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盛夏荔枝笑
作者:甘丽云
我常认为,夏天的幸福,是一口吃一只荔枝。是荔枝的魅力,让这个季节变得更可爱。
一
下午的阳光落在窗台,还是很热。白色瓷器里的荔枝,静静地在餐桌上泛着红光,像是一首写给时光的诗,远、也近。
阳光热烈地晒着,收获感和幸福感都满满的。这时的荔枝无论是从口感、个头、还是甜度、水分,都迎来它的鼎盛期。那自然的香气,还没等开吃,就能先闻其香。轻薄的外皮,沿着果壳的“缝隙”一摁,一掰,晶莹若凝脂的白胖果肉就蹦跳出来,沐浴了仙气盈润的汁水仿佛也要滴答答地落下来。“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只此一物,人间绝味。谁能忍得住这诱惑啊?荔汁满溢,让你忘却所有焦躁,心里似乎能听到果液激荡的声音……
若置身于果园,你会感觉到空气都是甜的。对着一颗颗红红饱满的荔枝,除了怦怦心动,还会有一种恨不得立刻咬下去的冲动。剥开果皮直接将荔肉送嘴里,醇香湿润的荔肉充盈在每个味蕾上,牙齿轻轻一动,甜汁儿就溢出来。咀嚼就几下就滑下喉咙,燥热和烦闷一扫而光,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爽。我的经验是吃荔枝一定要酣畅淋漓,张扬热烈,从里到外,把五脏六腑都动起来,褪去了克制与压抑,痛快地吃个够。
将荔枝放进冰箱保鲜,冰冰凉凉,果肉脆嫩,汁水甘甜,特别爽口。或是冷冻,什么时候想吃,拿几颗出来,剥开皮后,当冰棒一样咬着吃,又硬又脆,夏日消暑再合适不过了。我七婆特别喜欢吃荔枝,她又怕湿气。每次是先装半碗凉开水,加上食盐,剥开荔枝皮后把荔肉放进水里浸五分钟左右用筷子夹起来,吃起来滋滋有味,嘴里发出嗒嗒的声音。七公总是会加上句:掩耳盗铃!七婆不理会,继续吃着荔枝,还时不时闭目哼起歌,自娱自乐。一副管什么戒律清规,我只享受我的荔枝的模样。
二
想起小时候,我家菜园有两棵荔枝树,刚结小小的青果,我和弟妹就天天跑去看荔枝是否成熟,盼呀盼呀,脖子都盼长了,终于等到青小的荔枝变大变红,像无数的小灯笼,母亲还说要等到红透才能摘。一个周末,母亲喊道:摘荔枝啰!声音不大,却特别洪亮,直接辐射到我们身上,停顿两秒就兴奋地蹦起了。急忙帮拿箩筐、篮子、梯子,一下子就冲到荔枝树下。我顾不上一身汗水,钻进树底摸摸这串,又摸另一串。红红的、圆圆的荔枝张开笑脸,好像在说:快摘我,快摘我。妹妹不停地吃,嘴里的没咽下肚,又放一颗入嘴,根本没有帮摘,活脱脱一只馋猫。
回到家里,母亲把荔枝分成十几份。说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荔枝不宜收久,易变质,两天内就要吃了。我按母亲的吩咐,用篮子装着荔枝,先是送去三伯母家,然后八伯母家,梁伯伯家,跟奶奶相依为命的二娃家.....晚饭后大家集中在地坪上,母亲又拿出一篮荔枝,大家聊家常,孩子缠着奶奶讲故事。萤火虫飞来飞去,我跟着月亮,也跑来跑去。母亲唱着牛歌戏,“ 月亮不光望星光,家中无米望禾黄。送仔读书望识字,农夫就望谷满仓。燕子望娘哺食转,明月望爹办嫁妆......”温柔的月光洒在母亲带着微笑的脸上,安静详和。
三
目前全国约有200余个荔枝品种,每个荔枝品种都有一个讨人欢喜的名字,也各自有特点。三月红,4月下旬至5月下旬成熟,外表青绿带红,壳厚并伴有尖细刺手的龟裂,因在农历3月下旬成熟上市而得名,是最早熟的一种;妃子笑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妃子笑”因此而得名,妃子笑看上去个大、饱满,外壳一块红一块绿,宛如妃子掩面偷笑,果皮有一点刺刺的感觉,核小汁多,若过早采摘会带些酸味;黑叶荔因荔枝树的叶子浓绿近乎黑色而得名, 6月中旬成熟,果皮底色是鲜艳的暗红色,凸出部分则是浅绿色,果肉丰厚、乳白半透明。果核稍大,果肉爽脆香甜,晶莹剔透,而且口感柔润多汁,带有独特的浓郁香味。还有糯米糍、桂味、怀枝等等……一下子数不过来。
关于荔枝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古人早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荔枝是源自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三世纪时张勃着的《吴录》有 “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 的记载。苍梧便在今日的广西梧州境内。现在广东茂名、高州,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蔡襄的《荔枝谱》里也有提到,唐时荔枝“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又《西京杂记》所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公元一世纪的《民物志》,三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记录。由此可见,荔枝在我国南部的裁种和生产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随着对荔枝的喜爱,那些与荔枝有关的诗句也就随荔香而来。苏轼在《食荔枝》中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被贬到惠州时,也近花甲之年。他尤其喜欢吃荔枝,对其极尽赞美。