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母亲的白发

母亲的白发

 

作者:罗里宁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人在不知不觉中老去。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不留神,身边的长辈一下子老去也感觉不到——我就没有留意过,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我只记得她年还不过半百,头上就差不多全白了。

  母亲不是本地人,她从医科学校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由广西东部一个相对富庶一点的地方支边来到我们这个“老、少、边、山、穷”的地方,在一个偏僻的少数民族山乡卫生院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那样的环境对于一个从外地来的、人生地不熟的、语言也不通的年轻女子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困难都是可想而知的。母亲是个好强的人,硬是咬紧牙关努力适应那样的环境,还很快就能进入角色,成为卫生院的骨干人员。成家后不久,她就和父亲一起调到县医院。本以为从此生活可以安定下来,不想父亲又被下放到乡下卫生院去“锻炼”,丢下母亲和几个孩子,一家两地,生活就再也无法安定下来。

  母亲是个妇产科医生。在中国的妇产科医生里,我最钦佩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或许因为母亲也是妇产科医生的缘故,我从小就注意到像林巧稚这样的好医生,也看过介绍林巧稚事迹的有关刊物和影像资料——林巧稚教授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一生不结婚,却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

  母亲自然不能和林巧稚这样的大医学家相比较,她行医近四十年,到底亲自接生了多少婴儿,更是没人给她统计过。和林大夫不同的是,母亲不仅是个医生,还养育了四个子女,因为家庭负担,她也不能像林大夫那样,把全部精力都奉献在医学事业上,不能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医学事业,一边带孩子一边上班,也还是很辛苦。她精于医术却不擅长家务,饭菜做得很勉强,还不能经常按时做。我小时候对此不是很理解,好像感觉不到母亲的许多关爱。在有了工作,养育了自己的孩子以后,对母亲的这种人生才有了一点认识。母亲的忙碌,往大处说,是为了工作,为了自己那份职责。譬如林巧稚院士,为了把自己那份工作做得完美,牺牲掉自己的婚姻,终身不结婚。母亲没那么伟大,但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职责,要尽职责,就有可能牺牲掉自己家庭的一部分利益,例如就不能很好地照看自己的子女。人生的天平,不可能总是平衡的,倾向于哪一边,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也会有所不同。往小处说,母亲的拼命工作,不也是为了养育我们吗?

  母亲工作持家,因为孩子多要雇保姆,生活拮据,她经常主动要求值夜班,用夜班补助的二两面条和一两猪肉为孩子补充一点营养,过度的操劳,早早就熬白了头。她的身体本来就不怎么好,还在退休前,就有几次因病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被医院抢救过来,但她一直隐瞒自己的病情,不让孩子们担心。有次在工作中晕倒,医院怕抢救不过来,紧急通知家属,我们才得知她这样的晕倒,已经不止一次。退休后,她的身体时好时坏,我们孩儿几个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陪她,为她做点好吃的,想起来真是惭愧!

  母亲病重期间,身体更加虚弱,体重急剧下降,瘦得不成样子,让人看着就心酸难过。在最后的日子里,她不能进食,靠输药液维持生命。我们静静守候着她,默默为她祈祷,希望她不再那么痛苦,更祈盼奇迹的出现。那天中午,我们因事出去一小会儿,让她独自留在病房里,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她就已经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母亲去世后,我在悲痛之余时常想,她老人家生前不论多么忙碌,都不会忘记嘱咐我们好好读书,明知读书在那个年代并不是很现实的事,为什么她还要不厌其烦地念叨呢?她这么做的用意,其实就是想把读书这个事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因为她相信总有一天,读书不再是让人忌惮的事,而是人们的共识,社会的潮流。

  母亲来到我们这个“老、少、边、山、穷”的地方,学会的第一件比较重大的家务事,是包粽子——她原本不会包粽子,可一到年节看到别家孩子有粽子吃就很着急,不得不自己学着包,终于让我们也能跟别家孩子那样在年节里吃上粽子。

  母亲的白发,是勤奋的象征,善良的体现,忍耐的结果,让人刻骨铭心,令人永生难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