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厦门游记

11


厦门游记

 

作者:谢志

 

  厦门,一个岛,最迷人的不是它的海,也不是它的琴声,而是它纵横交错让人眩晕的桥。我们从数不清又不知道名字的桥上走过,进入了厦门。

 

鼓浪屿

 

  鼓浪屿就是厦门对望的一个小岛,面积不够2平方公里。在岛的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高约2米、中间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潮涨水涌,浪击礁石,就会发出擂鼓似的响声,人们称这块礁石为“鼓浪石”,鼓浪屿也因此而得名。

 

  从厦门码头出发,乘坐20分钟的轮渡就到了鼓浪屿,先上日光岩看看。日光岩在鼓浪屿中部偏南的最高处,是由两座一竖一横的巨石偎抱形成。它有个别名叫“晃岩”,相传当年爱国将领郑成功认为这里的景色美丽,便把“晃”字拆解成“日光”二字,日光岩也因此而得名。这里古木参天,风光瑰丽。站在观景台向下观望,只见海水把鼓浪屿和厦门市区分隔开来,一边是现代的高楼大厦,一边是历尽岁月沧桑的老旧民居,让人可以轻易地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找到对照。

 

  改革开放之初曾到过鼓浪屿,那些古建筑别墅群还未修缮开放,岛上全是泥路,路上的地摊密密麻麻,其中以海鲜档为最多,人流也相当挤拥,那时鼓浪屿的商业气息就很浓了。如今的鼓浪屿全变样了,环岛路平坦宽敞,火红的凤凰花撒一路芬芳,不知从哪里飘来的轻音乐《鼓浪屿之波》,陶醉得让人忘记了身在异乡。现在这里没有了杂乱,时近黄昏更是少了许多喧嚣。拐入岛上弯弯曲曲的村落小道,看到许多绿树围墙遮蔽着的老旧别墅。这些宅子,住人的少,空着的多,感觉有一种微微落寞的气氛。因为要配合旅游,应该是有关单位又对这些老宅进行了一番乔装打扮,这大概就是鼓浪屿的古老精髓与现代风情的有机融合吧。

 

  不敢想象,在只有1.8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竟然密密麻麻地挤拥着三百多条羊肠小道,错落着上千座有名或无名、繁华或衰落的别墅。这些凝聚着中西文化精粹的古建筑群,构成了鼓浪屿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在国内其它城市是绝无仅有的,其历史渊源可从“鸦片战争”说起。那时清政府战败,被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厦门成了“五口通商”的港口之一。西方列强跟着蜂拥来到鼓浪屿,抢占风景最美的地方建造别墅公馆,其中也有回乡创业的华侨也在这里建造了许多豪华的住宅。

 

  这些建筑,中西合璧,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的飞檐翘角,也有欧洲风格的尊贵典雅,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这些多姿多彩的建筑,每一栋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在鼓新路转弯处,我看见一座叫“茶饼坊”的二层别墅,细看指示牌,才知道这座别墅前世是德国领事馆(18701918)。来到一幢小楼前面,只见一棵大树砸在围墙上,看样子有些年月了,也没有人去清理扶正。导游说,这幢小楼当年是日本领事馆,有一年刮台风,全岛就倒了一棵树,刚好就砸在这里,可见,于世太恶,都会有报应的。

 

  古巷深深深几许?墙壁上的中国红砖、大门口的石狮子、廊道里的欧式石柱、院落中的石桌、石凳、三角梅、钢琴等等许多代表着厦门符号的元素随处可见。在宽一点的街角檐头,我还看见一对对新人,深情相拥,甜蜜浅笑,在专业摄影师的镜头前演绎着时尚与古典的婚纱浪漫。

 

  “海天堂构”是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也是鼓浪屿最大、最豪华,唯一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建造的别墅群,门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样,重檐斗拱、凌空翘角。主人黄秀悢早年曾到菲律宾谋生,经过20多年的奋斗终于成为富商,1899年他回国定居鼓浪屿后建造了这些别墅楼群。有人说,在中西和谐的表面,或许隐藏着别墅主人别样的心境:他们在海外遭受欺凌,在建造房屋时,刻意将中国式的屋顶盖在西洋式的建筑上,以此来舒张自己曾经饱受压抑的心情。还有人说,海天堂构的主人有三房姨太,而只有正房才可以堂堂正正地走正门,二房三房只能走偏门,但最得宠的三姨太却有自己的独院。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海天堂构曾经作为鼓浪屿区政府的所在地。从“海天堂构”大门经过,我看见一副对联,随手把它摄入了脑际:

 

  鹿礁千倾海天堂构

  仙石万和光音交辉

 

  联语不难读懂,意思是此地不远处有鹿耳礁,主人将大海比作自家厅堂,用天空的宽广以示楼群的宏大;鼓浪屿乃中国著名的侨乡,犹以钢琴拥有量而称绝,真是人间仙境也。

 

