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井陉(外三篇)
作者:高拥军
井陉,历史悠久。
据资料显示,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冶河下游的东元村就已有古人类生息。
陉,为山脉中断地方。井陉就是以地形而得名的。史书《元和郡县志》中就有井陉名称由来的记载:“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
井陉地处冀晋结合部,距省会石家庄30公里,距首都北京300公里,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和“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井陉关,即隶属于平定州(县)的故关(旧关),在平定县城东九十里的平定与井陉县界的万仞丛中,为战国时期所筑赵长城的重要关卡,冀晋通衢中最具战略地位的冲要。”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代,井陉窑烧造出了白瓷,显示它同河北的邢窑、河南的巩县窑一并成为迄今所知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烧制白瓷窑口的三鼎足之一。
唐代,发掘所获证实井陉窑生产各种极其精美白瓷制品的同时,还烧造出了有别于陕西、河南及同省的邢、定两窑而独具特色的唐三彩。井陉窑出现了第一个盛烧期。“官”字款器在窑址中的发现直接说明类银类雪的唐白瓷中应有不少井陉窑的产品。其妆饰手法多样,珍瓷琳琅。北陉窑址区晚唐墓精细白瓷塔式罐,三彩塔式罐;冯家沟窑址区唐墓所出瓷塑鞍马散乐吹奏俑等,即其时的代表之作。
宋代,继在天长古城所在地烧制出大量的属于此窑独造的刻款“天威军官瓶”。金代井陉窑发展到鼎盛期。其精品不仅十分难能地在胎质釉色上保持了唐宋的高超水平,器形品类,尤其妆饰花色,烧造技艺都有重要的创新。论印花,以河东窑址一次性出土十二件完整的印花模子为证,业已超越了定窑。论发明,那小小戳模的出土,使得文献失载,而南北各窑口历年发掘所不见,陶瓷考古界所未知,制瓷工艺中已失传的一种技法——戳印点彩得以重新面世 。
天公赋于这片土地以奇山胜水,先民即凭借这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创造和传留了这一方名地的特色历史文化,永久地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发挥着无尽的社会功效……
历史上,井陉还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曾激荡着楚汉之争的背水之战,抗击日寇侵略的百团大战也都曾在这里留下记忆。
井陉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岩山,黄栌遍野的仙台山,不是香山胜似香山,红叶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素有小泰山之称的挂云山,怪石林立,临其顶,朝日出,午云海,晚彩霞,尽收眼底;秦皇古驿道,实属世界罕见,车辙至今尚存。此外,背水古战场、宋代古城、宋金壁画墓群、千佛岩石雕等数不胜数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风格各异、兼具古今的旅游特色。加之,新修的滑雪场及新开放的锦山也是值得一去的旅游佳地。
时光荏苒,岁月嬗变。
如今,区位之优越,交通之发达,资源之丰富,能源之充足,通讯之先进,名胜之众多,环境之优雅的井陉,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又在与时俱进。
秀美苍岩山
上小学时我就听说过苍岩山,有一次父亲去苍岩山,回家后还给我带了一些小纪念品。我出生于井陉煤矿,井陉煤矿是我中小学时期的家,苍岩山就在井陉煤矿南30公里处。
