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两游宿迁:别有情趣(中篇)

两游宿迁:别有情趣(中篇)

 

作者:安玉琦

 

  城楼北面拱门顶端书有“窑湾”二字,

  白底红字,隶书:

  圆润、融通,

  给人一种包容、和蔼的印象……

  城楼南面拱门顶端也书着“窑湾”二字,

  但是白底红字,篆书:

  古朴、典雅,

  不由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

 

(一)

 

  第二次去宿迁,是“家天下”旅行社组织的。福利很丰厚:猪排骨5斤,白面粉5斤,洋河老酒一提(4瓶),团费只有128/人。开始,我心里打鼓,大概是个“忽悠团”,诓你去购物的;因为“窑湾镇”我没去过,听说很有看头,便硬着头皮去吧——损失个百儿八十的无所谓,权当交“学费”。但当行程下来,我自责“小肚鸡肠”,很是内疚。其实,这趟行程真是开了眼界(后面我再表述),所以,我对“家天下”有了“家人”般的亲切感。心里约定:再出去旅游,就跟定她!

 

  这天,发了5辆大巴,我们坐的1号车。虽然老年人居多,但满车“活宝”,因此气氛相当欢快、热烈、和谐。我们的导游叫cjm,很阳光,性格爽朗,脾性温和,很有亲和力,(不仅讲解好,还会唱歌)。刚上高速公路不久,她就挨个儿发棒棒糖,说今儿起的早,先补补血糖,也可清清口;快到中午了,她又挨个儿发火腿肠,每人2根;到了下午回程途中,她再挨个儿发着小饼干,每人4块,没带干粮的还可再要。我在心里赞道:“好个c导,你绝非小恩小惠(初始创业,起步难哟),实则善解人意(人气旺盛,则生意兴隆)。”

 

  过了绣锦河——日照与连云港之河界:北岸属于日照地盘,南岸则是连云港地盘。虽隔一条百十米的河道,但其两岸景象各异:北岸少渠溪,多丘地,树木萧条,冷霜冰雪,隆冬甚肃杀;南岸则水渠纵横,田畴平展,尤以柳树,依然披绿,疑似阳春。

 

  c导大概是被“春之色”感染了,禁不住放声唱起《映山红》。虽不纯正,但也引发不少“活宝”的共鸣。前三排的有好几个先后献上了“成名作”,尤其前排的那位先生一支接一支唱个不够,并且拿腔拿调,似要往专业水平上靠,给人装腔作势之嫌。不过,唱的歌儿满是正能量,老歌,红歌,经典之歌,余辈都听得懂,所以遂心入耳,令吾钦佩,便问及M君,歌者那路神仙?小声回之:是刚从市机关退休的老D,喜欢唱歌,经常在市府广场上练歌,曾在“盛夏放歌”演出过,在文艺圈里也小有名气。大概受到老D的影响,其夫人也唱的不错。夫唱妇随,他俩还演唱了两个版本的《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老歌,让老夫听着愈加怀念年轻时的部队生活——那时我所在的连队战友来自9个省籍。我记得,歌唱最多是《打靶归来》和《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二)

 

  到了窑湾古镇,才九点半。这天很冷清,除了我们日照的车队,停车场上就停着三辆江苏大巴。大概淡季使然。

 

  我们走出停车场,沿路向南百十米,再拐弯向东,便是沿河一条商业街,大多数店铺都关闭着,即使开门的也不见其里顾客,所以没有吸引力。但我还是朝里张望了几眼,因没见中意的物品,所以懒着进去,惹得老板翻白眼。但到了去窑湾景点不远的拱桥上,见着一烤地瓜的“老兄”,那香喷喷的味道叫人垂涎欲滴。我问了价格,没想到这么便宜,5块钱一斤,在我们那儿可要10多块一斤哟!本想买个尝尝,但因时间仓促,再说啃着地瓜逛景点也不雅观;心想回来买也不迟,到车上来吃更安心、舒坦。但事与愿违,往回走已超过约定时间,恐怕招惹车上人埋怨,路经烤地瓜“老兄”,我掏包看看没有零钱,又不会支付宝,用100元大钞找来找去,不知耽搁多少时间,所以我躲着“老兄”过去,自觉不够“哥们”。于是,我回转头去,望着“老兄”在寒风里叫卖着烤地瓜,一股股香味扑鼻而来,使我心软如烤地瓜……虽然没有超出发车时间,但到了车上,总是于心不安:“对不住了,老兄!”

