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散记(上篇)
作者:安玉琦
老早听说,
云台山就像张家界一样:
峻拔、巍峨、隽娟、幽邃,
但一直无瑕眷顾......
此次正中下怀,
故尔不择时机地要“去云台山”......
(一)
按理说,游历探胜是很讲究的。夏天到哪避暑,冬天到哪防寒,都是讲季节的;到哪海观日出,到哪山看云彩,都得瞅机会的。
愚人却一反常态,执意要去云台山。那是在喝年酒(时日还在正月里)桌上表露的心语。主陪摸摸愚人额头,嬉笑着说:“感冒了呢,还是喝醉了?脑瓜是有点烧噢!”
或许“正月里天天是新年”的缘故吧,使得“那种少年时代等着上哪儿去玩的兴头、热忱和担心,非常浓厚地笼罩着我。”(丁玲《记游桃花坪》)老来愈发少年狂。尽管不合时宜,乍暖还寒,草不萌花不开,去游云台山,不是莽撞,就是盲从。但愚人铁了心要去。
理由有二:一则凯莱旅行社推出“醉美云台”产品,价格极便宜,人均210元,再加景区费60元,区区不到300元,管吃管住还有来回车程,沿途加带游览开封府和圆融寺,多么合算啊,打开票夹子也不会心痛手软。二则老早听说云台山就像张家界一样:峻拔、巍峨、隽娟、幽邃,但一直无瑕眷顾,不禁耿耿于怀;此次正中下怀,故尔不择时机地要“去云台山”。
本来游览名山大川是很惬意很愉快的活动,但愚人却对云台山用了“去”字,不禁给人一种“赶路”或者“到此一游”的嫌疑。不过这个“去”字里面是有内容的,在途中有停顿,有情节,有变化,还有景点。说句心里话,是因为便宜再是年闲,管它时令呢还是“遭罪 ”,走个过程也算到过云台山。还得说句实话,尽管驴友把云台山说的像张家界的山水那样迷人,但愚人总觉得言过其实,在中原大地上,没几年工夫突然冒出一座名山,岂不怪哉神哉?!这就是愚人不择时机要“去云台山”看个“庐山真面目”的诱因。
这次出游,真有点夜行军的味道。凌晨三点,我们就到市政府广场等车。那天是2017年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一)。尽管深更半夜的,但心里还是热呼呼的,小北风却是冷嗖嗖的;但大家兴致颇高,有说有笑地上了依维柯。师傅是临沂过来的,看样子今晚他是没法睡觉了。他把我们拉到临沂,交给了“沂蒙旅行社”李慧导游,天就大亮了。这会才知道,我们是个拼凑团——日照、临沂、费县、平邑等地,一路拾人上车,最后好歹坐满50座大巴。
(二)
李慧导游梳着沂蒙姑娘特有的发辫,眨眼看去,清丽又大方,给人朴实亲切的感觉。在车上,她真诚地先给大家拜晚年。然后满车看一遍,见老年人居多,便不无关切地说:“大爷大姨们在年闲里出来放飞一下心情,是个快乐的事情。不过对老年人来说,这个时候还是早了点,最好在五六月份,不冷不热的。今天有一天的车程,是够辛苦的。”说到这儿,她用温馨的眼光扫了我们一遍,然后微笑着说:“不过,请大爷大姨们不用担心,您有什么要求,请尽管跟小李说,小李会尽力而为的。”开始,当听到小李说前段话的时候,我们面面相觑,心有余悸;当听到小李说后段话的时候,我们心花怒放,掌声雷鸣……
雷鸣的掌声也感动了小李,便情不自禁地给我们唱起《开心又一年》歌曲:“正月里天天是新年,大家见面多亲切……”不光歌词说出我们的心里话,而且小李的歌喉酷似台湾歌手卓依婷,听得让人淘淘然,欣欣然,又让大伙儿“忙起年来”:你抓出瓜子,我捧出花生;你拿来苹果,我掏来桔子……分享着零食,欣赏着歌曲,甭说多开心了!不过在吃零食当中也没忘了收好瓜壳果皮,车内洁净如初,都自觉地把大巴车当作自己温馨的家。
看来师傅听歌也陶醉了,车开的既慢且稳,正好观看窗外的景色。“正月里天天是新年”,庆贺的是太平盛世吧,比如当今中国社会。像愚人这个岁数,兵荒马乱没遭着,可三年自然灾害吃过苦头,大年初一能吃上顿白面饺子,那真是乐不可支;托儿带女无劳力的,还得吃糠咽菜呢。那年过的啥滋味,只有过来人才知道。在“文革”期间,我们那里有句口号,叫做“吃了饺子就下手”。就是说大年初一也得出工干活,美其名曰“过革命化春节”。就连那些十二三岁的孩牙子也不能闲着,不是拉车就是抬筐;布袋里装着几个零炮仗,只能在歇息空儿,凑着大人的烟袋锅点着放上几个……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连天”哟,鞭炮响在美丽乡村一个大院里,他们正在舞狮子、耍旱船、踩高挑呢;男女老少济济一院,好不热闹。师傅有意放缓车速,也让我们看看热闹。
大巴行驶在美丽乡村宽阔洁净的柏油路上,两边是整齐的两层白墙红瓦小楼房,对联、门笺鲜红如初,给人鸿运当头的喜庆感觉;院里的摇钱树迎风摇曳,沙沙的声响如同银元倾斜而下,让外人心想这些美丽乡村都小康了吧!