但我第一次去苍岩山,还是在1982年。
那时我23岁,是和妻子谈恋爱时去的。
那年的4月份,我和妻子认识一周后,我们相约从矿区骑自行车去苍岩山,那天,一大早我们就骑着自行车上路了,3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谈笑自若,大约骑了3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苍岩山脚下。
买好门票后,我们开始爬山。
爬到玉皇顶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我们选了块空地坐下来用,掏出我们自带的午饭开始用餐……
后来,因工作关系,我又不止一次地去过苍岩山,但每次去都有每次的心得。
据资料显示,苍岩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东南部,距省会石家庄市70公里,景区面积180平方公里。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盛誉,而且又以宗教文化著称,相传早在1300年前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就到此出家修行,山峦中至今还有不少古刹名殿留存,因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苍岩山海拔1000余米,山上崖险壁,谷幽石奇,清泉潺潺,古木参天,自然景观奇特而繁多,其中以“碧涧灵檀”、“阴崖石乳”、“峭壁嵌珠”、“炉峰夕照”、“山腰绮柏”、“窍开别面”等“苍岩十六景”最为著名。
迎着山门就是奇景“碧涧灵檀”,只见这里崖壁的岩缝里,苍柏古檀或兀立、或斜出,或横生、或倒挂,听名字,有迎客檀、鹿皮檀、龙手檀、罗汉檀、仙女檀、巨人檀,千姿百态、万象峥嵘,煞是壮观。
在景区的叠翠峰峦之间,建着众多禅房、古刹、亭台、碑碣,它们大多属于山上的古代寺院建筑大都是明清遗物,主要建筑有桥楼殿,南阳公主祠等。
寺院依山势而建,进山门上攀,峰回路转,在对峙的断崖之间飞架着一座长15米、宽9米的单孔石拱桥,桥楼殿就坐落在这临深约70米的桥上。
桥楼殿为二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金色琉璃瓦顶和朱红色殿柱映在蓝天绿峰中,各显辉煌。殿内有佛、菩萨、十八罗汉像及壁画。宏伟的殿堂建于高临绝壁的石桥上,似空中楼阁,巧夺天工,世所罕见。
古人赞美这一壮观景象:“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
再向北行,就是福庆寺的主体建筑南阳公主祠,据说南阳公主当年就居住在此。祠宽3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黄绿琉璃顶。祠内正面有3龛,中间端坐着南阳公主彩塑,神情重悠然,两侧各塑4个站立的乐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山墙上绘有公主修身得道、济世救人的彩色壁画。龛持有个幽深的石洞,传说为公主的寝室。
福庆寺院内,还有苍山书院、万仙堂、大佛殿、峰回轩、砖塔等建筑及数座碑碣,雕梁画栋,玲珑典雅。
苍岩山景区的最高处为玉皇顶。登临峰顶,放眼远望,群山环绕、层峦苍郁,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用过餐后,我们站起身来尽揽山色美景,这时突然感到双腿有些沉,也难怪,我们骑了3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又爬了1000多米高的山,腿不疼才怪呢。
我拉着妻子的手,慢慢向山下走去……
返回的路是那样的漫长,我们骑了近5个小时的自行车才到家。
据介绍,南阳公主既是一位坚强的弱女子,更是一位柔弱的女强人。
在兵荒马乱,人人自危,更兼穷乡僻壤,民生艰窘的情况下,面对悬崖峭壁,荆棘丛生石山,要开辟出一条道路,并在两峰对峙的绝壁之上建造桥楼寺庙,谈何容易!
