘关系,如有血缘关系的男女青年,不得结婚。可以说,女媒是对履迹和嫁娶制度的完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婚姻监督法”,也是中华民族人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典范。
女娲“七十化”,在孕妇保胎上的历史功绩。南宋罗泌《路史•后纪二》说:女娲“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高禖之神。”高禖之神,是我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掌管婚姻、生育之神。在女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庄浪朝那湫,从汉代起就建有女娲祠,至今依然为当地民众祈求婚姻、祈求儿女的地方。
《淮南子•说林训》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这里的黄帝,为女娲的孙子。上骈、桑林,为上古之神。从医学角度讲,这段话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发育过程的。若以妇女经期每月为28天来计算,十月怀胎,一个胎儿在母体中的孕育周期通常为280天,它可分为四个结段,每个阶段便是70天——此所谓“七十化”之意。于此联想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之语,亦当与妇女怀孕和保胎有关。如秦安县陇城镇祭祀的“女娲洞”,实为“女娲之肠”,那是妇女怀孕的地方,是人类生殖崇拜的产物。由此而论,孕妇的保胎之法,当为女娲首创。这对于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女娲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之母”。
制笙簧,在乐器上的历史功绩。乐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产物。女娲时代,已有伏羲发明的瑟。《世本》说:“女娲作笙簧。”由此而论,笙簧这种乐器当为女娲发明。古人云:“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笙簧这种乐器,所用原材料为葫芦和竹子。制作时,只要掏空葫芦,在其中安放一个或几个竹管即可。这种乐器,声音清脆、嘹亮、悦耳,至今广泛流传。它取材方便,工艺简单,深受普通民众的青睐。可以推想,笙簧的发明,对于那时人们单调的文化生活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地处葫芦河流域的庄浪、静宁和秦安,是华胥、伏羲和女娲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作为笙簧这种乐器,在史前文化遗址中不可能保存下来。但陶质乐器如鼓、铃、哨、埙等,在葫芦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却比比皆是,而且其造型之独特,装饰之精美,令人惊叹。古往今来,以管为特征的乐器,如陶埙、笛子、唢呐、长短号等,均当由此演变而来。由此而论,女娲当为“管乐之祖”。
伏羲、女娲的历史地位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类社会是极其漫长的。从神话传说到文字记载,中华民族最早的、功绩最大的、世人公认的历史人物,首推伏羲、女娲。史称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史称女娲为“三皇之一”、“民族之母”,足见其历史地位之崇高。可以说,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伏羲、女娲一生充满了创造、奉献与和谐精神。她们从关山之巅到葫芦河流域,从渭河之滨到中原大地,最后定都陈地(今河南淮阳市),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司马迁说伏羲“至纯厚”,皇甫谧、司马贞说伏羲“有圣德”;许慎说女娲为“神圣女”,这是历史的结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风吹不倒,雨打不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创造、奉献与和谐精神。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伏羲、女娲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伏羲、女娲所开创的,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内容,也有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从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充庖厨、制嫁娶、制九针和作瑟,到女娲治理洪水、发展人口、制定媒妁制度、创立保胎之法和制作笙簧,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无不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伏羲、女娲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产的先行者。社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活动。
从伏羲兴渔猎到伏牛乘马,这说明中华民族的狩猎、渔业和饲养业是伏羲开创的。《说文解字》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这说明女娲的历史功绩,并不限于上述五个方面,其中也不乏对社会生产的贡献,只是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而已。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产的先行者。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者。社会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归宿。从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充庖厨、制嫁娶、制九针和作瑟,到女娲发展人口、制定媒妁制度、创立保胎之法和制作笙簧,既包含了食物方面的内容,又包含了婚姻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医疗和文化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无不说明她们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者。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遍布庄浪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的可靠性。
仰韶文化遗址。半坡类型,距今6700——6100年。庄浪境内已发现的共有25处。主要有寺坪塬、吴家沟、堡子坪、田家坪、窝窝地、川边、颉沟尖等处。庙底沟类型,距今5900——5000年。庄浪境内已发现的共有52处。主要有苏苗塬、曹家塬、台家嘴、菜子洼、窝窝坪、王家高塬、吴家川、古洞门等处。石岭下类型,距今5800——5300年。这类遗址,比比皆是,与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并存。
马家窑文化遗址。马家窑类型,距今5808——4030年。主要有堡子川、庙川、关家沟口、阳坡川等处。半山类型,距今4100——3800年。主要有花马弯、汪家村、李家碾、魏家大庄等处。马厂类型,距今4200——2800年。1994年6月,文物工作者在云崖寺石窟考察时,在6号洞窟内发现一件马厂类型彩陶勺。这在庄浪境内属首次发现。
常山下层文化遗址。庄浪境内共发现104处。主要有旋帽顶、寺棱洼、胡家嘴、店子地、预料堡山、乔家湾、南湾、庙儿洼等处。
注释:①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2021-6《甘肃政协》。②详见笔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载于2019-14《西部学刊》。③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2《华夏文化》。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甘肃文史》《文史杂志》《科学•经济•社会》等刊。曾获中央政研室征文优秀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