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妈妈语录

妈妈语录

 

作者:郭伟

 

  妈妈是过来人——从旧社会到社会的过来人。当然,跨越建国之时,妈妈只有六岁。

  听古诚舅舅讲,外公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据传,保长遇到难事,拿不定主意,一定会事先邀请外公在场。保长边说边悄悄地盯着外公,外公点点头或眨眨眼,或一个小幅度的手势,就算是认可拍板了。外公到县城,若要寻他,他一定是在县长的府第,不是喝茶或就是吃酒。

  外婆是从杨柏乡逃婚出来的,走到谭家塬时,天已黑了,便被好心村民送到当地大户人家那里,被暂时收留下来。这个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就是外公。外婆的老家容不下她,她不敢回去,一无着落,二无去处,正好外公家中主妇已病逝一年多,且无生育,就留外婆在家中做杂务。半年之后,将外婆收房成为外公第二门客。外公在临近解放时不幸因病早逝。那时,大姨娘十二岁,舅舅九岁,妈妈才六岁,三个孩子一直由外婆一人带大。这里插述一句——外公去世后,外婆终身未再婚,终身未回娘家。直到二00三年五月,以九十二岁高龄辞世。

  可见外公死后,外婆家的条件一落千丈,家道败落,非常艰苦。母亲虽没有机会上学,而与单亲妈妈相处的时间很长,上坡干活时经常摆龙门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母亲捡下外婆很多干壳子——歇后语、谚语和民间故事。

  听说我从几个月隔奶时,被送去外婆家,直到三岁左右才送回。我从外婆那里自然也听过一些新奇顺口的词句,不过那时还不醒世,肯定是记不住的。从说话开始,我跟着妈妈住在农村,又经常听到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自一九八一年毕业工作开始,每听到一个有趣的词组,我便记录下来。一九九八年秋,我在县卫生局工作时,率先私人买了一台四八六组装电脑,开始做成一个金山文档——《妈妈的词汇》,后来转为Windows文档,至今大概已收录近二十页四百多个字词或词组。民间故事都较长,不便叙述。下面,只选列一些谚语、歇候语、日用短语、古语今用,以飨读者。

 

  一、谚语

  吃不穷,穿不穷,大脚大手一世穷。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暖是假的,冷是真的;饱是假的,饿是真的。

  别人说冷不是冷,自己觉冷才是冷;别人说饿不是饿,自己觉饿才是饿。

  (知识学在肚子里)白天不怕人来借,夜里不怕贼来偷。

  野鸡打得满天飞,家鸡打得团团转。

  人哄庄稼一季,庄稼哄人一年。

  一辈姑二辈表,三辈四辈忘求了。

  天上雷公大,地下母舅大;只有不是的儿女,没有不是的爹娘。

  怪人不知理,知理不怪人。

  我谋他的利,他谋我的本。

  软藤藤缠死硬树树。

  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

  饥饥荒荒,搞不昌旺。

  油是爹,盐是娘,挞了盐巴喷喷香。

  荞翻山,麦打坐,洋芋吃了当时饿。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肚皮一片棕,越喝越松。

  肚皮巴背,仰倒就睡。

  ……

 

  二、歇后语

  老花眼练书法——大概在行。

  盘子喝稀饭——面宽。

  半天云打饼子——高傲。

  打喷嚏放屁——两头走气。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癞蛤蟆拴围裙——半截不像人。

  脑壳上害疮,脚板心流脓——坏凑独(坏到底)。

  王麻子偷铺盖——当时还。

  姜老汉娶何老婆——姜何氏(合适)。

  气包卵坐碓窝——一包在内。

  乌梢蛇进面店——长客。

  狗尾巴做称杆——趴起。

  ……

 