因为岭南的荔枝皮红肉白,汁水饱满,味道甜蜜,为了一天能吃三百颗荔枝,苏轼幽默地表示,自己愿意一直做个岭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写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快马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咏史绝句中的佳作。黄庭坚《浪淘沙(荔枝》“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王同祖《摸鱼儿》“记年时、荔枝香里,深红一片成阵。”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唤起封姨清晚景,更将荔子荐新圆。”还有很多诗句,足见古人对荔枝的喜爱。
四
藤县濛江镇位于藤县中部,面积296平方公里,辖23个村(社区),10.5万人,荔枝种植占地面积1.5万亩以上,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素有梧州“黑叶荔之乡”美誉。濛江镇高温多湿,四季分明,水网地区,河岸肥沃,得天独厚的山地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很适合荔枝生长。而且夏长炎热,雨量充沛,即便是冬季,也很少有低于0℃的低温,荔枝树能安全过冬,没有发生霜冻。核心区位于濛江镇健良村,是濛江镇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也是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主要大力发展黑叶荔枝、江口荔枝、仙进奉种植,种植面积8000余亩,年产荔枝达2500吨以上,年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占全村生产总值的75%。
健良村的房屋不高,多是两到三层的小别墅。荔枝树在房屋的周围伸展出,温柔地靠着墙,好像什么也不在乎,好像什么都随意,目光所及的都是荔枝。健良村原支部书记彭财文,大家亲切叫他老支书。老支书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在几年前就对自家的荔枝进行低产改造,他以现有种植规模为基础,加大技术创新,改造后荔枝收入增加两约三万元。濛江镇政府2022年9月利用世界银行结果导向型贷款资金对健良村进行荔枝品改,引进仙进奉、越州红、情人荔、桂味、冷丰糯等名优品种。目前已完成15000株荔枝短截或高接换种,大大改善荔枝品种结构、实现早、中、迟熟优质荔枝合理搭配比例,提高荔枝的品质,增加果农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老支书指导村民对荔枝生长的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坚持自然农法:不使用除草剂、膨大剂、催熟剂、保鲜剂。采用人工剪枝、控梢、抹花、疏果,因而所收获的荔枝果肉凝脂、晶莹清脆。2015年健良村荔枝生产基地通过了绿色认证,是农业农村部标准荔枝园之一;2021年11月,健良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目前健良村荔枝生产基地已投入资金361万,有305户荔枝种植大户共5000亩,家庭农场1个。随着荔枝的收入提高,老支书家建起了三层的大房子,儿子大学毕业后到了单位工作。村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道路硬化4.5公里,安装路灯113盏,建设观光亭2座,铺设水利设施5公里。
濛江镇是集工业、商贸为一体的浔江流域工业交通重镇。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始。镇区防洪治理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1902.37万元,治理河段上游自石眼洲起,下游至蒙江与浔江汇合口止,治理河段长度4.5千米。于是,就有了长长的防洪堤,河堤上的水果摊上,摆出了各种颜色的水果,荔枝总是最显眼的。人们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趁圩”,嗦一碗手工粉,吃一串荔枝。人间至美,不过平常百姓,人们贪念着烟火气小镇,堤面上的热闹,从黎明的那一抹清凉开始,一直向着黄昏延续。在每一个日子,都有着它的意义,尽管它如此普通。
吃荔枝要和时间赛跑,采荔枝也是一样。村民们会选择8-9分成熟的果实,天还没亮起床采摘,八点前结束,荔枝不会因为高温而失水,口感鲜甜。对于濛江镇人来说,快乐可能很简单,有荔枝足矣。它是我们等了一整年的鲜灵美味,在炎炎夏日为我们留下的一份清甜回想。
濛江镇夏夜的街,通常是配上荔枝、白酒或啤酒,上几份烧烤,更是爽到心里去。晚风吹来水汽的味道,融合荔枝味在蒙江河源流徜,此时剥去荔枝皮,放进45度的白酒浸10分钟,蜜露般的荔汁与白酒交缠融合。轻轻喝上一口,那感觉就像在夏日的黄昏中遥望远方,让人翩然起舞。此刻,三五好友对饮,一口酒一口肉。这一种浪漫,你不来,你不停下脚步到小镇坐坐,是不会懂的。
甘丽云,1984年生,梧州藤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海外文摘》《中外文艺》《三月三》《西部散文选刊》《老年知音》《西江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