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劳动就有收获
作者:罗里宁
说到劳动,我有着比较早的体验。——小学开始,老师就带领我们到收割过的稻田去,在希望的田野上拾谷穗,切身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现实含义。从初中起,工厂的车间和农村的田野,就成为我们经常实践劳动的地方。
那时候学校教育有个特征,是学生不只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劳动知识。其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怎么好,有吃有穿就算可以了。在那样的环境下,劳动实践和体育课,仍然很受重视,中学阶段,我们每天早上早早就被老师赶去跑步,学生中有不少人都能玩几下单双杠,跳几下木马。大部分学生体格似乎也不错,就说踢足球吧,不少人不用穿鞋子就能满场跑,不见累也不见脚疼。学校搞基建,使用的沙石都是学生到河边去挑,从学校到河边,有好几里路,就这么挑着担一路小跑——现在学生,吃好穿好,能不能这么跑不说,挑着担走几步看看,样子只怕不会很愉快——每个班都有几块菜地,为学校食堂提供蔬菜。学生放晚学得先到菜地去劳动,然后才回家。劳动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许多东西来之不易。我这样说,不是说那时学生比现在的好,只是想说,在德智体劳上,那个时候更加偏重于德体劳几个方面。因为还没有恢复高考,中学毕业很少有人能上大学,大部分人还要到农村去插队,学习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吃苦耐劳倒成了他们的一个优势。
过去劳动,一般是指体力劳动,改革开放后,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靠什么,靠的就是脑力的付出,因此脑力付出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一种劳动,劳动也就有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我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才上大学的,后来就一直从事行政工作,行政工作虽然用脑比较多,属于脑力劳动,无须很大的体力,然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相互支撑的,没有好的体力,就不能很好地运用脑力,没有好的脑力,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体力劳动的强度问题。刚开始从事行政工作时,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去摸索,精力需要更加集中,因为自己的体力还可以,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困难,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激活自己的脑力。我对文学有一点兴趣,以前工作太忙,没时间去弄,在有了一点闲暇以后,才抽空学着写点散文随笔之类的小东西,有不少还在一些地方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现在还在写,兴致也还很高,精力也还很旺盛,可以一直写下去,并且写东西,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为了预防老年的什么病——我尚且耳聪目明能吃能喝,脑子也挺好使的——写只是我的一个兴趣,有人问我是不是想当作家,我说当不当作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也是一种劳动。有劳动就有收获,只要还能劳动,就比什么都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