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高拥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因工作原因,我从北京乘飞机到四川成都双流机场,当地的朋友先后安排我们参观了三星堆和都江堰,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之后,单位组织部分优秀复转军人到遵义、井冈山参观,我作为工作人员又一次前往。

途经成都时,领导也安排我们参观了三星堆和都江堰。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建于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巴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龟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尺,是中国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

公元前106年。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

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

汉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地。

 

一、青城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

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在中国,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丽的。

青城山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青城山与都江堰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

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

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道名为张道陵。

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

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都江堰

据资料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子民的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洋;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有分水堰(鱼嘴)、引水口(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组成。当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都江堰,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程,便是用竹笼装上卵石,浸入江心,垒砌分水堰。分水堰的前端,状如鱼嘴,“鱼嘴分水堰”也便因此得名。汹涌而至的岷江,在“鱼嘴”处被分成内、外二江,内江流过宝瓶口,浇灌川西万顷农田;外江滚滚南下,最终汇入长江。

由鱼嘴分水堰向后延伸的防护堤,被称做“金刚堤”。飞沙堰位于金刚堤内江侧的南端,起着泄洪与排沙的功能。由于飞沙堰低于金刚堤,洪水来临时,洪水便可从堰上溢出,控制了内江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而内江傍山而行,恰好在此形成螺旋流,抛出水中携带的沙石,起到了防止沙石淤积、堵塞内江水道的作用。

在鱼嘴分水堰的身后,有一座高大的索桥凌空飞跨内、外江,这便是著名的安澜索桥。安澜索桥,不仅是勾通都江堰内、外江的交通要道,也是都江堰景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都江堰的游人,或昂然迈步,或蹒跚而行,无不以过一过索桥为快。

离开都江堰时,我们大家都在鱼嘴分水堰前伫立了许久,看着那汹涌而来的江水,撞击着脚下的堤坝,望着那翻腾、咆哮,溅起飞扬的浪花,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凭着简陋的工具,与大自然搏击抗争,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豪情!

竹笼卵石垒砌的古老堤坝,早已被钢筋混凝土替代;而前人留下的字字珠玑的防洪治水理论,却是千秋不变的准则。

不知是谁说了句:“当年李冰及其子肯定没没有吃回扣,否则,都江堰是就不会成为文明世界的最伟大的杰作和造福子民的伟大工程了。”

听了这话,我们大家都笑了笑。

但这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纵观当前建筑业出现的楼倒桥塌现象,不就是因为腐败官员太多了吗?……

但“堰声静犹壮,喷薄激如滩”。闪烁着祖先智慧光芒的都江堰,不仅是一个造福后人的水利工程,其严谨的科学性和混然一体的完美结构,亦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

 

三、三星堆

自1929年,一位农民在车水溉田时,无意碰醒了沉睡3000年之久的三星堆文明之后,考古界就围绕这一奇迹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叩问。

随着上千件国宝级珍稀文物横空出世,一连串惊天之谜接踵而来:三星堆出土的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的青铜兵团从何而来?这些面相奇异的青铜人像属什么人种?在达到其绚丽繁盛的最高峰时,当时无可匹敌的三星堆文明又为何突然像水银泻地般从成都平原上消失?充满谜团的三星堆文明难道真如一些境外媒体推测的那样,“是外星人的杰作?”

时至今日,对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还不足百分之一,预计总共有12平方公里的重点发掘区,按目前的进度来看,至少需要整整100年的时间。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市40公里处,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古蜀都城遗址。

三星堆博物馆是在三星堆遗址上兴建的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呈螺旋式结构,占地10万平方米。这里展有从两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的各种文物数千件。尤以青铜纵目面像、青铜神树和金杖最为引人注目。

这些文物的发现,将蜀文化历史推前了约1500年,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世人瞩目。馆内陈列分“三星伴月”、“众神之国”、“千载蜀魂”、“三星永耀”四个单元,古蜀人生产、生活、祭祀、乞神等器物历历在目。

据介绍,沉睡了几千年的“三星堆”文明及上千件珍贵文物的出土,曾轰动过世界。一些珍贵文物前所未闻,属国家级珍品,迥异于我们熟知的任何古代中原文明:高鼻深目、阔嘴大耳、神态诡异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与真人头部大小相似的青铜人头像,高260厘米,重达300余斤的大铜人立像,雕有精美纹饰、长142厘米的纯金杖,挂有飞禽走兽和各种果实、高395厘米的青铜神树、带有异域文化特征的青铜器和陶瓷酒杯……

据说,部分文物先后在世界众多国家展出,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境外媒体认为三星堆比兵马俑更要非同凡想,甚至把三星堆想象为远古外星人的杰作。

三星堆是远古人类最大最辉煌的都城,遗址面积为350万平方米,比它晚修建1500年的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名城-迈锡尼,其面积仅为三星堆古城的百分之一。

三星堆目前只发掘了500平方米,令世界神往的三星堆文明,在族属来源、文化渊源、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等方面,深藏无数待破之谜……

三星堆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起步时期最早发现的大遗址之一。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它距今约有4000—5000年的历史。

据专家推测,三星堆应是成都平原历史最久的古蜀国的中心,而且它处于与之相连续的系列古文化遗址的中心位置,从科学角度来判断,在其周边还会有一系列与之相呼应的遗址群。

因此,三星堆的发现对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据说: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专家学者对归纳出的其中“七大千古之谜”仍争论不休。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神秘的三星堆之谜还有很多,三星堆古代文明正是以其神秘的历史、神奇的艺术、神圣的信仰而具有神话般的色彩,充满无穷的魅力,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和探索空间。

 

作者简介: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