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中篇)
作者:安玉琦
新疆是个好地方,
而吐鲁番更是个独特的好地方——
除了飘香四溢的葡萄瓜果,
还有奇特的地貌风光和民族风情,
而且名胜古迹众多,
是一块古代文化历史遗产荟萃的宝地……
(一)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行程186公里。这天要去的景点不少,为了节省时间,早餐是在车上吃的:一张饼(软塌塌的,很好吃,但叫不上名字),一个鸡蛋,一杯豆浆,够饱。因此,大家都没有怨言。
没有怨言,是因为古丽讨人喜欢。她见大家都吃完了,便拎着一袋葡萄走过来,每人给几颗,声称这种葡萄叫淑女红,是吐鲁番地区独有。我一听“淑女红”的名字,真不忍心吃它。玩弄半天,垂涎不止,忍不住品尝起来,真是,这葡萄的味道,果肉里分明渗透着淑女的芬芳,美不可言。
古丽见大家都陶醉了,便唱着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不来吐鲁番不知葡萄怎样甜,还说鲜吃的有马奶子、淑女红、无核火焰;制干果的有玫瑰香、优无核、醉金香;榨汁的有佳丽酿、晚红蜜、烟73;酿酒的有赤霞珠、霞多丽、赛美容等550多个品种,就是每种尝一颗也得撑破肚皮。所以,早上让大家吃盒饭,等到吐鲁番好好品尝“水果宴”吧。
古丽不光会说,而且随口就唱,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者唱醉了,听者也跟着陶醉了:
克里木参军去前哨
临行种下了一棵葡萄
果园的姑娘哟阿娜尔汗哟
精心培育这绿色的小苗
……
姑娘啊,遥望着雪山哨卡
捎去了一串串甜美的葡萄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
如此深情婉转的歌唱,后来得知,古丽就是美丽而年轻的“军嫂”。
(二)
新疆是个好地方,而吐鲁番更是个独特的好地方:除了飘香四溢的葡萄瓜果,还有奇特的地貌风光和民族风情,而且名胜古迹众多,是一块古代文化历史遗产荟萃的宝地和融“火洲”、“风洲”、“沙洲”、“绿洲”为一体的自然地理历史博物馆。大家知道,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长达4000多公里,仅在新疆境内就有2000多公里,而吐鲁番正位于丝绸之路中路要冲,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重镇,自西汉以来,就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而且,在我们这个行程途中,还会碰上两个奇妙的地方:大阪风力发电站和“中国死海”。
对吾辈等人来说,达坂城想必不陌生,因为那首《达坂城的姑娘》耳熟能详,而且百听不厌,但风力发电站是个什么样子,至少鄙人尚未目睹过,不禁心急。我巴望着窗外,捕捉着那个现代化奇迹,而古丽甜美的歌唱,更让人心猿意马:
达坂城的石头硬又平
西瓜大又甜
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
两个眼睛真漂亮
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嫁给我
唱着你的歌儿
坐着我马车来
……
来到眼前了,公路两旁,在广袤的戈壁旷野上,无数银色长臂风叶在风中优雅、匀速地转动着,仿如一群群海鸥在空中翩翩飞舞,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森林,这就是著名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基地。
大巴也在匀速行驶,是为了让大家欣赏风车的弘大阵容和妙曼的身姿,一点不假,达坂城的风车与达坂城的姑娘有着同样的魅力。大巴一直匀速行驶,但我觉着此时车身有些摇晃,原以为是古丽的歌声、还有听众的掌声震动的,古丽见我们诧异,便停住歌唱,手指窗外说,我们到风口了,也被称为峡谷风、穿堂风,是由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地理学称为“狭管效应”。这片位于中天山和东天山之间的谷地,西北起于乌鲁木齐南郊,东南至达坂城山口,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15―20公里,是南北疆的气流通道,可安装风力发电机的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风能是一种开发中的洁净能源。它分布广泛,就地可取,并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周而复始、不断再生。当地维族老人说,是天山神明所赐。
不错,达坂城风力发电厂的确是中国第一个大型风电厂。目前已安装250台风车,年发电量平均为1800万瓦,而且一年12个月均可开机发电,因此达坂被城誉为“没有黑夜的明珠城”。
远处,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似雪如银,真说不准,莫非是老天爷馈赠的白花花的银子?古丽告诉我们,这是盐湖,还有个乍听令人惊悚的名字“中国死海”。
然而,昔日的中国死海,现今已经鲜活生动起来,成为集盐类制品生产、观光、盐湖漂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盐湖水面面积37平方公里,湖中矿物以芒硝、石盐为主,芒硝储量1.2万吨,石盐1200万吨。
