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
——献给年近花甲的自己
作者:成法
窗外斜风细雨,室内键盘哒哒,当我敲下书稿的最后一个句点时,数月的紧张与忙碌都在这一瞬间得到放松。夜近破晓,星子静谧,似与我遥呼,该美美睡上一觉好好休息了。然而沐浴之后困意全无,不知不觉又重回书房,习惯的端起书桌上的普洱,醇香入心脾,一杯入口唇齿留香,余味回甘。读书写作于我而言虽乃平常之事,然而此时,仍长长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心旷神怡。因天下廓廓而凡夫乃逆旅一过客也,流光抛掷半百已近花甲之年,在离开高校(曾经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专门从事刑法教学科研二十余载)现已在北京工作十余年后的又一部学术著作即将问世。此书乃凡夫告别研究刑法学术殿堂之封关之作,亦即将开启全新生活的开始。回眸往事,历历在目,个中滋味如啜此茗,更兼窗外沥沥细雨打破了内心的平静,有感于数十年的风雨人生路,吾一介书生不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歔欷不已,泪满衣襟。
模糊的视线,将我牵入记忆长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三十几年前的校园——
仿佛又看到,操场上,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有跑步的,有打球的,和着不远处还传来朗朗的书声——
仿佛又看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法律条文的解读和疑难案例的剖析——
仿佛又看到,图书馆里安安静静,鸦雀无声,同学们聚精会神、埋头苦读,偶尔听到翻阅资料的沙沙声——
仿佛又看到,晚饭后,同学们三五成群漫步校园小径,你追我逐,谈笑风生,欢歌笑语——
仿佛又看到,难忘的午夜,室友仍在卧谈人生事业的境界,纵情豪迈,酣畅淋漓,激辩声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孩童时我就喜欢看连环画,听大人讲故事。从小学起就开始读书并崇拜那些大文豪,读过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鲁迅的《呐喊》和《朝花夕拾》;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虽然那时年幼,读书也不求甚解,但从字里行间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受到了很大启迪,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也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也逐渐增多了。也深深感觉到了书的通透、优雅和睿智,既可以冲破岁月的尘烟,又可以浸润到人的心底。想当年就读大学法律伊始,我就把学习研究刑法学作为了人生今后的明确目标,迄今已先后阅读了大量的涉及刑法学、社会学、犯罪学方面的书籍。如高铭喧教授的《刑法的孕育与诞生》;王作富教授的《中国刑法研究》;周密教授的《中国刑法史》;以及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柏拉图的《法律篇》;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彭梵得的《罗马法教科书》;梅利曼的《大陆法系》;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论》等等。通过阅读和学习倍感受益匪浅,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提高了学术水平,同时也悟出了许多道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层次。在校读书期间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于1988年初我撰写的《论牵连犯的认定和处罚》一文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学习与研究》杂志上发表,这是我的处女作。当年中旬我还参加了一部法学著作《律师法学》部分章节的编写。这一年,可谓我在学术上的启蒙之年,也是我执着追求目标的奋斗元年。论文的发表,书籍的出版带来的鼓舞和鞭策,让我在学习研究刑法学的道路上更是信心倍增,神飞气扬。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且将新酒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了可敬可亲的恩师,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同学。背上青春的行囊;胸怀滚烫的理想;怀揣美好的憧憬;带着家人的期盼;铭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先训;离开了难以忘怀的校园,踏上新征程,启航新梦想,来到了家乡市公安局报到,开始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工作期间,无论是参加全市各种刑事案件侦破研讨会,还是参与具体案件的侦查预审,亦或是撰写全市各种刑事、治安案件调研报告。我都倾尽全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力求取得最佳效果,受到市局上下一致的好评。1989年10月我还有幸参加了中国刑法学会在上海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并撰写了论文在大会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议,第一次见到了过去只能在法学教材、著作、学术论文中才能看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本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国内刑法学界诸多权威专家学者。如当代人民教育家、著名法学家、刑法学泰斗,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高铭暄教授和著名刑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王作富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欧阳涛和崔庆深研究员;北京大学杨敦先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文燕教授和中国刑警学院李文芳教授等等。