 

  从烤地瓜“老兄”北边这座拱桥过去,横穿一条马路,南边有一条河,自然架起一座拱桥,此桥跟北边拱桥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我把她俩名之为“姊妹桥”。

 

  站在南面拱桥圆弧上,正是瞻望“窑湾”城楼的最佳处,也是拍照留念的理想地点,所以游客把拱桥塞满了。

 

  城楼北面拱门顶端书有“窑湾”二字,白底红字,隶书,圆润、融通,初来乍到,给人一种包容、和蔼的印象;城楼南面拱门顶端也书着“窑湾”二字,也是白底红字,但是篆书,古朴、典雅,进来里面,不由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由此城楼其城墙四方蜿蜒,并建有四座城垛,巍峨壮观,名曰: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九州通衢,战略要地;天时,地利,人和,全占着;并且号称“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和“繁华的小上海”。

 

  进来城门,我即可被立于两旁的庞然古槐牵住脚步,油然联想到洪洞县那棵“千年古槐”(2019年夏季曾赴祭拜过),因为它是中国人的根啊。从明洪武年间人口大迁移,中国各地的人,大多数是从洪洞县走出来的,所以“千年古槐”就是寻祖之根。眼前的这两棵古槐,与“千年古槐”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因而令吾神往,仿佛听着了古槐老人正在讲述窑湾古镇以及京杭大运河古老的传说及故事,浸润沧海桑田的悠悠岁月,不忘乡愁、记住乡愁。

 

  古槐,的确是窑湾的精灵。进入山西会馆院内,最惹人眼目的就是那棵古槐。它不修边幅,肆意张扬,但却令人敬畏,刻在不太规则花岗岩上的“古槐颂”足以明证:

 

  古槐你是洪洞大槐树的后代,山西商家因思土怀乡把你移栽;虽植根窑湾仍翘首西南望母槐,悠悠岁月历尽天灾;风暴袭击头不低,炸雷滚滚云天外;铁骨铮铮露峥嵘,虬枝曲曲显风采。/你是一部古老的史书,写满窑湾的荣辱兴衰;你是一位长寿老人,历尽沧桑见证着窑湾的古往今来。/今非昔比,你有无限感慨,只说是繁华殆尽;谁料想盛世再来,今天的窑湾啊,更加繁华风采。

 

  从城门口古槐这头一路走去,各色景物不时映入眼帘,给人不少惊喜。平坦整洁的石道两边,一边是古朴典雅的古建筑,尽管是仿建的,但却让人好奇,诸如“古镇惊魂”、“三晋别院”、“上海女人”等等名头,一时片刻弄不明白,只能云遮雾罩地赶路……;另一边是平静如镜的河道,各色游艇泊在岸头,排列得很艺术,近处有五彩缤纷的树木,高远处是蓝天白云——年轻伴侣们皆陶醉于诗情画意中……

 

(三)

 

