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同事罗上林
作者:肖瑛
近日,我相继读到杨远新《怀念表弟罗上林》,周国忠《追忆老同学罗上林》两篇文章,方知他们之间特殊而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当年和罗上林同事的情景依依重现,一时间遗憾又跃上心头。遗憾那时的自己信息太封闭,以致他生病住院没去看他,甚至他离去后也没能参加他的追悼会。遗憾终成遗憾,遗憾毕竟只有遗憾,在他逝世十周年之际,拿起自己笨拙的笔写下此文,聊以表达对这位故人——我曾经的同事、我最尊敬的兄长、我最亲近的老乡的怀念之情,也了却遗憾之心。
2003年冬,时任中共武陵区委副书记罗上林(左二),与时任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英满(左三)、时任德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周国忠(右二),回母校汉寿县聂家桥中学参加建校60周年庆典,时任聂家桥联校校长陈运喜(左一)、时任聂家桥乡诗词书画协会会长、校庆筹委会负责人之一张维永老师(右一),共同介绍母校发展情况(周国忠供图)
1997年5月,组织上安排我到中共武陵区委担任常委、组织部部长。在领导与我谈话后,我利用在市委组织部工作的优势,查看了武陵区委班子成员的信息资料,当看到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上林的信息时,发现未曾谋面的他出身农村,没什么家庭背景,能够从区民政局长岗位提拔上来,说明他凭的是自身的实力。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再一看,他竟然和我是同乡,而且还曾在区委组织部工作过,一下子就觉得与他的心理距离拉近了许多。
记得我去武陵区委报到的那天下午,分管我的吴昂平副书记带我拜访区里的主要领导和在家的几大家班子成员。武陵区几大家都在一个大院,相距不远。正要去拜访罗上林时,他刚从院子大门走进来,只见他腋窝下夹着一个旧公文包,中等个子,不胖不瘦,衣着朴实,面容和善,看不到政法干部贯有的威严与冷酷,心里顿时对他又多了一份好感,这也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在武陵区工作了整整一届,与他在一个班子,共事了五年。五年的同事,尽管我们的工作不在一条线上,但办公在一个大院,经常碰面,如开会,有时相互商量讨论相关工作,除了目见,还有耳闻,我感觉到他不仅仅是一个同事,更像一个兄长,是我心目中真正认可的优秀领导干部。
时任中共武陵区委副书记罗上林(二排右七),时任中共武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肖瑛(二排右二),与武陵区五大家班子成员合影(肖瑛供图)
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行事低调。他年纪比我长,资历比我老,但非常尊重我,理解我,对我及我所在的部门工作非常支持,每当组织工作任务重,需要抽调各方力量协助时,尽管政法委人手紧张,他却总是毫不犹豫地支持我们。工作中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特别是在人事任免问题上,哪怕是反对的意见,他都总是用商量的口吻和我说。他有什么事不是打电话让我过去,而是亲自到我的办公室来和我商量,在我这个小他几岁的老乡妹面前,完全是一个大哥的风范,弄得我常怀歉意。
他处事公道,客观公正,坚持事实求是。我和他在同一个班子里工作,平时真正的交集主要体现在人事任免上。在政法干部的提拔任免过程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意见,有时在个别干部的任用上,各方意见分歧很大。每当这个时候,他总能耐心认真地听取方方面面的情况汇报,特别重视组织部门的考察意见,他综合分析,尊重事实,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更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他的组织领导能力很强。武陵区的政法工作相对于其他区县市来说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当时的常德市城市扩容,武陵区作为市委市府所在地,管理的范围较大,那时不仅包括德山和柳叶湖,而且还从鼎城区划了四个乡镇到武陵区。区里的工作范围一般以区属单位为主,而政法工作则不同,只要是居住和工作在城区的,无论区属市属或是省属部属都在管辖范围之內。所以当时的武陵区公检法负责人,都是从其他区县市政法系统主要负责人中选派最优秀且资历最老的人担任。特别是区公安分局局长一般是市局领导兼任,分局的人事任免权也在市局,检法两院的干部实行条块双重管理。可想而知,武陵区政法委在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下,开展工作难度有多大。加之城市建设力度大,拆迁矛盾突出,不稳定因素诸多。罗上林同志不畏困难,充分发挥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根据市区两级组织的要求,带领一班人紧紧围绕城区的稳定,把区政法委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得到了市区两级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这是很不容易的。
他工作踏实,责任感相当强。政法委和组织部的办公楼是大院仅有的两栋平行的小楼,前后相距只有几十米,政法委在前,组织部在后。组织部加班算比较多的,但经常听组织部的同事们说,政法委比我们部门加班更多,就连罗书记的办公室晚上都经常亮着灯。平时,哪里问题多,哪里矛盾多,哪里困难多,他就出现在哪里。他经常深入到一线,冲锋在一线,军人气质不减,节假日很少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
正因如此,没过多久,当中共武陵区委分管政法工作的区委副书记卸任后,他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人选。
罗上林任中共武陵区委副书记期间,在办公室留影(马先春 供图)
2002年5月,区县换届,我离开了武陵区,离开了工作五年的地方,到市城管局工作,没几个月我就调到金健米业去了。上林大哥留任区委副书记,不久他调到市政府担任副秘书长。他继续从政,而我去从商了。因为不在一个大系统,工作没有了交集,加上金健米业在德山,工作地也不在一处了。他面临新的班子需要磨合,而我则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新的行业新的环境,感觉需要熟悉的人需要熟悉的事太多太多,逼着我不断学习,努力工作,渐渐淡出政界的同时,与原来的同事和朋友也渐渐疏远了,这样和上林大哥也没什么联系了。直到他病逝后不久,我和市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大家谈起了他,都觉得太可惜。我当时还不明白,就问是什么可惜?大家都懵了,这么重要的消息你居然不知道啊!我这才想起,2012年年底开始直到2013年上半年这段时间,因为金健米业处于大股东变更时期,农业银行退出,省粮食集团进来。熟悉上市公司的人都知道,变更大股东对于无论是股东、证券公司,还是公司员工,乃至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件大事,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我作为公司担负承上启下且为数不多的管理者之一,责任重大,工作繁多,经常加班到深夜,无暇顾及外面的一切,导致我那段时间好像生活在真空中,信息短路,外界发生的事情全然不知道。谁知上林大哥恰恰在这段时间突然生病又突然离去。我听到这个消息禁不住悲从中来,这么好的一个大哥,这么好的一个领导,在即将要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的时候就这么走了。老天太不公了。他把一切都献给了组织,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工作,而给家人,给亲人,给朋友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
上林大哥,我作为你曾经的同事,像你的表兄,像你的同学一样,在你告别人间,步入天堂十周年之际,对你表示深切的怀念!你生前工作太累了,如今在天堂好好安息吧!
2023年5月13日于常德
本文作者肖瑛任中共武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期间留影
作者简介:肖瑛,女,湖南汉寿县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武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