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上的灵魂
作者:贠靖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万紫千红放光华。
各地的习俗不同,人们的穿着爱好也就不同。如广东、香港的女子,喜欢烫蓬松的波浪卷儿,穿摩登的露背装,就像上海、苏杭的女子,对旗袍情有独钟。
其实,那也是一种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一如云贵川、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上的民族服饰,繁复的,华丽的如遗落的五彩的霞,又如打开的,熠熠生辉的孔雀的屏。在那精美绝伦的一针一线里,闪烁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这样的民族盛装,也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会穿出来,如参加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跳锅庄舞,那旋转的舞姿注定了要成为节日里、盛会上最耀眼的一道风景。
和云贵川相连的陕西,这里的女子则钟情唐装汉服。她们走在街上,左顾右盼,飘飘然如穿越千年的仙子,又如从历史的琴音里款款走来的丝路使者,立刻吸引来无数双好奇的眼光。
与广东、香港的女子不同,上海、苏杭的女子相对要内敛一些,她们追求的是一种优雅、浪漫的情结。她们喜欢吴侬软语,喜欢旗袍、油纸伞,还有烟雨蒙蒙的西子湖畔。她们喜欢那里的断桥、苏提和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喜欢灵隐寺的三生石,喜欢西子湖畔的杨柳依依。喜欢走走停停,让拂过雷峰塔的、吹了千年的风,轻抚着面颊。
或许在她们眼里,只有烟雨蒙蒙,只有旗袍才能衬出女子的优雅来。即使下雨天,一袭旗袍,一把油纸伞,走在窄窄的,湿湿的巷子里,在她们看来也是最优雅的事情。
不是说广东、香港的女子就不懂得优雅浪漫,只是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城市里,她们更喜欢的是急匆匆的脚步声,是吃着早茶,望着穿梭的人流,听着悠扬的汽笛声。她们身上的那种代表着时尚、热情的美丽,无疑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青春符号。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条老街,一个嘈杂的、喧哗的,门板上油漆剥落的老巷子。喜欢唐装汉服的陕西女子,同样喜欢逛小寨的时尚街区,逛熙熙攘攘的回民街、永兴坊。她们喜欢咖啡奶茶,也喜欢摔碗酒、醪糟汤。喜欢站在街上吃镜糕、糖葫芦、柿子饼。东张西望中,那眉眼里就有了几分翘首以待的期许。她们一直在寻觅着,寻觅着这座千年古都里沉寂的繁华故事。
你是我前世的擦肩而过,我是你今生的守候。
她们当中的一些人,喜欢轻佻的脱口秀,煽情的话剧,也喜欢古老的,高亢的秦腔,喜欢戏剧舞台上炫目的灯光,古怪的脸谱,宽大的戏服。
当锣鼓镲钹声戛然而止,一场戏剧渐渐落幕,她们仍坐在台下不肯离去。沉浸在令人激动的、喜悦的、悲愤的、愁肠百结的戏剧故事里,她们还在议论着哪个角色妆化得好看,哪套戏服令人难忘。这个说是化妆师,是美得令人屏息敛气的戏剧服饰成就了角色,那个说是角色成就了服饰,那一丝一线里都浸透了人物的气息。
再美的面容,没有了灵气,充其量只能是一具美丽的皮囊而已。再华美的服饰,离开了角色,只能是一套服饰而已。
我觉得她们说得都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