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习惯(外三篇)
作者:高拥军
人的一生中有各式各样的习惯。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工作及生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有句格言说得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精神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升值。
良好的习惯是帮助事业成功的重要力量。我国古代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为了自律,他就每做一件好事之后,往一个盒子里放一粒黄豆,若做了不好的事或是有个不好的念头,就往盒子里放一粒黑豆,每过一段时间清点一次并以此进行自律,最终促使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据报载,某知名企业在一次招聘员工时,为聘得优秀人才,企业老总别出心裁,让每位面试者到市中心随意游览,而他自己则静静地进行观察。凡是有闯红灯者,即便是他各项条件都符合要求,也一律取消其录用资格。
这位老总认为:交通行为是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步行闯红灯虽为小节,但不拘小节会成恶习。一个人能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关键就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只有勤于自律、严于律已、兢兢业业地工作的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可见,习惯不仅是一个人文明程度及文化修养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
习惯成自然。
一种丑陋的行为,如果任其存在,久而久之,人们就见怪不怪了,这种陋习就可能成为人们的习惯。
有些人总以为习惯是个人的生活小事,总觉得没有必要给予太多的注意。其实这并非小事,亚里士多德说: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必然会陋习百出;没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就必然做事拖拉散漫;没养成文明礼貌的讲话习惯,其言谈之中就难免污言秽语。陋习不改,文明何来?“非典”在我国的传播与漫延,很大程度上就是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关。
敬业是一种习惯,自动自发地工作也是一种习惯。只有自动自发地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人,才能在工作中敬业;只有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
但凡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着自己良好的敬业习惯,他们勤奋刻苦,把兢兢业业地工作当成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完成,他们具有非凡的敬业品德和进取意识。
要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就必须努力纠正自身的不良陋习。当然,纠正不良陋习、培养良好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毅力,能不能持之以恒。有人说秉性难移,这也道出了纠正不良陋习的难度。但是,一个人如果连改变自己不良习惯的自律能力都没有的话,那他还能干成什么大事呢?
也谈“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基本解释是: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详细解释是:1.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2.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近日看过两篇报道:
一是常州村民仇留海在新北区奔牛镇某地清理沟塘时小腿突然抽筋,摔落水中,由于不会游泳,呛水后无法呼救。
危急之时,正在周边整治卫生的退役军人张裕及时发现,没有任何犹豫,他飞奔至仇留海落水点,脱掉鞋子跳入河中,奋力将仇留海拉起全力带向岸边,然后在他人的帮助下将仇留海拉上了岸。
看着因溺水而昏迷不醒的仇留海,张裕又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经过急救,仇留海终于苏醒,恢复了呼吸。在确保仇留海已无大碍后,张裕将其交给家人照料,随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几天后,仇留海向张裕赠送了一面印有“热心为民 见义勇为”的锦旗,并向他表达了感激。
另一则是震惊全国的唐山打人事件,在这起打人事件中,由于监控视频太过清晰,几乎打人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在公众面前,现场其他人的反应也一并暴露出来。
在这起恶性暴力事件中,因为没人挺身而出,导致这起事件成了全国重大案件。
在场的数十人被部分网友指责为冷漠的看客。
尽管最后歹徒受到了法律制裁,但这件事还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记得鲁迅先生曾在一篇作品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面,说得是在白色恐怖时期的南方某小镇,经常有无辜百姓被当作替罪羊杀害。而镇上的众百姓却麻木不仁,一个个伸着长长的脖子在法场上看热闹。就像屠场内待杀的鸡在观看其它鸡被杀一样,祈望着灾难不要降临到自己头上,一旦屠刀放到自己的脖子上时,它们只能悲惨地鸣叫一声,挣扎几下,然后死去。
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众百姓是受旧中国封建、官僚、军阀、列强的长期压迫及蹂躏后,已失去了反抗的勇气的话,那么当今朗朗社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歹人胡作非为却无人敢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那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据记载,二战结束后,一位名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在美国波士顿一座犹太人被屠杀的纪念碑上留下了一首悔恨诗,碑文是:“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没有说话;接着他们又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又没有说话;之后,他们又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还不说话;再后来,他们开始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没有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这时,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一个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矛盾和冲突,我们所见到某个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将来某种遭遇的预演。当你在别人危难之时,如果敢于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你就是为别人搬开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同时,也是为自己搬开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因为帮助别人,往往就是帮助自己。
为官三道坎
一日,老同学聚会,二两“板城烧锅酒”进肚后,大家聊的最多的就是政府官员们的腐败问题。不知是谁又把那个老掉牙的“打鸟急转弯”话题搬了出来。说:
树上有5只鸟,用枪打死1只后,问树上还有几只?