能够和这些学术大咖们当面请教学习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也更加清楚的看到了中国刑法学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更加坚定了学习研究刑法学的信心和动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市公安局工作几年确实学到了不少书本之外的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然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还是下定决心离开市公安局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萌生此想法,一是缘于此次参加全国刑法学年会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坚定了我重返校园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刑法学的决心。二是深感做学问搞研究一定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并要静下心来全神贯注、踏踏实实的潜心钻研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于是我告别了市公安局的领导和并肩作战的战友,离开了市公安局,毅然绝然地选择了到中国刑警学院专门从事刑法教学科研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990年6月经过面试、试讲、政审等程序后,我正式调入了中国刑警学院。能够如愿在高校专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虽然当时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然内心仍忐忑不安,因为深知教书育人并非简单之事,尤其是给高材生授课更是不易,前面一定是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既然选择此路只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清晰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一手拿教案,一手端水杯,身穿一套崭新笔挺的警服挺胸抬头步入讲台。当看到教室里那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眼神时,内心的紧张感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学院规定与学生互敬礼仪之后向同学们讲述了作为一名优秀人民警察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和注意问题,由于我和同学们年龄相仿,无形当中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当我把自己工作时的一些切身体会分享给同学们后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之后又讲授了刑法的概念和特征等内容。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师生互动,高潮迭起,每讲到精彩之处同学们都以掌声回应。如此的讲课效果让我有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下课后回到办公室仍意犹未尽,不仅没有一丝疲惫之意,甚至还有一种学生们给予的成就感,从此就开始了我全新的刑法教学科研生涯,开启了人民警察和人民教师双重身份的职业生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快成为一名集教学、科研和办案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师,我每天除了上课、工作,业余时间几乎都是看书备课、潜心钻研、孜孜不倦、不辍著述。不久即在《人民公安报》和《法制日报》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我国刑法中应增设绑架罪”和“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罪刍议”。由于这两种报刊在社会面尤其是全国公安政法系统影响较大,因此,在学院引起一定反响。特别是“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罪刍议”一文见报一段时间后,我几乎每天都收到数十封涉及医患纠纷的法律咨询信件和电话。市检察院一位业务处长给我打电话称该文很有实际意义,对检察机关办理涉及医疗事故案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就一些具体案例的细节问题同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探讨,并希望我平时多关注实际问题为司法实践多提一些建议和措施。放下电话后深以为然,由衷感叹,法学专家学者理应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解决一些司法实际问题。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对1979年刑法典的修订并于当年10月正式实施。97刑法典公布后刑法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研讨分析,当然我也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绞尽脑汁,深思熟虑并结合教学科研及司法实践草拟了《关于97刑法修改方面的论著提纲》,交到了知名刑法学家时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主任杨敦先教授手中。杨教授看后很是赞成并决定与我分工协作,共同撰写一部关于探讨97刑法典方面的论著。根据分工,经过我俩各自夜以继日“挑灯夜战”、“摸爬滚打”的反复研究修改后,我们终于完成了书稿,确定书名为《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于1997年5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当时受到刑法理论界及刑事司法人员普遍赞誉并荣获了1998年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深感自己学术功底与现实要求尚存一定距离,不足以撑起心中对刑法学的那份挚爱。