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的心结
作者:王军
在连队,每到节假日期间,连里有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在门前的训练场上组织官兵进行拔河比赛。
那时,说是友谊比赛,连长让大家讲团结、比劲头,娱乐一下而已。事实上,班与班之间却暗自较劲,互不谦让,谁也不服谁,都想争着拿个第一,在班内挂着小红旗。
一次,老兵拔完河后在新兵跟前悄悄地聊了起来,说是每年战士复退期间,连长总爱拿平时拔河比赛来说事。若哪个班平时娱乐活 动气氛搞不好,总是倒数第一,他就把退伍的名额多分给那个班,让那些有劲不使出的战士秋后尝到“苦头”。
老兵的话音很低,像蚊子似的嗡嗡直响。可新兵胖子听了不停地眨巴眼睛,老兵的话像针扎在他的心里,一时间脸上显得有些慌神。
胖子个大,大概一米八多的个头。因胖,新兵下连时各班班长有些嫌弃他,被连队分配到另一个山头上的雷达班里。
自胖子来到部队,心里一直装着父辈的寄托,想在连队好好干,到时转个士官什么的。从那次听了老兵的话后,他心里不是滋味,好几天像丢掉魂儿似的,在班里有些坐立不安。虽然他在连里是个大个子,可拔河比赛他总似瓦缸里使锤——用不上劲。
其实,拔河是一项娱乐,也是一种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末期,那时人们叫它“牵钩”,始于军中训练,后流行于荆楚一带。到了唐代,正式冠以拔河之名,而且风靡宫廷内外,民间还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拔河活动。经过岁月的漫行,朝代的更替,此活动光绪年间又流传到甘肃洮州等地,至今那里还在民众间举行这种娱乐……
有时,连长讲这些故事,还强调它的意义。说它不光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种力量,一种斗志,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能争夺第一。
胖子听后,心里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回到班里有些沮丧。细心的老兵发现胖子心理有些变化,见他饭前饭后忧心忡忡,便利用晚上散步的时机找他谈谈心,了解他的想法,解开他的思想疙瘩。原来胖子想留在部队,因雷达班远离连部,怕连长说自己拔河表现差,得不到连里重视,他担心留在部队没多大希望。
自从老兵开导后,胖子心中便有了一个“馊主意”。他趁大家休息时,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后山的平地上练起拔河的体能。他把背包绳系在一棵松树上用力地拽着,一天、两天……他一直刻苦地练着。有时他还就地取材,蹲着马步,双手揪着一棵小树使劲地用力拽。那时,他拽着树满脸涨得通红通红的,手臂也暴起粗筋。他怕战友知道笑话他,也不敢发出声来。
那段时间,他的双手磨起了血泡,起了茧子。那段时间,下雨了,天气炎热,蚊子厚的伸手能抓一把,他却没旷过一天。
有几次天黑他摸着夜路回来,腿上磕得青紫青紫的,还摔破了皮。老兵问他,他总是搪塞了过去。
胖子在山头暗自活动有一阵子。山头那块地方被他踏得平平的,周围的草木也没密密地长了起来,脚下的杂草被踩得东倒西歪的。那棵小盆粗的松树,也磨得没了树皮。累的时候,他数着天天的星星。渴的时候,他吮着手臂上流出的汗水。三个月过去了,他依旧蹲起马步,使出浑身的劲儿双手用力地练着。
一天,他突然用力将旁边一把粗的小树扯了起来。他愣愣地望着拔起的树木,兴奋地跑到连队训练场居然拉起了50个单扛。
节假日到了,连队又开始组织拔河比赛。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老兵病了。老兵心想,胖子这下没戏了,年终肯定被连长列入退伍的名单上。想着想着,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为胖子惋惜。
胖子自然明白心中的处境,但他心里有数。
那天拔河,老兵不在,班里另两个战士也“弱不禁风”。他对一起来的战友说:“你们别上,我自己来。”
同来的战友觉得他在吹牛,撇着嘴白了他一眼。
比赛开始,他将拔河的绳子缠在腰际间抓住后向另一个班的战士叫着:“我一个人来,比就比。”
胖子话音没落,连里的官兵瞅着他哄场大笑。
在众人的鼓动下,另一个班的战士真的抓起了绳子,在一端嘲笑着他。胖子伸手抓住绳子,使劲一吼。那是他多日积攒下来的一声叫喊,终于在连队拔河比赛的场地暴发了。那吼叫,像雄狮的怒吼,也像奔泻的闸门,一下子镇住了连长,也吓唬了另一端的官兵。
他一拽,对方一下子趴在地上。他望着倒在场地的官兵自信地说着:“来,再来。”
他在挑战着。他又是一拽,对方仍是稀里哗啦的,不经拉。于是,他一连拉了三次,对方都没赢着。他松下手中的粗绳扔在地上,舒心地流下眼泪往山头跑去……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