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市,静谧的川南古镇
作者:肖劲风
我们几次改行程终于在川南疫情低风险区域自贡市落脚,成都已成为我们遥不可及的区域。
自贡市在脑海中只是中国四川产山盐的老工业基地,其他没有任何印象。住进自贡荣祥国际大酒店后,酒店前台告知,无论无风险和低风险区域只要住酒店,必须首先行李寄存前台,然后到附近指定医院核酸检测,无奈只好遵命前往医院核检,还好,十分钟步行即到医院。
医院核检区有六七个核酸检测窗口,很快顺利完成核酸检测,也算是一种心理安慰吧。
疫情发生至今,已经近三年了,“美国人”作孽全世界买单。中国政府”动态清零”政策下抗疫,因为各个地区抗疫水平的差异,出现了许多花式抗疫方法,最终在国家强力监督曝光下,“全城静默”成为各级政府抗疫的通用词汇。
中国历史上300多次抗击瘟疫,使我们有充足的丰富经验应对瘟疫。时至今日,我们应对疫情仍然用历史上强制隔离的手段,虽然被欧美一些防疫专家嘲讽为“老套办法”,但现实中确实很实用。
自贡市作为一个陌生城市知之甚少,在酒店的宣传资料中得知,“中国恐龙之乡”、“中国彩灯之城”、“中国第一口千米盐井”、及中国西南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庙,皆在自贡这座知名度较低的城市诞生。此时方知,自贡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并且《厚黑学》作者李宗吾、”延安五志”之一的著名教育家吴玉章,以及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皆出生在自贡城乡。
因成都疫情严峻无法返京,只能在自贡小住几日。在自贡期间,我们参观了自贡的中国第一口千米燊海井、江竹筠烈士纪念馆及文庙等主要景点。
偶然间,我们造访了自贡的母亲河釜溪河畔的千年盐帮古镇仙市镇。在仙市镇我们寻觅到”茶马古道“盐帮文化的古韵;沿河的筑屋舍中使我们看到巴蜀原居民的悠闲,对待生活的坦然淡定。
古镇沿釜溪河而建,大约半个小时便能把古镇转完。
仙市镇古称仙滩,始建于1400年前的隋代;民国22年改为仙市。明清时期仙市成为井盐东出自贡的水路枢纽。以四街、四栅、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精美古建筑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兴盛名震川南地区。
其中岭南广东人信仰道教的商贾修建的聚会场所”南华宫”,实为广东会馆;福建盐商修建的“天上宫”,实为福建会馆,这两处会馆规模及精妙建筑,为仙市古镇之最。
明清时期自流井盐场蓬勃壮大,井盐产量大增,少量经陆路外运、绝大数食盐经仙市镇到邓关由沱江到达重庆进入长江外运。因为天然的局限,外加河水受季节影响涨落,仙市的挑头、盐商、船家滞留此地,形成了人流聚集繁华的市场。
盐商文化最为突出的是古镇五庙,即南华宫、天上宫、川主庙、湖广庙,江西庙。如今只有江西庙残留部分,其它庙宇已然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仙市古镇曾经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留承至今,上天玉帝之女被釜溪河圣境陶醉,于是下凡偷喝了釜溪河畔酒馆的玉液琼浆酒,最后醉卧在河畔酣睡不醒,于是有了仙滩古镇。
我们自河岸拾级而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五成群大妈、大婶在街头巷尾蹲坐在小板凳上闲聊摆龙门阵,或者生活的闲适,或者无所事事,总之看到他们从容无所压力的场景,感到这个小镇确实有幸福的魅力彰显。