于是,带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想法,攻读了刑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时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守芬教授。攻读博士期间被北京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深深的吸引和影响,聆听了刘守芬教授、张文教授、陈兴良教授、陈瑞华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学术视野,而且教学科研水平迅速提升。先后在国家、省(部)级刊物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最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怀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雄心壮志一鼓作气又进入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法学所作为国家社会科学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名家云集,高手如林。有幸荣登这一学术圣殿从事博士后研究,徜徉在浓厚学术氛围中接受学术大师们零距离指导实属三生有幸。我的合作导师陈泽宪先生是国内著名刑法学家,时任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先生在我研究报告前期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写作提纲、中期章节取舍、内容完善、乃至最终定稿等环节都付出了诸多心血。其间数十次线上线下研讨分析,为我启发思路,修改研究报告乃至逐字咀嚼,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力求尽善尽美。先生的倾心指导、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如沐春风,受益终生。研究报告答辩顺利通过后,我又经过两个月的修改和补充完善,最终完成了30余万字的著作《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于2010年5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当时国内刑法学界少数专门研究受贿罪的著作之一,书中所提出的增设罚金刑等观点颇具前瞻性,与之后国家颁布的刑法修正案的有关规定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自从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后与恩师陈泽宪先生接触近二十年,深感先生魅力无穷。对学术可谓苦心孤诣,不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而且更具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我与先生已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2021年元旦,我打电话给先生拜年,并向他报告欲再写一部关于受贿罪方面的著作。他听后非常高兴并叮嘱我一定要密切联系司法实际,仔细研读近年国家发布的有关刑事法律文件,要吃透精神并收集一些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受贿犯罪的相关问题。既要解决一些刑法理论争议问题,又要对司法实践有所指导帮助,同时答应为本书拔冗作序。放下电话后我格外激动,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之所以选择深耕受贿犯罪研究,并相继在公安法律专业刊物发表了20余篇涉及贿赂犯罪方面的相关论文,是基于个人兴趣,也是基于现实需要。因工作关系,我可以接触到大量丰富的有关贿赂犯罪方面的实际案例,同时,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政策的发展变化,受贿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有效的打击和遏制这类违法犯罪,更好的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和日趋完善的法治发展建设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陆续颁布了若干涉及贿赂犯罪的《刑法修正案》,最高司法机关也先后发布了若干司法解释。为此,在我重启学术研究大门时,仍然选择了这一课题。于是我查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剖析了数十个疑难案例,结合当前受贿犯罪呈现出的新特点,同时对本人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的专著《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研究,之后我就全身心投入到著作写作之中。工作之余每天披星戴月的撰写书稿、推敲文字、时常通宵达旦,做到了入脑、入心、入神、入境,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在大学工作时的状态,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质朴生活。经过近一年时间夜以继日的拼搏,结合先生提出的一些建议对书稿又进行了反复多次增补删减完善,最终将三十余万字的书稿完成后交予先生,先生在百忙之中审阅并作序,确定书名为《受贿罪立法暨适用研究》,交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1月出版发行。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我在中国刑警学院工作二十余年,我的青春年华和大好时光都无私奉献给了这所中国培养“东方福尔摩斯”的摇篮,奉献给了中国公安教育事业。一路走来,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办案方面,虽然称不上“惊天动地”,“战果辉煌”。但也可以说是收获颇丰,硕果累累。到中国刑警学院不久即先后加入了中国法学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之后又荣兴被聘为辽宁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曾多次赴省、市公安机关参加案件侦破和审理工作,并有幸参加由国家公安、外交等部委联合组织的工作专案组。