  三、日用短语

  锅尽饱:锅里没有剩余时,才算吃饱。

  丁来拐不来:来一个不来一个,这个来了那个不来。

  忙得火紧:急如星火。

  打腰台:加点零食,夜宵。

  有转知:脑壳能转几个弯,比较聪明。

  咬嘴各孽:窝里横,争斗不已。

  刨急火包谷:临时抱佛脚,现炒现卖。

  想得起膛血:诚心期待。

  打混堂锅亏:胡说八道,趁混水摸鱼。

  抓(踢的动作)梦脚:白日做美梦。

  使跑马油:食油量少,使在表面上,有表面光的意思。

  日白溜晃:说慌,瞒天过海。

  面条撑腰:面条煮得要好的时候。

  板澡:游泳。

  巴列:靠前别人家的墙修房子,只需围三面,这样很省事。

  黄棒:大老粗,没文化。

  革固:自私自利,固执己见,不大合作,不太友好。

  打个咋咪:一声短叹,犹豫一下,短睡一觉。

  抛文夹武:文的武的一齐上。

  相了一筒蜂儿:招了一桶无主的蜜蜂。

  腿脚不连便:腿脚不利索,行动不便。

  蠕诸一堆:集中在一起。

  吊尔活摔:不踏实,不稳当。

  整反列:做事过头,弄反常了,已经不好收拾——可能会向相反方向发展。

  跷梁打胯:不实诚,说话不着边际,对人不恭敬、不礼貌。

  刮其行(háng)家:很漂亮,很乖巧。

  吃一望二眼索三:吃着一个,望着一个,寻思、寻找着一个。

  犯挖扯:犯口舌。

  不得幺台:很糟糕,不得了啦——问题很严重。

  打个幺台:中途吃点零食,接接饿。

  丝娘子:小脚小手,小脚女人,不够大方。

  喉咙伸爪爪:急得喉咙痒痒。

  抄事:多事,烦人。

  打帮补:添加辅食。

  狗死咬:斗嘴不止。

  打趔边鼓:不能主事,又不勤快,不愿冲锋在前,只肯从旁协助,梭边耍滑偷懒。

  长麻吊线:久拖不决。

  不认损:不承认相关附带支出或损失——不够大方。

  恒本带忖:口气粗鲁,态度粗暴,固执强硬,不和气,不和蔼,态度极端不友好。

  吃不到牛肉,发鼓皮气:不相因果,思绪混乱,情绪失控,脾气暴燥。

  说了半天,白瓦瓦的:对某人所说的话,不起一点作用——白说了。

  刮泡火:还有富裕。

  清事八早:起床太早,事儿还早。

  没开折:处女,或新物件还未开封。

  厢其跑:横排队列向前跑。

  几夹榜:几件事,几层道理。

  流尔绊经:拖泥带水,不果断。

  光哭不诉录:哭灵文章空洞,缺乏具体内容。

  亮脚巴掌:露出老底。

  钱不下树:有钱,但需用钱时却不能及时得用。

  仄逼:房屋太小,空间太小,打不过转身。

  不爱所:身体不适。

  不是这里不生筋(长新肉),就是那里不告口(伤口愈合):事儿不顺,有挡搁,不能摆平,总有缺陷。

  打张惶时、打洋慌:走神,精力不集中,不专注。

  堆邻窄岸:邻居之间。

  闪失:失误。

  有哈数:心中有数。

  咋行咋止:怎么行动,怎么终止。

  阳面子上:人们看得见和关注的表面。

  炫煌:自我夸耀。

  砊(kàng)了:很生气、很有力地把汽车盖子,“呯”地一声盖上了——关停了。

  嘎达俚斯:胡乱摆放杂七杂八的东西。

  凑毛赶毡:凑热闹,凑一块儿;糟心事儿一起来。

  不通炉俚:不明白道理,或找不到窍门。

  下好话:为办事而放下架子,给被求的人说好听的话。

  下饭菜:菜是用来下饭的,某人专属于某人管属或剥削的对象。

  偏肢倒斜:没有端正的站姿站像,态度不够庄重严肃。

  牯人:像牛眼睛一样,带有鄙视或恨意地睁大眼睛盯人。

  过刀:以刀切开,分开,切细。

  搂勾子:勾子,俗称屁股。从屁股处抱起一个人来——一揽子,一包在内,一块儿端掉。

  谝嘴子没药医:自我夸耀的人最后不可救药,各自打嘴,不能补救。

  起个“另明心”:私下另打主意,各自另寻出路。

  ……

 

  四、沿用古语

  点卯:报个到就跑了,不坚守岗位,或不干正事、实事。

  念咒章:约定,约法三章,制定纪律或规则。

  念波罗经:反复说一些日常浅显的规矩。

  卖劝诗文:反复训诂,说规劝的话。

  不落教:不守规矩。

  没章道:没有文理,没有头序,也有没礼貌的意思。

  桡把儿抻不开罗:行囊羞涩。

  坛场大(多):形式化的过门多,花架子大,小题大做,暗指官架子大。

  ……

 

  在这里说明一点,有些语音虽然很明白,但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字,只能借音标注。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山高路险蜀道难的川东北地区人民,持久稳定地聚族而居,相对比较封闭,落后保守,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形成了局部区域内比较独特的语言习惯。地域局限、语言局限,如果再加上通婚局限,这正好也是少数民族形成要素的基本原因和规律。我跟随妈妈在农村生活的时间相对长一些,我从妈妈口里听到的比从其他父老乡亲口中听到的多得多,有些词组或短语很生动形象,有些简洁明快,有些语意准确,有些干脆有力,有些句子果断、砍切,语言表达力很强。有人觉得很土,我倒觉得很新鲜,很有生命国,很接地气,说话带劲。我曾多次不自觉地在文中带着这样的字词、短句,有时连编辑也不理解,要么问问我,要么直接删去或改掉了。

  追本溯源,这些带有显著地方特色的语言,是汉语中的一个宝藏,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归纳总结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观念和人文情感,具有十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2023-6-1

 

  郭伟,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