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羽高家书》 序

《羽高家书》 序

 

作者:梁桐纲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羽高家书》,我是通读了的。掩卷沉思,感慨万千,便有了一种语言的冲动,也就是有了一种如人们常说的“如鱼梗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种冲动的感觉,概来源于《羽高家书》的亲情冲击力和其内在的价值感召力了!

书信是人们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人际交流最熟悉、最常用、最普遍的方式之一,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切磋问题的重要工具。书信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普及,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正在逐渐取代手书信件,一年不写一封信者大有人在,甚至三四年不曾收到一封来信者也并不鲜见。而家长与子女用书信交流的更是少见。

《羽高家书》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充分享受现代通讯生活所带来的轻松便捷的同时,挖掘传统书信文化亲近、深刻、不可替代的内在潜力,亲情互动,相互交流,三年多来,其书信来往近30万字,实属难能可贵。

作者高拥军认为:“与女儿进行书信交流有一大好处,那就那就是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压力,更有助于把握分寸,更能理性地进行沟通……与女儿用书信交流,可以做到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条理完整。在书写中,自己能深刻地思考、深刻地反思,只有自己的思想被触动了,才能触动女儿的思想;只有自己的心灵被净化了,才能净化女儿的心灵。同时,与女儿进行书信交流,还有助于自己的再学习。”

据我所知,他们这种父母与女儿之间的书信沟通,对于女儿的世界观奠定和人生观形成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女儿的成长进步,也是非常成功的。相信读者阅读该书后,对此会有品评、会有感触的。

读过《羽高家书》,首先感到它是一本亲情书。书中父母对女儿的关爱,女儿对父母的依偎跃然纸上,给人以亲情的温暖。不过,这种关爱和依偎绝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儿女情长,甚或超度的嘘寒问暖、过分溺爱和过分依赖。相信每一个读过此书的朋友对此会有同感,也许会生发出更多的联想,故就此不多赘述了。

另外,《羽高家书》,给人感触最深的还在于它是一本有价值的教科书。这里当首推其具有的思想价值。像《学习如逆水行舟》篇中,引用的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中的语录及书中多处引用革命导师的言语,以及父母专门在9月18日这天,写信嘱其“勿忘国耻”的思想教育;像《从老子思想中领悟作人》篇中的“以傻为乐”;像《没有任何借口》篇中讲的“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以及敬业精神、诚实态度等等无不彰显其思想价值所在。

其次,便是该书的教育价值。关于教育的解释,一般有两层意思:一层为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另一层为用道理说服人,使其照着要求去做。从《羽高家书》中你可以发现,书中处处起着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便是该书的教育价值。譬如:在《心理适应篇》中,父母教女儿“如何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如何增强自信心”等;又如父母通过“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的比喻,教女儿“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的做人道理;还有父母在《祝贺你跨入大学校门》一文中,送给女儿的座右铭等等……无不折射出父母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也正是这种促膝谈心式的教育方式,才使得女儿能够茁壮地成长。可见,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羽高家书》还是一部有着较高文学价值的读物。通读下来,你既可当一封封书信阅读,又可当一篇篇散文欣赏,可谓相得益彰。君不见,书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佳句的信手拈来;君不见,“农夫和驴子”、“黑熊、灰狼、狐狸、山羊群”、“六只猴子”等寓言的令人深思;君不见,从老子、孟子、孙膑到商鞅变法等等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书中父母的信中很多都贯穿着“讲故事”,用文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作者高拥军是河北作家,在这本“家书”中也显示了其文学才华。

以上拉杂了许多,大多是对书中“父母”书信的评价,其实,“女儿”的书信也很值得一看。当你读完两代书,相信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健康向上的理念可以催人奋进。于是,便有了女儿“人之差异在业余”的学习精神;有了女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锻炼要求;有了女儿的“知足与宽容”;有了女儿的学习进步及“稿件见诸报端的喜悦”;有了女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也有了女儿在《树立自信心》中对爸爸的真挚评价……

对于这部《羽高家书》,似乎还能说出很多,不过,“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相信读者阅后会有更多的感悟,那么,我啰嗦这点文字算是抛砖引玉吧。

 

作者简介

梁桐纲,笔名石梁。

河北石家庄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

1974年入伍,历任某部报道创作员,军事代表,河北省公安厅副处级侦察员,《警视窗》杂志主编室主任,副编审、编审。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报告文学集《荡浊行动》、《视双星》,诗歌集《橄榄林恋》,主编《〈外国文学〉自学指导》及文学图书50余种。散文《贺敬之印象》获全国老年期刊最佳作品写作奖,报告文学《智斗韩国毒枭十八天》获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二等奖,影评《看似平常意且浓》等四篇分获全国影评征文二等奖。其余作品获各类奖项50余次。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优秀转业退伍军人、全国自学成才者荣誉称号。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