但南阳公主那一心向佛志向,如金子般珍贵,震惊十方世界,不仅比丘尼从者云集,当地百姓也积极响应。
据民间传说,连如来佛也前来相助,鲁班也献计献艺,八仙也各施才能从四大名山采五色石搞悬空搬运,正应验了那句“得到多助”的话。
据当地村民讲,那时候,南阳公主在岩畔小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牛托着一捆柴向准备施工建桥的峡谷间走去,柴牛越走越大,终于将一大捆柴镶满涧隙……她猛然醒来,产生了以柴为牛的灵感(民间称拱桥为牛),她和当地百姓砍来一捆捆木柴,塞满山涧,填土成拱,建起了虹桥,并精心设计,在桥上建殿,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是一座九脊重檐阁楼式建筑。
南阳公主和那些隋朝先民们从远处观望,只见琉璃瓦顶,朱楹彩檐,依山傍势,布局合理,构造新颖,精巧绝伦,与周围自然景物浑然天成,虽为人作,宛若神工。
紧接着,又在殿内塑有三座佛像,正中如来佛,左为药师佛,右为弥勒佛,两侧是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作为苍岩山的开山祖师,南阳公主无疑是位修行、持戒、忍辱、坚韧、精进、安禅、睿智所熏修的伟大女性,她把寺院取名为“兴善寺”,意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后来,修成正果之后,当地百姓感念其恩德,为他建庙修塔,塑化金身,尊奉她为“苍山圣母”。
苍岩山的雄奇之中不乏秀美,壮丽之中更见幽深,似乎也正是她的柔弱之中更蕴含坚强的生动体现。
天人合一,物我感应,和谐共存,相辅相成,本是人间之大道至理,是人生与艺术的大境界。
这样的高难度施工,要是在今天,恐怕需要投资上千万元,说不定还要动用直升飞机或高科技设备,也说不定还是个“豆腐渣工程”。
到了大宋咸平五年,有位曾于五台山华严寺出家名叫诠悦的高僧,仰慕苍岩山。他见寺居半山,嵯峨耸芨,虽松罗掩映,涧水潺潺,但墙颓屋漏,瓦砾壁地。于是,他继并彩绘檐楹,雕镂佛像,终于使山寺焕然一新。诠悦是苍岩山的第二个开山祖师。他又几经辗转上书朝廷,宋真宗钦赐名额,改兴善寺为福庆寺,名声益盛。到了清代,光绪曾敕封南阳公主为“慈佑菩萨”。
据资料显示,苍岩山出家主持佛事的僧尼,每年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世世代代尊奉苍岩,维护园林。
当然,当地政府也为发展苍岩山的旅游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之成为一颗璀璨夺目的“太行明珠”。
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随单位团组织去时,在返回的时候,团委书记让我们谈感想,我还给大家朗诵了一首自创的诗歌:
春回大地游苍岩,趋闲消遣上翠峦。
风驰山路入陡途,水漫石波放眼观。
溪水孱孱山欲静,雾起白烟渐渐翻。
拔云划雾回头望,刃劈山崖神斧寒。
千年石头村
山区井陉,井陉多山。
山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他们靠山吃山,用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家园。
在井陉县的中西部的深山里,就有一个千年古村——于家石头村。
石头村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村靠山,山为村,绵延起伏的群山俨然是村里的天然屏障。村里人把东西南北四面的山,称为东岭、西垴、南坡、北寨。
村里的古旧房屋基本有两类,一类是明清时期建的瓦房,现仍保存有近千间,青石墙,灰瓦顶,古色古香,雅俗兼备。另一类是石券窑洞,这是当地的特有建筑。窑洞墙宽近一米,用加工的石头垒砌,顶厚一米许,以天然石拱券。石头窑洞就地取材、无梁无柱、左拱右券、结构奇特、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墙宽顶厚、冬暖夏凉,实乃民居之精品。
据说这个村的于氏村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
当年,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于谦,被以“意欲谋逆”的名义惨遭杀害,成为千古奇怨。
于家村的地理位置可谓奇特:“不到村口不见村”。
小村庄建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不到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里,道路又都在山脚下,车子在山路上转悠了好多圈,终于柳暗花明,“于家村”三个大字赫然醒目,看得见村落了,安定、寂静的气氛正慢慢临近。
据目前可查的史料记载,于谦有一子于冕,另有一养子于康,于冕无子,于康之后无从考证。
按村里老人的说法, 500年前先祖于谦遇害后,其子逃往冀晋交界处娘子关外的南峪村隐居,后生有三子。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于谦之长孙于有道迁居于现于家村。于氏后人至今仍把这块先祖选中土地称为“风水宝地”。
不知是否是先祖冥冥之中的指引,“风水宝地”果然灵验。在当初“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的土地上,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