在完成办案、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先后在国家、部(省)级专业刊物发表公安法律方面学术论文近百篇;独著、合著、主编、参编公安法律方面著作三十余部;获得国家、省(部)、学院级奖项二十余次,因而受到了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广泛赞誉并受到学院立功嘉奖。可以自豪的说,在中国公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我也尽了一份自己绵薄之力,发挥了自己一滴水的作用,为国家公安法制发展建设做出了一名知识分子应尽的贡献。来到北京之后成为北京市刑法学会理事,继续笔耕不辍,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和2022年1月相继出版了专门研究贿赂犯罪的法学著作《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和《受贿罪立法暨适用研究》,明年初还将出版一部刑事法律方面的学术著作。
另外,2020年年底因与友人聚会期间结识了一些国内知名文人墨客,如当代著名军旅作家李松涛先生;著名诗人、诗评家李犁先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作家网》总编赵智先生;著名作家、诗人、《中诗网》总编周占林先生;著名诗人、《中国诗歌万里行》总策划人祁人先生;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书法家诗人、《作家报》总编张富英先生和著名语言艺术表演家贺彩先生等等。受这些大咖的影响又涉足了诗歌、散文领域的创作,也正是在他们的熏陶帮助下先后在《辽宁诗界》、《五月风》和《作家报》、《作家网》《中诗网》等报纸杂志及媒体刊物发表诗歌近200首,散文10余篇。并有幸被吸纳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和中诗歌学会会员,并被《中诗网》聘为签约作家。在此,对这些大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几十春秋,岁月悠悠。日升月落中文字渐着光彩;风霜雨雪中思想日益深邃,云舒云卷下潮落潮起;欢歌笑语里泪水潸然;一路走来育我助我之人无数,需要感谢之人太多太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位无涯苦做舟”。求学,始终是我前半生的重要课题,从入读小学、中学到大学、从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后,在求学的每一个阶段,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幸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恩师。回首漫漫求学路,几番际遇、几番求索,前日种种皆成就今日之我,恩师如海怎敢相忘。“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小学班主任安杰昆老师不仅给了我开蒙的教育,还为我心中早早种下了勤奋好学的种子;中学班主任李吉安老师不仅让我熟悉了鲁迅先生的“早”字,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还让我感知了阅读的力量;人生第一位学术启蒙导师田文昌大律师不仅为我叩开了法学研究的学术大门,还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律人;西北政法学院的解士彬教授不仅让我明白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及如何惩罚犯罪的宗旨和理念,还让我从此痴迷于刑法学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守芬教授不仅让我厘清了当今刑法典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还告诉了我如何完善并最大化发挥刑法的综合作用;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陈泽宪教授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刑法的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还指导我如何结合国际和国内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和发展中国刑事法律体系,更好地为国家法治发展建设服务。正是诸多恩师的言传身教和指点迷津使我方知不全不粹之不足,从鱼翔浅底而自感惬意的混沌中愈加清醒,从而畅游于刑法学的浩瀚海洋中尽情领略其奥妙——
缅邈岁月,缱绻平生。在我漫长的学术研究道路上,还曾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他们的恩情令我终身难忘。如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作富先生;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赵秉志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张文和杨敦先教授,以及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教授、田禾、屈学武、莫纪宏、王敏远教授和张绍颜教授等等。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学术大咖们以他们的睿智、真诚、深邃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作风让我受益匪浅,不断进取,向前发展。同时还要感谢我在中国刑警学院工作时的学院领导及教研室的各位同仁,如中国刑警学院原院长张世勤教授;中国刑警学院原院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王彦吉教授、中国刑警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世全教授;以及中国刑警学院法律部主任李新全教授和刑法教研室王明辉教授等等。无论是我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期间,还是在攻读博士学位及做博士后期间,他们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俗语道:“国泰千秋盛,家和万事兴”。何其有幸,我生长在一个幸福、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中。兄弟姊妹对我宠爱有加,关心爱护,无微不至,让我终生难忘。