要是不信,请你看看街头上和马路上的人们吧:小伙儿穿着西装革履,趾高气扬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赛过T台上的模特儿;走娘家的小媳妇不光“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而那些大包小包拿也拿不动啊;老头子抽着烟卷儿,那架势跟老板一样;娃娃们更不知天高地厚,变着法儿弄得无人机满天飞……“正月里天天是新年”啊,眼前的景象就是。但对吾辈等人来说,直觉得“不仅正月里天天是新年,而且平日里的生活也像天天在过年”。但是我们小的时候不敢说“天天过年”,哪会遭大人怪罪的。这里面还有个传说呢:古时候有个穷孩子被富家人收养了,天天有饺子吃,可高兴啦!有天晚上他对着月妈妈(圆圆的月亮)说:“在这里天天有饺子吃,就跟过年一样好。”这话说出没多久就寿终正寝了。因为过个年就长一岁,他却说“天天过年”,那不死的很快嘛。本来人的寿命就是有岁数的,死也是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小时候还是“巴年”的,为的是吃上饺子和几顿好饭,再穿上一身新衣裳……而今非同昔比,不可同日而语,就是用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来形容伟大祖国的变化,也一点不过分。
就拿沂蒙山区来说吧:原先偏僻贫瘠的沂蒙山区,现在通了跌路、高速公路和正在建高铁,到哪儿都很便捷。尤其是费县发展得让人傻眼,眼看着快要跟临沂连在一起了。这不禁勾起我的思绪:30多年前我在南方当兵,省亲的时候都要经过费县,哪会看到地里的石头要比庄稼长得高,看着真叫人难受。暗想革命老区的百姓能吃饱肚子吗?不成想,30多年过去,地里的石头都成了宝贝。你看看公路两旁,那些奇形怪状、惟妙惟肖的石头,都做成了“大公司”,组成了“大园林”,助推着费县经济飞速发展……
“正月里天天是新年,大家见面多欢颜……”大家都叫小李的歌声从梦里唤醒了。然后提醒说,“快到菏泽服务区了。我们在那儿吃午饭。给大家一个小时,够吧?”小李征求大家的意见。
大家赶路心切,都说“足够”。因为午餐自理,多数自带干粮,所以按时完成吃饭任务。
(三)
下午三时许,到达开封府。由当地“中原旅行社”一个小伙子接团。后来知道他姓牛,叫牛犇,记得上海有个演员也叫牛犇。这引起了我的兴趣,细细打量一番,此牛犇非彼牛犇。小伙子很魁梧,很壮实,堂堂一表人才,有着中原人的独特神采。
牛导举着杏黄旗,带我们去参观“小宋城”的“宋都御街”。这是1988年建成的一条仿宋商业街,再现着宋代御街风貌。殊不知,早在北宋时期,东京御街北起皇宫宣德门,经由州桥和朱雀门,直达外城南熏门,长达十余里,宽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驾出入,显示尊严气派的主要街道。这条新建的御街是在原御街遗址上修建的。南起新街口,北至午朝门,全长400多米。两侧角楼对称而立,楼阁殿堂纤巧秀丽,其匾额、楹联、幌子、字号均取自宋史记载,古香古色,余韵犹在。现在有50多家店铺各具特色,经营本地特产、传统商品、古玩字画等等,如若你“拥入人流之中,便仿佛进入了张择端的画卷之内,不知今夕何夕了。”(杨戈《开封秋凉几春秋》)
我们在这里转溜了不下一个多小时,然则窃认为没有太多令人惊奇的地方,尽管都是仿宋的,弄得不好反倒人造痕迹更拙;真不如我曾在20多年前看到的开封府景象——神秘、古朴、庄严又让人惊叹……
但是,“杨湖清”、“潘湖浊”,依然如故。看来环境治理还是不错的。面前的这两个湖,不仅承载着历史传说,而且呈现着环境保护的功绩。是啊,要守住青山绿水,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那可不是一日之功、一劳永逸的事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