  从菽庄花园走过,透过窗户可见里面摆放着许多钢琴。导游介绍说,这里是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里面展出的古钢琴有四十多架,是十九世纪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生产的,是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的私人藏品,它虽在时光的风雨中磨砺了上百年,但依然精致典雅,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这个博物馆平时都是免费开放供游人参观,并有演员为游客演奏,可惜因为疫情不开放,我们无法入内一览其芳容,欣赏醉人的钢琴音乐。

 

  鼓浪屿不算大,但也不算小,要走完岛上大大小小的横街窄巷,据说得花一天的时间,因为疫情的影响,旅游才刚刚恢复,岛上许多景点还未开放,只能割爱了。码头旁边的食街,许多店铺还未开门做生意,因为晚餐要自理,我们好不容易寻到一间兰州拉面店,不贵,一大碗牛肉拉面才三十元,比岛外的贵些也属正常,因为景区的铺租贵。从店里出来,我们跟站在门口拉客的老板挥手道个别,沐着习习凉风,披一路霓虹踏上归程,结束了留下许多遗憾的鼓浪屿之旅。

 

  当然,鼓浪屿迷人优雅的人文底蕴,也不是几个小时就能品味透彻的,朋友,下次再来吧……

 

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坐落在厦门岛东部的胡里山上。

 

  进入山门,只见古榕蔽日,石路深深,登百米台阶就上到了炮台城堡。在窄窄的巡道上行走,可见斑驳的颓墙,满目沧桑;为炮台服务的战坪、兵营、暗道、护墙等设施,弹痕累累,仿佛还透出火药的气味,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抗英战斗是何等的惨烈。瞭望台上,一面面清军的黄龙旗迎风飘扬,整齐列阵的一门门火炮,向着沧茫的大海,仿佛在向游人诉说18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战争:我们是失败多过胜利,更多的是屈辱。

 

  胡里山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素有“八闽门户、天南锁钥”之称,海防位置在历史上十分重要。1840年,英国人以“鸦片被烧,生意难做”为由,发动侵略来了,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那年夏天,狡狯的英军举着白旗佯装求和进入了厦门港,跟着又要强行登岸,此举遭到清军守将邓廷桢的严词拒绝。英军见登陆不成便开炮轰击 ,邓廷桢立即指挥反击,战斗多时,英军惨败,只好狼狈而逃。

 

  次年秋,4000英国远征军开着36艘军舰又来进攻厦门。当年,厦门海岸筑有胡里山、白石、磐石等9座炮台,英军入侵时,守军一齐发炮轰击,打得英军狼狈不堪。尽管英舰也发射了过万发的炮弹,但仍无法登陆,强盗们经一番观察,见清军的岸炮只能直射一个方向,不能旋转多角度放炮,便改变战术从后面包抄炮台,致使清兵腹背受敌,只好走下炮台与英军肉搏,但石头大刀又怎打得过火药枪?终因装备悬殊,守军全部壮烈牺牲,胡里山炮台也被英军所毁。

 

  与此同时,中国南北沿海军民抗英战争均告失败,抗英名将关天培在广东虎门要塞也壮烈殉国,民族英雄邓廷桢与林则徐一样,因投降派诬陷被同时革职,充军伊犁,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而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香港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割让出去的,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离散祖国155年之久,于1997年才艰难回归。

 

  鸦片战争失败后,有学识的人都认为失败是因为武器落后,为了“师夷之技以制夷”,达到维护满清政权的目的,李鸿章先生为首的一群人去到国外考察,最后花巨资从德国克虏伯兵器厂购回了最新式的大小火炮三百多门,配置在中国从南到北的万里海防线上。如今在广东虎门、上海吴淞口、山东烟台等海防遗址,都能见到这些沾满岁月烟云的克虏伯火炮。胡里山的克虏伯大炮更是庞然大物,超级豪华,总重就达87吨,射程近2000米,还可360度旋转,它在一群射程只有100米左右的小炮中,的确是鹤立鸡群般存在,而且还击沉过日本鬼子的军舰。

 

  1937年的一天,突然有三艘日本军舰驶入了厦门海面。当时已经很“高龄”的克虏伯大炮终于第一次开炮,惊喜的是,居然打沉了一艘日本军舰,这是中国军队击沉的第一艘日本军舰,虽然之后日军还是占领了厦门,但克虏伯大炮却功不可没,它的传奇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胡里山炮台共有两门克虏伯大炮, 分别安装在山上东西两侧,相隔百米以内。当年清政府花10万两白银购回的这两门大炮,在“大跃进”年代,却被厦门炼铁厂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收购,其中西炮已被拆毁运走,回头准备再拆东炮时,被市领导出面制止。那门西炮和许多小炮在大炼钢铁时都化成了铁水,让人无限惋惜。现在,世界上仅存的克虏伯大炮,就剩这门东炮了,堪称“世界之最”,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几年前,有德国人来到炮台参观,想用60吨黄金将这台大炮买回去,但厦门市政府没有同意,要留下来作为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见证。

 

  在胡里山炮台,我们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炮和最小的炮,炮台上面还有个古代清兵操练和发射大炮的表演,可惜我们去迟了,没领略到这个壮观的场面。此刻,我感受到一丝丝的悲凉: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庆升平放烟花的火药,却让欧洲人拿过去制造了侵略杀人的武器,假如先人泉下得知此事,定会责怪我们太不长进了。说了一千回还是那句口头禅:落后挨打!