根据专家考察,这个盐湖湖水与以色列死海矿物质种类、浓度、湖水密度等方面都在同一级别上,因此游客足不出国门便可体验到类似以色列死海“人在水上游”神奇感受。这是因为“中国死海”湖水比重超大,是海水含盐量的7倍,所以人在水中不会下沉,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轻松自如地躺在水面上闭目养神、照常玩手机、喜欢喝酒的好友尽可碰杯哟!真的,那种情趣神仙也难得。另外,“中国死海”湖底黑泥也非常宝贵,它是黑泥系列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目前,盐湖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人体漂浮、盐田观光、工业观光三大旅游项目。而那些室内外漂浮、盐浴美疗、盐山观光、盐道赛车、盐湖风情园、垂钓中心等等,处处呈现着“中国死海”盐湖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可惜,我们只能车览(中途不停车),无缘体验,让人怅怅然又憧憧然。
(三)
接下来,多数景点都是自费,这使古丽有点难为情,说话的底气也不那么高昂了,只好唱着一支支新疆民歌来表达诚意。其实我们也不怨她,因为我们这个团就是低价团,那些自费项目在家开说明会的时候就告知了。于是都安慰古丽,“理解万岁”嘛!从而使得整个行程顺畅、完美。
快临近吐鲁番县城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排列着。古丽告诉我们,这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如果在飞机上从高空往下俯视,那就更漂亮了,这些土堆就像珍珠串成的项链,装扮着吐鲁番这块古老沧桑而又美丽富饶的大地……
说着听着,大巴进入游客接待站,停靠到广场西边。这时满场都是大巴车,真是人满为患哪!这天又出奇的热,估计有零上30多度,遮阳的去处很少,我们几个好不容易挤到一棵大榆树下面,斑驳的荫凉照样使人汗流不止,真尝着“火洲”的味道了。我们焦急地等待古丽去买票。幸亏在车上就预交了去交河古城、坎儿井民俗园、火焰山、葡萄沟的自费款(人均200元),心想要是在这里等个半晌,该不知怎么难熬了,而那些不愿自费的不得更加猴急猴急的?!
大约等了个把小时,古丽满脸是汗地跑过来,先分票,后带我们去换乘园区环保车。车行约半个钟头,我们到了交河古城。因为景区比较大,加上集合时间有限,所以让大家自由活动。
我和L君一路急行军,恐怕耽误集合时间,便顺着古街小跑,两边树荫清凉,也顾不得享受了,摊铺一街两行,也顾不得“随行问市”了,光想着先看完古城,再回头观摩也不迟。
古道很原始,但黄土路面坚实光滑,仿若金灿灿的冒油,莫不是搀上黄米夯实的,真不忍心使劲踏它。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这便是交河古城的景貌。看到它的样子,不禁让我想起柬埔寨的小吴哥,其残垣断壁、坍塌废墟、零乱杂陈中冥现着幽光,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印象。不过,小吴哥隐伏于森林之中,所以让人捉摸不透;而交河古城周边没有一棵树,也不见一株草,赤裸裸地呈现出雄阔伟岸,让人看个通透,尽管一时弄不明白肌理,但给人震撼的力量。
进入交河古城里面,仿如陷入迷宫之中,使我迷惘起来。幸亏有解说员“救急”,于是我像个认真听讲的小学生,聆听他娓娓道来:
交河古城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城内市井、官署、佛寺、街巷以及作坊、居民区、演兵场、藏粮囤等样样都有,形成了十分完整的社会体系,曾经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与楼兰古城齐名的西域古城,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并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中国唯一一处最为完整的汉代城市遗址,现存遗址36万平方米,城郭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总面积47万平方米,整个古城建筑都是用黄土夯成的,十分壮观。如果站在高台上俯瞰,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古城就像用黄金打造的古堡,巍然屹立,坚不可摧。
整个看下来,交河古城既严谨又开放。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约350米,宽约10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
说它严谨,因为整个古城构筑在柳叶形的河心洲上,俨如独立王国。说它开放,整个古城只有两座城门,南门和东门,而且没有城墙,这是因为古城建筑在30多米高的悬崖上,所以不必修筑城垣。据考证,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和大军出入的重要通道,这里地势险要,号称“一人守隘,万夫莫上。”东门,巍然屹立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是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重要门户。
然而,交河古城至今仍有不少千古之谜尚未破解,譬如发现了200多个婴儿墓穴坑,却不见一个成人墓穴坑,是对孩童的死亡关怀呢,还是如同后来的昏君用“童男童女”作了陪葬呢?再譬如,寺院那座10米土质高台,有人说是佛塔,有人说是鼓楼,也有人说是烽火台,到底谁人说的准呢?还有,古城里面所有房屋院宇都是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构筑而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呢,还是为了抵挡炎夏的酷暑高温?