走在石头村的小路上,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处处可见。农居依高就低顺势而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石头村村民基本的生活规律。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我们看到,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门首悬挂“僾见忾闻”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镌木楹联,上书“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
祠堂正中设有于有道神龛,龛内牌位两侧是四条透雕金龙,上捧一寿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金字。
据村里人讲,自古以来于氏子孙就有回乡祭祖的传统。过去,每到春节必定祭祖,年年如此,且日见隆重。据传,清代还曾有十二秀才顶带花翎,锣鼓喧天回乡祭祖。
艰苦的自然环境练就了村里男人高超的石匠手艺,他们祖祖辈辈就是靠自己的双手将伸手可及的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房屋,直至建成这个庞大的石头村落。
这里一直叫于家村,后来游客多了,也会取意称其为石头村。村民们也不以为意,甚至索性把它标在路牌上,丝毫没有以求光宗耀祖的傲慢和做作。
从横贯村南的水泥路上仰望全村,只见村庄依山而建,层层升高,一道为游客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而上,但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宽2-4米的道路仍然是原有的乱石块砌筑,沿山形自然弯曲起伏,若追溯它的历史,少说也有300余年。
踩着石头小路,向着巷子的幽深处寻去,伸手即可触及两边青白色的石墙。路面相当舒适,晴天无尘、雨天无泥。巷道两边是高大气派的石头屋墙,因为很高,使原本就不宽阔的巷道显得更加幽长。
走得累了,就寻一处墙边的石凳坐下,摘一束在石缝墙边随风摇弋的野花,看着公鸡昂首阔步踱过石头的街道。雨后方晴,身边和脚下的石块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静。石头上深深浅浅的印记,写满了明明暗暗的沧桑往事。也许是流金岁月的辉煌,也许是风流逝去的平淡。
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石街石道、石楼石阁、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窑、石笔石砚、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石洞石龛以及许多的奇石怪石、景石雅石。总之,满眼的石头,真是“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景致!
于家村最为壮观的当数“四合楼院”。这是一座上砖下石的巍峨建筑物,始建于明末,有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均为北高南低,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宽敞豁朗,冬暖夏凉。登二十一级露天石头台阶,即到正房楼上“客位”。这里是宴请宾朋、贵客的地方,房内粗梁大柱,没有隔间,宽阔高大,气势恢弘。正中是门,宽过两米。两根明柱分立左右,中间安着四扇花棂木门。门口两边,下部建有几十厘米高的短墙,短墙之上全部安装着花棂窗扇。窗前是长长的走廊,站在这里向前眺望,南山即景尽收眼底。楼下西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小房,分别是长工房、饲养房、磨房、碾房、库房、工具房、水井房等等,大家气派可见一斑。两院大门全是巽门,上有门楼,下有门洞,筒瓦飞檐,宽大高耸。门槛两边是石雕门墩,两扇黑漆大门,两对古式门钹和门环。门板上横排着四行球面形圆钉。门槛前面是石头阶级,门外一侧设有拴马鼻子、上马石。这座四合楼院的家族在明清时代曾出过十二名文武秀才,当时在这深山僻壤之地,实属不易。这样的“四合楼院”,在于家石头村首屈一指,在方圆左右甚有名气。
村中近300多个四合院无一雷同,各有神韵。房院虽有大小,但家家户户干净整洁。院内遍植石榴树、海棠树,摆放着山花、怪石。屋外石头围墙上有石环、铁环,用于拴牲口。屋檐下有形状各异的排水管,奇怪的是管子朝院内,问问主人,答曰:“长年干旱,也无地下水,各家要接蓄屋顶的雨水”。
在于家村,“石头村博物馆”,那是一处实在没有什么看头的院落,远不如直接进村观看。其实,在于家村临近的会泉村和狼窝村,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典型的石头村,在那里没有任何游人、也没有任何商业氛围,非常值得去看。我们只是担心,怕有了于家村的示范效应,估计那两个村子的村民们恐怕也不会永远这样“拒腐蚀永不沾”的。我们暗自庆幸,因为下次再来,可能就是60元门票了!
