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我把汗水撒在心灵的文字里

我把汗水撒在心灵的文字里

 

作者:王军

 

  我的散文集《朝向彼岸》《守望自己的天空》《去个梦想的地方》《回家的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后,翻阅着平时心中随情而记的心灵文字,我的心总是不由自主地泛起过去的岁  月,过去的憧憬,过去的向往与希望。

  那是在新县一中上学时,我常为省下八毛钱的生活费用从千斤的家里步行六七十里地来到学校。那时的路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我常是利用周末的早晨回到家里背上几缸子咸菜,好在学校填饱肚子继续求学,学点儿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知识。那是父亲的期望,也是母亲的期盼。他们含着苦累的心情,其实是希望我们长大学点儿本事,有点儿出息,不再像他们那样蜗居在山村里,一手扛着犁、一手牵着牛走在田地间过着辛酸的生活。

  父辈的心情,我常在深夜里化作希望的眼睛,在那个昏黄的煤油灯下翻阅着求知的大门。那门很沉,读起来也很艰苦,那门是人们常说的跳“农门”。那时在山村里,若能跳出这个门,十里八里的乡亲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有人说那是家中的祖坟“冒泡”,有人说那家的孩子真用心,考上学了。当生活的喜事临幸而至,因传统思维心态的认知就会被湾里人说得神乎其神。

  后来,在从军的路上,我考上了军校。当时它还是军中一所非常神秘的高等学府,我在那里生活着、求学着、刻苦着,完成心中的使命,挑起生活的担子。

  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一个山沟的连队里。在那里,我知道军人的刚毅与寂寞,也懂得成长的路上步步坎坷艰难。为此,我常躲在连队的贮藏室里,在熄灯号响起的时候拉起了灯绳,写下心里的故事;为此,我钻进阵地上的兵器车里,在大家周末玩闹的消遣中我捧起了书本,充实心灵的荒寂。这之后,我的文章在《读者》《青年文摘》及全国各大报刊转载了,还入选了中央电视台“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近年,家乡的报纸又为我开设了散文系列栏目。

  当心灵的雨水如同甘露洒在人生匍匐的路上时,生活的希望如同大海里的针芒给人一种无穷尽的向往。

  这之间,我从山沟连队到了向往的城市。每走一步是那么的艰辛与奢望,又是那么的倾情与感恩。生活中,我遇上了好人,也遇上了一些爱莫能助的战友;生活中,在组织的抚育下我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也领略了人世间这种汗水滴淌的辛酸。

  于是,我一边工作,一边写着稿子;一边忙碌地为工作东跑西奔,一边存点儿闲余时间抒写心中的感慨与故事。这些年一直没间断,这些年一直在方格子的纸上爬着心中的乐趣和自我陶醉的情怀。散文《妹妹,永远的遗憾》,二○○四年被教育部编入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学用书里。散文集《遥远的思絮》、长篇小说《儿子在军营》、军营警示录《无声的滑坠》相继出版。没多久,凤凰网、人民网、网易、搜狐、腾讯等国内各大网络媒体在网页页面滚动式地推荐了《无声的滑坠》一书,该书被业界视为畅销书。

  我望着那一堆厚实的奖励证书,那些心中用汗水酝酿出的文字。我心感欣慰,也感叹着生活不易。有时在心里趋于偷懒的时候告诫自己写作还不能放弃,也在思绪有些模糊的时刻拨开心间的潮水让心情涌动。为此,我在出差的路上坐在飞机里或高铁上常用指头在手机上敲打着文字,在无聊的夜晚趴在桌前苦盯着电脑写着心中的故事,有时常至深夜。

  在世事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我见往日心灵而约的那些文字、那些小文一篇篇编辑成册,心里总觉得一种恩情如水一般泻来,那是一份真情,一份点滴的帮助,可它让我在人生的路上有了信心,有了希望,有了底气,有了一种不甘人后的精神。这些人中间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还有和善的领导、相处的同事、陌生不相认的智者。

  他们是好人,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终身感激受益的朋友。他们在我求知的路上,像雾中的灯塔,也似雨后的太阳,让人看到了创作旅程的希望与光芒。

  于是,在人生苦难的岁月里,在心情没有着落的雨天中,我常把他们的话语、他们的教诲,当作圣经一样捧在胸前,让我不失旅途,不迷方向,不怵未来。

  几十年来,在寂寞的途中我也始终没有忘记把汗水撒在心爱的文字里,在艰难的十字路上我手捧诗书,学会做人爱人,珍惜情分,唱着母爱育儿的一首不老的歌谣。

  为此,感恩在心。“泪盈襟,礼月求天,愿君知我心”。愿我一心向善,一生图报,为国为家,为恩为情,写出激情的文字,让人读出聪慧的灵性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