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史话(连载之九)
作者:张双锁
第九章 隋代
隋代,从581年至618年,共37年。与庄浪有关的事件:一是阳川镇为长川县治地;一是水洛城为河阳县、陇城县治地;一是发现隋虎符。
长川县治地为阳川镇曹家塬
阳川镇曹家塬为北秦州、交州、安阳郡和安阳县治地。《周书•文帝下》说: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南秦为成州,北秦为交州。”《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说:“北秦州为西魏初置,治所在安阳郡安阳县。”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7年),实行州、郡、县制。《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说:“交州(治安阳),领郡1”;“安阳郡,治安阳,即今秦安县北”。由此可见,西魏北秦州、交州,北周安阳郡、安阳县,为同一治地——“今秦安县北”。
《陇右名物大观•地名篇》说:“后魏置安阳县,隋开皇十八年以安阳县改置长川县。”由此可见,西魏北秦州、交州,北周安阳郡、安阳县,与隋代长川县为同一治地。那么这个长川县治地又在什么地方呢?《陇右名物大观•地名篇》说:“它在今秦安县莲花乡”;又说:“长离水,在甘肃秦安县。汉末夏侯渊破走韩遂于长离。”显然,作者对“长离水”的解读有误。秦安莲花镇与庄浪阳川镇毗邻,“长离水”只指葫芦河流经阳川镇的一段河流,它出了高家峡流到秦安地界就不再有此称谓了。《水经注•渭水》说:“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瓦亭水”为葫芦河,“成纪县”治地在静宁治平镇刘河村,“长离川”为庄浪阳川镇。由此而言,长川县之名,当由“长离川”而得,“长川”为“长离川”之简称。就是说,历史上的北秦州、交州、安阳郡、安阳县、长川县,均在庄浪阳川镇。而当今史学界之所以对上述地名或者错位或者不能确指,皆因不知“长离川”所致。
河阳县、陇城县治地为水洛城
《魏书•地形志》说:“陇城,前汉属天水,后汉属汉阳,晋罢,后复置。”由此可见,陇城县为西汉所置;晋代一度曾废而后又复置。据考证,历史上其治地有三个:从西汉到隋唐在水洛城,到后唐侨迁天水秦城区马跑泉,到金代侨迁秦安陇城镇,而当今史学界却将其一总之摞在了秦安。《读史方舆纪要》说:“水洛城,隋为陇城县,唐因之。”由此可见,从西汉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陇城县治地一直在水洛城。而在此期间众多的历史人物如李特、李流、李雄等,当认祖归宗。据《陇右名物大观•地名篇》记载,隋开皇二年(582年)曾改陇城县为河阳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又改为陇城县。由此可见,河阳县在历史上仅存在4年。
隋虎符
虎符者,兵符也。唐有鱼符,宋有豹符,明有金牌,隋则为虎符。1974年冬,原阳川公社红旗大队在曹家塬改土时,挖掘出约30枚铜虎符,被民众一抢而光。后经公社上门动员,收缴14枚,皆为右符。右为尊,右虎符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所掌握。隋代实行府兵制,共设12卫16府,而所见虎符竟有8卫14府之多。
与甘肃有关的3枚虎符。河阳虎符,正面标“河阳府”,背面标“左翊卫”、“河阳五”。河阳为县,存在于582——586年。由此可见,此虎符为隋初所造。清水虎符,正面标“清水府”,背面标“右御卫”、“清水四”。清水为郡,治地在清水县西,北魏和平五年(464年)置,隋开皇初废。甘松虎符,正面标“甘松府”,背面标“右五卫”、“甘松三”。甘松为郡,治地在宕昌县西南,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置,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隋虎符十分罕见。1989年由中国军事博物馆借展两枚,后转为收藏。1990年由省博将几枚借展日本,后亦转为收藏。目前庄博仅剩4枚。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甘肃政协》《西部学刊》《华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