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的称为胡同,全村古街总长3700多米,街宽3-4米,巷和胡同宽约2-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巨细相间,如诗如画。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可达五百载,少也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清凉阁,据说它是于谦的侄子于建成独自一人修建而成。此阁兴建于明万历九年,下两层为全石结构,上层是砖木结构,形状与北京前门箭楼相似。让人称奇的是下两层没打根基,由一块块巨石垒砌,每块石块大得惊人,有的重达万斤。从今天的角度去看,简直是不可思议。整个建筑都是由未经雕琢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垒砌而成,在当时没有建筑机械的条件下,不知他是如何施工,又花费多大的心思才将这个楼阁建立起来的。
清凉阁共有3层,第三层是村民用木砖补葺的。其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奇巧,雕梁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东门悬有风动石匾,西门高挂扇形镏金匾,南侧嵌有圆雕龙头、扇形匾上书“清凉阁”3个镏金大字;风动石匾制作古怪,双童簇拥梅花鹿、大风不动小风动。
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錾迹寥寥,构造粗犷奔放,设计独出心裁。整个建筑充满古朴粗糙之美。
此外,村中的古戏台,真武庙、于氏宗祠和各式各样的水井、石器具也非常值得一看。
枫映仙台山
仙台山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井陉县西北部山区的辛庄乡,西与山西省平定县交界,距离省会石家庄市50多公里。
仙台山不仅自然风光秀美,且人文景观也十分独特,是一处以山峰、溶洞、森林、山泉、峡谷、古迹为一体的风景区。
仙台山的主峰海拔1195米,那里被称为河的源头、林的海洋、花的世界、云的故乡、并以绿、凉、幽、野而著称,有“太行绿宝石”之美誉。
仙台山山峰奇秀,俨然一尊大佛巍然屹立,且树木繁多,每至汛期,百泉汇合飞流直下,山光水影,宛如银河倒悬,仙朗凌空,仙台山便是由此而得名。
七月流火,欲觅消夏之地,仙台山便是方圆百里最著名的清凉之地的首选。华夏燕赵,烈日炎炎,茫茫的华北大地燃烧似沸腾的海洋,热浪滔天。
而仙台山,则林密蔽日,朝可观日出云海,暮能赏薄雾环山;闻之心仪,欣然往之。越崇岭,渡群溪,凉风习习。夜宿宾馆,素月生辉,不觉拥衾入梦。佛晓,鸟鸣惊醒酣梦,推扉,凉风扑面。
盛夏登仙台山,思接千载,不觉暮色渐合,虽未尽兴,然得俯穿林海,途遇八旬有五老翁,负重半百,尚安步下山,惊问其故,曰:“饮山泉,食野味,吸清气,方能延年益寿。”闻之惊羡山中神仙不已。
七月仙台山,同山不同天,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后似秋,晚如初冬,平均气温比平原市县低10-15度,是你游览度假避暑的理想首选地,千游不能尽兴。
疑至爽秋,内心不禁慨叹:好一处避暑胜地!循弯弯石径入林海,绿荫蔽日,岩壁浸润,山花散缀林间,涧水冰凉,幽绿古朴,心之怡然。
猛出苍莽林海,豁然一亮,整个山巅,绿草如毯,时有云雾飘渺,时见蜂蝶飞舞,时闻花香入鼻,心之醉然。
伫立山巅,头顶蓝天,足踏绿海,凉风悠悠,清香四溢,宛如九天仙境。
在号称“十里画廊”的天然大峡谷中,山峰苍翠,危壁千仞,奇龛怪石,古柏横生,步入其中,令人遐思无限。
整个仙台山景区,植被非常好,沟壑峡谷,山麓坡岭,无处不绿。那100平方公里的万亩原始次生林覆盖着仙台山,层层叠叠,红红绿绿,相互交错,美不胜收。
仙台山南山岭岭苍松,高入云天,摇动松涛阵阵,北沟坡坡翠柏,株株挺拔,造型千姿百态。这是仙台山一道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
