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外公的手艺

外公的手艺

 

作者:卢祖军

 

  外公家在交摆,我家下江距交摆有一公里左右,小时候我去上学都要走路经过外公家门口。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个很讲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木匠。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跑去外公家,因为无论是外公还是小舅,他们对我都非常好。同时,他们也非常严格。外公常常要求我要有礼貌,不能说脏话,不能有坏习惯,不能懒惰,这些规矩在我成长过程中影响深远。

1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次去上学到中午时都爱跑去外公家蹭饭,外公知道我中午会去吃饭的,都会特地多煮我的份,有好吃的外公总是很善良地分给我一份,他常常说:“军啊,多七点莽(多吃点饭),爬坡上坎才扎劲,刮趟子才嫩嘞(跑得快的意思)。”

  外公是一个手艺精湛的人。他是一位木匠和篾匠,不论是建造木房,还是制造桌椅板凳等家具,他都能轻松应对。同时,他还能用竹篾编织各种农具,如箩筐、菜篮、簸箕等等。

  小时候,我家所有的家具都是外公亲手打造。我依稀记得,有一次,外公帮我们家装板壁。由于材料不足,底下层和楼上的板壁是用蔑条编壁镜。编壁镜需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木枋、木条、竹子、篾条、牛粪或泥沙等等。外公安排我去捡牛粪,这些材料准备就绪后,外公开始展现他的工艺。一开始,他将木枋固定在墙体两侧,根据长度分格。多数的隔为2.5米左右一个网格,一间房分为4个网格最佳。然后,他使用榫卯结构工艺将木棍嵌入上去。接着,他将竹子破开成竹篾条,将篾条一条一条编织在网格上。我也跟着外公学习,将篾条编织上去。一天下来,我只能编织两个网格,而外公轻松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他一边鼓励我,一边不停地教我如何编织。网格编好后,他就用牛粪抹在上面,牛粪的作用是将缝隙抹平,保证冬天不漏风,保暖。

2

  外公不仅篾匠工艺厉害,在木匠手艺方面也炉火纯青,他能做出各种精致的物品,小时候我家的房子隔断和木楼板,都是外公一个人来帮装的。外公还会做木盆、木桶、气盆、木蒸子(蒸饭用的木桶)等器具,记得有次母亲说家里的“木蒸”坏了,外公得知后就在我家屋山头将一棵杉木树砍下改成板子,将杉木板一块压一块有层次地打垛堆起来,在太阳下晾干数周后,便用这杉木板帮我家制作起“木蒸子”。一天工夫,外公很快地制作成了一个有木味的“木蒸子”了,我们全家人很高兴,这时外公找来墨汁和毛笔,在木蒸的桶身写上“金、木、水、火、土”字样,我当时不解的问道,为什么要选这几个字?没多少文化的外公似乎也不太了解这几个字的多大含义,只跟我说凡是新的木质餐具在使用前都要用墨汁在上面写几个字,这样才将木的味道驱散,蒸出来的米饭才不臭木味,当时我似懂非懂,后来想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外公的手艺,在周边的村寨深受喜爱。每个人都极其赞赏他的劳动技能,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帮助。外公不仅仅手艺精湛,而是一位全能的工匠,他能够制造并修理各种器具和工具。他的传统技艺已经走过了几代人,每次我想起他一丝不苟的工作场景,都让我非常感慨。到现在,他的手艺和故事,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珍贵财富。

  外公虽没多少文化,老人家很注重自己的做人准则,在交摆和下江及附近的寨子中算是德高望重,从来不与任何人有过争纷,上下寨的老少对他都很敬重。同时,外公对我和其他孩子的要求也很高。特别是对小舅、我和表弟东明,在吃饭时他经常教导我们,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让我们记得要说“您”,不能直接称长辈为“你”,不能说脏话或是说话声音太大。吃饭的时候,他会注意我拿筷子的方式,要求我不要抬起手指指向别人,夹锅里的菜只能夹自己面前的,不能越过别人面前的菜,特别是有客人来家一起吃饭时更要注意。有时我小舅稍不注意又暴露了坏习惯,他也时常纠正我和舅舅的坏习惯,比如小舅吃东西时喜欢吧唧嘴,发出咔咔的声音,外公说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时刻提醒小舅改正。

  有一年腊月的时候,外公快熬不住了。幸运的是,他能挺过了那个寒冬,但是他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在(次年)2000年的2月初,外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年我正好20岁,送外公上山安葬时,可是当送葬队伍向前缓缓行进时,我突然感到自己刚好20岁,却已经失去了一个一直陪伴着我成长的人。我伤心欲绝,跟在送葬队伍后面却哭得死去活来,我当时太伤心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毕竟,外公在世时对我们家关心太多,加上外公又是个很讲规矩的人,每次见到他,心里总是会有一丝敬重。

  外公走了23年,时至今日我还常常在心里默默地想念他。外公是一个很传统的人,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规矩,但是他也十分善良。他一生俭朴,肯做实事,也常常为我们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虽然已经与我们永别,但是他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柔软与坚韧,也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3

  作者:卢祖军,贵州独山人,中共党员,独山县新联会党支部书记、独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独山县新联会副会长、独山县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散文创作,有多篇作品散见《作家网》、《西南文学网》、《首都文学》等文学平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