按客观逻辑来说:“打死1只后,树上还有4只才对。”
按正常的思维来说:“打死1只后,树上的其它鸟听到枪声就都吓跑了,树上1只也没有了。”
然而,一个当公务员的同学却说:“打死1只后,树上还有5只。”他说:“现在是树少鸟多,而且,这些鸟大都是贪鸟。你既便是打死一个,其它的鸟也不会飞跑的,而且有可能还会飞来一只鸟去补上那死鸟的位置。”
“是的。”一个在检察院工作的同学补充说:“树上至少还有5只,你虽然把一只鸟打死了,但那只鸟的位置还在,还会有许多鸟飞上来,甚至有可能几只鸟抢落在一个位置上。你们没听说吗,某省的交通厅厅长三年换了三个,前仆后继,全是因为贪。“贪”能使人铤而走险,“贪”能使人走上不归之路。”
从同学们在一起所“聊”的话题里可见,官员的腐败的确是最让人们深恶痛绝的,人们呼唤真正的“公仆”。
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有权有势的领导干部有过或正在进行着贪赃枉法等腐败堕落的犯罪活动。
这些人的行为,极大地败坏了党风及社会风气,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纵观今日社会,实在是不缺做官的人。但,想当官的人却很多,几乎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都是“官满为患”,“十个兵九个官”的现象随处可见。尽管如此,一些机关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临到退休时能混个×待遇甚至连×级待遇也得不到的人便费尽心机耍尽手腕要“插队”或“走后门”;有钱的行贿买官,没钱的只好竭尽全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去跑官讨官,甚至昧着良心损害别人往上爬。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做官的道路上那么拥挤,竞争那么残酷,人们何苦把一生的心机花在这种把握不准、希望渺茫的官场上呢?如果把毕生的精力用在做学问上,成就可能会更大,人生的价值会更高。而且,学问在身,那是谁也夺不去的,官级再高,却可能一夜之间被人一撸到底。为什么不好好地做学问,而偏偏要削尖脑袋讨官做呢?
然而,做官更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官场的学问与科研的学问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我们中国,热衷于做官和太过于精通官场这门高深学问的人实在太多太多,能够守住丹田抵御诱惑专心科研学问的人又实在太少太少。说到底,还是做官的诱惑力大大超过了做学问的吸引力。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普遍不是看他学问有多高,而是看他做到了哪一级官员。
在官本位时代,做官有特权享受,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在一定范围内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职权的“含金量”更是职称的工资量无法可比的。如果做官的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没有任何特权,不能为自己带来丝毫私利,只能在法定的权限内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行政办事,那些心术不正图谋不轨之徒还会挖空心思去求官做吗?