在古镇一个十字路口处,但见一串串写有酒字的红灯笼挂在屋檐下。一扇古老而略显陈旧的门楣两侧牌匾上,一侧书写着“仙市古酒”,另一侧为“瑶台玉液”的书法,横幅为“仙市古镇酒厂,这种招牌式厂名在全国罕见。
我们沿着敞开的门,循着酒香鱼贯而入,仙市酒厂实为前店后厂的酒作坊。进入店中首先为一排排百斤一坛的原浆酒,其次为5到20斤塑料瓶罐装的酒陈列在货架上。
店掌柜迎面走来寒暄后邀请我们品尝店中美酒。我试饮了一小杯,随着美酒入肚,顿时感觉如同五位真火烧腹,不再敢饮。于是随店主人参观后院的烧酒生产车间。店掌柜说到:此酒酿造已有百年历史,为古方小曲发酵酿造,原为小镇国有酒厂,经过改制企业,如今已成为他的独资企业。
车间内五六个工人着露臂短衫,团围在一巨大酿酒池前。池中的红高粱被工人用铁锨不停的翻动,水龙头中的水流不断喷入池中,泛着热气的红高粱和水流碰撞出氤氲缭绕的雾气,工人们在雾气中劳作,仿佛带着仙气行走。
仙市酒厂古法酿造的白酒产生量很低,只能供应小镇周边及游客的需求,偶有外销其他城市,也只是少量小众的定制酒。
但是这种手工作坊式酿酒工艺却使原始酿酒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使酒的品质保持在原浆基酒状态,使酒甘醇清香,度数虽高但不至人饮后头晕。
一杯酒的兴奋下,我们参观了小镇古朴的陈家祠堂,祠堂如今已成为家风教育的场所。其家风展室中明朝自贡富顺名人熊过的家训:只有一丸堪济世,不须方外觅神仙;以及清顺治自贡富顺秀才卢庆家的家训:读书人必先立品。此两个家族的家训格外引人深思。
福建盐商建于公元1850年的天后宫,和广东盐商建于公元1862年的南华宫,两个建筑为不同省份的盐商建设的同乡便于聚会的道观,在当时建造之时,一定是为规避了什么,才以道观名义建造。
冷海沧田的历史变迁,如今两处会馆已合二为一,成为如今佛教的金仙寺。
金仙寺大雄宝殿外一尊佛祖卧像安祥怡然,仿佛静思着人间太平盛世,没有忧思烦恼,有的仅是蓝天白云下的愉悦。
卧佛的陛阶上雕塑着两条苍龙对峙,一颗巨大龙珠衔在两条龙口之间,雕工精湛,颇有寓意。形成卧佛俯瞰陛阶苍龙戏珠似的一幅立体画卷,建筑匠人的妙思堪为小镇绝唱。
因为游客稀少,仙市古镇上午临街的饭店、理发店、日用杂货等一些小店生意清淡。
一处日用杂货店前,一位年龄估计超过七旬的老妇人端坐八仙桌旁,轻品着茶茗,不时用眼睛瞄上我们一眼。她没有招徕顾客的意思,相比小饭店主不停的路边殷勤、堆笑招呼客人用餐的情景,尤显老妇人从容淡定。
老妇人店内的房梁上悬挂着数杆老秤,一只没转动的老旧吊扇悬在梁上,锅碗瓢盆等日用品占据了铺子较大的空间。不知老妇人梁上悬挂的老秤是商品?还是有其他用意,总之,老妇人经营店铺的不急不躁折服了我们。
已近中午,我们在一处紧靠河岸的桷树林中的饭店用餐,高大的桷树枝叶繁茂仿佛如同撑起的伞盖遮住了阳光。脚下岸畔的釜溪河水奔涌狂放的流向远方。一支摆渡木舟横卧在岸边,河中不时有鸥鹭翔巡在水面,偶尔一两尾鱼儿跃出水面,掀起一片涟漪。
喝一口沽来的仙市老酒,品一口地道的盐帮家常菜。作为北方的异乡客,我们似乎忘却了疫情的烦恼,尝试着仙市土菜的麻辣味,弹丸似的方寸小镇,使我的心灵不在浮躁,并且适应了小镇的静谧。
突然间,饭店的室内、室外的饭桌上挤满了人群。饭桌立刻成为麻将桌,三人一桌,于是麻将的碰撞声此起彼浮。
我们匆忙放下碗筷,欣赏着小镇人的娱乐。我们沿着河畔石径,边走边欣赏着这一幅立体有声的画卷。
仙市古镇下午的店铺几乎家家闭门打烊,悠闲的上午经营结束后,下午搓麻品茶,成为小镇人固化的生活方式。
我希冀着这种无忧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必须无奈的奔波,无奈的面对现实生活。
2022年仲秋于北京大成路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