匆匆两个钟头,别说千古之谜没有听够,就连古城面貌也没看透。我一边赶回程,一边回头望着,猛然间使我想起阿来《以一本诗作旅行指南》对古城遗址的描述,似乎也适应于我对交河古城的观感:这些几千年前“就被打磨光滑层层垒砌的石头(黄土)建筑,墙体大多完好无损,但都失去了顶盖。它们向着天空敞开。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空格,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图案,似乎有某种寓意,又或者就是一种几何图案,并没有意味什么。”
其实,它是意味深长的,只怨自己看不懂。至少,它是凝聚了新疆人(车师人)的“智慧、劳作和财富的建筑”,而现今已“成了可以吞没所有声音的废墟,寂静,(它)以寂静获得永恒”,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谜。
(四)
从交河古城回来,我们又去了坎儿井民俗园。这个民俗园可谓集大成者,包括坎儿井、坎儿井博物馆、民俗街、民居宾馆、葡萄园等等。但于我来说,坎儿井才是重头戏,真的应了那句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没想到这里的先民们有这么大的能耐,千年前就创造出如此堪惊于世的奇迹,照我看并不亚于现今三峡大坝的能量。
由于对坎儿井的好奇,我紧跟引导员脚步,他快步我也快步,他慢下来我也慢下来,一边观赏着,一边听他解说。来到坎儿井,首先要弄明白它的来历,大体有三种说法:一是“井渠”说,早在汉代先人们就把井渠法引来吐鲁番,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地下运河”的坎儿井。二是说坎儿井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凿井灌田方法,也就是后来的坎儿井。三是说,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引入吐鲁番的。实际上,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也都发现了坎儿井。因此可以说,坎儿井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在我们中国,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光在吐鲁番的坎儿井就数达1158条,全长约5000多公里,所以被称为“地下运河”。
那么,坎儿井又是怎么建成的呢?细说起来,它是一种极其巧妙而又特殊的灌溉系统,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的。首先要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找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是深浅不等的竖井,再依照地势高下在底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暗渠的水引出地面,让坎儿井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野,灌溉稼禾瓜果。
在参观坎儿井的过程中,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两件既不起眼又很普通的物件:一根木棍,一盏油灯。我为了弄清楚这两个“尤物”,便跟引导员套起近乎,请他为我“吃吃小灶”,他见我好奇又诚恳,便很情愿地对我讲解起来:坎儿井挖掘于西汉,那时还没有指南针,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而确定方向,先民们便创造了“木棍定向法”,这就是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棍,两个棍尖相向所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而这盏油灯,也是为挖掘暗渠定向用的。“油灯定向法”是依据连点成一线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方位,使其保障暗渠顶部与底部平行。但是,油灯定位只在同一作业点上,那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是这样的,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这样就不会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为标准。听到这里,我才知道,暗渠旁隔不远就有一只柳编筐子,原来也是重要的坎儿井物件。
解说到这里,我见他面色有点凝重,沉默少许,便感叹道:“掏挖暗渠夫,汗滴地下土;挥锨抡镐干,受尽千般苦。”说到暗渠,不禁让人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所以坎儿井也被称为“地下长城”。更有甚者,那些长期在暗无天日、潮湿冰凉的狭窄空间从事暗渠掏挖的民夫,其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
出来坎儿井博物馆,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瓜果飘香,吐鲁番真是个好地方哪!而生活在现今被誉为“长寿之乡”的吐鲁番人,该会怎样感恩坎儿井呢?!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