尤其是长兄对我格外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各个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在我人生旅途中扮演了一个集长兄、父亲和朋友于一身的角色。记忆犹新的是当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不佳落榜时,我痛苦万分,泪如雨下,彻夜难眠,悲观失望,仿佛要天塌地陷,对人生和前途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在这紧急危难之际,我的长兄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一边安慰我,一遍开导我,给我讲了许多失败者不惧困难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成功的经典案例。正是在他的鼓励和关心下,我不仅尽快调整状态而且还通过个人的努力拼搏才使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一路前行。在我漫长的人生学习和工作中,每当我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周济解围;每当我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他常常鞭策鼓励;每当我工作上遇到挫折时,他更是耐心细致,答疑解惑---此时还要提到我的大姐,她对我亦是偏爱。在我攻读博士学位全力赶写毕业论文期间,她时常叮嘱我爱惜身体、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并常常为我做些可口饭菜,洗熨警服等等,如母亲一样关心我爱护我,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平凡和伟大。在此更要感谢夫人罗晶,她亦法科出身,是政法机关的一名公务员。在我漫长的学习和工作中,她不仅深深地理解我,默默地支持我,更是我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她不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常帮助我查阅文献资料,而且还要帮助我疏理校对文稿。此外,她不仅承担了所有家务,而且还独自肩负起培育孩子的重任。正是在她的悉心教导培养下儿子茁壮成长,脱颖而出,现供职于一家国际知名企业从事科研工作,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无卿相伴,焉有成法博士;无卿分忧,焉有成法今日。
还要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杨玉生先生;四川警察学院教授卞宏波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巴图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毅博士;以及张扬博士;朱云山博士;吴光侠博士和周维明博士等等。他们在我学习和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对我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心、帮助和陪伴,在此一并致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人生是很公平的,你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得到;你在哪里打磨,就在哪里闪耀。一个人的成长,必定是从撕心裂肺的痛楚中淬炼而来,从精益求精的磨练中锻造而来。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正是这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术大咖们的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为我人生拼搏道路上一次次充了电、加了油、鼓了劲。才使我充满了信心,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希望。不仅让我开阔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水平、夯实了研究刑法学的基石,而且还为我搭建了人生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让我在学习研究刑法学这条光明道路上,也领悟到了更多的人生哲理,感受到了更多因心境澄明所带来的乐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正是在这漫长的风雨人生路上有了这些明灯照亮指引,才使我有足够前行的勇气、动力和能力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挑战。从一名初次高考失利的落榜青年,成长为一名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一名基层的普通公安民警,成长为一名国内警界屈指可数的博士后高级警官;从令人向往的党政机关再度转变角色步入教育领域再度从事教育工作;从一个行走在研修法律条文路上数载的法律人,到今日手握一枝瘦笔荡漾在文字汇成的浩瀚海洋中--如果没有诸多恩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如果没有各位领导的关心培养和鼎力相助;如果没有众多同窗好友的互相鼓励和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亲人的无私奉献和家人的默默陪伴;如果没有无数个“朝披红霞、沐浴皓月”的日月轮回;如果没有无数次指尖敲击键盘删减反复的劳形苦心;如果没有无数次繁琐的资料收集取舍;如果没有无数次紧张的构思、撰著、对冗词赘句的整理与修改;如果没有生活的历练与积淀;如果没有思想的飞跃与观念的转变;怎会有吾今日?正是验证了那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时光荏苒,流年易逝。漫长风雨人生路,笑语悲欢匆匆途。“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可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如今突然发现年轻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经意间抬眼已近花甲,时光已漂白了鬓发,流年已惊扰了安宁。