仙台山的一年四季,季季有醉人处。春观桃花夏纳凉,秋赏红叶冬观柏,但金秋景致最为壮观。
时至重阳,随着秋深,这里的黄栌、枫树树叶变红了,漫山遍野,色如烈焰,如火如荼,似晚霞映群山。仙台山的红叶,多达50平方公里,是北京香山的20倍,为全国十大红叶风景区之一。
仙台山有大小溶洞几十个,而以刘秀洞最为壮观。
据传说,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躲进此洞得以脱身,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以后,后人遂称为刘秀洞。
刘秀洞是仙台山的一处主要景观。
这个洞为天然形成的巨大石龛洞,洞高数丈,分上下两层,洞内上层有一股清泉终年不竭,泉水中的碳酸钙长年沉积,形成一个高3米多直径5米多的莲花状小山,有如一朵硕大无朋的出水芙蓉。下层有三个小洞,洞连洞,洞顶有石钟乳,晶莹剔透,含珠欲滴。紧傍刘秀洞有一座古刹,名曰护国院寺。此寺创建于唐,兴盛于宋元,后毁坏严重,如今重新修建的护国寺,金碧辉煌,掩映于万绿丛中,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此外,仙台山还有修建于战国、西汉、北齐等不同时代的古长城三处,最长的一处石砌长城断断续续有十公里。
那100平方公里的万亩原始次生林覆盖着仙台山,层层叠叠,红红绿绿,相互交错,美不胜收。仙台山南山岭岭苍松,高入云天,摇动松涛阵阵,北沟坡坡翠柏,株株挺拔,造型千姿百态。这是仙台山一道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
公元880年唐僖宗在位时黄巢起义,仙台山高僧敬恩和尚曾预言皇家必能击败黄巢大军,唐王得胜后于884年御笔亲封仙台山红岩寺为“护国院”。后几经毁坏、重修,现建筑已不存,仅存殿基。如今重新修建的护国寺,金碧辉煌,掩映于万绿丛中,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存有唐天佑元年(904年)经幢1件,元、明、清重修碑数座,溶洞内唐代摩崖造像菩萨27尊。
这里还建有“百团大战”前线指挥部纪念馆。
此外,仙台山的景点还有:南松北柏、九道弯一线天、青龙戏白莲、云中人家、舍身崖、神马守仙丹、军粮洞、梅花洞、花棺洞、朱砂洞、明目泉、玉女泉、鹿刨泉、如来佛大殿、南海观世音菩萨庙、玉皇阁、王母宫等。
仙台旅游区地处永河畔、仙台山脚下,群山绵延起伏,山体巍峨高耸,气势雄伟壮丽,景色清雅秀美。景区内长河幽谷、涓涓缓流通向澄清碧透的小天池,山水交融,云影天光。清晨、薄雾环绕山峰,更显得林木葱郁、花草艳丽。岩石奇观,卧立有致,形态各异,真可谓鬼斧神工,如仙境一般。山顶睡佛让人觉得是那样安然慈祥。
风景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约有500多种,其中著名的有照山红、照山白、金莲花、野婴粟等,药用植物有300多种。山林中盛产黄花、磨菇、木耳等几十种营养丰富可以食用的野菜。夏秋季节,各色鲜花开满山野沟谷,把仙台山装点的格外艳丽。
景区野生动物几十种,禽类上百种。举首可望鹰击长空,俯首可见松鼠跳跃,山、水、花、木、鸟、兽、鱼、虫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使人乐此不凡。景区前,小河蜿蜒流淌,游人可在河中游泳,摸鱼、抓虾,那又是一番郊野情趣。
作者简介
高拥军(雍钧),1959年2月出生,(笔名:高产、高仁、高军),中共党员,男,石家庄市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散文集《美丽的回忆》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龟舟搏楫》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等多部书籍。
曾在报刊社担任过摄影记者、责任编辑、期刊副主编、国企宣教处处长等职。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