一个民族,如果争做学问的人比争做官的人更多,这个民族必然是充满活力和兴旺发达的。与此相反,争做官的人比争做学问的人更多,那表明这个民族已出现沉沉暮气。
值得欣喜的是,中央已经大刀阔斧地展开了精官简政的改革,这将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出盎然生机。
为官三道坎。
第一道坎:俭与奢
俭朴是一切美德之源。因为俭朴,人就不会生贪欲之心。
《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为官者,如果没有贪欲之心,就不会被物质欲望牵着鼻子走,处理事务就不会受他人的控制,手中的权力就能充分发挥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作用。任何人,一旦奢侈浪费,必然败家或自取灭亡,用丝绸缠树摆阔的隋炀帝就是这样。
第二道坎:廉与贫
生活上的奢侈,必定导致品德上贪欲的膨胀。在物欲横流,腐败成风的时候,能否治贪”,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固。
为官者,“廉”重要,更重要的是“实”,既要廉洁自律,又要有所作为。现在有些人,一当上官,就成了“华威先生”,一年四季作指示,一天到晚赶饭局,年底总结“官出数字”,年初用人“数字出官”,这是极不正常的。
第三道坎:实与虚
为官三道坎:俭与奢,廉与贪,实与虚,是为官者永远面临的选择。
阳光还在……
生活的多姿多彩让不同的人感知不同的美丽,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朵一样,这些花不仅美丽,而且无时无刻在自己心中绽放……
生活中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恭维而飘飘然,不要认为聚光灯只打在自己身上,不要以为自己是那朵最美的花朵,更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及他人……总之,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欲望,也有不少烦恼。
因此,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份量,不要把自己当成“圣人”。
做事时,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做到无愧于心;做人时,不要自以为是,什么事都不做过了头。
要脚踏实地去做事,夹着尾巴做人。
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在匆匆人生行程中,你只不过是一个过客。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甚至还比不上一粒沙石的份量。既然如此,就把自己当成一粒尘埃,飘浮在空气中,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为它反射那么一丁点儿可以忽略不计的光芒。
当然,人生艰难,总是会遇到些坎坷,因此,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人在困境中,回过头看看,会发现自己太过看重的东西,其实根本就不值一提,别人的生活照样继续着,地球照样运转着。没有人会去过问你的悲伤,你的委屈。因为这个社会,伤心的人太多,不公的事太多,人的感情再丰富,恐怕早已麻木了。
“人生处事应如雪,柔和淡然花散地,才能让人深润铭记于心底。”全方位地看待自己,别把自己抬得太高,离地太远会失去重心,不但没人围你身后转,恐怕最终自己都找不到自己。
当然,人不在意自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只是别刻意地在芸芸众生面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了。
人生欲求愈多,挫折也就愈多。再聪明得势的人,也会有落魄的一天。所以,为人要谦卑和逊,内敛稳重。如果自以为是,戾气太盛,最终将一无所获。聪明者和愚蠢者都要走过一生,且不论长度如何,单单就质量来说,智者未必比愚者幸福。人生一世,幸福最难得,锋芒突兀的痛快淋漓,终究不如心如止水的宁静来的长久。
有些人,总想以自己为中心,让大家都能围着自己身边转。凡事都应先想到他,否则,就会心生妒忌、怨恨,甚至冷嘲热讽,说人们眼中无人。并不知道,这种想法使自己变成一个十足愚人。聪明人对自己优缺点了如指掌,从不会认为自己万能,让自己成为人们交谈时焦点;知道在众生面前,孤芳自赏会成为描绘人生时一大败笔。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容易使自己的心里失衡,个性也随着脆弱,意志薄弱;容易使自己独断专横,跋扈傲慢,停滞不前。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总以为自己不是凡间俗子,恰似神仙降临,高高在上,盛世凌人;总以为自己博学多才,满腹经纶,是干大事业的人;总以为自己是个能工巧匠,别人不行,唯有自己最行;总以为自己最了不起……
其实,人外有人山外山,不要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要自重且自信,但不要太自以为是,处处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事事都是自己最好,锋芒太过,难免伤及他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心里自然很失落,于是,本来很多不该发生的麻烦还是发生了,最终会毁掉自己的自尊。
当然,“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对自己狠一点,严一点,残酷一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假如我们有目标,而自己又觉得没恒心实现的话,就要大胆地突破自己,重要的是,你要有执着的追求和永不懈怠的精神。
一滴水离开了大海,瞬间就会消失地无影无踪;一个人若离开了团队,他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平台。
其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离了谁就做不了的,就象我们居住的地球,离开了谁都不会影响它的运转。
谁都有缺点和毛病,谁都有残缺和不足,议论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挑剔别人之时,先反省自身。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谁也不要嘲笑谁。
生活就像个镜子,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会对你怎样,你嘲笑别人的缺陷,别人也会笑谈你的缺点,你议论别人的不足,别人也会指责你的短板。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钱没了,生命还在,一切就都可以重来;爱走了,还有下一场花开,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不能做个懦夫,不管风雨有多狂,都要好好地活下去,因为阳光还在。
作者简介:高拥军(雍钧),1959年2月出生,(笔名:高产、高仁、高军),中共党员,男,石家庄市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散文集《美丽的回忆》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龟舟搏楫》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等多部书籍。
曾在报刊社担任过摄影记者、责任编辑、期刊副主编、国企宣教处处长等职。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