行走在喧嚣纷繁的尘世,走过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走过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激情燃烧的青春年华;也走过了世事不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性与洒脱的平和中年;现已步入了饱经沧桑“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虚怀若谷、胸容万壑的耳顺之年。当经历了这些潮起潮落的人生;当生命的年轮刻上了沧桑;当岁月的光影划过了眼角,那些曾经的年少轻狂;那些曾经的豪情万丈;那些曾经的踌躇满志;那些曾经的意气张扬,已如昨夜星辰般坠落。炯然的目光里难以掩饰内心的沉寂,淡然的神韵里装满了对俗世的释怀与洒脱。虽然不能做到完全的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但情绪中已没有了躁动,多了许多宁静;神态中已没有了桀傲不训,多了许多平和;生活中已没有了幻想,多了许多现实;做人已没有了盛气,多了许多浑圆;性格已没有了张扬,多了许多内敛;领悟到了淡定才是人生的最佳境界。这种淡定是经历了磨难和沧桑后的大气和胸襟;是走过了起落和坎坷后的镇定和从容;也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求和自足。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豁达与超脱;也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与禅意。领悟到了能够在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上挥洒自如是一种豪迈;能够在平平淡淡的岁月里静守时光流逝亦是一种幸福。更领悟到了那些在人生风雨中曾经徘徊的路;沿途看过的风景;一路遇见的人;头顶的一片蓝天白云;跋山涉水后留下的足迹,好像都是一枚枚逐渐褪色的书签夹在人生的缝隙里,都是人生中留下的一个个深深的印记,与人生之书融为一体,最终也都成了岁月里最终难忘的经历。如果说把人生中天真无邪的童年比作是一场旖旎的梦;草长莺飞的少年比作是一首清丽的诗;那么,激情澎湃的青年就是一阙浪漫的词;成熟稳重的中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话剧;为霞尚满天的暮年则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厚重小说。书中描述了人生的爱恨情仇和喜怒哀乐,阅后能让人把眼泪赚足并落泪唏嘘,同时把沧桑与无奈写满额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21年5月,我接到北京某知名高校领导亦是好友的电话,欲聘请我做该校兼职教授。言辞之恳切,令我动容。想到放下教鞭多年之后又可以回到熟悉的校园,走上三尺讲台,重新面对学生,心情格外激动、兴奋不已、便欣然应允。为了不负好友期望,为了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体会法学精髓,为了给自己这个“新岗位”的教师重新找回上课的感觉。我又回到了曾经工作了二十余年阔别十余年的中国刑警学院,踏入校园已物是人非。看到当年上课的教学大楼和图书馆依然存在。然当年共事的老同事有的已不在人世;也有的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即使仍在教学一线的如今也已两鬓斑白,即将退休。看到他们并聊起年少往事,不禁感慨万分,一切恍如昨日,历历在目。尤其见到了当年的“小朋友”,如今已是国内著名作家的雷米博士,并同他就当前法学、犯罪学问题以及文学创作问题等等进行了长达四余小时的交流探讨,可谓一见如故。他对吾一介老书生亦是不乏鼓励和鞭策,让我怦然心动,让我增强了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勇气。于是又将封存书柜已久的法律书籍和过去的教案重新拿了出来,开始梳理学习备课,为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为重新踏上讲坛做好充分的准备,仿佛在迎接人生第二个青春的挑战——
清风吹月落,书声伴日升。淡淡的书香飘来,涌动着淡淡的清雅。如今余虽已“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性渐阑珊”,然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往后余生,仍会“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辉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走进大自然,春看繁花似锦、夏沐凉风习习、秋赏层林尽染、冬观白雪皑皑。欣赏每一个日出冉冉,释然每一天日落漫漫;不为一叶凋零而感伤,不为风吹雨落而惆怅;不苦苦追求完美无缺,不痴看风云流连过往。以风的洒脱笑看沧桑,以云的飘逸轻盈华年。用淡泊写意人生,用安然葱茏时光。正如汪曾祺所说:“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闲逛,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的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去,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满意”。
……叽叽喳喳,窗外传来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淌过耳膜,好像是在告诉我又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雨后空气中裹挟着的野草的清香味儿也随着一缕细碎的金色阳光透过玻璃窗飘入书房。我非常喜欢这旭日东升的清晨,仿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我非常喜欢这山花烂漫的春天,好象心花盛开在眉宇;我非常喜欢在书房静坐中与文字相倾,犹如恋人依偎在我的臂弯,满世界都是岁月静好,满心的欢喜旖旎成了绚丽的春天。想来,任何生命都在轮回中沧桑着一种美丽,都以自己的荣枯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作者:成法,博士后。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在研修法律条文的路上行走了数载,前日一不留神误入诗词文海之中。如今手握一枝瘦笔为桨,喜怒哀乐做舟,带着对你的眷恋,朝着有你的方向,伴着一首只有你我才懂的乐曲,迎着唐风宋雨,荡漾在诗词文海汇成的浩瀚海洋中——
余生:读书润笔,品茗听曲。尘嚣远离,修篱种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