  从码头走过百十步,河岸有棵奇特的古柳:粗壮,皮皲,婆娑,少许弓腰,眨眼看去如同沧桑老人。古柳下坐着一位老艺人,正在说唱“运河大鼓”。他一手敲鼓,一手拨钢板,伴随鼓与钢板的音响,说唱起来有板有眼、如诉如泣,传颂着古老的曲目,虽然听不大明白,但却撼人心弦。我悄然恭立着,洗耳恭听,虽不得要领,但其对传统曲目的钟情,足令在下敬佩不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然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不便打探他的身世,但观其面容,如同跟前的古柳那般苍老,但却神情刚毅,表现出“不为五斗米折腰”(曲目里这么唱着)的气概;一身皂色长袍略显英雄本色,使得唱腔激越高昂,真真让你惊心动魄,久远难忘……

 

  老艺人斜对面,有一组塑像:一架“支前”似的独轮木车,车架两边各有三坛酒缸,父子俩作沽酒状;地上的酒具古老着:酒葫芦、酒漏斗、酒端子,还有大海碗……今人难得一见,而父子俩如同古柳下的老艺人一样,则把艰难的岁月都留给了自己。

 

  我回味着老艺人“运河大鼓”的传唱,回望着“父子沽酒”的背影,前行的脚步有点沉重,心想窑湾古镇大多数是凡夫俗子和贫苦大众书写的历史,其中之艰辛与心血恐怕今人难以体会的,要不,游人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忧愁,而是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也好,正应了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窑湾古镇旅游进账数字可观。

 

  鉴于此,我的脚步随之轻松起来,当走上“月牙桥”便兴奋起来,没想到窑湾还有这般景致,不禁让人联想到江南的乌镇、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我逗留于月牙桥的时间是在景区最长的。从这里望过去,河道上还有几座这样的石桥,但叫啥名字不得而知,因为来不及一一徜徉,那就在月牙桥上多看几眼吧:石桥栏杆端庄润滑,立面雕刻技艺精湛,“月牙桥”三字遒劲有力,清清河水徐缓流淌,岸边垂柳婆娑依依,枝头弯入水中仿如少妇濯发,沿岸隐约可见翘檐房舍……好一派古镇风光。

 

  过了月牙桥,沿河边往前走,不多远就是古镇一条街,放眼望去,红灯笼如长龙,火红热烈,不见首尾;店铺招幡,用料各异,五彩缤纷……仿如又一幅“清明上河图”。可惜,我们没有进去转悠,但是没忘了拍照,得留个想头。

 

  从这里我们加快了脚步,直奔“山西会馆”,据说它是窑湾古镇的遗留瑰宝。我真为山西商人叫好:不光会满世界做生意,还会满世界建会馆,别的地方还有没有我不知道,反正我们山东聊城也有个“山陕会馆”。于是,我认真阅读了介绍山西会馆的招牌文字:山西会馆,原称“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雍正年间,晋商扩修为会馆,供晋商落脚、议事;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二进院落,占地4600亩。这棵“千年古槐”就占了半个院子,而且气势非凡。但凡进山西会馆的游人,多数是冲着“千年古槐”而来的。

 

  从山西会馆出来,沿着高墙胡同走向京杭大运河堤坝,放眼望去,水面辽阔,波澜浩荡,百舸争流,舳舻千里,好一个“黄金水道”。岸头有个卖鱼的中年汉子,几个桶里分别盛着鲳鱼、鲢鱼、银鱼、毛蟹、毛蚶、白虾……问了价格,比我们日照便宜一半。

 

  运河岸边一块宽阔平展的场地上,建有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堂,崭新如初,想必是为景区蓄意打造的,但游客不多,显得异常静谧。银杏树叶满地金黄,在四周绿篱映衬下,尖顶教堂越发超拔、神秘。倘若心中有佛,在这里多呆会儿,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惜,我们没有闲功夫,离约定时间只剩15分钟了,我们快马加鞭往回走,过街穿巷,就像赶场子那样奔忙着——吴家大院、中国典当博物馆、窑湾民俗博物馆、大清窑湾邮局,还有小的如钱庄、布庄、当铺、商铺……皆是擦肩而过,过过眼瘾而已。

 

  对不住了,窑湾古镇!下次再来,听说骆马湖也不错。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