 

  褪去战争的喧嚣,胡里山炮台和其他的旅游景点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这里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在这里可以翻看到中华屈辱史沉重的一页。如今,克虏伯大炮依然屹立在胡里山上,守望着这片土地,告诉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让悲伤的历史不再重演!

 

望金门

 

  如果你从历史的角度去望金门,心情一定很忧郁、沉重。

 

  在胡里山炮台东南方向不远处,有个“望金门”的平台,在滔滔的大海那边,就是大小金门。

 

  提起金门,人们总有一种神秘、陌生的感觉。平台下海涛汹涌,偶有浪花溅上围栏,游客们在高倍望远镜前排队等候望金门。有一位大姐对着望远镜一边看一边激动地说:看到啦!那就是金门!金门东距台湾岛有277公里,西距厦门不到10公里,而小金门岛距厦门更近,只有6公里,如此近在咫尺,我们却相互遥望了50多年,从2000年起,两边才有直航,人们才可以往来。

 

  金门形似哑铃,横卧在围头湾与厦门湾之间,东西长20公里,南北最宽处14公里,面积为132.84平方公里,环岛一周仅74公里,只需个把小时。站在胡里山的“望归亭”上遥望大海,金门及其所辖的大担、二担诸岛朦胧入眼,有一艘艘快艇从眼前掠过,消失在苍茫大海的远处,我凝望着万顷烟波,想起神州尚未统一,想起这里曾经有过惨烈的国共战争,心情格外沉重,感慨绵绵……

 

  翻开福建省的历史,就不难知道金门与福建省的隶属关系。金门属同安县管辖,古有“无金不成铜(同)”之说。金门最早有两个美丽的名字:一是浯州,二称仙州,所以又有海上仙乡的美称。据史料记载,最早进入这块海上仙境的是中原人,西晋时期,他们为躲避战乱逃难到此,唐朝时福建陈渊带十二姓氏来岛上垦荒、牧马,到元代又将这里辟为盐场。明朝时,海盗猖獗,官府便在此筑城设防,因形势“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故又得名叫金门。

 

  到了人们熟悉的1949年,金门则成了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前哨,还发生过我们许多人不知道也不愿提起的“金门战役”。随着历史的烟云飘远,这些惨痛的史实,才得以解封。

 

  19491024日,“金门战役”打响。深夜,离厦门仅有5.5海里的金门海面,吹着微弱的东北风。突然,我军万炮齐发,射向金门岛,熊熊的火光划破了宁静的夜空,九千解放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分乘300余艘大小机帆船,趁着潮水,满弦顺风,登上了金门岛,但因为敌情不明,缺乏岛屿作战经验,加上后援不继等诸多原因,解放军在连续三昼夜共计56个小时的战斗中,陷入了近五万国民党海陆空大军的包围,最后9000将士喋血金门,全军覆没。到27日天亮,解放军登陆部队和大陆的联系完全中断。

 

  金门战役的失败,引起了全军、全国的震动,它在我军战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毛泽东当时说过:“以3个团去打敌人3个军,后援不继,全部被敌歼灭,这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次不应有的损失。”

 

  四十多年后,金门才从“军事禁区”中解脱出来,让台湾本岛居民可以自由出入。在金门岛与世隔绝的半个世纪里,不但大陆同胞不知金门的任何消息,就连台湾人对金门也知之甚少,所以,首次到达金门的台湾和大陆游客,无不怀着一种好奇之心,环视这块神秘的战地。

 

  游厦门原来有个乘船从海上看金门的行程,因为疫情没有开船。听导游说,游船能开到距离大担岛岸外大约100米的海面上,游客可以看到岛上的军事设施和站岗的国军士兵,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岛上写在一堵墙上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标语,这条白底红色繁体字的标语与厦门环岛路“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大标语遥遥相望。这两幅标语虽然前面四个字不同,但后面“统一中国”的主题却是一样的,这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统一中国”这个主题,我们70年前曾用一种强烈的、极端的方式向世界宣示过,今天,我们希望不再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宣示,但是,这个主题是永远不容更改的!

 

  离开厦门,踏上归途,我们又从来时那一座座大桥上走过,最后与我们告别的那座桥叫彩虹桥。

 

2020.10第一稿

2023.08第二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